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 FINANCE's Archiver

sun 發表於 2012-10-21 00:39

中国银行业金融信息化建设问题与对策

中国银行业金融信息化建设问题与对策
作者: 黄国平 宣晓影 / 时间: 2011年 12月号

金融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如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于金融领域,从而引起金融理论与实务发生根本性、革命性变革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创造金融体系经营、管理、服务创新模式的系统工程。金融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居民、企业等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密切相关,相辅相成。随着中国银行业改革与发展的加快,银行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强。以中、农、工、建、交等五大国有控股银行为代表的各家银行加快综合业务系统和全国数据处理大集中的建设,使创新能力、服务质量和核心竞争能力显著提高。目前,中国银行业围绕着业务的战略转型,其科技信息化建设也正在以客户为中心,以业务发展为导向,积极稳妥地推进,力图合理设计体系结构,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尽快实现集业务发展、绩效考评、渠道和过程整合、决策分析、实时监管以及信息和数据的交流与共享于一体的,综合、集成的信息支撑平台,为中国银行业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中国银行业金融信息化建设历史发展及其演进

回首中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即金融电子化阶段、金融数据集中化阶段,以及金融信息系统业务综合化阶段。

金融电子化阶段

中国金融电子化阶段从上个世纪的70年代到80年代,标志是利用计算机将原来的手工工作电子化,实现柜台服务自动化,进而升级为基于服务器的中型联网,实现同城通存通兑。当时,国内银行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子化之路。首先在各行网点安装计算机设备,在网点实现柜员服务自动化为主的初步电子化。然后,在中心城市安置大型机,将市内各网点连接起来,实现同城通存通兑。经过第一次大联机,中国金融信息化已经成为势不可挡的大趋势。但是,总体水平仍然非常有限。当时,银行业务网络局限在中心城市,虽然中心城市中各营业网点的信息孤岛问题初步解决,但是对城市以外的广大地区数以千计的银行网点仍然停留在“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原始的柜台电子化状态,运作慢、数据散、可控度差的情况并没有根本的改变。此外,城市与城市之间也无法进行业务整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金融信息化建设进入第二阶段,即金融数据集中化阶段。

金融数据集中化阶段

金融数据集中化阶段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大约到2005年前后结束。主要特点就是以已经建立起来的省市级主机为中心,向省外扩张,实现省际互通互连。从上世纪90年代中到90年代末,中国金融改革全面深入推进,而金融信息化的建设继续成为支持改革深入发展的动力。1991年中国人民银行卫星通信系统的电子联行正式运行,标志着中国金融科技信息化建设进入了全面网络化阶段。这一时期金融对于信息化的需求更高更迫切,原有的省级集中的IT体系已经不能满足中国金融改革的需要,只有真正的全国性数据大集中体系才能支撑中国金融令人目眩的发展速度。数据大集中就是把省级数据中心的业务和数据最后集中到国家级的单一数据中心,所有业务在后台都由这个数据中心统一支持和处理。也就是说,在中国无论用户在哪里,以哪种方式在账户中发生交易行为,所有的计算和处理工作都通过网络由全国性的数据中心来处理,从而实现了数据集中,应用集中和IT基础架构集中,使得总行能够完全真实、实时地掌握每一个账户的每一个交易行为。整个银行业务支持、风险控制、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和业务创新的能力得到了重大提升,中国银行业IT水平真正实现与国际水平的接轨。

金融信息系统业务综合化阶段

从2001~2005年,中国国内银行业着手进行业务的集中处理,利用互联网技术与环境,加快金融创新,逐步开拓包括网上银行、电子商务、网上支付等网络金融服务业务。目前,国际主要的金融机构都在通过积极的管理创新实现业务创新,走向混业经营,进而改变成本结构和收入结构,这离不开新一代金融信息系统的支持。当前,金融领域对于IT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大规模设备采购和基础建设时期即将结束,如何结合IT技术来发挥企业的竞争优势已经成为金融行业最关心的问题。为迎接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银行业全面开放,国内银行业在积极、稳步的推进数据大集中建设的同时,以适应市场需求层次多样性、经营品种多样化以及银行业未来经营格局的要求,在综合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上也正在加快速度。

