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 FINANCE's Archiver

sun 發表於 2017-10-21 01:21

美心靠創新DNA 打敗企業兩大敵

信報財經月刊
P128-131  |   企管新視野  |   企管新視野  |   By 香港中文大學EMBA        2017-10-01
        標示關鍵字        標示關鍵詞並按此開始搜索

美心靠創新DNA 打敗企業兩大敵       

企業的文化或DNA,就是企業的做事方式。企業不能自滿,要勇於求變,改變就是打破成規、反其道而行、承認失誤、挑戰錯誤的決定,並願意以企業不熟悉的方式行事,這是一項持續的任務。

伍:很高興可與大家分享我在美心集團的管理經驗。建立可持續業務,是不少企業今天面臨的主要挑戰。自滿,就是企業的最大敵人。自滿像癌症,初時企業不以為意,到發現之時卻為時已晚,企業已經病入膏肓,救治甚難。不願變革和承擔風險,則是二號敵人,這關乎企業有沒有勇於求變的DNA。早前我出席了恒生指數50 周年酒會,發現能由恒指初創至今一直躋身成分股的,除了三家公用事業,就只有兩家公司──滙豐與太古,其餘全都銷聲匿跡。我再查一查道指,結果更震撼──道指在120年前創立,在當年的成分股中,能生還的只有一家公司,那就是通用電氣。

企業兩大敵人:自滿與保守.

美心由我的祖父創辦,到我在1992 年加入集團時,生意仍不錯,但我意識到有些地方不對勁,我們的食客大多人屆中年,集團對年輕食客似是無從入手。在食客心目中,我們是優質食肆,產品物有所值,不論中菜、西餅還是快餐的顧客,都對我們非常忠誠。但隨着中年顧客逐漸年長,可以預期他們會減少消費,並改為光顧較便宜的產品和服務。

在公司裏,瀰漫着一套「少做少錯,多做多錯」的文化。我知道我們需要灌注企業家精神,但管理層卻不願求變。於是我組織了一群活力充沛的年輕同事, 儘管缺乏經驗,卻有一顆積極進取的心。他們職位不高,本身可能來自樓面和廚房,在企業架構裏人微言輕,由於上司不准他們逾越既有方程式,他們無從發揮。我選拔的年輕人都深富管理潛質,我給他們指派不同項目,並請他們向我直接滙報,以免他們的建議在層層疊疊的架構裏石沉大海。

可是,單是建立了優質團隊,仍不能保證創新就會從天而降,我們還要營造創新的文化。舉一個例,我近年與一位EMBA 校友碰面,他於泰國卜蜂集團任職,帶我參觀泰國的廠房,包括雞場、飯盒工場和屠房。我本無任何期望,但出乎意料,我發現它的設施屬全球最佳。我從沒看過比它更乾淨衞生的廠房,以及更先進和管理完善的研發中心。屠房沒有半點動物的氣味,地上沒有一滴血。我問他何以廠房管理得頭頭是道,他說希望擺脫世人認為泰國貨只屬平庸的成見。他到世界各地考察,決心建立最好的工廠,教世人另眼相看。他帶給我莫大啟發。

我決定帶我的團隊考察環球的餐飲都會──東京、倫敦、紐約等等。後來我們就開創了一個接一個的項目,包括Eating Plus、又一棧、simplylife、丼丼屋和can.teen。它們都是新品牌,並不稱作「美心」,以免食客有成見。這些品牌象徵的是一種生活方式以及優質食品。

我們每次只作一項轉變,又或只開一家新食肆,直到在公司裏累積到足夠的支持,才再作新猷。逐漸下來,創業家精神便植根到企業之中。

發展品牌比節省成本重要

再談其他例子。在2008 年,我們收購了一家連鎖西餅店── 東海堂。當時東海堂的利潤不算好,美心一家店若能做100元生意,它就只能做70元。我們收購時,追求的是協同效應──我們可共用工場,並能減少重複的經常性開支,最終能提高成本效益。可是一年後發現利潤並無起色。隨後我們嘗試在東海堂分店寄售美心月餅,心想只要這個渠道能增加月餅銷量5%,東海堂就能盈利。但那亦失敗了,因為沒有顧客會去東海堂買美心產品。

