HK FINANCE's Archiver

sun 發表於 2013-11-18 01:50

追思已亡乃教會聖訓,祭奠先祖謂華夏傳統

追思已亡乃教會聖訓,祭奠先祖謂華夏傳統



Tags: 全大赦, 夏景曉, 慎終追遠, 清明節, 煉靈月

刊登日期: 2013. 11. 01


追思已亡乃教會聖訓,祭奠先祖謂華夏傳統 thumbnail

〔網上圖片〕。




煉靈聖月求慈恩,慎終追遠悼亡魂

前言

在這一年一度的追思已亡節和煉靈聖月到臨之時,我們緬懷和祝禱所有踏過此塵世路的弟兄姊妹們,都能在主內永享安息。

如今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但值得安慰的現象是,在每年清明節和春節以及教會的追思已亡日和整個煉靈聖月(每年的十一月),有眾多「善男信女」和「虔誠教友」扶老攜幼,全家出動前往陵園墓地「祭奠」和「紀念」,甚至還出現嚴重堵車。這種現象說明我們中華民族的孝道──「慎終追遠,悼念先祖」,仍在傳承和發揚。

追思已亡,對今天的時代和今天的我們,究竟有甚麼意義呢?簡而言之,其最大意義就是,在於反映人們對死和死者的態度。事實上,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中,每種文化往往都會形成自己對於死和死者的獨特態度,正是通過這種態度建立了他們對於生命的終極價值和意義的理解;而且在這一基礎上通過一系列的禮儀制度,創立文化的樣式,塑造文明的精神。

在茫茫世海芸芸眾生之中,我們每個人都祇是紅塵的過客,猶如大海之一粟,就如常言道:「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人生有很多不如意,世界也不會迎合我們,地球更不僅僅是為我們自己而轉,所以不要執著於眼前物質的擁有,不要迷戀於今生的財富。在基督徒的信仰中特別強調:「永生,就是認識你唯一的真天主,以及你所派遣來的耶穌基督」(若17: 3)。再者,凡跟隨基督的人,永遠不會死亡。因為福音告訴我們,耶穌曾做過一個驚天動地的宣告:「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必永遠不死」(若11:25-26)。

今天,我們願與諸位一起分享和探討以下兩點:一.祭奠先祖謂華夏民族之優良道德傳統。二.追思已亡乃基督教會之偉大神聖訓誨。結語。

一. 祭奠先祖為華夏民族之優良道德傳統

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不僅是個人人格完善的重要條件,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是中華民族的根,是每個中國人的根,是一塊永不磨蝕的「胎記」;而且,更是加強整個社會文明道德建設的內在要求。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取自:論語今解.學而第一》,可謂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因為「百善孝為先」。

「慎終者,喪盡其哀。追遠者,祭盡其敬。君能行此二者,民化其德,皆歸於厚也」。慎,害怕和謹慎;終,結果和壽終;慎終:父母壽終時,須依喪禮,謹慎治理喪事。父母之喪,以哀戚為重。又稱:「喪盡其哀。」就是謹慎的思考人生於天地之間的意義。「追遠」者。喪葬之後,須依禮依時追念祭祀。「追遠」之「遠」有二義。一為父母去世已經久遠,二為祖父母以至歷代祖先,距今已遠,皆須追祭以時,祭則必誠必敬。故孔注云:「祭盡其敬。」子子孫孫,如是追遠祭祀,是為不忘本。追遠,指找當初的動機和原因。正所謂凡人怕果,聖人怕因。「言君能行此慎終追遠二者,民化其德,皆歸厚矣。言不偷薄也。」聖賢施教,以孝為本。《孝經》:「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此章「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即是講孝道,厚德由行孝而來。意思是:如果每個人都能在做事前想想此事的動機和初衷,並且能想到這樣做的後果。那麼民風就能厚淳,就能少做錯事。換言之,如果對於去世者的喪禮能慎重地處理舉行,日久之後亦能定期舉行祭禮不斷追思的話,社會之風俗道德也一定可以漸漸篤厚起來的。

我國古聖先賢在論及孝時曾強調:「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亦即:父母在世時,當盡禮奉侍;父母死後,要盡禮安葬,祭祀也要務求合乎禮節。所以,應該可知這慎終追遠的對象主要應為自己的父母親友恩人及所有先祖先宗。

實際上,慎終追遠亦屬於孝的一部分。而孝屬於構成仁的眾德之一,愛則為眾德與仁之核心意義。所以慎終追遠之後,為何民德就可以歸厚呢?就是因為愛。如果對於去世的親屬都能長存不滅的愛,則對於自己及仍在世者的愛應該也不會少,倘若能再掌握住愛並更進一步將之推展至各個方面,那就能接近仁了。

在孔子的觀念中,祭祀不單是祭祀亡靈,而是把祭祀之禮看作一個人孝道的繼續和表現,通過祭祀之禮,可以寄託和培養個人對父母和先祖盡孝的情感。因此,是繼續深化「孝」這一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的內容。

中華民族重視孝的道德,是因為「百行孝為先」,孝是倫理道德的基礎,一個不能對父母盡孝的人,他是不可能為國盡忠的。所以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關於忠、孝的道德觀念,在《論語》中時常出現,表明儒家十分重視忠孝等倫理道德觀念,希望把人們塑造成有教養的忠孝兩全的君子。那麼,社會與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

儒家對於死的態度是非常獨特的:一方面,儒家對於人死後的存在及其世界「敬而遠之」。孔子甚至在被逼問、不得不回答的情況下,也祇用「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這樣的措辭敷衍了事;但是另一方面,儒家卻又把祭祀鬼神(死者)看得無比重要,「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左傳.成公十三年》)頗能代表儒家的立場。由此我們看到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即在儒家傳統主導下,一方面中國人對於死後的世界幾乎沒有甚麼確實可靠的知識;另一方面,我們卻看到祭禮在中國非常普遍。

