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 FINANCE's Archiver

sun 發表於 2018-5-26 23:26

「南宗一脈」:陳子石創建的鑪峰學院

「南宗一脈」:陳子石創建的鑪峰學院
游子安博士
(將刊於香港學者文庫 游子安卷
《心靈所依——善書與傳統信仰之傳承》,山西教育出版社2015)
[img]https://scontent-hkg3-1.xx.fbcdn.net/v/t1.0-9/11295798_656409747826774_2023399228771249844_n.jpg?_nc_cat=0&oh=e4661f132d999f3edf1314d60fa7e244&oe=5B8CEC4F[/img]


《左傳》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三事可讓人懷念和敬仰。往於大埔鑪峰學院,奉祀李伯陽、呂純陽、張紫陽,三尊聖像用雲石雕成,題壬寅年(1962)建。 香港蓬瀛仙館、青松觀、萬德至善社諸宮觀道堂,供奉太上道祖、呂祖、王重陽、邱長春祖師,屬全真道「北宗」。而全真道「南宗」創始人張紫陽、張紫陽傳石泰、石泰傳薛道光、再傳陳楠、白玉蟾,五人被奉為「南五祖」。鑪峰學院門外題額「南宗一脈」,門聯「鑪供三聖祖,峰列八神仙」,乃朱陶裘道長撰、吳灞陵題。 鑪峰學院主殿是「三陽宮」,供奉太上道祖、呂祖、張紫陽,也是香港僅見的三陽祖師的殿宇。鑪峰同人供奉南宗祖師,並尊稱三陽祖師為:「發揚道學真宗立德者李伯陽、發揚道學真宗立功者呂純陽、發揚道學真宗立言者張紫陽」。張紫陽撰《悟真篇》是內丹學名著,又撰有《金丹四百字》等書,開南宗一脈,可謂「立言者」。在香港道堂不可多見,惜人往風微,鑪峰學院殿宇建築今已只成追憶。

鑪峰學院基本建設,成於1962年,不到二年,吳灞陵已提及介紹。吳灞陵 記述大埔不乏佛道聖跡園林:「只大埔這一個地區,就有好幾處著名的園林,像半春園、大光園、隱廬、康樂園、鑪峰學院、松園仙館、太和園等等,都是引人入勝的去處。」 筆者頗留意陳子石與鑪峰學院歷史資料,多年前編著《道風百年——香港道教與道觀》一書,限於體例,只簡述鑪峰學院。 2008年初與黎梓卿道長談起本地道教史,欣悉黎道長是陳子石門人,珍藏鑪峰學院多種書刊,隨即與黎道長進行訪問, 並撰寫此文。此短文簡述鑪峰學院創建由來,而陳氏醫人濟世、著述、書畫藝術(尤擅山水畫)須另文記述。

一、陳子石啟道壇、創學院
陳子石(1901-1981),廣東新會外海鄉人,別號甚夥,包括「鑪峰道人」、「鑪峰子」、「嬾僊」等,既是書畫家、中醫,金丹派南宗在港的傳承者,弟子尊稱為「發揚道學真宗陳子石道師」。1944年在家鄉曾創建「茶庵詩社」,並擔任社長。陳子石家族一世祖陳萃隱為元朝惠州路總管,族祖陳白沙為明大儒, 乃陳少白之堂姪,其道學出於陳夔公,(陳子石尊稱「家族伯師陳夔公為現代南宗嫡傳」)書畫科自高劍父,習醫則師從陳伯壇。 1953年門人謝定深嘗撰傳記述:
子石先生陳氏,廣東新會人,少習醫,慕道存藝。其族祖白沙先生,嘗習靜功,養出端倪,名冠南粵。先生之學,得其家伯夔公授於雙修丹法,可謂家學淵源者也。先生隱於鑪峰,活人以方,活世以德。近著道書八種行世。而南北從遊門下者日眾,獲其回生者亦指不膝屈。……
陳子石於1949年來港,「隱於鑪峰,活人以方,活世以德」,「鑪峰」是香港別稱。陳氏初寓中環租庇利街應診,著有《婦兒的救星》、《藥物新治療》等書。 及後著丹書,啓道壇。1955年陳子石序說:
石也少慕道,吾伯師百歲老人陳夔公之傳,歷湖海間廿餘秋,以訪護道之侶,迄今抱道遯隱鑪峰幾將十稔,遂著丹書百餘種以面世,開壇啟道,亦應吾門之所樂也。是以交處問道者,千萬人非不多;其相與從遊門下者,亦且不少。或以炁求、或以類取,故特剖盡玄髓,又為老祖解玄略牝,是已此書孕育一十有八年之久,至今歲小陽春告成。

