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 FINANCE's Archiver

sun 發表於 2013-10-28 13:54

【信仰情懷】解構!! 宗教救贖論

【信仰情懷】解構!! 宗教救贖論
真‧夜雨 | 19th Feb 2008 | 與神同囈        | (799 Reads)

基督教的救贖論分開了兩個主要的命題:稱義和成聖,定義上分別指上帝的作為和人的努力。一直以來,中國教會面對本地學術、宗教文化的衝擊,十分重視救贖論,而在中國文化中,獨有成聖之道,卻缺稱義之說。因此,研究基督教的救贖論如何融入中國的文化中是有必要的。

儒家沒有明顯定論鬼神之說,只因對鬼神的無知而不敢妄言。他們的學說中重視的是「仁心」,而成聖之法則是「知道、行道」,「知道」即良知與信念,「行道」即憑仁立德。另一方面,若要研究儒家學說中的宗教意味,需根據孔子對天的論說。縱使儒家一直甚少提及鬼神,但近代學者偏向同意孔子口中的「天」含有宗教意味。首先,他們認為如果孔子口中的「天」只是指「天理」,卻沒有獨立的意志,人便不用畏天,但孔子本身卻自稱「畏天命」;其次,「天理」是人所能觸及理解的,但孔子的精神境界中已把天高舉達至超越性,因此已含有敬畏的宗教情懷。不過,縱使孔子對天的述說含有宗教意味,但這個「天」跟基督教中的上帝卻有所不同,主要分別在於孔子所說的「天」是被動的,需要人的努力才能觸及和認識,與基督教中會啟示自己的朗現天不同。

至於救贖觀方面,儒家雖然很少提及超越體,但對「天」卻有一定的情意結,認為「天」有自己的意志,以致能夠賞善罰惡,甚至對「天」有尊崇、親近、相契的屬靈情操。不過,縱使孔子肯定「天」的超越性,卻沒有赦罪、拯救等觀念。他認為盡性知天便能與天相通,以達致「內聖外王」的境界,個人的行道〈成聖〉已涵蓋了上天的拯救〈稱義〉。

道教的理論混雜,主要典籍有《道德經》、《莊子》、《列子》、《淮南子》和《太平經》。道教的「道」可稱為「太上之道」,即至高無上的存在,萬物之源,卻只可定義為理,不能定義為神。道獨存於萬物之外,控制萬物,卻不受外物影響。

老子所說的道,其義甚廣,據唐君毅所言有六義:虛理、形上實體、形上實體的表現、同德之道、修德之道及內心的道。而張道陵創道教之初就奉老子為袓師,《道德經》為聖典,還以道為源、德為行。

道德經所描述的「道」後來在道教演化為神異之物〈神靈〉,老子更被追封為「太上老君」被描述成無所不在、創生萬物的神明。而修道本為一種養生之法,到了秦漢卻與神仙家結合,演化出追求長生久視的神仙學。本來神仙學所描述的,不為外物所影響,心志如一、無形無我的仙人,是一種極高的精神境界,但具體落實卻成了巫術。

《列子》所描述的成仙之法,主要是要形神合一,不為外物所累,但這種成仙之法目的只為獨善其身,個人成道。不過縱使成仙的目的只為個人,卻不能單靠個人努力而成功,還要靠天生禀賦及名師指點,成仙後也不是脫離世界,而是住在隱逸的洞天福地。初期的神仙之論重點只在長生,到了東漢卻發展得更神異,仙人除了長生,還有其他異能、有等級、管天地。這種由人演化(或晉升)成的神仙,與基督教的神卻有著本質上的差異。在《太平經》中,成仙之道有跡可尋,分別有兩個途徑:積善去惡和煉丹。

《太平經》的道教觀念講求天人合一,順道及守道是不二法門,最終達致與天同壽、支配萬物的境界。積善去惡最終便能榮升天仙、地仙。由於為善去惡的修為易於跟從,無身份之界限,人人可為,所以便能輕易籠絡一般民眾的心。

