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 FINANCE's Archiver

sun 發表於 2018-5-22 01:35

20 萬港漂破辣招 貧富跨境大遷徙

信報財經月刊
P014-023  |   封面專題  |   港樓難跌之謎  |   By 李潤茵、黃愛琴        2018-05-01
        標示關鍵字        標示關鍵詞並按此開始搜索

20 萬港漂破辣招 貧富跨境大遷徙       

「港漂」社群近年不斷壯大,成為香港樓市的生力軍,這批「新香港人」資金雄厚、態度進取,正在重塑香港的樓市版圖。在擠逼效應下,隨着交通的便利,部份「舊香港人」將選擇到大灣區樓價以及生活指數較低的城市生活。

「買樓者要不吃不喝19 年供樓」,這種說法恐怕已經失準了!

中位數不準確

辣招自2010 年不斷出台,樓價卻不斷上揚,愈加辣愈上升﹝圖一﹞。2017 年,私人住宅樓價及租金指數升幅達五年最高,分別錄得14.8% 及7.9%。今年初,樓價已連續上漲超過21個月,連續14 個月創新高。樓價居高不下讓香港「揚威國際」,連續8 年榮登「全球樓價最難負擔城市」。今年,以供樓需時19 年穩佔第一寶座,大幅拋離第二名悉尼〔表一〕。

國際調查機構Demographia 每年都在全球406 個地區,以當地樓價中位數除以家庭入息中位數,計算樓價負擔能力。

但這種傳統經濟模型千算萬算,都算不到兩大因素──內地資金、父幹,「香港買第一層樓,首期超過五成,500 萬樓就要拿250 萬出來,多少打工仔拿得出?還要現金!」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關焯照一語道破現實:「為什麼樓價高過負擔能力仍然有人買得起?正是因為有特別因素,否則正常人上不到車。」

賣內地樓做首期

今時今日,誰有資格在香港上車呢?「如果我在香港買樓,家人可以賣掉內地套房付首期,他們有幾套,賣一套沒所謂。」金鑫用平淡語氣道出這番豪言壯語。

7年前,他從本科畢業後,跑到香港讀碩士。這位29歲IT人用年半完成城大課程後,開始港漂生涯,很快「榮升」香港人,他打算買樓,「因為香港樓價不會跌很多」。

金鑫父母從事汽車業,不過,在內地就算是普通工薪家庭,擁有幾層樓都很平常。內地父幹普遍就是賣樓,再豪擲千金南下買樓;香港父幹呢?則要先「加按」物業才有首置。香港完全比下去。

去年,金鑫在家鄉蘇州購入一個100萬800呎單位。拜「一孩政策」所賜,獨生子女集萬千寵愛於一身,近年二線城市樓價偏低,內地千禧世代自置物業比例遠超世界同齡人士〔圖二〕。

這股「港漂」勢力會如何衝擊本地樓市呢?

業界:16萬「港漂」留港

「業界對新香港人買家向來很迷惑。」從事地產代理逾30年,祥益地產創辦人汪敦敬坦言:「兩三年前尚可告訴你,到底有幾多內地人?但現在都拿香港身分證,只能憑拼音名字留意到。」

政府未有資料顯示「入籍港漂」數目,但順藤摸瓜,截至2016 年,入境處統計內地來港工作或就學獲批簽證就累計約20萬〔表二〕。「港漂家」創辦人劉瑞卿憑前線經驗估算:「留港都有16萬。」

單單2017年,本港向內地人發出簽證便有學生1.89萬、「輸入內地人才計劃」1.04 萬、「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9289 個,再加273個「優才計劃」、3.6 萬個「一般就業政策」及3545個「補充勞工計劃」,保守計每年起碼有4萬內地人來港居住。

劉瑞卿指出:「大部分內地生來港都是讀碩士,讀完一年,畢業後可以留一年,然後每兩年找僱主續簽,續簽三次已經是永久居民;學士更容易,原本已經讀4年,通常讀多一年碩士,然後留一年,續一次已經拿到。」他補充,單單2017年,來港內地生總共有3.1 萬,當中碩士2萬人、學士9000 人,還有近一千人讀副學士。

透過學生簽證、優才計劃等政策來港,只要住滿7 年,便可領取「三粒星」永久居民身分證,所享待遇與土生土長本地人無異,包括毋須繳付額外30%買家印花稅。

這批「新香港人」甚至比「舊香港人」更具購買力,中原主席施永青對本刊表示:「香港得18%讀大學,內地生來到已是學士或碩士,能來香港,經濟能力都好,所以買樓比例當然比香港人高」。

汪敦敬則預計:「新香港人現時即使未是關鍵大多數,將來都一定是,內地人佔比只會愈來愈多,並且會按部就班進駐。」

置業選擇交通要塞

他形容,首先是內地金融機構掃入寫字樓、商廈,接下來就是新移民掃入住宅,新香港人「會選擇交通要塞,例如九龍站(高鐵)及屯門(港珠澳大橋)」。

從前「舊香港人」會想像,樓價炒高因暴發戶從北方湧入,但汪敦敬告訴記者,這類買家實際愈來愈少。「我都曾經戲稱『凱旋門會變天安門』,但事實是內地買家更多是知識份子,有水平、有視野」,就是「符合class才入住凱旋門」。

劉瑞卿經營「港漂」生活平台接觸到很多「新香港人」,他指出「老港漂」大多已經三十多歲,對香港有歸屬感,才落地生根,他們早至2003年已來港打拚,不少已成家立室,置業需求與本地人無異。

至於近年新丁,他說「Master 比較參差,Bachelor是真人才」,盛讚新香港人「思想較成熟,學習能力強,Skill Set都比本地學生強」。

「新香港人」能從13億中人脫穎而出,在職場亦擄獲老闆歡心。資深獵頭人張慧敏透露,早於20 年前已不乏跨國銀行,指明要聘請在香港讀書的內地生,「其中一間就是渣打,因為生意始終要跟大陸接軌」。當年這批「老港漂」都已經成一哥一姐,「個個頭頂一片天!」