《華僑日報》編印的《香港年鑑》,1960年代香港人物簡介陳子石傳略提到其丹法承傳:「道號鑪峰子,廣東新會人,研醫耽藝,其道學由宋代天台南宗張紫陽祖師所傳金丹大道性命雙修,傳至江西周希濂道宗祖師,周祖傳至陳夔公道師,陳道師傳至陳氏。陳氏隱居於香港,提倡中國道學哲理,闢鑪峰學院……」。一九六○年代初選址大埔桃源洞村,建鑪峰精神脩養學院,「以備深造生命學者實踐」 。

二、鑪峰學院的締創——「葫蘆有地闢瑤壇」

鑪峰學院位於大埔桃源洞,被譽為「别有道家風趣」之勝境:「距大埔三四里,有小村曰桃源洞,桃源洞內有桃花潭,……潭上有小山,鑪峰學院陳子石道長等早年設壇其巔,以供修煉,丹臺藥竈,别有道家風趣。」 院前埔心湖與八仙嶺,遠接大帽山,外應八仙嶺,而「八仙朝拱」被稱為鑪峰脩院八景之一。鑪峰學院選址稱「桃源洞天」,形似「倒地葫蘆格」,現摘錄其中詩聯以茲說明。陳子石有詩云:
桃源仙境名聞久,今值春遊道意歡。大帽爭流千澗落,八仙對住一湖寬。
敢隨道祖宏玄旨,頓覺羲皇煉大丹。底事天留玄一脈,葫蘆有地闢瑤壇。
朱陶裘撰聯:
八仙嶺九曲河舫遊遠近誰云大埔無靈地
三聖堂萬世師道冠古今敢謂桃源有洞天

陳子石為鑪峰學院撰聯: 
一洞別有奇觀,小船灣初潮浴日,圓洲島半江漁火,八仙嶺傍晚飛霞,大帽山聳翠淩霄,點點圖寫,天然,飄然,超然,浩然,縱目盡幽情,雅士勝遊尋古蹟。
諸聖相承派衍,軒轅帝鼎湖禦龍,伯陽祖函谷騎牛,洞賓子青城鑄劍,平叔翁天臺授鉢,代代志求,創也,立也,興也,成也,緬懷垂德澤,吾曹景仰復玄風。
按:張伯端,字平叔,號紫陽,後世號紫陽真人,浙江天臺人。鑪峰道脈源自張紫陽南宗一脈:「鑪峰學院者,系本天臺,派分南粵。玄風有旨,古今仙秘之新編;道就宏揚,遠近人緣之廣結。……」 1952年陳子石將印書之所初名「更生草堂」,後改曰「鑪峰居士林」, 通訊處為中環閣麟街三十五號地下(共和藥行),及後院址為雲咸街十二號三樓。1956年設壇供奉道祖、呂祖、張紫陽。 1960年註冊定名為鑪峰學院,翌年購置桃源洞村地段數萬尺籌建鑪峰精神脩養學院(簡稱「脩院」)。鑪峰學院講臺設於九龍彌敦道,修養院設於桃源洞村桃源僊境。

陳氏在籌建脩院簡章<敍言>抒發其救世興道之懷:

桃源洞天者,乃香港新界之名勝,大埔之仙境,天心水聚,萬山拱朝,遠接大帽之山,外應八仙之嶺,不愧人間蓬島,至者之所逍遙,世外桃源,非凡之所寄傲,豈華蓋天成,以留識者,玄基新築,利濟脩真耶。……今求盟締知音之士,力為籌建脩養之場。廣前聖之韜匿,畢露幽微。培後達於相承,方言崖畧。子石嗣南宗以茲,苦爾無儔,創鑪峰已久,蕭然獨遠,攬月待鑪,著經百種,眠雲對鼎,闡秘雙脩,此亦無非救世興道之懷矣。……
據其《簡章》,脩養院宗旨有二項:(甲)本吾國道學真宗,性命雙脩,(即人類圖強人種之生命學)培養仙才.廣傳道脈,與天同春為宗旨。(乙)凡同道在一生無破犯道律之行為者,或有脩到入室之階段,而無力進脩時,本院可盡全力為他護道,培成仙才。