煉丹術為道教獨有,分有「內丹」、「外丹」兩種。

外丹的煉成之術比較容易理解,是以鉛汞及其他藥物配製,放在爐火中燒煉成化合物,分「點化」及「服食」兩種成品。簡單的化學作用,在方士手中卻成了使身體不朽的長生巫術,更不知有多少人因這迷信而喪命。不過,煉丹術也不是全無貢獻,至少它在化學史上留下了一定的成就,只可惜因夾雜著迷信與神秘主義,並沒有與現在的自然科學接軌而已。

內丹的慨念比較複雜,先以身為爐,以精氣為藥,以神為用,在身體內修煉,以聚成「仙丹」,最後這稱為「仙胎」的煉成物甚至能出體外,四處遊走。內丹術概念的基礎,在於道教觀念相信人體是一個小天地,而且居有神明,能與天地神明溝通,因此他們在懼怕體內神明之情形下積極配合,追求「心神合一」,使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完全配合,這也是肉身成道的關鍵及基礎。

中國傳統的宗教 –「儒家」和「道教」,對現世都有一份肯定及認同。儒家對永恒不與寄望,但對今世實踐天命卻有相當強烈的意志。道教基於對現世的肯定,積極尋求延續之法,兩者起點相同,所追求的終點卻各異。道教與基督教的宇宙觀論有相似之處,相信萬物之上有一個最高統領,萬物藉其而生,藉其而行,但救贖觀卻不同。道教在相信至高無上的「道」同時,卻積極地探究其奧秘。先與之相合,達至「真人」、「仙人」之超然脫俗的境界,再進深者更可擺脫天命,延續生命。這種觀念雖然強化了信道者對今生的肯定及積極性,更在深究的過程中為自然科學及地理帶來不少貢獻,但所追求的終極關懷 – 「永生」卻未見可行。與之相比,基督教雖然消極地先否定今世,再積極地盼望永生,但基督教的永生卻有一個立足點 – 「耶穌基督的復活」,這次預先的演繹,為基督徒帶來希望與根據。這重大的差異,影響著雙方的宗教行為。道教各種行為上都反映出巫術思想,本來由浪漫理想主義發展出來的觀賞態度,卻落實成神秘的行巫。反之,基督教相信自己的「肉身成道」是源於基督的「道成肉身」,在這種信仰基礎下,基督教便有了脫魅的條件。

《個人聲名》

本文乃從個人信仰角度對各宗教的剖析及見解,無刻意貶低任何宗教。如有錯漏不實之處,還請見諒。

sun 發表於 2013-10-28 14:17

道教的終極關懷-死而不亡(一)

   司馬遷在《漢書藝文志》說:「道家出自史官」,在道教諸多特性中,最大的特色就是堅持生命不死,是最為尊重生命價值的宗教之一。世界各宗教都告訴世人「人從哪裡來,該往哪裡去」,終極都在講死生,且直接給信徒認同方向,給生命的價值下了明確標準。

  《周易繫辭傳》說:「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在道教生命觀中,確認一個生命體是由「精」、「氣」、「神」組成;精來自父母的精血;氣與神來自北斗本命星座的陽氣與地下的陰氣,化生三魂七魄,魂魄合而為命,附體則人生,離體則人亡。七魄則係不同年份來自五岳之陰氣所化,三魂來自北斗本命星座之陽氣所化生,子年生人屬貪狼星,丑、亥生人屬巨門星,寅、戌年生屬祿存星,卯、酉生人屬文曲星,辰、申生人屬廉貞星,巳、未生人屬武曲星,而午年生者則屬破軍星。

   當生命體開始孕育時第一個月稱之為胞,第二個月稱之為胎,到了第三個月北斗星下降一股陽氣,化生三魂在胞胎之內叫做魂神或陽神,喜靜厭動,人若縱慾、勞累、過慮,三魂都會驚擾不安,甚至致病喪命,如慾望不興,清靜自守,都能健康壽考。懷孕到第四個月時,來自地下的陰氣,化生七魄投注於胞胎,七魄也叫做形魄與陰神,與神魂相合為命至九月可以氣滿而能聲,十月降世成為一個生命體。

  《春雨逸響》云:「人之初生以七日為臘,人之初死以七日為忌。一臘而一魄成,故七七四十九日而七魄具矣;一忌而一魂散,故七七四十九日而七魂泯矣。」在道教生死觀中人死四十九日而七魄散,氣者聚則為神,魄散仍為氣,故以法事而凝其神。認為生命體的結束首先斷氣,繼而整體活動機能停止運作;在斷氣之後,每逢七日散去一魄,魄散則氣散,不復凝聚,但此時生命並未結束,可以通過大道之力使魂靜魄凝,受煉更生而昇天界。

