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 FINANCE's Archiver

sun 發表於 2013-4-14 00:34

一代巨人戴卓爾夫人

一代巨人戴卓爾夫人  


信報財經新聞  A16 |  時事評論 |  By 彭定康   
2013-04-13  標示關鍵字 標示關鍵詞並按此開始搜索

[img]http://www.hkej.com/hkej_upload/mnews/823/52908/l_52908_0.jpg[/img]



很難把我對戴卓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的個人記憶從歷史的判決分開。我曾以保守黨研究主任的身份在她麾下做事,並擔任部長職務十五年,隨後赴任英國末代港督。她是香港回歸中國的談判者,因此在我的任期內,她頻繁到港訪問,大受歡迎。

戴卓爾夫人總是全力支持維持香港的法治精神、公民自由和民主訴求。她同情、也喜愛民主運動家。我還記得,儘管我們的官邸成員無不出色而努力(對於我們,她總是和藹而謙恭),但她是唯一一個自己鋪床的來訪者!她工作的仔細和精確與大飯店相比毫不遜色,鋪蓋整潔,有棱有角。


記掛趙紫陽

當她為公務訪問北京時,也總是會堅持先為前中國領導人趙紫陽買件禮物。趙紫陽是與她談判香港回歸的人。天安門事件時,趙紫陽試圖以妥協避免流血,事後他遭軟禁。不論她會見哪個高級官員,她都會要求為她轉交禮物和傳達對趙紫陽的祝福,中國領導人想必也明白外面的世界仍然記得趙紫陽,希望他獲得自由。

身為國家領導人,戴卓爾夫人的主要成就是扭轉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她1979 年首次就任首相)英國的衰落之勢。在她逝世後,鋪天蓋地的報道卻鮮有把注意力放在當年英國的形勢——經濟一蹶不振、工會濫用權勢,讓英國幾乎變得無從治理。

她之所以能讓政府重新變得負責而權威,部分是透過削弱國家在經濟中的作用而實現的;她的改革為一個時代打下基礎,英國的人均收入增長,比大部分競爭對手都要快。

戴卓爾夫人的改革振興了私人部門、促進了房屋所有權、降低了企業稅、減少了對經濟部門的監管,並遏制工會濫權。


與列根惺惺相惜

她以決心推動改革項目,執行上也相當務實,至少在其首相生涯晚期之前也是如此。她步步為營,不懈地朝一個方向前進,政府上下沒人懷疑她的目標。

她推出的改革還掀起了國際反響。在她的執政生涯中,歐洲蘇聯共產主義瓦解,高潮正是1989 年柏林圍牆的倒塌。她一直是蘇聯共產主義的有力批評者,一如她在大西洋對岸的盟友列根(Ronald W. Reagan )。她擁護自由市場,事實上,她一直宣揚政治自由和經濟自由的關係,這啟發了蘇共陣營的人民,促使他們擺脫四十年的枷鎖。

她反對德國重新統一,這是她的重大誤判;但她對更偉大的歐盟一體化能否與成員國的民主問責相協調的懷疑在多年後贏得更多的同情者,那不光是英國人;她推進歐洲單一市場的進一步一體化,但同時也質疑這是否真的需要把更多的政治主權割讓予歐盟委員會。

許多人認為1982 年福克蘭群島戰爭是戴卓爾夫人愛國主義的頂峰,這只是她另一次政治冒險的歷程。

收復福克蘭群島是一次大膽的軍事行動,那兒是遙遠的英國屬地,當地人民在阿根廷侵佔後仍堅定地站在英國一邊。此事可能成為巨大錯誤,讓她與她的政府黯然下台;即使是列根政府也躊躇不前,沒有支持英國的軍事行動。但幸運眷顧有勇氣的人,勝利鞏固了她的聲望。英國的士司機總是說,她是政府裏最棒的男人(Man)。

戴卓爾夫人對英美關係的強度信心十足,這可以從她與列根的友誼中一窺端倪;他們的個性絕不相同,但人生哲學相近。列根總統相當仰慕她的直率和對真理的堅持。據報道,列根曾這樣對助手說: 「她真的了不起(Isn't she wonderful)!」當時他一隻手握電話,聽她在倫敦向他斥責美國的政策失誤。前去聆聽戴卓爾夫人卸任後演講的許多美國人,對列根給她的評語也有同感。

我最仰慕戴卓爾夫人的地方是她的政治風格。她從來不要專家小組告訴她應該信什麼、應該怎樣說。


厭惡中間路線

她認為思想是政治的核心,她為所信的思想而戰;她不會對兩個相反的觀點作「三分法」而取折中;她厭惡中間路線的政治思想,偏偏大部分選民容易給所謂「精英共識」左右了選擇。她認為,身為領導人,雷厲風行可以讓人相信真相,以及繼而改變政治地圖。

行事方面,戴卓爾夫人比她的仰慕者所知的更為謹慎。不過,說到底,她對堅守自己思想的熱情,總可為灰濛濛的政治帶來不少鮮明的色彩。

戴卓爾夫人不是完人,與其他人一樣,也會犯錯,但毫無疑問,她是二十世紀的政壇巨人。

彭定康(Chris Patten)為英國末代港督、前歐盟負責外部事務的委員、牛津大學校長。

Copyright: Project Syndicate, 2013.