踏入鑪峰學院小玄門,牌樓「桃源僊境」並有聯曰:「鑪中藏道義,峰外隱桃源」;大玄門,牌樓正面題額「鑪峰」二字為于右任題,「聖地」是郭定洪題於1965年,「南宗一脈」牌坊,再往前是三陽宮,奉祀李伯陽、呂純陽、張紫陽。院內還點綴以小橋流水,殿宇樓臺俱備,華池、仙舫、莊子臺、玄鐙塔、閬苑宮、蓬萊宮,別有天地,甚有桃源僊境之妙。學院基本建設,成於壬寅年(1962),從奠基石可見:「玄基永古 大道同天」。院內豎立著《呂祖百字碑》和《老子道德經碑》,吳灞陵稱為「桃源僊境兩名碑」:《老子道德經碑》由陳子石寫隸,直接寫於石面,半載始成;《呂祖百字碑》之石材,乃「闢洞時所得,每石一宇,為陳氏手寫石鼓文體,且亦親為鐫刻,累百石成一碑,殊屬不易。」 此外,鑪峰同人於1961年在臺北木柵建立《李伯陽始祖碑》,為于右任手筆,距仙公廟(指南宮)不遠,陳子石嘗撰<木柵晉謁道祖碑>以記其事。

鑪峰道侶不僅重視精神修養,還籌建義學、惠及老貧,如派米予區內二百餘老人;又施贈衣被救濟災民。 1959年響應華僑日報舉辦的籌賑難童書畫義展會,為倡濟貧童義展撰序。

三、陳子石與鑪峰學院編印的書刊
陳子石編著書刊百餘種,1974年印行的《香港年鑑》概述:

金丹講義四十八種、功法十二種、入室四種、玄秘、丹髓、生命學講義四十八種、玄典直解集、功法闡秘集、道書金試石績批。詩詞駢文白話等集畫集,共有百餘種之多。近著遊台百詠播道集二十四卷,及書畫金石之作甚多。

陳子石又著有《呂祖口訣》、《金丹四百字合解》、《金丹講義》、《悟真篇十家註》、《呂祖全集》。陳子石籌印精神修養學(陳氏認為精神修養學,古稱之曰道學仙學,今稱之曰生命學、靈魂學)之書,將其籌印之所顏曰「更生草堂」。一九五○年代書刊,由「更生草堂」印發,如《子石山水集》。「更生草堂」再更名「鑪峰居士林」,1956年始設壇奉道祖、呂祖、張祖像,其過程如下:
己丑(1949--引者,下同)自蒞香港後,為抱著度世度人之志,將過去所著得稿本以事潤色,開始籌印精神修養學之書,故顏其籌印之所曰更生草堂。竟至庚寅(1950)開始排印道書八種之一《延命鏡集》。自敬送之後,四方好研究生命學之讀者始知吾國真有性命雙修真宗之奇聞,確實與打坐扶乩持咒運氣之術不同,當時來問道者亦是寥寥無幾。至辛卯歲(1951)博得讀者歡迎這種學說,竟有解囊樂助,是以又影印道書八種之二《長生集》分送。至壬辰歲(1952)欲將此學廣傳,是以稟命道祖暨吾伯師經幾番然後獲準著書課徒。初次參加研究者有位蔡定求,由此開始告天地而開示課其道遂將定字為道派,又將更生草堂之名更曰爐峰居士林。……至丙申歲(1956)設壇奉道祖、呂祖、張祖真像,無非為崇道門之紀念。
可見鑪峰學院印送書刊,使人重新認識精神修養學:「四方好研究生命學之讀者始知吾國真有性命雙修真宗之奇聞」,並得「讀者歡迎這種學說」而樂助印書。
「陳子石道師暨門人」列門人八十名,鑪峰門人皆以「定」字為道號,如鑪峰學院編印的書刊,題蔡定求、謝定深、黃定波同參訂。 其中梁萬春、陳一鳴、黃道益與黎梓卿幾位,亦是九龍道德會龍慶堂道侶,也有抱道堂、萬德至善社等壇堂道侶。 鑪峰弟子散佈香港、臺灣、馬來亞、菲律賓各地。如《鑪峰修養刊》第十六輯封面題美澳菲馬星越等地賀呂祖誕。陳子石還編印不定期刊物《鑪峰修養刊》(1958-1963年已出版第一至二十一輯),另著有《嬾道吟》、《鑪峰楹聯集》、《道德經解略》等書多種。鑪峰學院多種書刊封面,由吳灞陵題字。陳子石也著有單張形式的《道學研究簡法》。

