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 FINANCE's Archiver

sun 發表於 2017-8-4 20:34

中度之爭

信報財經新聞
A21  |   EJ GLOBAL plus  |   EJ GLOBAL plus 環地視野  |   By 高樂圖        2017-07-22
        標示關鍵字        標示關鍵詞並按此開始搜索

一個西漸 一個東進 豈無矛盾       

亞洲地緣政治近日變得緊張,源於中國、印度、巴基斯坦三國的邊界糾紛不斷升溫︰2003年達成停火協議的印巴雙方在本月初因克什米爾問題再燃戰火,而中印在洞朗地區的邊界爭議同時升溫,更一度有巴基斯坦媒體製造「假新聞」指中印雙方已經開戰,令國際媒體擔心這兩個核武大國最終會因邊界衝突重回1962年的戰爭之路。

筆者數年前曾出席一個有關中印關係的學術會議,記得有一名印度記者曾分析印度及中國媒體的報道,直言兩國的敵對關係某程度被誇大,也因此令兩國的民族主義者視中印邊界爭議為鼓動民族情緒的對象。

中印冷和平 民眾互不好感

但從官方層面的互動來看,中印關係似乎與大家的想像有點不同︰先不說中國及印度均為金磚國家的始創成員國,兩國在跨國貿易及發展銀行上有一定的合作基礎;上月中國亦將印度及巴基斯坦正式納入到上海合作組織(SCO),民間則有中印智庫論壇聯繫中國及印度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對話交流。而筆者私下與中國及印度的朋友閒談,均認為兩國的「敵對」關係並不如想像中的嚴重,但卻深感恐懼慢慢地走向自我實現的預言。

學者Jeff Smith在2013年以「冷和平」(Cold Peace)來形容二十一世紀的中印關係,指兩國的關係雖然不如中日關係般劍拔弩張,但也談不上十分友好,就恰如冷戰(Cold War)暗示的似戰非戰,似和非和的情況。本報主筆沈旭暉教授在2011年發表有關中國網民對中印關係形象的研究時指出,中國網民對印度的觀感多與一些負面情緒及字眼掛鈎,也針對其衞生情況攻擊。2014年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比較研究亦顯示,僅三成中國受訪者對印度存有好感,印度對中國存有好感的受訪者也只有31%。有趣的是,中國人對盟友巴基斯坦的好感程度與印度相若,持正面態度的也是三成而已。正如兩人指出,中國的民族主義者並不視中印為同一級別,反之視印度的「不濟」為民主制度、族群矛盾、政出多門以及被小國(巴基斯坦)牽着鼻子走的經典教材,暗示中國不應走印度的道路。

因此,從中國民族菁英階層的角度出發,中印合作在經濟上可以是相互配合,但在安全及領土問題上中國「不屑」與印度挑起爭端,甚至在學術及政策研究上南亞研究相對於美國研究及東亞研究的着力甚少。但反過來說,一旦兩國起了爭執,中國的民族主義者自然認為是印度挑起事端,作為亞洲以至世界大國的中國沒理由也沒誘因去退讓。

從印度的角度出發,中國也並非印度的首要安全威脅︰巴基斯坦不論在歷史上、領土問題、政治及經濟角力上,從來都是新德里政府及印度民眾感到的最大威脅。但近年印度外交界對中國威脅論的觀感似是有所改變,甚至慢慢地取代巴基斯坦成為印度崛起的終極威脅。印度視中國為最終威脅,既涉及中國及巴基斯坦的合作,特別是中巴經濟走廊的建立,以及海上絲綢之路(印度稱為「珍珠鏈」,String of Pearls)對印度洋貿易的影響,均被印度視為「向東進」外交政策的最大阻力。而為了回應中國的經濟外交政策,印度早前提出與日本加強合作,建立「自由走廊」來回應「一帶一路」政策。

正如專研中印關係的學者Chris Ogden指出,印度的殖民歷史影響印度對國際關係的理解,特別是對周邊大國崛起深存懷疑,而冷戰結束令俄羅斯對印度的直接影響大減,經濟產業改革及進一步資本及市場自由化令印度進一步與西方接軌,令部分印度政治菁英認為印度可在國際社會擔任更重要的角色,例如在聯合國改革上印度一直爭取成為常任理事國,在外交及安全問題上也傾向於西方特別是美國宏觀的亞太政策。而當印度與日本及美國走得愈近,對中國民族主義者而言這自然是「小印度」不安分的表現,繼而影響兩國政府及民間對彼此的觀感。