彭定康

sun 發表於 2013-4-14 00:35

彭定康臨別留言的底蘊  


信報財經新聞  A19 |  時事評論 |  放眼香江 |  By 周八駿   
2013-04-12  標示關鍵字 標示關鍵詞並按此開始搜索

  

香港回歸以來,每逢政局出現重大演變,我總是重讀彭定康1996 年10 月2 日最後一份《施政報告》(〈過渡中的香港〉)。今天,香港回歸進入了決戰,彭定康最後一份《施政報告》又給我翻了出來。


彭定康五年任內所有

《施政報告》,我都曾認真閱讀和研究,保留文本並反復研讀的,唯有這最後一份。


那是對於英國管治香

港的一個總結。彭定康在〈過渡中的香港〉第43 段稱: 「儘管我會離去,但英國,除了從憲制這個重要的角度而言可以說會撤離外,其實並不會離開香港。英國會恪守具約束力的國際條約,布未來五十年,繼續對香港履行道義和政治上的責任。我們在香港有親人和朋友,也有商務上的夥伴。……當然,我們還有其他方面的聯繫,例如語言、教育、專業和文化,而大家更有共同的經歷和體驗。此外,數以百萬計的香港人持有英國護照,可用作旅遊證件,而大約十六萬港人,更擁有在英國居留的權利」。


彭定康鋌而走險

請注意彭定康明確表示: 「英國,除了從憲制這個重要的角度而言可以說會撤離外,其實並不會離開香港」。

為什稱1997年7月1日香港實現的是「法理回歸」, 「治權回歸」和「人心回歸」任重道遠?為什「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與「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一起,是中央對香港實行的各項方針政策的根本宗旨?彭定康臨別留言提供了答案的線索。

他在該《施政報告》第28 段提及: 「在香港,我們建立了一個忠於我們的政治價值觀的管治制度,並根據這些價值觀推行法治,建立一支精明能幹和政治中立的公務員隊伍」。

1月19日,本欄發表〈香港回歸進入決戰〉指出: 「倫敦的如意算盤是,香港已擁有英國一手建立的普通法體系、公務員體系和移植基督教文明的核心價值,再啟動以英國政制為基本藍圖的代議政制改革,香港特別行政區實施『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就完全可能是受西方若干國家控制的政治力量治港」。

今天,對普選行政長官兩個前提——要符合《基本法》和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有關決定,不能允許與中央對抗的人擔任行政長官——感覺意外或不滿的人士,應當重新思考為什倫敦於1984 年7 月搶在「中英聯合聲明」草簽前宣布香港推行旨在「還政於民」政制改革?為什1992 年10 月彭定康作為最後一任港督發表首份《施政報告》提出偏離「直通車」的政制改革?為什今天反對派不惜以香港居民福祉為代價,策動「佔領中環」以逼迫中央在2017 年普選行政長官上退讓?答案一直只有一個:只要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制改革始終沿英方九七前設定的路徑和目標前行而最終照搬西方模式,那,英國在1997 年6 月30 日從香港在憲制意義上的撤離,就會通過變革香港特別行政區憲制而重新返回!


以民主掩飾殖民管治

為此,在1992年至1997年間,作為時任港督,彭定康鋌而走險,在香港政制改革上與中方決裂。他在最後一份《施政報告》第47 段提出「成功過渡」的觀點,可以看作既是他個人對其一手破壞香港政制「直通車」的辯解,也是他代表倫敦發表因應香港回歸的主張。

彭定康說: 「社會是有生命的,是不斷成長和轉變的。『順利過渡』並不是我們唯一的目的。我們需要的是成功過渡,過程當然是愈順利愈好,然而,最重要的,還是能夠到達目的地,只要做到這點,路上偶爾的顛簸,也算不得什。」關於倫敦及其主要盟友在2013 年香港政局演變中的角色的內幕,有待未來相關檔案解密、相關人士發表回憶錄來提供。彭定康最後一份《施政報告》結尾引述傑克.倫敦(Jack London)的詩: 「寧化飛灰,不作浮塵╱寧投熊熊烈火,光盡而滅╱不伴寂寂朽木,默然同腐╱寧為耀目流星,迸發萬丈光芒╱不羨永恒星體,悠悠沈睡終古」。可以從今天「佔領中環」行動策劃者的精神自許中聽到回聲。

今天,反對派振振有詞地稱他們為香港民主奮鬥已三十年,是將1984 年倫敦宣布在香港推行政改為始點。無獨有偶,曾蔭權接任行政長官後,2005 年10 月25 日接受《環球郵報》(The Globe and Mail)採訪時稱:香港經歷了超過一百四十年的英國殖民統治。

英國自1841 年1 月佔領香港島至1997 年6月30日約一百五十六年,扣除1941年12月25日至1945年8月底日本佔領香港,倫敦管治香港實際是約一百五十二年零八個月。只有將1985年港英立法局開始實行部分議席由選舉產生至1997 年6 月30 日約12 年不視為殖民地統治,才可以說香港經歷了超過一百四十年的英國殖民地統治。以「民主」來掩飾「殖民管治」,是與以「民主」來謀取重返香港相表裏的。所以,香港正面對關於回歸的決戰。


作者為資深時事評論員


周八駿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