具體說來,中國人是把死者當作了生者世界的一部分或延伸(「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中庸》),從未將二者分開;對於死者的祭祀,其主要功能也在於更好地認識「生」。具體地說,祭祀的功能包括:通過祭祀強化自己與死者的感情聯結,認識自己的人生職責和使命;通過祭禮認識每個人的位置和角色,重構合理的人間秩序;通過祭悼來反省人生的終極歸宿,確立新的人生態度和價值。因此,在中國文化中,對於死者的祭祀,同樣達到了改造生者、重塑此世的效果。但是,這種效果是通過與宗教完全不同的方式表達的。

對中國人來說,天人永隔的傷痛最刻骨銘心。在祭祀中,通過回憶死者的音容笑貌(「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論語.八佾》;「思其居處,思其志意,思其所樂,思其所嗜」,《禮記.祭義》),生者對死者的痛楚達到頂點。在深深的遺憾和歎息中,人們不得不嚴肅面對死者的心願;在痛苦的回憶和哭泣中,不得不認真調整人生的座標。從此,我們對生命的含義有了新的理解:我們在死者的期待中站起,在先人的庇佑下前行。從此,我們的成功與失敗、光榮與夢想,都和死去的人息息相連。

祭祀不僅昇華了我們與親人之間的情感聯結,也使我們對自己人生的下一步有了更明確的規劃;今天我們對於死者的承諾,是要用自己的一生來兌現的;在這過程中,我們體驗到精神的昇華,感受到生命的沉重。因此,祭祀不僅讓我們認識人生的職責和使命,還起到了理順人群關係、塑造社會秩序的作用。

從根本上講,祭祀是中國人學會「成為人」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嚴威儼恪,非所以事親也,成人之道也」(《禮記.祭義》)。通過祭祀,我們對人生多了一份理解;通過追思,我們對生命多了一份敬重。每個死者的離去,對他來說是人生的謝幕,對我們來說則是嚴重的警示。因為他的今天,將無可避免地成為我們的明天,我們誰也無法阻擋自己死亡的那一天。由此,我們也對人生少了一份貪戀,因為我們在有生之年對於金錢、財富、名利的所有聚集,終究是「生不帶來、死不帶走」的。死,特別是親人的死,讓我們認識到命運的無常和可怕,體會到生命的脆弱與無奈。我們由此對人生不敢再掉以輕心,不敢再玩忽怠慢或揮霍浪費。我們在喪祭中走向成熟,逐漸變成為有責任感和尊嚴的、頂天立地的人。

祭祀是個人從生命底處對另一個人真情的流露和宣洩,這一情感從親喪之初即已奔湧。「惻怛之心,痛疾之意……哭泣辟踴,盡哀而止」(《禮記.問喪》);故孟子曰:「親喪,固所自盡也」(《孟子.滕文公上》)。需要指出的是,祭禮正是借助情感的巨大力量,來達到深刻改造人的效果。可以說,祭祀生動地體現了中國文化的一大特點,即讓人們在對人、特別是對親人的感情中認識人生、理解生命;儒家培養了中國文化這樣一種活的靈魂,即在無邊的親情世界中「成為人」。

必須指出的是,在一個並不是以死後世界為導向的文化中,祭祀恰恰是強化人生責任、確立人生信念、整頓社會秩序等為此世服務的最佳方式之一。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能理解,為甚麼在鬼神觀念並不發達、死後世界並不清晰的中國文化中,祭祀活動卻異常豐富和發達。

喪三年,常悲咽;

居處變,酒肉絕;

喪盡禮,祭盡誠;

事死者,如事生……

在《弟子規》中的這些話,極好地展現了中國文化之活的精神,中國人最真實的生命狀態和精神面貌正是在對死者的祭祀和追思中得到了最生動的體現。在近代中國,曾把人們祭祀祖先的活動稱為迷信,不讓人們去祭祀親人,在人生觀教育中不再以孝親為本。今天,當我們強調文化傳承的時候,也許最值得思考的問題之一恰恰是,如何認識中國人情感世界、精神世界之最深刻的基礎。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論語.學而》)今天我們重建社會道德,需要從最基礎的工作做起;具體來說,就是要「脫離霸道,轉向王道」,從最生動地展現中國人的精神面貌和真實人性的親情入手,找到社會秩序重建的正途。

二. 追思已亡乃基督教會之偉大神聖訓誨

基督宗教是以死後的圓滿境界──天國永生為最後歸宿,強調每個人的靈魂都是不死的,而我們現在生活於其中的世界是短暫的、虛幻的,就像光影一樣轉瞬即逝;相比之下,祇有死後的天國永生才是永恆和真實的。所以人們活著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追求永久的幸福──為了死後更好地「活著」──天堂;死亡雖不可怕,但死時得不到寬恕和救恩則非常可怕。事實上,基督宗教正是通過這種生死觀強化了人們在此生此世的職責。尤其,基督宗教關於每個個體的靈魂獨立自存、相互平等、永恆不滅的觀念,對於現代西方個人獨立、平等、自由等價值觀的形成起到了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路加福音》中記載:耶穌對他的門徒說:「你們要把腰束起,把燈點著,如同等候自己的主人由婚筵回來,為的是主人來到,一敲門,立刻就給他開門。主人來到時,遇見醒寤著的那些僕人,是有福的!我實在告訴你們:主人要束上腰,請他們坐席,親自前來伺候他們。他二更來也罷,三更來也罷,若遇見這樣,那些僕人才是有福的!」(路12:35-38)

事實上,作為忠僕就要隨時隨地,時時刻刻準備迎接耶穌基督的到來,因為這個世界給人的總體概念就是要人醉生夢死,祇顧現實,不想將來。更有甚者,糊里糊塗的,終日無所事事,遊手好閒,不務正業。