中国工商银行将各项业务应用系统统一到了新的综合业务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推出了全功能银行系统、信贷管理系统等。中国银行不仅启动了国际结算业务系统工程,同时还完成了缺口信息分析系统、资产质量监控系统、国内授信审批系统等项目的建设。另外,在原来各应用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规范,实现了统一的本外币清算平台。交通银行国际结算处理系统已推广应用,全行统一开发的以分行为中心的电话银行系统也已在全行全面推广,目前在分行层面上,基本完成了系统上线工作,实现了网上银行、电话银行、自助银行(即ATM)的标准化改造工作,建成了随业务需求变更的中间业务、代理业务标准化处理平台。招商银行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已完成基础平台主体、公共支持模块、核心柜台业务及新旧系统客户信息对接。在继续推出新产品和业务应用系统开发同时,也全面启动和加快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这个阶段,IT技术已经与金融业务完全融合到一起,它不仅仅是金融的支撑平台和基本工具,而且已经深入业务本身,成为当代金融决策、管理和实施的基本手段。



中国银行业金融信息化建设现状及问题

中国银行业金融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随着中国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金融数据通信网络框架基本形成,大大提高了金融业的整体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概括起来表现为以下四点:

一是金融信息化基础设施已基本建成体系并不断完善,基本实现了计算机机房达标改造、网络资源优化整合、灾备系统建设部署等“十一五”金融信息规划确定的目标,全国范围内的金融科技发展与业务创新信息化高速公路基本铺设完成。

二是数据大集中工程稳步推进并初见成效,完成上下级数据(即总行与分支行之间数据关系)中心技术框架搭建和业务平台整合阶段性任务,积极开展“后集中时代”的科技管理探索与研究工作,以集约型信息化建设助推金融业升级转型。

三是大批现代化业务信息系统上线应用并平稳运行,在持续提升金融业务工作数字化水平和网络化水平同时,进一步加快了区域金融服务向更高层次科学决策和改革创新前进的步伐。

四是多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培育成型并壮大发展,在金融业务运营与科技应用不断加深融合的环境下,科技工作者加快速度实现由单一型IT执行者向复合型IT决策者的转变,成为推动金融业务与信息业务有效融合的主要力量。

信息化已成为建设方便、高效、安全的金融服务体系,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及资源配置效率重要手段。2010年9月,中国金融信息技术创新战略联盟(The Strategic Alliance of Financ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简称“SAFTI”) 在北京宣布成立,标志着中国金融信息技术创新步伐加快。SAFTI由北京宇信易诚科技有限公司、神州数码融信软件有限公司、中科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瑞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大网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炬新联盟技术服务有限公司7家金融信息化知名企业发起,并汇集行业领军企业日本NTTDATA中国有限公司、日立中国有限公司以及东南融通(中国)系统工程有限公司、通邮集团等企业组成,联合清华大学金融研究院、启明星、上海微创、成都中联信通、VMWARE公司、重庆沙海信息等行业精英组成产学研核心团队,旨在提高中国金融信息技术的创新水平,着力打造产业技术创新链,增强金融信息技术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可预见的将来,SAFTI将对行业形成四轮驱动的变革局面:

一是围绕金融信息化技术创新链,运用市场机制集聚创新资源,实现产、学、研有效结合,积极开展技术合作,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形成技术标准;

二是建立公共技术平台,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分工与合理衔接,保证知识产权共享;

三是实施技术转移,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运用,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四是联合培养人才,加强人员的交流互动,为产业持续创新提供人才支撑。

SAFTI建立将打破过去金融信息技术领域各自为战的局面,促进产、学、研不同角色各司其职,形成健康、良性的配合、协作和技术资源共享机制。SAFTI目标是以企业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虽然中国金融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先进技术的应用基本与国外持平,但国内银行对网络技术的应用仅仅限于局部应用和内部集成两个层次,仍然处于信息化的初级阶段,其运行效率、信息综合程度和信息服务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中国银行业金融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与国际同行比较,中国银行业金融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完全到位,而应用的丰富性、完善度,管理的水平和创新能力,都还存在很大差距。其中,硬件和技术建设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信息化的技术标准与业务规范未能形成统一体系,不能满足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各金融机构自身的业务联机处理系统也存在接口和数据标准不统一等问题。目前,各金融体系的建设标准很难统一,阻碍了金融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其二,金融信息化建设中,金融企业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同时,跨行业、跨部门的金融网络和金融信息共享系统和平台尚未有效形成。