她形容國內學生競爭力,如今是愈來愈明顯,「論上進心,內地生明顯更優勝!」張慧敏分享,曾經有發展商帶領實習同學,參觀豪宅示範疇單位,同場既有內地生,也有本地生,看罷反應卻是截然不同。

「國內學生看到眼前一亮,叮一聲,人生有了目標;香港學生則會噓一聲,說句這些機會不是屬於我的」,她不禁感嘆:「香港是下流力,內地是上流力。」

「新香港人」在不同行業都很搶手,特別是服務客群與內地有關的,當中金融最顯著,例如投行及保險,皆因企業看中其人脈及背景,以方便賺取「北水」;其次是工程,張慧敏解釋這源於本地父母不喜歡子女讀該系,「因為工字不出頭」,結果大量研究生學位落入內地生手中,而市場對相關專才,實際求才若渴;第三,資訊及創新科技,原因是內地生比較有創意,而且更能駕馭普通話及英文。

不做教授賣保險

但張慧敏認為最關鍵,還是「內地人願意試咗先,沒有香港人那麼多包袱」。記者早前出席某保險精英會,便遇到「新獅子山下」故事,主角是位港大教育博士,原本很順理成章走學術路,後來發現競爭很大,索性轉行從事保險,首月薪水已經達7萬。

「不做博士,做保險,是不是浪費?」父母都曾經這樣質疑,對其決定有所保留,但這位「新香港人」不為所動,結果去年剛拿到「三粒星」時已經帶着足夠資金做業主。

正如施永青所言「香港每年供應單位約2 萬,最高收入那2 萬人,買到就買到」,哪到底該2萬人是誰?客觀數據顯示,每年來港內地學生就接近2 萬。2012 年,政府推買家印花稅(BSD),向非永久居民徵稅,原意為堵截「北水」,但隨着「港漂」陸續居滿7年,相關辣招不攻自破。

然後,還有「港人港地」。施永青直截了當批評:「我比梁振英更早提出,但他聽一段,不聽一段,我說不可以用來出租,否則仍然是沒法撇除投資因素,未能分開自用及投資兩個市場。」

新加坡是有效分隔土地投機的案例,當地精心規畫的聖淘沙,是唯一容許外國人買地的地方。反觀香港,「新香港人」買樓後出租,據記者了解便不在少數。

「新香港人」最終會否成為香港的大業主?仍是未知數。但汪敦敬認為「新香港人」符合「香港」一向的本質—— 人口流動高的遷徙型社會,「我們上一代也是遷徙來港,也有很多人遷徙到海外」。

三分之一遷大灣區

這是大勢所趨!原因是早於2007 年香港已經宣布要發展成為「大都會」,汪敦敬再作解釋:「所有大都會的結果都是,本身三分之一人口要遷出,因為資金滙聚後,樓價就會貴,但亦因交通網絡擴闊了,部分住不起市中心的會外移,部分住得起的則進駐。」

他估計將有三分之一香港人遷往粵港澳大灣區。言猶在耳,近日爆出逾百港人惠州買樓疑墜陷阱,有位19歲苦主坦承,鋌而走險買內地樓自住,全因香港置業難。

在深圳,每周末惠陽睇樓團都會準時出發,有資深買家向記者透露,近期多了港人買家大手入貨。

「星人星地」成功 組屋可維穩

內地精英南下做「新香港人」,香港精英曾幾何時(甚至現在)都會南下做「新新加坡人」。

兩地同是金融中心,同屬外向型經濟,自然吸引高質新移民,正因如此,資產價格都容易因熱錢流入而水漲船高,港星兩地幾乎同時推樓市辣招,但效果卻迥異。

新加坡自2013 年樓價見頂後,連降14季跌足3年半,租務至今仍然下降,去年3 月減辣後,樓市才回穩〔圖三〕。「新加坡跌得少,香港就升得癲!」趙承遠今年71 歲,回想22 年前初到貴境,新加坡樓價只是香港六成左右。

南豐新邨豪宅價

年年都返香港、日日睇港聞的他,特意提及南豐新邨,已賣到呎價1.7 萬港元,「我首次置業就是南豐新邨,73年用11萬港元買樓花,呎價200 幾港元」。退休前從事地產代理,八十年代入行賣海外樓,很多高官名流都是他客戶,不足50歲已賺夠佣半退休,96年急流勇退移民新加坡。

後來見新加坡市旺,技癢重出江湖,由零開始逐家拍門做代理。究竟港樓有幾癲?他就用新加坡樓作比較:「等於新鴻基在烏節地鐵站上蓋賣樓,烏節站相當於香港尖沙咀站。該豪宅推出時,呎價2500 坡幣已經破紀錄。1.7 萬港元差不多3000 坡幣,換句話是新加坡豪宅都貴不過南豐新邨!」

這種價差與移民政策不無關係,也解釋香港的辣招為何破功。「港人港地」已經無影無蹤,但星洲多年都奉行「星人星地」。究竟如何做到?要解答這個問題必先梳理出「新加坡人月入1000 元都可買樓」,當中「新加坡人」是指誰呢?

公民才能買一手組屋

首先,新加坡地產無論是物業抑或是買家都分三種。物業可分為組屋(HDB)、私人公寓(Condo)及有地私宅(Landed House)〔表三〕;買家則包括公民(Citizen)、永久居民(Permanent Resident,簡稱PR)及外籍人士(Foreigner)。

這種分類最主要突出一種資格,「只有公民才能購買一手組屋、有地私宅,並享有房屋津貼」。

趙承遠遂解釋1000 元條數怎樣計?原因在於津貼「首置三四萬坡幣、三代同堂三四萬,及低收入一二萬,最高可達八萬」,以上福利只限公民。趙承遠仍持「永久居民」,即使48歲已到當地扎根,目前所住私人公寓都擁永久業權,但因「非公民」不享地權。

「永久居民」無優勢

「永久居民」四字,在香港及新加坡,待遇很不同。前者可即獲豁免買家印花稅(BSD);後者固然可「永居」,但買樓呢?豁免首置印花稅僅限「公民」〔表四〕。「只有香港公民處於不利位置。」港人姜正東是國立新加坡大學會計系副教授,已在當地生活11年、持有PR。他指出當地很保障本土利益,以年輕人為例,新加坡人已經沒有港青「無樓結不到婚」的煩惱。

