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 FINANCE's Archiver

sun 發表於 2017-12-29 21:03

中共領導的資本主義香港何去何從

信報財經月刊
P058-061  |   香港政局  |   By 莊梓        2017-12-01
        標示關鍵字        標示關鍵詞並按此開始搜索

中共領導的資本主義香港何去何從       

中共十九大在香港和國際媒體有大篇幅報道,受重視程度史無前例;對香港人來說,回歸後愛國要了解國情,現在就要兼顧認識中共的政策、人事以及黨史,至於在政壇立足,除了要愛國愛港,支持中國共產黨也是必不可少的了!

據我所知,這次中共十九大結束之後,在港的黨組織、政府機關和央企國企固然要層層下達學習十九大精神、習近平思想,本地建制派頭面人物也接獲通知,必須公開表態支持十九大、表達對「新時代」的期望(一般是在《文滙報》、《大公報》刊登署名文章);中聯辦主任王志民 11 月13日則約晤立法會建制派議員,對他們傳達十九大之後中央對香港的政策和期望。在香港舖天蓋地動員支持中共黨大會的精神,是過去沒有的,對香港來說,「體現黨的領導」將是「新時代」香港政治生態的新生事物,本地政治人物看來有需要聘用中共問題專家做智囊,提供意見,不然很難生存!

中共十九大之後,社會主義陣營還有另一件大事,就是十月革命百周年。俄共是中共的祖師爺,習近平的十九大報告仍沿用毛澤東的名言:「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莫忘初心,中共尋根,追源溯始,十月革命才是中共的源起,中共建黨初期直至上世紀六十年代中蘇決裂,中共都以蘇共馬首是瞻。然而「青出於藍」,十月革命令俄共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共產黨取得政權的國家,但蘇共過不了百年,1991 年12 月宣布壽終正寢(蘇聯1922 年12 月成立,前後共 69 年),而中共十九大的兩個百年目標,其中中共百周年是在2021 年,距今只有4年,屆時大事慶祝看來十拿九穩。在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中,中共這個學生已經壓倒走入了歷史的俄共老祖宗。

港澳工作重點:「民族復興」

十九大把「習近平思想」寫入中共黨章,其實習思想的全稱,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按十九大報告對港澳工作的表述〔見表〕,香港未來的工作重點是「共擔民族復興的歷史責任」;一個徹底資本主義化的城市,如何由一個由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帶領實現民族復興?對香港來說,這過程必然會產生很多文化、價值觀甚至意識形態上的衝突,回歸以來,中港之間在政改、民主、人權、自由等議題出現碰撞,皆源於價值觀的差異,而差異的根源,就是來自共產黨的意識形態和資本主義的價值觀。

從這個角度看,大陸和香港之間的矛盾衝突幾乎是命定、不可避免的,在「中央要體現全面管治權」的現實下,香港的資本主義要聽從共產黨指揮,這在歷史上真的從未出現過!全球冷戰的結果,是蘇共為首的共產陣營瓦解,由共產黨執政的國家大面積消失,中共是幸存者,大陸因而有「不是社會主義救中國,是中國救了社會主義」的順口溜;香港是國際社會公認的資本主義成功典範,由失敗的社會主義領導成功的資本主義城市發展,實在非常諷刺,也令很多香港人十分無奈。

中共自稱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以示與別不同,並非由俄共開創的「傳統」社會主義一套;所謂中國特色,簡單地說,就是中共牢牢掌握政權,不容任何挑戰,其餘皆可以「自由放任」,包括經濟市場化、商品化;容許私有產權、富豪入黨;人民有一定的自由,只要不衝擊中共一黨專政的底線;很明顯,這和蘇共及其他傳統共產黨的管治手法截然不同,也是令中共避過「蘇東波」、沒有像蘇聯東歐共黨政權倒台的主要原因。事實上,中共不但沒有在八九六四之後倒台,反而從低谷回升,把握住全球化的機會不斷把經濟發展推上一個又一個新台階,令不少人大跌眼鏡,包括香港的民主派。

中國經濟繁榮 泛民大跌眼鏡

中英簽署《聯合聲明》之後,中共跟民主派仍然是朋友,並視其頭面人物為統戰對象,《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成立,李柱銘和司徒華被邀請成為草委,跟中共高層「有商有量」。事情出現逆轉,是八九年六四鎮壓一役。民主派當年的判斷,是中共的管治會因為「失盡人心」而崩潰,而應付這樣的「屠城政府」,香港民主派必須高調公開否定中共,以敵我區分,沒有任何妥協餘地。六四之後香港民情汹湧,幾近一面倒聲討中共,民主派亦因而乘勢而上,在1991 年香港的第一次立法局直選中大勝。從此,跟中共對抗、與北京對立,成為香港民主派最大的政治資產,也內化成為它們政治綱領的核心部分。一脈相承,現在由「民主派」演變成「泛民」,反中拒共仍然是它們的招牌!