我們當捫心自問:每天是否都在準備自己的靈魂呢?是否把自己的一切都交托給了生命的主宰──天主呢?但願我們每個人都能善度此生,一心侍奉天主,做天主的好兒女。

人都會害怕死亡,因為每個人都必須經歷,誰也逃避不了死亡。但耶穌基督戰勝了死亡,超越了死亡,死亡成了我們從現世生命進入永恆生命的門檻,因為死亡並非生命的終結,而是生命的改變,祇有經過死亡才能進入到另一個生命的境界。基督徒從信仰的角度去看待死亡,就不會那麼害怕,因為有信仰,有基督的精神支持著我們,我們能夠正確地對待它,不會像有些人面對死亡時,嚇得不得了,身為基督徒不應該是這樣的,雖然有懼怕的心理,但是信仰會給我們力量。

「人在世時,凡有獲罪於主,或思或言或行……」。如是,人死後多數要到煉獄去煉淨罪污,方能享見至潔至善的天主。我們不能憑主觀臆測、更無理由認為某人生前表現不錯,死後定能直升天堂。其實,不說「或言或行」上的「愆尤誤失」,連思念上的差錯,若非經妥當告解,都得作相應的補贖。這是教會的傳統教導。

我們要不斷為亡者做救援工作。彼縱已登天鄉,你的善動讓給其他亟待救助的煉靈,你也能獲得同樣的恩寵。

「可憐我吧,尤其是你們,我的朋友們,可憐我吧!因為上主的手重重的壓在我的身上。」這是可憐的煉靈向世上的朋友們的悲切哀求。

天主上智的安排,把救助煉靈的方法交給我們,渴望我們救助煉靈。遇人溺水,當伸援手。拯救煉靈是天經地義的事,是每個天主教徒責無旁貸的神聖職責。世人的饑餓、口渴、痛苦,總不能與煉靈忍受的恐怖、折磨相提並論,何況在向我們求助的煉靈,可能有我們的父母和親友呢!

信仰告訴我們:死亡決不能把我們與亡者先祖彼此分離,因為我們眾人在基督內共成一體,互通有無。同走塵世的旅程,共奔永恆的天鄉。

基督徒的追思是教會的禮儀慶典。藉追思禮表達與亡者之間有效的共融,也是為了使參加紀念的會眾團體參與此共融,並向會眾宣告永遠的生命。事實上,追思禮更表達出基督徒死亡的逾越特色。

基督徒對前輩祖先和所有亡靈的紀念,是一個古老的習慣和聖善的活動。在西方教堂後面往往會有墓地,人去世後也有他們表達紀念的方式。身為基督徒的我們可以:

a. 通過追思已亡懷念先祖與前輩,學習其嘉言懿行和寶貴經驗,珍惜和感恩,更好的榮主益人。

b. 在清明期間和十一月煉靈月拜訪墓地,祈禱誦經,施行愛德,接濟貧困等有需要的人。

教會提醒我們,具體幫助煉靈的方法有八種,今簡述如下:

1. 最有效的是為煉靈奉獻彌撒,這是無法以其他方式代替的。

2. 克苦:祇要是為煉靈而犧牲的事工,都可以減輕他們的痛苦。

3. 勤念《玫瑰經》和煉靈禱文,祈求天上的諸聖人聖女,為亡者煉靈轉求。

4. 虔誠拜苦路,默想基督苦難,求主拯救煉靈,獲登天鄉,永享真福。

5. 重複誦念簡短可獲大赦的經文,如每天念多次的短誦:「 耶穌聖心,我信賴你」;或慈悲經文、聖傷串經等。

6. 施捨、善行、助人,以及對普世傳教活動和為奉獻。

7. 按照煉靈祈禱善會的特別意向祈禱,並點燃祝聖過的蠟燭,可以為煉靈照亮黑暗中的前路。

8. 灑聖水,懷著信德祈禱,祈求聖母轉求天主憐憫和寬恕亡者脫免煉苦,早日升天。

我們基督信徒可選擇以上這些方法和善功來幫助煉靈,譬如每天奉獻一串《玫瑰經》等。

藉著為煉靈祈禱、克己、做善事、參與彌撒,不僅是天主給予我們機會,為先人或亡者獻上關愛,也是天主藉著這些愛德行動,強化我們實踐祈禱和信、愛、望三德。煉靈月提醒我們,無論我們在世上的生命有多長,總會有離去的時候;無論我們多麼珍惜身邊的親友,總會有離別的時候,留下的是無盡的緬懷和思念。所以讓我們將深藏在內心的思念化成永遠的祝禱,讓我們記住自己的歸宿在天上,把自己的生命完全交在主的手裡,以言以行,盡己所能,光榮天主聖父。

結語

煉靈月是一個「慎終追遠」的月份,對我們活著的人有甚麼啟示?在煉靈月追思亡者時,教友們藉著為先人的祈禱,其實也在反省自己的生活,祛除惡行,不斷加深我們的信仰,這個過程不僅是為煉靈祈禱,也是淨煉我們。

煉靈月讓我們想到死亡,但死亡不是痛苦,因為基督已經戰勝了死亡,並從死者中復活,他在復活中顯示出真正的生命,他又鼓勵世人要不斷地死於自己、空虛自己、活於天主。死於自己意味著,心裡不斷反省,不斷理清開始墮落的自我,特別是當今社會中自由主義、拜金主義和世俗潮流對人的影響,人變得特別浮躁、空虛,而生活節奏的加快,使我們不能靜下心來。我們每次死於自己就是重新開始做人,由於人是軟弱的,新的自我因為世俗生活的影響很快又會腐化、跌倒,所以藉著煉靈月,我們再一次的進行自我反省。