四、雪泥鴻爪 香海留痕
鑪峰學院像雪泥鴻爪,只能在相關書刊追尋其痕跡。鑪峰學院曾於一九七○至一九八○年代成為香港道教聯合會團體會員,從《道心》內「本會團體會員芳名」第二期(1979年,頁24)至第八期(1985年,頁14)皆有鑪峰學院見載。鑪峰學院曾籌劃擴建殿宇、義學、養老院,可惜一九八○年代隨著政府興建住宅區,此勝景已湮沒。陳子石後人移居外國,而《呂祖百字碑》等碑石則移至坪輋雲泉仙館。坪輋雲泉仙館藏經閣,保存《指玄篇直指》(呂祖撰、陳子石圖註,1953年)、《張三丰無根樹》(1954年)、《人類生命學的研究》(1958年)、《黃庭經註》(1958年)、《呂祖真經》(1958年)、《悟真篇十家註》(1958年)等書,已屬難得。 鑪峰學院出版書刊,以香港大學圖書館收藏最豐,有二十種。由最早期的更生草堂、及後鑪峰居士林、鑪峰學院、鑪峰精神修養學院不同時代編印的書刊,包括:
《子石山水集》(1950年)、《一孔竅》(1954年)、《金丹講義》(1954年)、
《呂祖真經》(1958年)、《黃庭經註》(1959年)、《玄門問答》(1959年)、《金丹修鍊法》(1959年)、《道規》(1950年代)、《行功參證》(1950年代)、
《性命雙修圖輯》(1950年代)、《伏羲祖八卦丹道真機》(1950年代)、
《歷代祖師回光返照口訣》(1950年代)、
《人類生命學授課的實事》(1959年)、《人類生命學的研究》(1959-1960年)、
《同門功法談》(主席陳子石,記錄蔡定求、曾子方,1960年)、
《栽接生命的詩》(1960年)、《無上玉皇心印妙經註解》(1960年)、
《性命雙修回光返照口訣》(1960年)、《鑪峰楹聯集》(1960年)等。

其中陳氏校註之《張三丰祖師無根樹》,及《紫陽眞人悟眞篇》二書,台北世界紅卍字會臺灣省分會於1986年合刊重印。陳子石著書之夥與推廣道學之心力,可見一斑。

五、小結
1940年代以來,一些高道大德如何啟忠、侯寶垣、謝顯通、曾誠熾、曾漢南等自粵移鶴香江弘法,陳子石亦於1949年來港。道堂宮觀在港、澳紛紛成立,包括雲泉仙館、信善壇、青松觀、萬德至善社、雲鶴山房等。當是時也,全真、正一、純陽派、先天道等等各派道堂,各行其道,各綻異彩,香港道教出現新的局面。之後的發展亦各有因緣與軌迹,比如青松觀、圓玄學院成為規模化與專業化的宗教慈善團體;也有像先天道,曾設先天道總堂於香港,及後作為中樞堂號的萬全堂遷往泰京。而鑪峰學院自陳子石羽化後漸式微,在香港道教史上幾被人遺忘。然而,從鑪峰留下豐碩的道學書刊,可想見當年道風之盛,在此為鑪峰學院之歷史蘸上一筆。
附圖:傳承全真道“南宗”的鈩峰學院,建於1960年代。

*** 特別感謝 提供資料 ***
游子安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畢業,1994年在香港中文大學取得哲學博士(中國歷史),現任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講師。著有《勸化金箴清代善書研究》、《善與人同明清以來的慈善與教化》;主編《道風百年香港道教與道觀》、《黃大仙區風物志》、《教不倦新界傳統教育的蛻變》。研究領域為明清社會史、香港與廣東道教。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