其三,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亟待提高。目前,中国金融信息系统和网络大量使用国外厂商生产的设备,这些设备使用的操作系统、数据库、芯片也大多数是由国外厂商生产。因此,中国现有的金融信息系统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另外,由于国内金融企业在建设认证中心的意见上难以统一,使得网上金融的认证标准至今悬而未决。

其四,实现数据大集中与信息安全的矛盾。数据大集中意味着统一管理,减少重复建设。然而,数据大集中虽是金融信息化的趋势,但集中从某种角度上也增加了系统的不安全性,这也是中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中所必须直面的一个关键问题。

软件服务建设和投资结构方面的主要问题包括:

第一,服务与产品的开发和管理信息应用滞后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业务发展速度。金融信息技术软件投资相对于硬件建设方面存在明显不足。目前,中国银行信息化建设主要集中在网上银行、分行建设、数据大集中后续系统建设等方面,大部分信息化投资都花在硬件基础设施的购买上。比较而言,软件和服务方面投入较少,从而导致硬件设施功能低效。这种投资结构错位反映了中国银行信息化建设战略定位不准确,网络建设过分注重基础设施,忽视硬件设备价值潜能。

第二,金融信息化法律、政策环境有待完善。法律、政策环境是金融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随着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一些与金融信息化相关的技术(如电子签名、电子证书等)的合法性、有效性,需要国家立法界定。同时,金融信息化的发展还要依赖于国家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第三,金融信息化建设中不仅核心技术和设备过度依赖国外技术,同时,金融信息服务系统的开发和规划也主要采用国外技术方案,既有可能在技术层面上危害国家金融安全,也不利于国内金融信息领域的创新和发展。进入21世纪后,中国金融科技信息化建设在完成数据大集中的基础上,正在进行以业务整合与流程再造为目标的新一代核心系统(即集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管理会计和产品研发为一体的综合业务增值系统)的开发和建设,这也标志着中国金融信息化建设在硬件方面已经达到了与国际同步水平。但是,在这些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的建设和升级中,用于数据交换、存贮硬件系统基本上都是采用IBM系列设备,核心和骨干路由器基本上是思科(CISCO)和IBM对分,而数据库系统主要采用的是IBM、甲骨文(Oracle)等大型数据库系统系列。金融信息服务系统的开发和规划主要厂商包普华永道(PWC)、毕马威(KPMG)、安永(Ernst&Young)以及德勤(Deloitte Touche Tohmatsu)等机构。

第四,金融信息化建设投入在投资结构上还不尽合理。其中,57.8%用在了硬件设备上,软件投入所占比例为24.3%,服务上的投入只有17.9%。而发达国家银行业的IT投入中,硬件、软件和服务的比例分别为30%、30%和40%。这种明显的对比差异说明中国金融业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还不够准确。伴随数据大集中建设的基本完成,管理信息化和服务信息化将是未来金融业建设的重点。



完善中国银行业金融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对策建议

2010年中国金融行业信息化建设投入为465.3亿元,2011年预计为480亿元。在经历了2009年的适度紧缩后,增长率由2009年的-0.4%上升到2010年的3.3%。金融行业IT投入恢复增长,银行仍是金融业IT投入的主体,占到总体投资规模的70.4%,成为金融信息化投入增长的主要原因。此外,证券、保险机构由于扩容、业务创新的需要,也对行业整体恢复IT增长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金融信息化建设的国际发展趋势是跨国经营和混业经营成为金融业的主流模式,而信息技术成为影响现代金融发展的关键要素。具体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运用IT技术来单纯地保存和处理数据转向直接面对顾客提供多方面服务;二是信息技术采用托管,软件开发采用外包;三是银行数据中心分布正发生重要变化,按照就近原则,这些数据中心互为备份中心,即在平时业务运行中各中心的信息完全共享,一个中心发生业务,其它各中心都同时进行了备份;四是信息中心建设越来越强化,金融机构诸如生产运营中心、开发中心、灾难备份中心等各种类型的信息中心建设和管理都得到高度重视。