我們中國的傳統要求對老人盡孝道,上墳祭祀老人,而教會給我們最好的盡孝方法,就是為他們得大赦做祈禱,奉獻彌撒。在煉靈月裡,特別是十一月一至八日,教會給我們特殊的恩典,在聖堂、家中、墓地為煉獄靈魂祈禱,每天都能得到一個全大赦。但必須符合得大赦的條件:第一,辦一個妥當告解;第二,得大赦的當天恭領聖體;第三,按教宗的意向祈禱,念《天主經》、《聖母經》各一遍,而且沒有犯罪的傾向,沒有思戀和傾向小罪的意思,這樣才能得到一個全大赦。大赦包括全大赦和限大赦,滿全條件了,就能得到全大赦,沒滿全就得限大赦。如果天主允許的話,你把得到的一個全大赦獻給你的親友,無論他有多大的罪,都能馬上脫離煉獄的痛苦,得以升天堂,這是教會的特恩。大赦是耶穌基督的功勞,聖母、聖人聖女的功勞,留在聖教會恩寵的寶庫當中,並把它分施給眾人。所以我們要為自己的親友恩人多做這樣的善工。

__________

撰文:夏景曉神父,畢業於宗座拉特朗大學,教會法律博士

sun 發表於 2013-11-18 02:53

新修訂英文版《羅馬禮彌撒經書》


李恩美修女

引言

彌撒或感恩祭,是我們給予天主的最崇高朝拜。朝拜是一種神 聖方式跟天主溝通。團體和個人祈禱都是跟天主溝通的方法, 對能獲得救贖非常必要。耶穌告訴我們要恒常祈禱。但作為人 類一分子、天主的兒女和受了洗的天主教徒,我們參與彌撒是 為表示團結並回應天主。祂創造了我們、愛我們至死,至今仍 在邁向聖父之路上跟我們同行。


這種溝通如何在彌撒中出現?

在聖道禮,我們從讀經中聆聽天主聖言,然後以讚頌、祈求和 敬畏回應。這些在禮儀、經文和其他敬禮中有既定模式,好能 跟天主溝通。


由此可了解彌撒是何等重要和有效的朝拜天主聖父方法,我們 跟所有兄弟姊妹都在神聖的和平與喜樂中。所以,我們極度重 視在彌撒中所做的事,並避免在這神聖儀式中做其他不相關的 奉獻(例如為聖人燃點蠟燭、唸玫瑰經、作九日敬禮等,這些 個人奉獻應該在彌撒以外時間做)。


《羅馬禮彌撒經書》歷史

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後,《羅馬禮彌撒經書》作過修訂,出 現各國本土語文版本。教廷1969年核准了英文譯本,1973年 落實使用。這譯本是按拉打文版本意譯,不是直譯,我們沿用 了40年。


2010年,梵蒂岡授權另一次修訂,這新譯本已在整個英語教 會中使用。它2011年獲准使用,但香港在一年後,即2012年 的將臨期才採用。


新譯本直譯自拉丁文版本。梵蒂岡希望有一個更忠於拉丁文版 的譯本,更多參考聖經,部份禱文可以更有詩意。此外,有些 靈性隱喻和形象都更清楚明白,並更清晰帶出一些神學構念。 但有些人不太喜歡部份翻譯。有些直譯譯文生硬累贅,跟現代 生活和語言應用格格不入,例如「And with your spirit」。有些主教會議神長(世界主教會剛於2012年10月 閉幕)都反對這翻譯,因為會令人聯想到人們常說的邪靈、遊 魂野鬼等。意見有不同,但新舊翻譯都包含正確的教義文本。


更新信仰的時刻

忠實天主教徒都聽從「教會訓導」,故此我們應該接受新譯本 ,嘗試了解修改的原因,並完全同意這種參與彌撒的新方法。


正如我們聽說的,這是個更新實踐信仰的好時候,而最重要的 ,是去了解彌撒的意義、全面跟天主深度溝通。祂每日都在禮 儀中召叫我們走向祂。深愛著在彌撒中遇見的天主,加上對禮 儀有更多了解,我們將會更渴望參與彌撒,即使不是每日,起 碼每個周日,即主的日子都能參與。因為信實地參與彌撒,我 們至少可稱為「名副其實的天主教徒」。


從此不再是「站在門外」的天主教徒,即因為參與彌撒遲大到 ,在聖堂爆滿要站在聖堂外出的人。

不再在禮儀進行期間走出聖堂外吸煙〈焚香供奉你的吸煙 之神〉。

不再在聖道禮時跟孩子玩耍,漠視禮儀過程。

不再因為彌撒沉悶,隨便找藉口缺席。

不再遲到早退。

不再計時、埋怨神父主持的彌撒歷時超過一小時。(有沒有出 席過基督教崇拜,讀經、常常唱歌、牧師說個不停加上儀式, 要超過兩小時?)

不再衣著破舊、太隨便,甚至穿著只適宜去街市或沙灘的不端 莊服裝,而是穿著恰當於跟天主見面的衣服。祂是我們的聖父 ,等候著歡迎我們。


翻譯修訂分析

致候詞The Lord be with you.

1973年答句翻譯:And with you also.

2010年譯本:And with your spirit.