在新加坡,求婚不說「嫁給我好嗎」,而是「申請組屋好嗎」,皆因組屋要聯名申請,而年輕夫婦會有優先,難怪姜教授都說「學生無父幹都生活到」。能新婚申請組屋,前提是能區分出「公民」,否則「永久居民」也只能買二手。

香港沒有「公民」,只有「永久居民」,留港多年的「港漂」只要在關鍵時刻換證做「新香港人」,已經可免除15%BSD,辣招形同虛設;相反,新加坡永久居民要入籍才能免辣,趙承遠說:「我個仔在18歲已經要決定是否當兵,拒絕會即時被趕走;我個女3 歲到來,由幼稚園讀到大學,申請公民都非立刻批出。政府要求先在新加坡註冊公司工作,然後起碼交到3年稅單。」

他指出即使「永久居民」近乎土生土長,要做「公民」還是要「視乎貢獻」,「什麼都假,最後都是睇錢!」亞洲城市地少人多,有地物業賣少見少,自然價格高企,「本土優先」無可厚非,新加坡經驗正正反映出,「吸引優才」與「保障本土」並不矛盾,姜教授批評:「新加坡都限制外資投機,只有香港是歡迎中資炒地。」

供樓不超家庭收入六成

歸根究柢是兩地政府對「炒賣」立場不同。趙承遠從事房地產36 年,在他鄉望故鄉尤為感慨:「我永遠都跟人說,買樓要睇長線,即使炒都好,全世界都無學香港大上大落。」新加坡政府便說明,無論是政府樓抑或是私樓,每年升跌都不可超過10%。

「不要忘記,新加坡不是城市,而是國家。」儘管「德政」─組屋表面解決實際房屋需求,他認為背後政治考量更見高明,「當你是stakeholder 時,就一定不會搞寸個party!」換言之,新加坡政府透過組屋「維穩」,其辣招奏效關鍵就在於政府有能力調節供應,達到「一手政府樓會牽制二手政府樓,二手政府樓再牽制私樓,一環牽制一環,公私營不會拋離太遠」的效果。

這點香港永遠無法仿效,最大原因是「賣地是庫房主要收入」,結果「自1994 年以來,香港自置率降到不足五成,相反新加坡近九成人擁有自置物業」,而且不存在「不吃不喝供樓」,因為「所有新加坡人做樓按,供樓都不准超過家庭收入六成,要你起碼有正常生活,行到街、睇到戲,正常娛樂」,趙承遠說:「政府都不想你炒樓生活,想你腳踏實地打工搵錢。」

有怎樣的政府,有怎樣的人民,有怎樣的樓市。

新獅子山下 農二代賣保險上車

回歸後,香港保險業大吸北水,不過這些機會不屬於港人,而是「新香港人」。

香港保險業發展遠較內地成熟,保費較低,覆蓋較全面,而且投資回報高一倍。據業內人士稱,2015 年前,不少內地人來港碌銀聯卡買分紅保險,有人年簽千萬「走資單」。保監局統計,去年香港向內地訪客發出的新造保單保費為508億元,佔個人業務總新造保單保費的32.6%,98% 保單以非一筆過方式支付。

內地人脈

在港內地生憑着香港學歷、內地人脈,成為香港保險業的生力軍。今年30 歲的李桐祥便是一個例子。他來自廣西一個農民家庭,2008 年憑着內地高考廣西第六名成績,獲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系取錄,並提供50萬獎學金。

「在內地好靠關係」。自小目睹父母因為沒有人脈而受盡不公平待遇,李桐祥決定來港從商,為人生來一場逆轉勝,目標是畢業三年內賺到百萬年薪,改善家人生活。

他發現同系畢業生多數入Big 4 做會計師,做足三年月薪都只有兩三萬,錢途有限,故決定投身保險行業,靠佣金達成目標。

李桐祥稱,港漂保險員當中有一半為富二代或官二代,「靠父幹」簽內地單甚有優勢。不過即使沒有家底,港漂亦可靠個人網絡,闖出一片天。

讀大學時,李桐祥不再「死讀書」,反而積極參與課外活動,更成為內地本科生聯合會的莊員,廣結內地生人脈。做保險後,他專攻港漂市場,人緣好助他簽下一張又一張的保單,第三年已賺到百萬年薪,五年內成為區域經理,管理30 名港漂下線。

「我主要做細價單,第一張保單是師姐買的,萬多元,第二年她見我做得不錯,介紹了她在內地開廠的表姐給我認識,做成了一張50 萬港元的保單,是我至今做過最大的單。」

巨額花紅

李桐祥於2015 年取得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證,買樓不用付買家印花稅,不過首期仍是一大障礙。直至上年3 月,他因業績突飛猛進,得到一筆50萬港元的花紅,加上儲蓄,成功買到元朗西鐵站附近一個460 呎的二手單位,成交價接近600 萬,首期兩成,月供萬八。「600 萬以上的樓要付四成首期,over budget,故只找低於600萬的。」

港漂買房皆因租房貴。他打算在這一年兩年內結婚,需要一個「家」。

他不怕樓市大跌,也不怕經濟轉差,深信以自己的能力和保險業的前景,供樓不成問題。港漂的優勢是能夠遊走中港兩地:「我有管理經驗,即使香港出事,都可以回內地發展。」

假若調轉角色,香港年輕人賣保險是否能夠同樣成功?「那要看他是否能夠招到內地生,因為香港人買保險的市場已經接近飽和,基本上六七成人已經有自己的保險,要結婚和升職才會加單,但這些已有保險經紀跟進。」

對於香港年輕人慨歎上車難,李桐祥認為選擇比努力重要。「如果我當時不是選擇來香港讀書,畢業後不是選擇做保險,哪有可能買到樓?我很多同學都在Big 4 做,每月賺三萬元。難道他們不努力嗎?他們經常OT。選擇對了,努力才有意義。不過當然要看你想過怎樣的生活。」

老港漂換「三粒星」:好處只在買樓!