针对中国金融信息化建设目前现状和仍然存在的问题,结合金融信息化建设国际发展趋势,在可预见未来,中国金融信息化体系建设,仍然必须以数据大集中为前提,以综合业务系统为基础平台,以数据仓库为工具,以信息安全为技术保障,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自身的发展水平:

第一,制定和完善发展战略规划,重组管理架构和流程。从中国金融系统未来发展战略需要出发,对整体的IT策略、总体架构、技术标准、协同关系、建设步骤、实施方法、人员配置等予以规划和部署。同时,对现行金融电子化系统进行更新和改造,重新设计金融机构的管理架构与流程。

第二,积极推进金融信息技术标准体系和应用。标准化不仅能满足不同时点的应用需求,减少系统冗余,节省资源,还可以降低系统的复杂性和管理难度,简化操作。硬件、网络、基础软件等的标准化相对容易,我们可以先期推进。而技术平台、开发方法等应用系统的标准化工作则需要依据不同发展时期,分阶段实施。

第三,注重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应用建设。随着数据大集中建设的基本完成,管理信息化和服务信息化将是未来金融业建设的重点。国内银行信息化建设推进很快,但是,在注重新项目建设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对现在信息系统的充分利用,深度挖掘和发挥现有系统价值。

第四,充分引入竞争机制,注重社会的合理分工和协作。在发达国家,IT行业和金融服务提供商行业都高度发达。这为它们之间合作提供了技术和物资基础。这种借力、借脑的方式正是符合社会化分工和协作的趋势,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成本,减少了风险,而且使得银行能够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

第五,注重客户及业务需求分析,加强客户关系管理。中国正在经历信息系统的大量应用和开发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金融业在开发层面和设备技术投入方面的差距将逐渐缩小,而客户关系的管理和业务需求的提炼将成为金融信息化建设重点,并进而成为其核心竞争力重要因素。

第六,注重既懂金融业务又有IT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前,国内银行业通常模式是业务部门提出业务目标和业务流程,再和IT人员进行沟通,但这不符合金融信息化的时代特征。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从业务、管理到决策的所有环节,从渠道、核算到设计所有领域,无论是设计业务产品、客户系统需求分析、业务流程优化,还是现有信息数据的深度挖掘和运用,都需要一批既懂银行业务又有IT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来高效完成。

第七,强化金融系统安全,确保金融信息完整。建立并完善金融信息的保密体系、监测体系以及以身份认证为基础的管理机制,提高硬件设备的可靠性,制定严密的安全策略。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sun 發表於 2012-10-21 00:59

中国银行:瞄准含金量高的CPV考试【中国会计报】






2012-06-11





随着经济的发展,不仅是在评估机构,一些大型金融机构、国企、投资机构等单位,也在风险管理、资产处置与交易、PE投资等领域对评估师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内在需求。

中国银行风险管理总部总经理周鹏向《中国会计报》记者讲述了中国银行对优秀评估人才的渴求以及对评估人才的大力培养。

押品评估在银行风险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

作为国内唯一一家百年老行,中国银行在新的时期提出了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境发展战略,并努力有效利用外部评估资源、提高银行内部评估能力,以提高风险量化水平、有效节约资本、建设资本节约型银行。

中国银行于2004年股改上市,于2005年就成立了授信执行部,履行权证管理、现场核查、中介机构管理、押品评估四项职能。现授信执行部并入新成立的风险管理总部,风险管理架构更加顺畅,也为中国银行提高风险量化管理能力提供了新的契机。

中国银行高度重视押品评估。中行认为,押品作为一种主要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有利于解决还款意愿上借款人的逆向选择问题,大量的信贷清收案例也表明它是保障银行资产安全的重要“缓冲器”。

另外,在银行的风险管理中,押品更在减值准备计提、资本计量中起到了重要的节约作用,体现为PD(违约概率)、LGD(违约损失率)、EAD(违约风险暴露)的降低,有利于推进“轻资本”的资本集约化发展道路。中国银行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实施银行,无论是对于目前正采用的内部评级法的初级法,还是对于将来要实行的高级法,抵质押品的估值均为必备要素。尤其是如果银行实施高级法,那么,能纳入合格缓释工具的押品范围将大大拓宽,对押品风险的管理和计量要求也将更高。