這裡最重要的思想,是天主聖神臨於主祭內,而主祭就令臨於 彌撒中的基督成為可見的。

希臘哲學認為人分成三個層次:肉體、靈魂和神。神是人最神 聖的部份,不過現代想法認為譯成「you」較好,因為涵蓋了 整個人。

但要留意,神父的致候詞「The Lord be with you」是信德的宣示,宣佈復活的主正臨於彌撒中。我們透過 主祭和其他信友跟耶穌相遇,讀經中麵有基督的聲音。


懺悔詞:Through my fault, through my fault, through my most grievous fault

在1973年的翻譯中,只有一次「through my fault」,但直譯拉丁文版後,三次「through my fault」都用上了。

或許會有人就應否使用「Through my fault」提出質疑。一個人會在自己沒有犯錯,或因為別人犯 錯下而犯罪嗎?罪是個人責任,因為出於自由意志。

捶胸承認犯過的一個好處,是提醒我們這個世界有罪惡,並恢 復罪惡感。有時人以為所有東西都好,所有再沒有罪惡。正是 這謬見,令人不自覺犯罪。

懺悔禮還提醒我們,罪既屬個人亦屬團體。我們不發聲反對社 會罪惡,就是團體罪惡一分子,例如剝削貧人和打壓無聲者。


Glory to God in the Highest and Peace to his people on earth

2010年譯本:on earth peace to people of good will

按希臘文原文,路2:14直譯為「people of God’s favour」或「people of God’s goodwill」。「Favour」或「goodwill」都是正確翻譯,但 在拉丁文版本是「bonae voluntatis」,即「good will」。事實上,這兩個英文詞彙的意思完全不同:「Goodw ill」指的是天主,「good will」是指良好意圖。


平安是天主給這個墮落世界的恩寵禮物,不是我們爭取就有。 因此,我們在莊嚴活動祈禱或頌唱這精彩的讚歌時,必須牢記 ,天主的平安不是用來獎勵有良好意圖的人,而是天主的仁慈 、一份善意的禮物、一份神聖的恩惠,贈予我們這些不配 的人。

但正如耶穌為平安而工作和死亡,我們都必須竭盡全力,令內 心和身處的社區內有平安。我們的平安之歌定可幫助我們更堪 當有天主的平安臨於我們當中。這基督的平安,平靜了我們憂 慮的情緒和不安的心,並驅走居住在我們寧魂內的恐懼惡魔。

既然基督無條件地賜予平安,我們都應將平安帶給身邊的人。


聖道禮

主日有三篇讀經。現時讀經的結尾式是「The Word of the Lord」。最初是「This is the Word of the Lord」,但因為拉丁文版是「Verbum Domini」,故改為「The Word of the Lord」。

新修訂:採用舊有模式,即使拉丁文版宣讀福音後仍用「Verb um Domini」。

但新修訂用上「The Gospel of the Lord」,而非直譯為「The Word of the Lord」,是因為這譯法確認了宣讀福音特別重要。事實上,神 父會給福音書奉香,讀經台就放著燃點了的蠟燭。

我們要提醒自己,讀經時,那是天主的聲音,基督就在聖言中 。必須恭敬聆聽,是因為宣讀本身是神聖的。我們需要信德, 才能相信天主聖言就是基督的聲音。因此當我們以正確的信德 意向聆聽,聖言就會感動我們的心,促使我們行動。

《希伯來書》指,「天主的話確實是生活的,是有效力的,可 辨別心中的感覺和思念」。像厄瑪烏兩位門徒,我們的心都會 火熱。

因此,讀經員有責任清晰、恭敬和相稱地讀出和宣佈天主聖言 ,讓聽眾能了解、心神都進入適當狀態。要做到,必須作好準 備並有謙虛的心。


信經──尼西亞信經(於尼西亞和君士坦丁大會公議制訂和 修訂)

新譯本以「I Believe in One God」開始,舊版則是「We Believe」。希臘文版本用複數,拉丁文版用單數。「We」 代表教會、教會的信德,而我們是教會一部份。在非常隆重的 禮儀,例如大公會議和主教會議中,必須使用這經文。「I」 代表個人信德的表達。在聖洗禮儀中,會用上這個代名詞來確 認我們對天主聖三和教會的信德。我們誦唸信經時,應該由心 誦唸──欣然接受教會的信德,承諾每日在思、言和行為上實 踐當中教義。

「I Believe in One, Holy, Catholic and Apostolic Church」

拉丁文版在「Trinity」一字前用上介詞「in」,但在「the church」前就不用,是基於神學上的分別。我們相信的是天主 本身;對於教會,是相信它是唯一、至聖、至公,從宗教傳下 來的,以示我們對教會權威和教會本質的服從。可是,新舊英 文版本都沒有譯出兩者分別。

我們對天主的信德,跟我們對教會的信仰屬不同層次。我們接 受教會權威,因為它是耶穌建立、保證聖神臨在,但我們可能 因部份教會生活,甚至教會醜聞感到失望。但在這些罪惡痕跡 和醜陋的面孔背後,我們知道聖神繼續在帶領和指引教會。教 會內有那麼多人度聖善生活就足以為證。

宗徒信經

拉丁文版本:descendit ad inferos

1973年譯本:he descended to the dead

2010年譯本:he descended into hell

拉丁文版中的「inferi」,以往是指在基督來臨前,死者靈魂 所在的「靈薄獄」。該處的靈魂等待基督拯救。舊譯本未能拿 捏到這傳統和信理的真正意義。

但新譯本用上「Hell」,就有需要作解釋。在逾越節三日慶典 ,我們在聖周六紀念耶穌下降到死人的地方,拯救那些在他以 前的死者,帶他們一同上天堂。一篇古老的講道更將基督描述 成去「地獄」尋找亡羊的善牧。

其實,我們可以比喻性或慣用性用法使用「hell」一字,例如 「All hell broke loose」,意指嚴重騷動和混亂。「Hell」亦可代表生活中的 大苦難。耶穌感受過貧窮、背叛、肉體痛楚的苦難,他在世最 後時刻於十字架上大叫「我的天主,我的天主,祢為甚麼捨棄 了我?」時,正承受著極大痛苦。

所以,基督下降地獄拯救我們的祖先、給他們救贖之餘,他亦 下降到人間地獄,給我們安慰、希望和樂觀心態。「Hell」不 是我們唯一的生活實況。信仰基督,我們知道祂不只會從地獄 拯救我們,更會與我們同行邁向復活,到天父那裡去。