   生命得知不易,而且只有一次活命的機會,是以道教主張貴命重生、長生久視,重視現有世界,「不允許世人放棄生命尋求解脫」,希望每個人透過存思、存神、內觀、守一、導引、吐納來練氣結丹,進而達到榮衛體能、神形具妙,再配合濟世利物的功果,進而登仙得道保存永久生命。



道教的終極關懷-死而不亡(二)
    人之所以畏死,主要是拋不開塵世的風花雪月和人倫情感,徘徊在現實生命末途的人,心理上最大的糾結,即在畏懼終極之賞罰,這也是宗教臨終關懷的最佳著力點,用宗教的生命觀、因果論、救贖觀去為(將)離世親友、病患做必要的關懷,讓生命之火重燃、重新被珍惜、重視;生命必然純淨無害,讓恐懼無望變安祥而去,在現世不忮不求,在未來一無罣礙。     道祖曰「死而不亡者壽」,死者物質性之軀體也,死後歸土;不亡者陰陽二器所化魂魄合成之生命也,無形而永生。依規做七可使生命永在,否則魂飛魄散化為烏有。

    論語為政:「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道教為了不任七魄亡散,有完善的做七儀式,叫做七忌(虞祭)【註一】,在做七過程中,分別為亡者沐浴、以去身心塵垢;梳頭穿衣、以正威儀;悔罪,以明昨非;請赦,乞宥前愆;解冤,以致祥和;還債,以去心累。  

其實道教的終極關懷的處理,就其內容及程序,十分細膩而複雜,但卻非常人性化,並且對不同的特殊亡人,有分別處理的方法:溺死用水礶拔度;火焚而死以火礶超荐;毀體流血者以血礶濟煉。

道教以人「生有九流、死歸十類【註二】」,因臨終原因不同在法事中亦因類而異,但攝召,請赦,耀道,填庫,療治,解冤,破迷,說戒,煉度,過橋等科儀及程式,都在做七儀式中,次第敷演,並在過程中施罐斛食濟度無祀孤魂,以此功德轉歸亡人,故民間多曰做功德。
    做七的觀念並非道教、儒家所原有,而是佛教進入中土後,融合中土、印度文化而形成十殿閻王的地獄信仰,道教後來也發展出十王信仰。祭祀十王的儀式稱為「過王」,頭七是秦廣王、二七是楚江王、三七宋帝王、四七伍官王、五七閻羅王、六七卞成王、滿七泰山王,還有作旬,十日為一旬,為拜祭四位判官! 頭旬(生死判)拜崔氏判官、二旬(查察判)拜李氏判官、三旬(懲惡判)拜韓氏判官、四旬(賞善判)拜楊氏判官;四旬後,百日(又稱卒哭)拜平政明王,對年(又稱小祥)拜都市明王,三年(又稱大祥)拜轉輪明王。

     太上感應篇說「福禍無門唯人自招」,道德經也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知「道」的人,並不畏懼死亡,如果瞭解身後的行方,去除了心中疑慮,自然就不會因不知「道」而恐生懼死。

【註一】:

a:《儀禮·既夕禮》鄭玄注“三虞:“虞,喪祭名。虞,安也。骨肉歸於土,精氣無所不之,孝子為其彷徨,三祭以安之。朝葬,日中而虞,不忍一日離。”士人是三虞,大夫是五虞,諸侯則是七虞。

b:趙冀《陔餘叢考》:“王棠謂古禮諸侯七虞,以七日為節。春秋末,大夫皆僭用七虞。今逢七必祭,凡七祭,蓋因虞禮而誤用也。”認為後世七七喪俗源于古七虞之禮。

【註二】:十類男女亡魂

精忠報國者曰忠魂,志慕清虛者曰素魂,饑寒凍餒者曰苦魂,裏社不收者曰孤魂,允囚牢獄者曰死魂,損身壞體者曰傷魂,愴忙奔走者曰驚魂,非命枉死者曰精魂,隨波逐流者曰沉魂,分娩不下者曰產魂。

sun 發表於 2013-10-28 14:38

道教的生死观
(2013-03-05 20:38:46)
转载▼
标签:
道教
道家
阴阳五行
养生
送死
        分类: 竹林谈玄

    道教是什么样的宗教?道教的观念对现代人有哪些启示?