在港漂圈內,熬到「七年之癢」都會暗忖「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證,並沒有多少福利啊!」2009 年,來自江蘇的郭大偉都有同樣糾結,「內地戶口其實比較重要,例如福利、於內地城市買樓權利、按揭貸款額、報考大陸公務員資格,以及其他專業執照等……」

結果,他拖了2 年才換證,背後最大推動力還是樓市辣招,「若非買樓,無必要換『三粒星』」。

舊香港人供樓

來港多年,郭大偉能操一口流利廣東話。目前,他與兩位朋友合租「港漂社區」紅磡的服務式公寓,月租共1.8 萬元;原來他4 年前已榮升業主,以約500 萬港元,購入馬鞍山500呎單位,兩房一廳連儲物間,估計單位目前已升值至約750萬。

「微信群內,同學會聊買樓,需求都大,因為買樓比較保值,不過通常都是免辣招後才入市。」結果郭大偉先儲五六年錢,拿到「三粒星」後伺機入市,收樓後旋即放租給本地夫婦,驗證了港漂圈內另一名句「北上廣深最該租樓,香港則最該買樓」〔表五〕。原因很簡單,內地即使大城市,租金回報都不高;相反,香港地租金相當供樓,買樓較划算。

郭大偉自問沒有父幹,就是「時機算好!」「現在我都買不起!當年仍做到九成按揭,所以500 萬樓,首期只需六七十萬。」他續指,很多人當年因不敢借錢而錯失機會,不過自己卻始終看好後市,「樓價不斷升,幾多成都無所謂!」新香港人看樓市較樂觀。

50%同學北返

不過這位土木工程師,儲首期都是粒粒皆辛苦,「工程師晉升階梯清晰,但起薪都是一兩萬,初期還要兼職讀碩士,所以都花得七七八八」。但勝在是專業人士,薪金加幅都理想,結果他買樓時,月薪達4 萬,既儲到足夠首期,按揭成數都高。

買香港樓等於落地生根嗎?言之尚早!郭大偉坦言視乎工作機會,「目前香港搵錢仍然較易,但會憧憬內地,例如深圳」。這位「老港漂」2002 年來港,原本已經在南京讀大學,後來因為理工大學往內地招生,他獲到獎學金,遂決定赴港讀本科。

不經不覺,已經待在香港超過十年,連碩士學位都完成,但未必個個「內地精英」都似郭大偉,「當年,挑選來港有20 幾位同學,現時尚有半數留在香港,多數男同學,很多女生已回家嫁人,有些甚至沒有拿『三粒星』就走了」。

同胞五大路線 香港建「China Town」

不知何時開始,不論行街、搭車,還是走進屋邨,都會遇上來自五湖四海的內地人。他們不再是「阿燦」,而是有錢買樓的「新香港人」。他們以不同策略,在香港置業,形成香港「China Town」,並逐步擴大版圖。

一:內地生租遍大學區

香港高等院校近年廣招內地生,一為吸才,二為吸水。來港內地學生大多三五成群,合租大學附近和地鐵沿線的住宅,熱門地點包括沙田、大圍、紅磡、屯門、將軍澳、西環、上環等地區。每年暑假一到,內地生或其家長就會出動搵盤租房,推高當區租金。

據統計,約三四成內地生在畢業後會留港工作,部分人居滿七年成為香港永久居民。下一步,就是買樓置業。而這些熟悉的租住地區,是他們置業的理想選擇。

二:商家進駐交通要塞

中環中資公司高層和小型民營企業家,由於經常要中港兩邊走,通常會選擇在中港交通樞紐買樓,方便往返市區和內地。

他們對於傳統豪宅興趣不大,有些人不知「半山區」為何物,卻對九龍站情有獨鍾,認為九龍站物業就是香港地標,喜歡其「又貴又豪又靚」,例如凱旋門、君臨天下和天璽等。

紅磡由於有火車與內地連接,海名軒、半島豪庭和海逸豪園也深受內地買家歡迎。

另一批喜歡在口岸區置業的內地人是雙非家長。隨着子女來港上學,他們紛紛以新界西北區細價屋苑作為目標,免卻子女每天跨境上學之奔波。

三:內地富爸爸買起名校區

內地富爸媽則在九龍城置業,助子女考進名校。該區校網優質,有不少傳統名校,例如喇沙、拔萃及瑪利諾等。早前傳媒報道,有內地家長為了送女兒入讀瑪利諾修院學校小學部,部署兩年豪擲二千萬元在九龍城區置業,最終得償所願。

四:北角「小福建」再受捧

北角向來有「小福建」之稱,因為聚集了很多來自福建的早期移民。同鄉效應使北角成為內地人置業的熱門地區。曾有來自福建的中港商人,為了靠近同鄉,買入該區城市花園一個九百呎單位,用作自住。

五:中國首富山頂置業

內地頂級富豪來港置業,鍾情傳統豪宅區。真正的豪宅,特點是交通不便,人跡罕至,有獨立花園洋房,山頂和半山區就是好例子。

有傳阿里巴巴主席馬雲於2015 年以15 億港元,購入山頂超級豪宅白加道22 號,實用呎價高達15 萬元。而一度成為中國首富的恒大地產主席許家印,則於2010年以超過4億港元買下半山區布力徑10 號C 的獨立屋,共三層,面積六千呎。

內地人圍城 地產商迎合

三個樓盤,道出香港地產商如何出招,吸引內地客買起香港。

大圍名城:設「投資移民專櫃」

有人形容大圍住宅「名城」是紫禁城,因為內地住客佔相當比例,到處都可以聽到普通話,連保安也會用「早上好」跟你打招呼,並且守衞很森嚴。建城初期,發展商特設「投資移民專櫃」接待內地客,提供一站式樓按及財富管理服務,更趁五一黃金周推出頂層複式特色戶單位,吸引兩成內地買家。由於名城鄰近浸大、中大、城大及理大,故深受內地學生歡迎。