後來事態發展,中共不但沒有因八九六四而垮台,反而逐步走出困境。1992 年鄧小平南巡,「改革開放」壓倒「治理整頓」,大陸經濟重新起步; 到2001 年加入世貿,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大大擴張了製造業產能和全球貿易份額,奠定了「中國崛起」的基礎。一個曾經被視為脫離世界主流的共產政權、一黨專政而人民沒有基本的政治權利,這樣的政權不但生存下來,還壯大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地區強權。到底中國發生了什麼事?是什麼原因令中共能度過重重難關,繼富起來之後更強起來?

民主派內部或它們的同路人都沒有真正的中共問題專家,有的都是帶着偏見的評論員,或一貫敵視中共的死硬分子,他們以主觀意願替代客觀分析,在不同時間都得出相同結論,就是中共亡無日矣!八九六四當然是一場危機,九十年代國企改革則認為中共闖不過關,大量工人失業和國企破產最終會拖垮中共;到了江澤民年代,反共派又認為貪污和貧富懸殊將為中共覆亡埋下伏線;到胡錦濤年代中央權威下降,他們又估計政治鬥爭將令中共崩解。

中共末日論接二連三落空

這些中共末日論,以章家敦的書The Coming Collapse of China(2001 年)為代表,他在書中說:「中國現行的政治和經濟制度,最多只能維持5 年……,中國的經濟正在衰退,並開始崩潰,時間會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前,而不是之後。」到了2012年,中共仍然「健在」,章家敦再在美國《外交政策》發表文章,指「2012 年的中國很可能發生失控而迅速蔓延開來的動亂事件…… 中國很可能出現突尼斯和埃及這樣的人民革命,中共的垮台就在2012 年。」接二連三預測落空,章家敦後來仍在媒體發表高見,但已引不起任何注意。

本土派、港獨派四分五裂

民主派堅決反對中共的立場,令他們無法跟北京建立正常的溝通關係,更不幸的是,民主派像章家敦一樣長期認為中共政權處於危機邊緣,直到年輕一代的本土派和港獨派抬頭,仍然抱着中共末日論的觀點,不過他們有一個新名詞,叫「支爆」(支那爆炸)。「支爆論」很簡單,也是認為中共治下的大陸經濟和政治即將崩解,中國會出現混亂,香港可以把握這個機會爭取獨立。同樣地,「支爆」沒有出現,本土派和港獨派自己反而四分五裂,在中共的全力封殺之下奄奄一息。可以說,香港民主派和海外的反共力量對中共的錯判以至一廂情願的預測,令原來有機會成為牽制中共的一股力量,變成了一幫瞎吹和自以為是的烏合之眾,結果是令中共更加肆無忌憚。

《中國:潰而不崩》

可以預見,中共治下的中國為何屹立不倒並且很快會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答案仍是個謎。十九大鞏固了習近平的領導地位,也令世界目光愈來愈集中在中國,一方面大陸的成就令人羨慕,另一方面它對人權和自由的漠視卻令人驚愕不安,反中共的海外人士會繼續嘗試解開中共不倒之謎,最新的努力,是由大陸出走外國的自由派知識分子何清漣和程曉農合著的《中國:潰而不崩》,兩位作者以大量數據,希望說明「在虛假的繁榮背後,大陸掩藏的是不可克服的危機,短暫的GDP 數據是以犧牲社會公正和平等、損害生態環境安全、透支未來的發展與福利換來的。由於問題產生於制度,目前不存在化解危機的辦法,將來也沒有解決問題的良方。」作者不認同大陸的「太平盛世」,但也對中共即將崩潰的預言不敢苟同。看起來是理性客觀了一些,然而更似是各打五十大板,取法乎中,不敢再作中共在幾年後就滅亡之類的預測。