到最後,我們相信要發展東海堂的品牌,而非從削減成本的協同效益出發。我們把東海堂建立為頂級的日本餅店。我們採用日本原料、日式產品、日本廚師,找來日本明星做宣傳,市場營銷的手法都是日式的,並把50家分店中的10家重新裝修。接下來,生意大有長進。若美心一家店能做100 元生意,東海堂就能做120 元,數據是全線的東海堂,並非僅是10家已裝修分店。

有人曾告訴我美心最好吃的牛角包,是新鴻基中心分店所烘焙的。我就去嚐嚐,發現果然美味,就問同事銷情,得知它只售8元,每天售出20個。我想那實在對不起這樣優質的麵包。於是我們在希慎廣場的Urban Bakery 引進一模一樣的牛角包,並宣傳為法式精品,把售價提高一倍至16元,結果日銷2000個,是往日的100倍。這就是品牌的威力。

大約在2010 年,我們的中菜部面臨危機。美心酒樓和翠園酒樓均被視為老派,只適合長者和婚宴。中菜部瀰漫着「擦鞋」(拍馬屁)文化,兼且賭風熾熱,尤其是廚房。員工又熱中辦公室政治,在酒樓裏分黨分派。遇有業績不振,管理層就只會諉過業主、經濟、競爭以及任何能想像得到的藉口。我們的財務和策略部門都認為中菜部無可救藥,並建議把中菜摒除到核心業務之外。

重用年輕人 激活中菜部

我不能接受。美心正是以中菜馳名,那亦是祖父的遺產。除非再沒有人愛吃中菜,否則我不會撤出巿場。於是我們嘗試改變形象,在又一城展開新一章。我們請一位新廚師來管理,雖然他沒有往績支持,甚至不在我們的主廚之列,但我看到他有一股奮發圖強的衝勁。我給他機會,並抵住管理層的反對,他們不相信這名年輕人能承擔起一家酒樓,遑論那還是個新概念。其實管理層甚至不同意把酒樓命名為又一棧,認為應是另一家傳統的北京樓。但我全力支持這位年輕廚師,並容許他打破各種成規,只要他能證明那能令公司受惠。於是我們有新菜式、新裝潢、新的酒樓名。結果又一棧成績甚佳,也受年輕人愛戴。然後我們一家接一家地改變我們的酒樓,現在它們全部都能獲利。

我們的中菜部重新激活了。我在上海時,收到很多朋友的電話,說想我幫忙預訂上海靜安區翠園的桌子,我感到很奇怪,他們直接打去酒樓便可以吧。於是我親身去看一看,才發現如果他們不打給我,現場要輪候三個小時,預訂更只可能訂得到三個月後的桌子。

我的經驗告訴我,雖然我們要聽取財務、策略和法律部門的意見,但亦不可以讓他們主持大局。很多時候我們要聆聽自己的內心。假如發現自己有這份熱誠和心志追隨某個方向,不妨按直覺而行事。

很多人說經營餐館,最重要的是地點。但我更相信飲食業是人的事業,像任何生意一樣,最重要的是知人善任──要吸納人才、發展人才、挽留人才。CEO 最重要的工作,是聚集一個首屈一指的團隊。培養一名酒樓經理需時10 年,一名廚師需時15 年,那並非易事。很多餐館結業或不可持續,是因為疏於質量管制。他們可能有一兩位能手,但卻沒有一整個優良的團隊。在欠缺這個重要根基之下,卻積極擴張,稀釋了質素。到問題出現了,生意下滑,他們則選擇裁減人手和降低食物質量,以削減成本。食客於是一去不回頭。

飲食界有一個人是我的好榜樣── Joel Robuchon。他一手培訓自己的團隊,旗下全是頂級大廚,遍布巴黎的每家分店。只有他對廚師感到滿意了,才會派他到蒙地卡羅、巴黎或香港。他深明大廚就是一家餐館的靈魂。

美心沒有獨門秘方。任何人都能烹調,都能抄襲我們的菜館。但最難抄襲的,是我們的品牌。它不只是一個標誌或推廣方案,對我們的食客來說,這個品牌意味着始終如一的餐飲體驗。對我們的員工來說,它是一種文化和企業DNA,以及一種對待員工的方式,影響到他們對工作的投入程度,它把我們全體緊緊聯繫在一起。謝謝。

問:創新在企業裏可遇不可求,而且可能涉及巨額投資。假如你加入了一家「以不變應萬變」的公司,你要怎樣說服管理層投資創新?