發展商 長江實業、港鐵

落成年份 2010年

單位數目 4,328

近期呎價 萬六至萬七

面積 900至1,400方呎

元朗意花園:代繳稅化辣招

為遏抑樓價,政府於2016年11月「加辣」,將印花稅劃一增加至15%,連同之前的買家印花稅,內地客到香港買房,最少要交30%稅。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長實於2017 年推出的意花園項目,就實行「代繳100% 從價印花稅及買家印花稅」,又為買家提供5年過渡貸款,毋須入息證明,結果成功於半個月內賣出九成單位,估計有兩成為內地買家。

發展商 長江實業

落成年份 2017年

單位數目 67

近期呎價 約二萬

實用面積 1,476至2,369方呎

荃灣海之戀.愛炫美:樓盤名見玄機

樓盤的名字,反映宣傳策略。今年才開賣的愛炫美賣個滿堂紅,但名字卻負評如潮,認為「炫美」是內地用語,有show off之意。有網友惡搞此名,例子包括「愛不炫」、「愛曬命」、「愛炫富」、「愛完未」等等。回顧香港不同年代的樓盤名〔見下表〕,由樸實無華的「大廈」到後期出現的「帝豪系列」,再到現今的愛炫美,可見地產商的目標客戶已由本地居民,轉為喜歡掃豪宅的內地人。樓盤名愈來愈奇怪,受害的竟是的士司機。他們投訴,現在的樓盤名已經完全失去引路功能,例如北角的臨海樓盤海璇,英文竟叫Victoria Harbour!

發展商 港鐵、長江實業

落成年份 預計2018年9月

單位數目 1,436

近期呎價 約二萬

實用面積 497至1,163平方呎

李潤茵、黃愛琴 本刊記者

sun 發表於 2018-5-22 01:36

信報財經月刊
P001  |   總編的話        2018-05-01
        標示關鍵字        標示關鍵詞並按此開始搜索

第三隻眼晴看樓市       

如果單看負擔比率(一般家庭要不吃不喝19.4 年才買到樓)及經濟周期(港樓自2004年起,沒有停止過升勢)這兩個指標,香港樓市不單違背常理,也違反一切經濟定律。不過,哲學家黑格爾說過:「存在即合理」,如果跳出傳統迷思,就會明白香港樓市反地心吸力,也不無理由。

包括港府官員在內的大部分香港人,在預測樓市時都存在兩大盲點,一是不明白近十年來,「新香港人」已變成支撑樓市的生力軍,他們購買力強勁,置業心態進取,遠非「舊香港人」可比,但享有的卻是與一般香港人無異的權利,「港人港地」、「非本地買家繳付額外印花稅」等限制招數已破功。

香港經濟賴以成功的基石是奉行「公平、透明、公開」的原則,這些「新香港人」在香港置業完全遵守遊戲規則,投入的是真金白銀,所以不能以排外的態度來對待。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在預測未來樓價走勢、以至將來住屋需求量時,必須將每年幾萬個「新香港人」也計算在內,否則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第二個觀察香港樓市的盲點是負擔能力單純看置業者本身的入息。本港去年第三季的樓價中位數為619.2 萬元,家庭年收入中位數為31.9萬元,意味一個家庭要不吃不喝,過「吸風飲露」式的生活19.4年,才可成功置業,香港已連續第8年成為全球最難負擔樓價的地區。

如果單純以入息中位數來推算,樓價焉有不跌之理,然而不論是新盤抑或二手,搶盤的情況卻不斷上演,證明需求殷切,承托力強勁。

很多買樓上車者都是月入不高的年輕人,說穿了是「父幹」在背後發功,為人父母者不忍子女成為無殼蝸牛,願意拿出俗稱的「棺材本」,況且大部分慈父慈母都有一層「供斷」了的自住物業,有餘力助一臂之力。因此計算置業負擔能力,絕不能單純以置業者本身的收入來衡量,還需要計算入父母輩的資助。

觀察香港的樓價要用第三隻眼晴,同樣地,要發展已經式微的香港漁業也要換一個視角,今期特別報告──「新漁業」,就直擊有心人如何善用貨櫃來養魚、高科技養珍珠、以養蠔來淨化海水,令夕陽行業變成朝陽行業需要他們創新的思維。

現時困擾全球的中美貿易戰,表面看是美國不滿中國貿易順差太大,企圖逼中國就範,但「項莊舞劍、志在沛公」,背後是中美兩大經濟大國,為了爭奪世界政經舞台未來霸主地位,而展開的一場角力。本刊邀請中美學者撰文剖析兩國不同取態背後玄機。

科技日新月異,行業生態丕變,社交媒體正衝擊傳統廣告行業,今期小專題有KOL現身說法。

投資市場波譎雲詭,吳毓武、林少陽、張公道、經濟3.0、高天佑等專欄作家,善用第三隻眼晴,以獨特的視角教導投資者如何逢凶化吉。

sun 發表於 2018-5-22 01:37

信報財經月刊
P030-033  |   封面專題  |   港樓難跌之謎  |   By 許創彥        2018-05-01
        標示關鍵字        標示關鍵詞並按此開始搜索

太空艙紓緩樓市悲劇 — 港產太空艙之父現身說法       

上世紀末,香港經濟騰飛,人人追求「四仔」:「老婆仔」、「狗仔」、「車仔」,最後必不可少是「屋仔」。時移勢易,樓市供求失衡,「新香港人」加入搶購行列,一般人只能愈住愈貴,愈住愈細。港人黃偉麟遂想到生產太空艙,讓大家在蝸居中尋回些少私人空間,也無意中創造一個大商機。

去年上映的港產片《西謊極落:太爆.太子.太空艙》,男主角為省8000 元,騙女友到紐約實習,實則自己搬到太空艙,希望早日夠錢買劏房做「業主」。

故事離奇,但現實果真殘酷如斯,「我們不得不承認香港樓市是齣悲劇,我們住的不是單位,是棺材。」於是,黃偉麟7年前成了香港首個生產太空艙的商人,希望港人尚有一個聊勝於無的私人空間,可逃離荒謬的世界。

害群之馬

但在香港,太空艙總與骯髒、危險和不人道掛鈎。記者訪問黃偉麟前,也特意去深水埗扮租客「睇艙」,那300 呎單位陰陰沉沉,塞滿太空艙。房東極度警覺,每當你稍微有動作,都生怕你是前來「放蛇」的記者。