中國靠三招安邦定國

中共奪取政權是從基層起家,毛澤東提出農村包圍城市,跟俄共搞城市革命完全不同。草根性極強的特點,令中共深明老百姓的民心所向:改善人民生活、保持社會安定、嚴懲貪官污吏。改革開放以來,中共的口號不管如何變,政策都不外圍繞着這三件事;光這三招,就足以安邦定國,人心歸順,即使沒有民主,中共的合法執政地位也遇不上任何威脅。十九大報告冗長沉悶,歸納起來不外八大方面,其中有宏大願景(第一個階段,從2020 年至2035 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從2035 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把中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也有具體綱領(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等14 項基本方略),但來來去去仍然不外這三招。習近平信心滿滿,中共永續執政以乎仍看不到任何挑戰!

大陸近期為習近平造勢的活動愈來愈起勁,更有評論把他抬到與毛澤東、鄧小平並列的地位。然而從中共文宣塑造習思想的內涵來看,其實質內容十分單薄;到底什麼是習思想,官方媒體至今都說不出一個所以然。

按中共列入黨章的領導人貢獻,毛澤東思想主要內容是馬列主義基本原理結合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鄧小平理論是實事求是、解放思想、改革開放、解放生產力。江澤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共要始終代表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關鍵突破,是容許資本家入黨。胡錦濤的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要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重點是希望扭轉貧富不均、東西部不平衡,發展和保育失序等問題。習思想呢?十九大報告內提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行動指南。),但都只是陳腔濫調,說不出它的核心要義。看來已晉身政治局常委、有中共首席智囊之稱的王滬寧要再為習近平思想加深提煉、形成一套更具深度和內涵的思想體系。

「有序推進民主」是好消息

香港的前景,在十九大的論述中又有何啟示?對港澳的要求,十九大報告是這樣說的:「齊心協力謀發展、促和諧,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序推進民主,維護社會穩定,履行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憲制責任。」有序推進民主,在十八大報告內是沒有的,對港人應該是好消息。其他的說法都沒有多大新意,包括要「履行維護國家安全的責任」,提法和十八大相同。

中國冒起成為一個世界強國是早晚的事,但大陸的社會主義在國際社會始終有局限,要接通國際的資本主義世界,惟有靠香港這個窗口,其他大陸城市無法取代,這方面香港是絕對不用擔心的。

莊梓 時事評論員

sun 發表於 2017-12-29 21:03

信報財經月刊
P104-105  |   中國市場  |   By 溫天納        2017-12-01
        標示關鍵字        標示關鍵詞並按此開始搜索

中國金融終極開放 香港有危機       

筆者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一直從事內地及香港的跨境投資銀行工作,因為較早進入市場,成為內地市場較為熟悉的香港金融界人士。在過去超過四分之一個世紀的工作歷程中,認識了社會各行業各階層的朋友,彼此一直有討論內地金融市場的整體發展。

說真的,內地金融市場的開放,大家也討論20 多年了,國家的考慮及顧忌甚多,特別是內地經濟尚處於發展階段,從零開始,去到成為新興市場的龍頭,道路甚為艱難。在過程中,若內地貿然開放市場,內地的金融機構肯定不是外資金融大機構或是金融大鰐的對手,恐將整個金融江山拱手相讓予只顧利潤為主、不理國家死活的外人手中。

理論上,在回歸後,香港本土金融機構能充當緩衝的作用,全面北上,提供境外資金及技術予內地,與此同時壯大自身的發展,將天時地利人和優勢全面發揮,成為全國的領頭金融企業。不過,非常可惜,原則上沒有一家本土金融機構能做到。公平而論,這亦涉及政策原因,始終難以界定何謂香港金融資本。在國家金融安全的考慮下,中央政府並無完全開綠燈予香港金融資本。此外1997 年的亞太金融風暴亦將香港金融企業折磨得死去活來,香港金融企業白白錯過了直接參與內地金融市場的機會。

在元氣大傷的同時,內地金融市場一直向前推進,雖有挫折,但方向不變。經過多年的發展,內地龍頭銀行、險企、券商大部分已在資本市場上市,市值規模更達環球龍頭,目前,的確是時候積極考慮市場的開放問題。時間相當巧合,在11月初,內地央媒相約筆者進行專訪,主要是討論內地金融市場未來開放的速度。沒想到其後國家部委官員就談及金融市場全面開放的安排,速度那麼快,馬上發展到一個更高層次的市場准入、更深程度的對外開放階段。金融產業的進一步互聯互通更是內地金融市場開放的重大突破。象徵着內地金融機構發展至今,有實力、有信心面對外資的直接競爭。