伍:所幸我從事的是飲食業,創新並不特別昂貴。我們可以開家小餐館作為實驗性質,投入的資本不能與開設廠房或生產線相提並論。我們當然也有實驗失敗的例子,但即使創新失敗了,最重要是從中有所學習。美心是容許犯錯的公司,我們只求不要重複犯同一個錯誤,這最重要。問:你認為哪一項DNA最重要,能驅使美心達到今天的成就?

伍:肯定是思維模式(mindset)。公司的文化或DNA,就是公司的做事方式。如我所說,我們的管理層曾幾何時都不願改變,對改變有戒心。我們要改變,改變就是打破成規、反其道而行、承認失誤、挑戰錯誤的決定,並願意以公司不熟悉的方式行事。要建立這種思維模式,可說是帶動企業變革的最大挑戰。這些重大轉變都是在幕後發生的,顧客看不到。組織改變了,系統改變了,公司架構經我們盡心盡力重組了。我們不能同一時間實踐所有變革,需要逐步來,那是一項持續的任務。最重要是在公司裏維持一種願意改變的思維模式。

問:美心下一步的發展階段會是怎樣的?是進行擴張、產品創新還是收購?

伍:我們時時刻刻都在創新,每個部門都要創新。我相信我們已建立了正確的思維模式,承擔風險、樂於轉變的文化已內嵌於公司的DNA,會自動展開創新的流程。早年,我要到不同國家考察,去試菜,今天已不用親身品嚐。公司各個單位已會自行創新,這就是我說的DNA。

公司現時的策略重心是在中國發展我們的品牌,當中挑戰重重。不像其他跨國飲食集團,我們的品牌在中國相對缺乏知名度。唯我們仍取得一些不錯的成果,實屬意外驚喜。

我們亦會繼續推出新品牌或新概念。但我們的策略,是重點栽培現有的品牌,以免要管理太多新品牌。所有新概念都要能夠擴充,例如我們不希望那概念只能在香港開辦不到10 家的餐館。我們的主力是在中國擴展現有的概念,並尋求亞洲的發展機會。

問:假如你要打破業界的一條規律,來把香港的飲食業提升到另一個層次,那條規律會是什麼?

伍:好問題。我周遊列國時,受歐美的業界所啟迪。當地的飲食業均是緊密聯繫,會共同舉辦令人耳目一新的推廣活動。其中一個是餐館周(restaurant week)。在這一星期裏,不論高級餐館還是平民餐廳,都會提供物超所值的套餐,希望能為顧客帶來一點新鮮感。那不算石破天驚,但我也希望能在香港實現。我相信那定能令香港飲食業更為受人注目。

香港的業界仍大有發揮空間,我認為香港的美食,屬世界第一流,只是尚未廣為人知。可以的話,我會建議業界群策群力,推廣香港美食,那定能對業界發展有幫助。

統籌:陳志輝教授(中大EMBA 課程主任)主持:李凱翔(EMBA 2015)嘉賓:伍偉國(香港美心集團主席兼董事總經理)翻譯:謝冠東

嘉賓介紹

伍偉國先生現為香港美心集團主席兼董事總經理。集團於香港、內地共有超過840 間分店,包括中菜、亞洲菜、西菜、快餐、西餅、咖啡店、日式連鎖餐飲、機構食堂等。現時員工人數超過22000 人,並於內地11 個主要城市的機場,包括北京及上海,由合資公司提供航空食品服務。伍先生畢業於美國布朗大學,主修應用數學及經濟學。1992 年加入香港美心集團。集團在過去20 多年來成功發展及活化多個飲食品牌, 例如丼丼屋、Urban Bakery、翠園、東海堂、CaféLandmark、Thai Basil、simplylife等;同時亦為國際知名飲食品牌星巴克、元氣寿司、千両、一風堂拉麵的特許經營商。

EMBA論壇(EMBA Forum)是定期舉辦的學術活動,邀請本地成功領袖與學員和校友分享管理哲學和成功秘訣。中大EMBA網址:http://www.cuhk.edu.hk/emba/

香港中文大學EMBA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