聽完記者分享,黃偉麟說:「他們當然心虛啦,全部做錯晒!」首先,根據《床位寓所條例》,每個單位不能放多於11 張床,否則需領取賓館牌照,「他們一個單位20 人,已經犯法」。

另外,奸商為暴利,大多買偷工減料的太空艙,「鐵薄一半,材料不防火」。黃偉麟認為,艙與艙起碼距離一米,確保走火通道,「但那些地方莫說一米,一呎都沒有」。

說起這些害群之馬,他「如數家珍」,慨嘆行業良莠不齊,尤其內地那群黑心商人,令太空艙背上不必要的罵名。

大平反

「現在從報紙看到的,很多都是第一代犯錯的設計,他們仍在跟。」黃偉麟如今以酒店標準來設計,「全用燒不着的ABS 樹脂,大大減低火警風險」。

「出面的艙頂只用3 根鐵,我們用14根鐵,能承受8個人重量。即使地震,東西倒塌,裏頭都能頂一陣。」

不止內籠講究,Wi-Fi、充電器齊備,而且每次售貨前,他必定教育客人相關條例,甚至落手落腳幫他們設計擺位,務求艙內住得安心,艙外有休憩空間,不像狗竇。「香港人做有一定保證,很企理。」

私樓都有市

看到這裏,或許你會覺得只要發奮向上,買到私樓太空艙便與自己無關。錯了,即使你披星戴月賺到幾百萬,如今最多僅夠買128 呎,發展商更會「安慰」你:「紫禁城咁大,皇帝也不過睡一張床。」

「假設一家四口加工人,理應要四間房。即使再多200呎,也做不到四房。」黃偉麟身為人父,深明小孩都要空間,「給他一張碌架床無異是監視,小孩都要尊嚴。」與其用木板勉強隔間「房」,「不如買個太空艙,兩個艙都是7000 多,宜家傢私一張床都過萬了。」

他透露,愈來愈多私樓業主買太空艙,「大圍有個700呎單位,住了兩家人,各有子女,根本不夠房,就索性買兩組太空艙,父母睡下層,子女睡上層」。

他形容,兩家人彷彿是另類「宜室宜居有辦法」,「希望可在原已那麼少地方盡用空間」。

政府玩嘢

黃偉麟7 年前仍從事地產,看到香港鬧「宿舍荒」,靈機一觸驚覺太空艙可為,「兩人房變四人房,而且花的錢不多,技術上又做到。」

其後,他跟學生會也談好,只等學校首肯,「怎料學校一直不回覆,最後不了了之,現在我知道背後原因:我解決了問題,學校就不能跟政府拿30億建新校舍。」

宿舍大計胎死腹中後,他原本想進軍酒店,更是全港第一個申請太空艙酒店牌照的人。豈料政府牌照組聽罷計畫後回答:「黃生,《消防條例》是七十年代訂下來,不包括太空艙,我們不懂發牌給你。」黃偉麟說:「我每隔四個月仍收到來信,說『你的個案正在處理中』」。

香港愛跟新加坡比較,「人家積極得多,政府贊助新興行業,每家太空艙酒店給300萬,邊試邊修改法例。」黃偉麟大惑不解:「明明新加坡跟香港都是走英國標準,為什麼新加坡做到,香港做不到?」

如今,太空艙產業在世界已成風潮,各地政府都在研究,唯獨香港政府視若無睹,唯一的解釋:「他們是傻的!」

結果,一方面欠缺新指引,使有心創業者卻步;另一方面又執法不力,對惡劣單位視而不見,使黑心經營者有機可乘,任由太空艙住負面方向走。

太空艙遍地開花 變出億萬商機

酒店計畫暫時行人止步,黃偉麟如今只得專注生產太空艙,但成績絕不失禮:全中國八成品牌都是他們代工生產,國外的客戶亦遍佈日本、東南亞、美國、冰島。

訂單源源不絕,肯定財源滾滾吧?他不以為然:「我們做廠賺得不多,反而是我們客戶,很多稍動腦筋,便把太空艙變成一盤很賺錢的生意。」

收入增2.5倍

不像香港,內地對太空艙酒店的態度較開放,商人遂把握機會經營。黃偉麟有個內地客人,在車站尾開了家「七天酒店」加盟店。「七天」乃內地連鎖廉價酒店,廣受歡迎,加上靠近車站,店主原以為收入將無憂。

可惜天意弄人,車站頭竟又開了家「七天」,結果旅客一出車站,只看到車站頭那家,讓他們入住率長年高踞90%;車站尾那間僅得60%,差強人意。

「於是,這個老闆來找我。我見他的大房常空置,建議他扔掉床,扔掉櫃,嘗試裝四組太空艙。」轉太空艙消息一出,大批貪新鮮的顧客立刻如鯽湧入,「開幾多日爆幾多日」。

黃偉麟隨即補充道:「其實不止爆滿般簡單,你計計,原本大房159人民幣一晚,乏人問津;現在49 塊一晚,一間房8 個人就392 塊,排長龍租,收益多2.5倍!」

如今全球交通網絡愈趨完善,旅遊業規模持續膨脹,「有廉航,機票平;有火車,車費平,只差平住宿,太空艙是一條出路。」

「八星級」大酒店

除了上述車站的「七天」,黃偉麟在內地還有個大連客人,「參考」日本膠囊酒店9Hours,創辦12 Hours。裏頭的設施,不論是洗衣房,還是上網區,均大同小異。

中國人最恐怖的地方是,他「參考」你的東西,然後賣得比你平。這家酒店淡季只98塊一晚,旺季也不過128,加上設計時髦,深得年輕人歡心。

酒店老闆賺得盤滿缽滿,如今再多開兩家:一家加游泳池,另一家設保齡球場,「我想連杜拜的七星級酒店都沒有保齡球場吧」。

以為太空艙只限大樓?不,青海就有人想到把太空艙放在玻璃貨櫃裏,讓旅客細賞沙漠黎明。

「以往我們到絲路看日出,總要夜班三更起身,捱著冷騎駱駝上山看。騎駱駝200多塊,租大衣700多塊,唔抵;現在500塊,能睡在一個保溫的玻璃貨櫃過夜,睡醒了,就安坐裏頭的太空艙看日出,很多人爭相預約。」