此外,2011年11月,被誉为“全球央行”的金融稳定理事会(FSB)认定29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与全球金融市场密不可分,其中,中国银行作为新兴国家中唯一一家入选银行,将须向中国监管机构提交一份符合金融稳定委员会建议要求的恢复与处置计划。无论是恢复计划还是处置计划,抵质押品的评估价值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考虑因素。

在中国银行发展的过程中,评估机构作为银行重要伙伴提供了长期的有效帮助,评估业务涵盖了信贷的整个链条。相对于上万亿的抵押贷款和几万亿元的押品,中国银行对评估业务和评估人才还有很大的需求。

以CPV考试为突破口培育评估人才

为有效解决评估人才缺口,中国银行加大了评估人才培训力度,积极从社会上引进优秀评估师,并决定选择含金量高的CPV考试作为突破口进行培训。

据了解,中国银行从2008年开始每年举办一个培训班。“我们在中国银行全系统进行筛选,第一年就有七八百人报名,最终筛选出80人参加培训。以后每年也都保持50-70人的规模。行领导很重视评估培训,人力资源部也将评估培训纳入中国银行的核心培训课程之一,予以经费保障。”周鹏表示。

中国银行的这种考前培训每届均历时近一月。学员非常珍惜机会,经常挑灯夜战。最终,中国银行的通过率相较于CPV考试整体通过率来说,高出了一大截。

“如今,我们具有CPV资格的人员已由最初的寥寥几个发展到50多人,但相对于我们上万亿的抵押贷款和几万亿元的押品,评估人才还远远不够。”周鹏说。

分行要配备有评估资质的人才

随着押品管理的日益专业化和精细化,其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专业水平上都将对押品管理及相关岗位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中国银行正在各一级分行推行评估中心建设,同时鼓励全国每家省分行都配备具有外部认证资质的评估人才。

参加全行首次培训班的云南省分行授信执行部押品管理团队主管徐芳说,跟在各银行工作的同学聊起来时,大家最羡慕的就是:中行是最重视CPV培养的。如果真要做好行里的押品管理工作的话,那么,押品价值的评估就一定要准确、专业,并且客观、公允。而要做到这一点,唯一的途径就是系统、专业地学习注册资产评估师的学科知识,再结合工作实践,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河北省分行授信执行部押品管理团队主管张光波很庆幸能在2011年顺利通过注册资产评估师5门科次的考试,并取得CPV证书。他说,学习过程的艰苦是不言而喻的,但有了好的学习心态,不轻言放弃,付出一份努力,就会有一份回报。而这要归功于中行对评估人才的重视,中行设置专门的押品评估岗位,要求从业人员应当具有一定的评估理论和实践基础,鼓励员工个人积极参加各类执业资格考试,并对考试通过者给予一定金额的奖励。

河南省分行平顶山分行风险内控部主任张红亮表示,考取CPV证书后,单位把他调到风险管理部门,负责押品管理工作。由于有专业知识,他在工作上可以说游刃有余,所在行也获得上级行的肯定和表扬。

在一次授信审查中发现押品价值存在疑问后,他按照评估中合法性的原则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与企业和评估机构进行了沟通,使对方接受了自己的观点并修改了评估报告。

黑龙江双鸭山分行行长姜春洁考取CPV后感慨地说:“人生的奋斗目标不要太大,认准一件事情,投入兴趣与热情坚持去做,你就会成功。”作为银行从业人员,在实务过程中涉及到押品时会以专业评估机构的报告作为依据,但当自己具备了相关专业知识时,对抵押品的价值就有了自己的判断能力,对评估报告的使用就有了自己的角度。

通过CPV考试的袁乃秀,今年3月10日从山东省分行下属二级分行调整到新的工作岗位—— —省分行押品内部评估岗位。报到的那天晚上,她思绪万千,踌躇满志,写下了新的目标:“一年之内成为中行最优秀的资产评估师。”她说,走进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的大门,从事评估工作,多了一份对自己的审视,多了一份肩上的责任和对中行评估事业的执着、进取。

银行与评估是两个共同成长的行业。中国银行表示,今后将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充分发挥专业评估人才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