                           一道教的宗教地位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从中国本土文化发展起来的 。有人将道教源头推到道家,推到老子,甚至黄帝,以至五千年前的神话时代。可以说,道教也有五千年的历史。

    道教是开放的,讲究“广结善缘”,广大“善男信女”只要有一颗虔诚的心,认同道教的认知系统,不论是出家修行还是在家修行,都是教徒。道教是包容的,道教信徒也可信佛教及其他宗教,不像西方宗教基督教等不能信仰别的宗教。

                           二道教的文化内涵

    道教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集大成。它吸收了道家的宇宙观和阴阳家的宇宙观;还吸收了儒家的人伦道德,形成了道教伦理;与中国传统医学息息相关,形成了道与医结合的文化传统。

    道教不同于道家。道家研究天地宇宙的运行规则 ,并通过研究天地运行的道理,来研究人类生命存在的道理。道教吸收了道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之后,还吸收了阴阳家的宇宙观。阴阳家宇宙观认为整个天地的运行实际上是大气的流行,大气也就是所谓的空气。空气无形无象,但是无所不在。它的流行、流动才能让我们存活。大气充沛在天地之间,形成了阴阳二气。阴阳可以是时间的延续,更重要的是空间的延续。所以阴阳家理解到的是气的运行,在这个运行过程中又可以发展出更多样的运行,比如阴阳和五行是两套不同的气化运行原理。阴阳家认为宇宙的一切都是气化的流行作用,气化的过程就是宇宙的内涵,学术界名之为“气化宇宙论”,阴阳家就是专讲天地之间气化流行之理。中国有这两套宇宙论,而这两套宇宙论都被道教所吸收。所以道教不只讲道,还讲气的流行,包含了丰富的阴阳五行的运行法则。

                             三、道教的生死观

    东方宗教和西方宗教一个最大的差别,就是对来世、现世的看法。西方就基督教而言,不怎么重视现世,重视的是来世,是上天堂。道教不讲来世、彼岸,讲此世、此岸。道教重视人的这一生,强调人只有这一生,死了没有地狱也没有天堂。肯定人的生命是气化的流行过程,气聚时人就活着,气散了也就什么都没有了。人要重视的是气聚的这一生应该如何成就,如何让这一生不要结束。这就是道教所讲的“长生成仙”或“长生不老”。成仙的意义就是让人的灵性与天地万物的灵性合二为一,这个时候人就可以向宇宙天地万物一样永恒长存。

     道教的生死观:第一个观点是“生死一体”:人的生命是一个生死的循环,这种生死的循环就跟天地宇宙的循环是一样的。第二个观点是“死而不亡”:死是肉体的死亡,我们的灵性、精神是永恒的,这就叫“死而不亡”,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不随着肉体的消失而消失,这也是儒家的不朽。第三个观点是“以死为息”:人一生劳劳碌碌,活着就有很多身不由己。人活着就要为众生着想,人活着就是要把我们的智慧传播开来,让更多的人可以领悟。所以人活着就是要以劳动来成全生命,人就是任重道远,背负很重的责任,死了以后才能把责任放下。人活着就是要不断劳动,只有死亡了才能休息,所以叫“以死为息”。

    道教基本上就是在追求身心灵的整体和谐,因此活着时要懂得养生。

                              四、启示

    如何把这套生死观运用在生活中,现代人应该怎么看待我们的生命存在。中国传统文化相当重视人生命的自我存在,怎么重视呢?只有四个字:养生送死。道教是世界上最重视养生的宗教,它开发出各式各样的方法,教我们各种养生之术,道教还教会我们另一个重要的生存智慧,那就是送死。每个人都要死,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仪式的操作让自己的死亡成为永恒。佛教也是如此,通过临终的祝愿、关怀让其生命可以永生。所以我们不止要活着的时候懂得养生,还要懂得送死。