這位青海「流動太空艙」的老闆跟黃偉麟說,他如今只做半年生意,淡季時將玻璃貨櫃運離沙漠。「半年生意額,等於人家兩年。」

共享太空艙

內地時興「共享」,連太空艙都「共享」。

因應國情,打工仔習慣午睡,有商人索性在大公司附近,設「時租太空艙」。「員工睏時,用微信預約時段,自己拍卡進去睡,睡醒拍走就結帳,方便快捷。」

出差賺「下欄」

「共享」以外,號稱「新四大發明」之一的高鐵,也為太空艙創造商機。神州那麼大,高鐵網四通八達,連接各省,內地僱員出差遂成「新常態」。

以往他們可報銷,但老闆發現不划算,「索性給員工一筆錢,自己決定住哪兒,豐儉由人,總之餘額歸你」。打工仔自然願意住價錢相宜的太空艙,希望從中賺多個錢。

醫院、感化院都用

跳出中國,全球都求「艙」若渴,其中一個是杜拜。「他們醫院買,原因是病人做手術,家屬乾等很辛苦。現在只要付些錢,就能進去睡睡,整個安排聰明得很。」

黃偉麟的客人來自五湖四海。有別於中國,外國人買太空艙不是牟利,「有個慈善團體前陣子找我,希望經營太空艙,讓居無定所的露宿者,可以拿政府的社會津貼入住,起碼舒適點。」

美國人則用太空艙幫露宿者及感化院青年。「他們都年少無知,誤入歧途,如果把感化院設計到跟監牢一樣,他們可能會反感,變得更反叛,用太空艙至少減少身陷囹圄的感覺,說不定教化效果更好。」

開業至今7年,黃偉麟業績不斷升,「是幾倍幾倍的翻」。今天,他們大概有1萬多組太空艙送到世界每個角落,「來年只會是2萬,4 萬,再到8萬!」

以太空艙變出億萬生意,「近日還有一間內地手機遊戲公司找我,希望我設計一個供人玩VR (Virtual Reality,虛擬實境)的太空艙。」連最新科技都涉獵,黃偉麟補充:「你知啦,玩VR時像個傻仔,自己在一個艙裏玩就啱哂。」

香港起步慢

世界各地創意迸發,香港稍為落後,但其實都不乏好主意:有群年輕人開太空艙,主打「認識異性」,並且定期搞活動,如遊艇派對、舞會讓大家加深了解,實為一眾「毒男毒女」之福音。

然而,要搞得有規模的話,法例配合始終重要。要不然香港人再有創意,也只會淪為空談。

許創彥 本刊記者

sun 發表於 2018-5-22 01:41

信報財經月刊
P024-027  |   封面專題  |   港樓難跌之謎  |   By 黃愛琴        2018-05-01
        標示關鍵字        標示關鍵詞並按此開始搜索

港人「父幹」不敵內地富爸爸       

借用內地術語,現在是一個「拼爹」的時代!香港人有富爸爸,「新香港人」的富爸爸更加富有!誰能買起香港,答案呼之欲出。樓價飆升,收入跟不上,靠父幹買樓,已是全球趨勢,但箇中風險大,日本前車可鑑。

上年有位陳先生,買入一個一千萬的單位,送給子女,並代交五成首期。傳媒問他,現在買樓是否首先需要一位像他一樣的富爸爸,他認同,並笑言買樓要「識投胎」。在樓價瘋升的時代,買樓投胎論,已經勝過「贏在起跑線」。

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關焯照認為,父母幫助子女買樓,在香港已經很普遍。父幹的出現,是源於低按揭。

今年二月,金管局新造按揭平均成數是48.9%,即置業者從銀行借得的按揭貸款佔房價少於五成。

「一個600萬單位,首期300 萬,供款300萬,已經是屬於買到和買不到的分別,買到的是以財富支持購買力,買不到的永遠上不了車。」關焯照指這個情況在二手市場更加明顯,因為沒有地產商提供的高成數按揭。

一成父幹買起兩年供應

財富效應,是撑起香港樓市的關鍵。香港有一部分人早已富起來。花旗銀行去年發表報告,指香港有6.8萬名流動資產達千萬的富翁,他們大部分是戰後嬰兒,平均年齡58 歲,是社會學家呂大樂口中的第二代香港人。他們生逢經濟高速發展的七、八十年代,不但事業有成,並且透過投資股、樓、車位等,累積大量財富。在目前向下流的香港,他們有一個新名詞——「富爸爸」,皆因下一代發展機會有限,只能靠消耗上一代的財富來置業。

統計處資料顯示,香港有超過六成五的自置居所住戶已經供完樓〔圖一〕,約120萬戶。關焯照指出,香港50 歲或以上無任何債務的也有40萬戶,有巨額套現潛力,付首期不是問題。「只要有一成人幫子女買樓,已經是4 萬戶,等於香港兩年的私樓單位供應量。」

官二代、富二代湧港

雖然香港富爸爸實力不錯,但是內地富爸爸似乎更勝一籌。根據《中國私人銀行2017:十年蝶變、十年展望》,截至2016 年底,中國高淨值家庭數量已超過210 萬戶,擁有54 萬億可投資金融資產。樓價的不斷攀升也創造了財富效應,自2008 年開始,內地樓價走過「白銀十年」,當年深圳樓價約一萬元一平米,今日已升至最少五、六萬,由於內地缺乏投資出路,老百姓喜歡投資「磚頭」,手上持有多套房產者比比皆是。

地產中介公司「港漂家」負責人劉瑞卿,多年來閱港漂無數,他指港漂「99% 都不能用窮字來形容。家境最普通的,都已經在國內有十個、八個物業」。

香港年輕人要買樓,父母可能需要將自住物業加按才籌夠首期。內地生想在香港置業,父母只需賣出內地一、兩個物業。

再加上,內地自1978 年開始實行一孩政策,港漂都是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競爭資源。相反,香港家長想為子女買樓,可能幫得一個,就幫不了第二個。