聖祭禮

獻禮經

拉丁文版本:ut meum ac vestrum sacrificium

舊譯本:that our sacrifice

新譯本:that my sacrifice and yours

新譯本含糊不清。拉丁文版本指明只有一個奉獻,即基督的奉 獻,所以我們把奉獻結合到基督的奉獻,而這奉獻──司祭獻 上的感恩祭代表基督。拉丁文版本的「我的奉獻亦是你的奉獻 」,代表我們的奉獻,即使有不同的神職人員和不同方式參與 。新譯本試圖分辨出不同形式的奉獻,司祭的奉獻和會眾的奉 獻,但拉丁文版本不支持這做法。

在這個跟基督一起作出自我小犧牲的邀請,提醒我們「奉獻」 重點在慷慨,跟其他人分享並服務他人。


感恩經

頌謝詞

拉丁文版本:dignum et iustum est

舊譯本:it is right to give him thanks and praise

新譯本:it is right and just

「Right」一字,代表我們因為跟天主的關係,有責任去做正 確的事,並同時知道應該感謝天主。接著的部份告訴我們,天 主是公平和正義的。祂透過令我們成為義子的聖神,給予我們 這公平和正義。

聖祭禮是達致人類聖化和天主光榮的泉源。

聖祭禮因此是教會至崇高的舉動,透過耶穌基督的犧牲令我們 成聖。


歡呼歌

拉丁文版本:Sanctus, Sanctus, Sanctus, Dominus Deus Sabaoth

舊譯本:Holy, holy, holy Lord, God of power and might

新譯本:Holy, Holy, Holy Lord God of hosts

留意「Holy」中的大楷字母。「Holy」不是放在「Lord」字 前的修飾詞,而是獨立存在,故此很重要。拉丁文版本用「D ominus Exercituum」,即Lord of Armies,但加上「Deus」,即God,所以譯成「Lord God of hosts」。

1973年譯本「God of power and might」,避開了「armies」和「hosts」兩字在軍事上的細 微差別,但未能連繫到依撒意亞先知「Yahweh Sabaoth=Lord of heavenly armies」的觀念。因此,新版翻譯更準確。雖然「Hosts」 一字有點古老和軍事化,但有詩意。我們勿以為「Hosts」代 表有待祝聖的麵餅。

歡呼歌令人聯想到耶穌在加爾瓦略山的犧牲,即耶穌光榮天主 。在這禱文中,我們率先感受到基督光榮的身體,在天上耶路 撒冷天主的右邊。這樣,「we hope to enjoy forever the fullness of your glory when you will wipe away every tear from our eyes. For seeing you, our God, as you are, we shall be like you for all ages and praise you without end」──感恩經第三式。


最後晚餐的故事

Given Up For You

拉丁文版本:Hoc est enim Corpus meum, quod pro vobis tradetur

1973年譯本:This is my body which will be given up for you

2010年譯本:FOR this is my Body which will be given up for you

這兩個譯本中「given up for you」,未有充份譯出拉丁版本「tradetur」的真正意思,即 背叛。要想像天主父背叛自己的聖子來拯救我們,是可怕的想 法,超越了我們的理解範圍。「Tradetur」這個字令人想起, 即使是好友往往都會因私人理由出賣對方的這個叫人傷感的現 實。禮儀中用上這個動詞,是要表達天父深厚愛情的奧秘。衪 為了我們,交出衪的聖子去被折磨至死。我們應默想一下背叛 的意義,而擘餅正代表跟他人分享,以及我們的生活在這背叛 奧秘中扮演的角色。


Chalice of My Blood

拉丁文版本:accipiter et bibite ex eo omnes: hic est enim calix Sanguinis mei.

舊譯本:Take this, all of you, and drink from it: this is the cup of my blood.

新譯本:Take this, all of you, and drink from it: for this is the Chalice of my Blood.

新譯本希望給我們重溫神聖的崇拜和禮儀語言。「Cup」這個 字太世俗了,但高舉聖體後作第二次宣講時,「cup」這個字 再次出現──「When we eat this bread and drink this cup」,即使拉丁文版用的是「calicem」。這可能因為用英 語說「drink this chalice」有點怪。

新譯本用上更恰當和神聖的言語,提醒我們禮儀的神聖。彌撒 中,我們參與一個神聖的崇拜。不應忘記我們正重現耶穌在加 爾瓦略山的犧牲,我們的態度和行為必須恭敬。就連祭台上所 有服裝、陳設和裝飾,都應反映神聖的目的,莊嚴得體。

反省:在祝聖聖體聖血這最莊嚴時刻,我們在想甚麼,在做甚 麼?我竟見過有人在聽手機。


Poured out for You

拉丁文版本:qui pro vobis et pro multis effundetur

舊譯本:It will be shed for you and for all (men).

新譯本:which will be poured out for you and for many

舊譯本中「shed」字令人聯想到的痛苦和傷害,更強地表達 出十字架的恐怖,跟拉丁文版本一樣,意味著犧牲。新譯本「 poured out for you」就較弱。

從祭台上聽到這幾個字時,我們懷著謙遜和敬愛的心低頭,祈 求為我們傾流的聖血能消除我們的罪過,讓我們能跟這個捨命 拯救我們的基督結合。


And for Many

2006年10月17日,教廷禮儀及聖事部要求全球主教將原有譯 文的「for all men」,改為更貼近拉丁文版本「pro multis」意思的「for many」。我們說「for many」,意指耶穌在加爾瓦略山是為所有男女而死,而「ma ny」是個集合性的字,不是限制性的字,代表「all」。

很多聖經學者同意,即使英文中「many」跟「all」的意思不 同,但耶穌計劃的拯救是普世性的。最終是否所有人都歡迎耶 穌對普世的拯救,要視乎人的自由意志,所以即使我們說「all 」,不代表所有人都會自動獲救。

現任教宗接任前曾寫過,這兩種闡述都可見於聖經和聖傳,各 表達了事實的一面──拯救是為所有人,但人有權選是否接受 。所以,我們知道「for all」不是直譯拉丁文版文,但正確地譯出了訊息。那麼為何現 在要修改?因為指引是要忠於拉丁文版本。


祝聖後歡呼

拉丁文版本:Mysterium fidei

1973年譯文:Let us proclaim the mystery of faith.