5年內內地金融全面開放

內地金融業將對外資開放,涵蓋銀行、證券、保險、基金、期貨、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等各領域。按照計劃,三年後,外資直接或間接投資證券、基金管理、期貨公司的投資比例將不再受限制。在五年後,外資投資設立經營人身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的投資比例也不再受限制。銀行業則將實施內涵豐富、公平競爭的內外一致的銀行業股權投資比例規則。這意味着,幾乎整個內地金融行業將全面開放。內地金融業競爭性將進一步提高,以競爭促進行業優化、繁榮和穩健。

首先,內地將取消對內地銀行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外資單一持股不超過20%、合計持股不超過25%的持股比例限制,實施內外一致的銀行業股權投資比例規則。目前內地金融業總體運行平穩,具備了進一步開放的良好條件,金融體系能夠接受外資以更高持股比例進入。外資對投資內地金融業有明確需求,進一步開放也會帶來更多先進的經營理念、管理方式和多元化投資者。

截至去年底,估計外資銀行資產佔內地銀行類機構總資產的1.3%,從全球來看處於較低水平。外資的引入必將帶來行業的競爭,未來中小銀行或面臨着收購兼併機遇,外資股東的加速整合也將引領中小銀行向着高質量及細緻化發展。不過,內地銀行業規模體量較大,外資提高持股比例對資本金要求較高。境外機構大規模持股內地大型銀行的可能性不大,但逐步提高對中小型銀行、保險、證券、期貨公司等持股力度的可能性會相對更大一些。

內地證券類機構的開放步伐亦甚快,開放程度更徹底。內地決定將單個或多個外國投資者直接或間接投資證券、基金管理、期貨公司的投資比例限制放寬至51%。上述措施實施三年後,投資比例不受限制。放寬外資對境內證券等機構的持股比例限制,將提高市場的競爭和透明性,最終帶來市場資金成本的下降,有利於實體經濟發展。這是內地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新時代,也是在證券、基金、債券方面的互聯互通機制開啟後,金融產業的進一步互聯互通,值得關注。

外資機構的「國民待遇化」

估計內地金融業對外開放的下一步將是對外資機構的「國民待遇化」,比如降低資本金規模門檻等。此外,外資機構准入的地域限制、上市和非上市有無細分等,還需相關政策進一步明晰。會否讓紅籌內資以外資方式回流,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話題。從具體業務角度,外資金融機構在產品設計、風險控制等方面有優勢,外資的先進經營理念如何與境內市場融合值得留意。

作為內地金融業對外開放進程中,開放時間最早、開放力度最大、效果也最明顯的保險行業,三年後將單個或多個外國投資者投資設立經營人身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的投資比例放寬至51%,五年後投資比例不受限制。

目前估計共有來自16 個國家和地區的境外保險公司在內地設立了57 家外資保險公司,同時外資險企的市場份額逐步擴大,從入世之初不足1%增長到2016年末的5.19%。不過,外資險企的發展規模和速度還相對緩慢,份額佔比較小。此次放寬外資股東的持股比例,無疑將進一步激發外資進入內地市場的動力。未來,外資進入保險業的組織形式可以更加靈活,在合資公司中可以謀取控股地位,甚至還可以以獨資子公司的形態經營,從而增強了外資保險公司的經營靈活性與自由度。同時,進一步的開放對於推動保險市場改革、促進保險市場競爭、提高市場效率都具有積極的意義。除了股權比例之外,對外資保險機構地域和業務範圍的開放,以及產品類別的開發亦甚為重要。

筆者對香港金融企業的發展並不完全悲觀,但香港金融企業已經錯過了最佳的發展時機,這次內地市場全面開放,筆者估計得益的將會是環球龍頭金融企業。在競爭的環境中,整個市場將會變得更加擠壓,而香港的中介角色將會更加淡化。內地金融市場終極開放,對香港是危是機?答案明顯已有。(作者電郵:[email]rontlwan@gmail.com[/email])

溫天納 資深投資銀行家、中國人民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