劉瑞卿透露,不要相信港漂窮。有一年,他曾聘請了一個19 歲的港漂男孩做兼職。男孩說自己很慘,未食過壽司。活動完結後,劉瑞卿請他和同事到尖沙咀諾士佛台吃飯,埋單400 元一位。「豈料他們成班人說我們cheap!自己走去半島吃飯,那個男孩請客,埋單二萬多元!」原來父母教港漂不要認自己有錢,以免被打劫。

內地生來港,除了讀書,還學做家族投資。有些富爸爸會買間屋給來港讀書的子女,「想法好搞笑,買回來,叫阿女想辦法找人出租,當零用錢用,順道學學理財。」

辣招推出後,這類案例絕跡。不過「錢搵錢」的模式仍然不少。「畢業後父母給他們幾百萬學投資。每日都有幾個人問我們,在香港應該投資什麼。」

嶺南大學社會學及社會政策學講座教授林睿(Ray Forrest)指出,靠父幹才能置業,會帶來跨代貧窮問題。

他說:「這是不公平的,因為不是每一個父母都有能力幫助子女買樓,那些沒有富爸爸的人怎算?結果是貧者愈貧,富者愈富,不平等是發生在家庭之間,而非世代之間。階級變成由資產決定,即使是專業人士都無法買樓。」

思想獨立、經濟依賴 靠父幹成世界趨勢

近年歐美國家出現一個「飛旋鏢世代」(boomerang generation)現象,指許多原本已經離家的成年人,因為經濟拮据,無法置業,要搬回父母家住。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研究發現,子女的忽然回歸,打亂了父母的退休安排和寧靜生活。

平均置業年齡被推遲

嶺南大學社會學及社會政策學講座教授林睿(Ray Forrest)指出,近年歐洲成年人留在父母家中的比率不斷上升〔表一〕,他們在思想上想獨立,在經濟上卻變得更加依賴,感到很挫敗。

他多年來一直做關於住房的研究,指靠父幹買樓在西方日漸變得普及。

英國有調查指出,在1990年,25 至29 歲的置業比率是63%,2010 卻只有34%。在英國成長的林睿23 歲已買下人生第一個物業,如今的平均置業年齡是30 歲,因為樓價已經被種種投資炒賣推高。「在西方,投資渠道有限,沒有太多選擇,樓比較保值。」

林睿指出,香港沒有退休保障,家就是退休保障。近年,西方的state pension 也出現危機。隨著人口老化,福利開支不斷增加,政府叫年輕人自求多福,以資產作保障遂變得日漸重要。但年輕人的工作沒有上一代那麼穩定,要置業只能靠爸媽。

富爸爸勝銀行

在英國和澳洲,「父幹」譯作The bank of Mom and Dad,意指父母就好像滙豐銀行一樣,借錢給子女買房。在2017 年,有三成澳洲父母會出錢幫助子女買房,款項額達653億美元,是該國第五大借貸來源。英國父母在2016 年,幫助子女買了25 萬個物業,平均資助額為樓價的7%,是第十位按揭提供者。林睿說:「在倫敦,買樓的首期平均為60 萬港元,對年輕人而言,是一筆相當大的支出,家人幫忙已變成必需。」

房產爆破供三代 日本新世代「低欲望」

樓市升升升,靠父幹買買買。經濟學家關焯照認為,香港樓市已經出現泡沫,有機會步當年東京的後塵。

九十年代,日本樓市曾經在短短四年間暴升了兩倍,1990 年僅東京地價已相當於整個美國的地價。當時日本人認為東京土地有限,政府又大力支持房地產,樓價無可能會下跌,故用三代人之力、供80 年樓也要入市。誰料到了2000 年,樓價已暴跌85%,令日本通縮了161個月。

想過遊牧生活

經濟長期低迷,年輕人深受其害。許多公司向正式員工開刀,終身受僱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低工資、缺福利的兼職員工和派遣員工。厚生勞動省2014 年發現,在民營企業和組織工作的勞動者中,非正式員工的比例達到歷史新高的40.5%,是1990年的兩倍。

目睹上一代人因為滿足欲望而背負房貸、車貸,新世代選擇不婚、不育、不做樓奴,成為大前研一所講的「低欲望社會」。

Kimi 和Hiro 是一對在東京工作的90 後夫婦,兩人分別來自岡山和京都。為了減低租房開支,他們選擇住在較偏遠的川崎市高津區,沿車站走回家的十多分鐘,會見到不少殯儀館。

「我們沒有買房的欲望。東京的樓價太高,而且人多擠逼,不是理想的居住空間。」Kimi說。

任職於人力資源部門的Hiro,每三年會被調派一次到世界不同地方,準媽媽Kimi打算夫唱婦隨,過上遊牧生活。「我希望孩子將來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到外國不同地方。」

年輕人厭棄城市

他們其實不算無殼,因為鄉下的父母百年歸老以後,房子會留給他們。Hiro 是獨子,Kimi 是長女,擁有房產繼承權。退休後,他們就會回到京都或者岡山,與父母一同生活,一來可以照顧年邁的雙親,二來鄉郊空氣好、物價低,適合退休生活。「Hiro 的父母年紀比較大,他打算50 歲左右就申請提早退休,回去照顧父母。」

日本鄉郊有很多「鬼城」。因為人口嚴重老化,再加上年輕人湧到東京等大城市工作,老人死後,房子空置,下一代卻要交物業稅,想賣掉又沒有買家。政府統計,截至2013年,這類「鬼房」在全日本有820 萬戶,佔全國住房13.5%。2015 年日本政府推出「住宅空置對策法」,規定空置單位要增加6 倍固定資產稅,使不少人萌生回鄉退休的想法。

事實上,日本近年出現了一股年輕人回鄉熱潮。日文詞彙,如「田移住」(移居鄉間)和「田 暮らし」(鄉間生活),成為了新聞或新書的常見字。2002 年成立於東京的法人機構「故鄉回歸支援中心」,原本打算協助長者回鄉,現在卻多了20 至40 歲的人問津,佔了2015 年總相談人數的67%,比七年前高出30%。

這反映出,以有限的薪資,追求無限的房價,終非長久之計。

黃愛琴 本刊記者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