    生死本就是自然的,我们不要恋生悲死。从道教的观点来看,生死只是生命形式的转变,人不是死了,人是换了另一种生命形态。生死是一体的,在生生死死的回旋中,生命就可以用很不断地发展。生命永恒不断不是个人的,而是集体的,所以要代代相传。每个人的存在都是接着上一代而来的,这样人类社会就可以永世长存。个体的死亡代表着集体的再生。

    首先就是培养不恋生与不恶死的平等心。整个中国文化讲的就是这个平等心。万物平等,众生平等,生死也是平等的。因为有生就有死,有死才有生。人要坦然地去面对生死,不恋生、不恶死,生不值得喜悦,死也不可怕,不值得逃避。生可以是喜悦的话,死也可以是坦然的,我们可以通过道教的生死观老培养我们对生死的这种雅量。

    道教不是最求肉体的不朽,而是追求坦然面对存在,并造就永恒的存在。所以我们要真正的救赎、解脱自己,要通过观念来解脱、救赎。

    道教就是通过这样一套生死智慧,来帮助我们养生、送死,养生就是让我们避免各种存在的难题,不让我们产生忧郁症,不让我们选择自杀,这样我们就可以坦然地让生命活到最后一刻,安然地去面对死亡。

sun 發表於 2013-10-28 14:55

宗教~道教~講義:道教 ~ 簡介

主 神 多神論 / 神格特質:慈悲、威嚴

時代性、古人/裝 / 元始/靈寶/道德 圖騰Totem / 多神論

三清道祖/老子太上老君:教主/神?

教 主 太上老君: 楚.老子:李耳、元前624年 > 東漢.張道陵/張天師:西元34年

經 典 五大經、太上十三經、道德經、清靜經、

太中說中(東西南北)斗大魁保命妙經、

北斗經:輪迴、金玉經:泥丸=涅槃

教 義 清靜無為、道/無的哲學、敬神拜祖、天人合一 清修

源 始 堯舜禹 > 道家 民俗傳統 > / 混和:寧信其有

簡 史 列子/莊子、鬼谷子、韓非子、懷南子 +佛、儒:三教合一

廟 寺 宮/觀/廟/府/殿/堂、道觀:道人。

教 派 積善。經典。占驗。

丹鼎煉丹:內單外丹/內法外法、> 長生不死。

符籙:南宮法/正一派/教、.> 驅除疾病。

儀 禮 誦經、法會、清醮/建礁 / 拜禮斗/受禁

收驚、點光明、- - -燈 燒紙錢/屋/ - - -

聖 職 真/道人 / 道士:紅/烏頭司公、法師/桌頭、廟祝 居士、尪/紅姨/四轎?

節 日 中元普渡 / 主神誕日 清明節 / (農民曆)

神佛觀 玉皇、文昌君、城隍、閻王、關公 人鬼神天

天使觀 天兵天將

魔鬼觀 諸鬼、污鬼 / 鬼附

天堂觀 造福上天堂

地獄觀 造孽下地獄 / +十八地獄、輪迴 +十八地獄:西遊記/明.吳承恩

世界觀 道生一 - - - 還債/受苦

人生觀 修道、救世 / 立志/言/德/功 緣、相欠債 / 冤親債主

生命觀 苦、因果

罪惡觀 善惡報隨形 業障、因果

救贖觀 改運、驅邪、壓煞、方術 行善、還願

來世觀 宿命、輪迴 做七、超渡

宗教觀 解運、修行 祈福

其 它 行煉丹求長生之術、施法念咒 台灣風俗、風水、擇日、八字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大禹謨。

    三玄之學: 周易、老子、莊子的丹經思想。

    佛道: 出家隱士、理念、名辭:道、功德、居士、眾生、- - -。

    梁武帝: 南朝,篤信佛、道 + 儒三教。

    老子廟: 唐高祖李淵下詔立之。/ 太上老君: 唐太宗冊封老子為道教教主。

    楊貴妃(玉環): 號:太真。風流緋聞

    呂洞賓(純陽): 晚唐,孚佑帝君 / 副亞 / 性命雙修。

    全真道/教: 王重陽。/ +儒教、軒轅教、理教、齋教、天理教、天帝教、- - -。

    西遊記: 站在道教立場來讚揚佛家的解脫。

    封神榜: 站在佛教立場來讚揚道家的精神。

    玉皇大帝 = 釋提桓因/佛教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