新譯文:The mystery of faith.

在英文中,每作出聲明或宣佈時往往需要一個動詞,例如「L et us proclaim the mystery of faith」,但在拉丁文不需要。舊版本正確譯出「proclaim」 一字,但兩個譯本都正確。

甚麼是「the mystery of faith」?這是逾越奧跡,耶穌的死亡和復活。這奧跡經神父 在祭台上將餅酒祝聖成聖體聖血,讓我們都能看得見。


聖三頌

拉丁文版本:Per ipsum, et cum ipso, et in ipso…

新譯本在各部份都加了「and」──through Him, and with Him, and in Him

但在向聖父的祈禱中,次序倒轉了,先向聖父,才與聖神 結合。

新譯本:Through him, and with him, and in him, O God, almighty Father, in the unity of the Holy Spirit, all honor and glory is yours, for ever and ever.

感恩經中的聖三頌,就像交響樂雄壯的終曲,不只經文優雅, 並會戲劇性地舉起耶穌的聖體聖血。這個舉起聖體聖血的行動 ,還包括所有受造物、廣大的空間、永不息止的時間,在聖神 內,透過基督,讚頌、感謝和崇敬全能的聖父。信眾應聲和應 「亞孟」,表示完全同意至今在禮儀所做和所說的一切。有說 在古時,信眾答說「亞盂」的聲音,響得可令牆壁震動。現時 在部份聖堂,我們用震耳欲聾的聲音唱出「亞盂」時,都會令 我們感動、燃起心火。


感恩聖宴

拉丁文版本:Praeceptis salutaribus moniti…

舊譯本:Let us pray with confidence to the Father…

新譯本:At the Saviour’s command and formed by divine teaching we dare to say.

舊版本有三種方式邀請信眾誦唸天主經,新版本只有一種。四 種方式都不是直譯拉丁文版,但意思都正確。

我們可以留意一下,將天主經放在領聖體前誦唸的意義。當我 們準備領受靈魂的食糧時,還向天父祈求日用的食糧。我們沒 有忘記那些沒有食物的人,我們應決意將所擁有的跟其他人分 享。我們亦祈求罪過的赦免,但要獲天主寬恕,要先寬恕別人 。除非先擺脫憤怒和仇恨的羈絆,否則不能到天主台前領受衪 的平安。當能彼此寬恕,互祝平安就有意義。


上主,求你垂憐我們

拉丁文版本:ab omni perturbatione securi

1973年譯本:protect us from all anxiety

2010年譯本:safe from all distress

歷史學家追溯到這祈求始自教宗額我略一世,緊急祈求羅馬城 免受野蠻的入侵。拉丁文版本令人想到社會混亂和騷動,不只 是心理上的不安。

舊譯本用「anxiety」,但由於有憂慮是正常的,甚至是人類 必要元素,有部份主禮者會改為「useless or unnecessary anxiety」。現在,「distress」能同時指心理和生理狀況, 所以看來新譯本較好。

取消誦唸這祈求的唯一情況,是在婚禮彌撒中改為婚配降福。


Lord, I am not worthy

拉丁文版本:Domine, non sum dignus ut unters sub tectum meum: sed tantum dic verbo, et sanabitur anima mea.

1973年譯本:Lord, I am not worthy to receive you, but only say the word and I shall be healed.

2010年譯本:Lord, I am not worthy that you should enter under my roof, but only say the word and my soul shall be healed.

「Enter under my roof」取自路加福音中那百夫長請耶穌醫治他僕人的章節。這 故事跟聖體無關,但我們領聖體時的態度,可仿效百夫長的信 德和謙遜。所以,新譯本只是直譯,沒有新增意思。


禮成式

拉丁文版本:Ite, missa est

1973年譯本:Go in peace of Christ, or The Mass is ended, go in peace, or Go in peace to love and serve the Lord.

2010年譯本:Go forth, the Mass is ended, or Go and announce the Gospel of the Lord, or Go in peace, glorifying the Lord by your life, or Go in peace.

「Mass」字在彌撒中只在這裡出現一次,就是當主祭告訴信 眾彌撒禮成。我們或許不明白為何感恩祭會稱為「Mass」。 在拉丁文,「missa」是「mittere」,解作派遣,所以有派 遣民眾的意思。現今的理解是,彌撒結束了,民眾獲派遣去繼 續實踐基督徒使命,服務他人、帶給他人平安。

我們應該以服務配合崇拜以聖化周日作為主日。離開聖堂時, 我們有使命要活出福音,並為基督給我們所做的一切作證,以 達致光榮天主、延長彌撒的效果。


你知道英語彌撒有新的譯本嗎?

在2012年的將臨期開已始採用?

讓李恩美修女 給你講解吧!

sun 發表於 2013-11-18 10:56

炼苦的长久 (2011-11-15 15:07:21)转载▼标签: 玛加利大补赎炼狱阿米利亚救救我文化 分类: 信仰  
    人在世上犯的罪有轻有重,有多有少,有做补赎的,有不肯做补赎的:有痛悔热切的,也有不热切的。

   天主至公至明,各按本人罪的轻重施罚。

    比如一个人在世上犯罪作恶,死时才回了头,得救了灵魂,他在炼狱当做的补赎自然是重大长久的。热心人死了,人们为他念经不多,以为他已升天,不为他祈祷了,这是不对的。魔鬼常用这法子助长我们的懒惰。该知道,天主的判断与我们的想法不一样。书上记载:圣达彌盎的妹妹爱听音乐,每闻作乐就喜欢非常。死后在炼狱十八天,以罚她过分的欢乐。哎呀!真该如同达味圣王那样惊叹说:“谁能知道天主罚罪是多么严厉呢?”
    故事:

     加尔朋有一贵官,平日热心守规多行善功,死后葬在圣奥斯定的圣堂内,三十年后,圣女阿米利亚进堂时,见门旁边有一位老人身披旧衣如行远路,容貌忧愁地向圣女求助,圣女说不能。“是你不愿意这样做,不是不能。”这样的话老人唠唠叨叨重复了好几遍。圣女把这事告诉了神父,神父命圣女问她的姓名,才知是某人的灵魂。因在世时每逢进堂瞻礼,喜欢穿华丽的衣服,在人前显示自己,所以天主罚他在炼狱已经三十年了。

   贤女巴罗叙述了这样一件事:我父亲去世后,我便立即为他祈祷善工。时间长了,想父亲一定升天了。祈祷和善工也停止了。有一天耶稣与玛加利大(丽达)领我来到炼狱,我见父亲还在大火海内,心中悲伤至极,大声呼号说:“吾主!我恩主!救救我父亲吗!我愿代替父亲在世上做补赎,我不能忍心让他受此惨苦。”我又求圣女玛加利大为我转求耶稣。因着圣女的转求,天主才赏赐我父亲升了天堂。


    为亡者炼灵祈求!



拯救炼灵增加天上的欢乐 (2011-11-16 13:43:07)转载▼标签: 炼灵天使耶稣圣母育儿 分类: 信仰  
     救拔炼灵能增加天上的光荣福乐。

    因为这是增加天上的户口,在天堂上的人越多,他们的光荣福乐越大。

   第一,为圣母是个大欢乐。《默照经》上说:“圣若望宗徒见天上一位皇后,头上戴着花冠,花冠上的珠宝如同日月。”那发光的珠宝,表的是天上的诸圣,所以,我们救拔炼灵就是加增圣母皇冠的修饰,这不是大大加增圣母的光荣福乐吗?

    第二,为耶稣是个大欢乐。众灵魂都是耶稣宝血救赎的,升天的灵魂的越多,越加增耶稣的光荣。我们救拔炼灵使他们早升天堂,围着耶稣,朝拜、赞颂、感谢,这不是光荣耶稣么?耶稣说过:“你们施于他人身上的,就是施于我。”我们救拔炼灵脱离炼苦,岂不是大大中悦耶稣的圣心吗?

    第三,为天主圣三是个大欢乐。一个灵魂升天享见一太,他就有了说不出的热爱,光荣赞颂天主不停止。你每救一个灵魂早升天堂,他就能早赞颂天主。这多加的赞美是从你救拔炼灵来的。这岂不是大大光荣天主圣三吗?可见,热功救拔炼灵是一件大好事,我们要勉励勤行。



      故事

      

      圣多明我公有一条规矩,每晚公念《亡者日课》。一天,因事繁忙,人力因乏没有念。会中修女保辣夜里醒来,忽听见堂中经声朗朗,就急忙起床进堂,见堂中灯烛辉煌,原来是她们的护守天使替她们念《亡者日课》,便十分惊讶感谢,热心同天使一起念完了,灯也灭了,这才回去睡觉。从此,修女们不管多忙,总也不误这项神。


拯救炼灵是炼灵的大安慰 (2011-11-24 16:11:09)转载▼标签: 耶路撒冷圣女德肋撒行实古经玛加伯书宋体亡者日课文化 分类: 信仰  
        《古经•玛加伯书》卷二第十二篇记载:玛加伯领兵出征打仗,虽然得胜了,但自己的军队也死伤不少。于是他们便为阵亡的将士凑集银钱,到耶路撒冷求铎德祭献天主。

        书中另一段说:“为亡者祭献祈求,使他们免除了罪罚,是个美好的善功。”(加下12:43—45)圣经上这话说的真好。

      炼灵如同被捆锁一样,只眼巴巴地盼望我们救拔他们。我们如果为他们念经、行哀矜、望弥撒、得大赦。我们哀求天主的泪水,能扑灭烧他们的火,能减他们当受的罚。

     古教时,有三位圣童被国王扔在火窑里,因着他们护守天使的保护,不但觉不着火烧,反觉得凉快平安。(达3:19—90)我们为炼灵行以上善功,就好似圣童们的天使在圣童们身上行那奇事一样。所以,我们快用爱德的精神相帮炼狱灵魂吧!
      故事:

      《圣女•德肋撒行实》上记载,在某年追思已亡日,德肋撒(德兰)为炼灵念完《亡者日课》后,看见许多炼灵出了炼狱,升了天堂。圣多玛斯(道茂)的姐姐下了炼狱显现给他,求他做弥撒数台,圣人如数做了。他姐姐光荣欢喜地显现说:“我要升天了。”又:公斯当定(康斯坦丁)皇后显现给她母亲圣依撒伯尔(丽沙)说:“我在炼狱里苦的厉害。”母亲为她求了一年弥撒后,就升了天堂。她母亲为感谢天主大恩,又行了许多哀矜,献了许多弥撒。
                为亡者炼灵祈求!



为炼灵祈祷文

      永恒的天父,我把祢至圣圣子耶稣的血,连同今日在世界各地所做的弥撒圣祭全献给祢,是为在炼狱里的灵魂,为各地的罪人,为教会内的罪人,也为我家里及亲人内的罪人.阿们.
    此篇经文是主耶稣基督亲授圣女日多达,每念一次就可救一千个炼灵升天.每日可随意念诵念,次数不拘.
   注:圣女日多达1263年生于德国。生前得见耶稣显现很多次。她每次默想耶稣的苦难时,热泪横流。她作了许多的补赎。上段经文是主耶稣教她念的,每念一次就可救一千个炼灵升天。每日可随意念多少次。圣日多达习惯每天常常念祷文,主耶稣在一次神视中给她看到,因这祷文的功效,无数的炼灵脱离炼狱,升到天堂去。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