佛學與達賴 下一波博弈場

因此從建構主義的分析出發,不論有沒有邊界紛爭,這些對中印關係的負面想像最終也會將中印推到關係緊張的局面,而兩國的經濟發展及外交政策一個西漸、一個東進,利益及衝突的層面只會愈來愈多。以美國智庫卡耐基基金會印度中心(Carnegie India)新近的分析報告為例,中印下一波的爭議將是對於佛教話語權的爭奪,以求透過佛教來建立國家軟實力。一旦「佛學爭奪戰」正式開展,中印關係另一核心問題——達賴喇嘛及西藏問題,將再次重回中印關係的舞台。而當民族主義與宗教這兩個屬最強烈的「非理性」情感與政治表述、經濟發展及外交角力結合,中印關係恐怕會由「被建構」的敵對關係,走到自我實現的預言。

#高樂圖 #EJ GLOBAL plus #EJ GLOBAL plus 環地視野 - 一個西漸 一個東進 豈無矛盾


信報財經新聞
A21  |   EJ GLOBAL plus  |   EJ GLOBAL plus Food for Thought  |   By 盧峯        2017-07-22
        標示關鍵字        標示關鍵詞並按此開始搜索

龍象之爭:經濟發展與自由       

中國發展模式與印度發展模式孰優孰劣大概10年前曾是個熱門的爭議問題。那時中國GDP增幅雖一直比印度領先,物質上包括民眾生活水平、基建等的優勢尤其明顯。但不少西方學者認為印度由於政治體制開放,對公民自由及權利又有較大保障,發展前景較好,能減少政治不明朗所帶來的動盪,長遠而言有希望超越中國。

這些西方學者引用的理論不少,其中印度裔經濟學大師Amartya Sen是熱門之一。他的經典著作Development as Freedom《經濟發展與自由》更成為重要參考及依據。

Amartya Sen是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他在饑荒研究、發展經濟學方面有巨大貢獻,不少學者讚譽他有傳統經濟學大師風範,兼善政治、經濟及不同知識領域,又不斷從其他學科吸取養分, 不會只在冰冷模式或數理方程式轉來轉去。

Amartya Sen的研究指出,民主國家,容許資訊自由流通的國家經濟發展速度雖不一定比高於專權國家,但在防止人禍災難上成功得多,歷史上民主國家就從沒有發生過大規模饑荒(Famine)的情況。另一方面,專權政體卻經常出現餓死大量民眾的饑荒。前蘇聯上世紀三十年代就多次因歉收而餓死大批農民;中國五十年代的大躍進帶來的經濟混亂及農業歉收造成了現代中國最嚴重的饑荒,保守估算有數以百萬計農民餓死,更有估計指死者高達3000萬人。

民主國家不會大饑荒

民主國家能避免大規模饑荒主要因為災害訊息很快就由不同渠道傳出,各級政府在壓力下得盡快採取紓困措施或向外求助。專制政體則由於訊息不透明或地方官謊報軍情,民眾下情不能上達,以致災荒情況遲遲得不到重視及處理,最後演變成大規模餓死人的慘劇。

Amartya Sen在《經濟發展與自由》一書中進一步發展相關觀點,提出了5個不同的自由類型:政治自由、經濟便利、社會機會、資訊透明度、安全保護。他認為這些不同類型的自由既是發展的目標,也是促進發展的工具。其中政治自由(包括言論自由和選舉)有助於增進經濟安全,令政府資源不致只集中於少數人或個別階層;經濟便利如貿易與生產等等的機會可帶來個人富裕,社會機會如教育和醫療設施則有助於經濟與社會參與。換言之,根據Amartya Sen的說法,個人及總體社會的自由不但是經濟發展的成果,也是發展的推手,可以形成一個良性循環互相促進的作用。

5項自由項目中,印度在政治、言論自由、社會參與較中國優勝,在經濟便利(基建、市場參與)及教育普及上則稍落後。儘管兩國各有千秋,印度的發展速度及水平近30年來一直落後,跟中國的差距包括GDP、基建及民眾生活更愈來愈大。

Development as Freedom是1999年出版的書。當時中國 GDP總量大約一萬億美元多一點,到2016年已升至11萬億美元,增加達10倍。印度1999年GDP總量大約5000億美元,17年後也不過增至2.2萬億美元左右。只升了4倍,速度固然比中國慢,總量更是從原來中國的五成跌至20%。

再拿基建、個人收入增長計算,中國的數據同樣遠優於印度。人均GDP中國已達到8000美元,印度還不到2000美元。中國高鐵系統已覆蓋大部分重要城市,印度高速鐵路還主要在規劃階段。把這些加起來看,政治自由、資訊透明等自由項目在促進經濟發展上的作用似乎不大,至少暫時沒能在印度產生什麼Magic。

當然,GDP、高鐵里數、高樓大廈不是發展的唯一目標及指標,印度在很多方面的自由特別是言論、政治自由仍大幅領先中國,雙方在這方面的差距甚至比1999年時更嚴重,此時此刻說「龍象(中印)賽跑」已分勝負未免言之過早。事實上自由與經濟發展的關係複雜多變,既互相促進又互扯後腿,10年後再看風光可能又不一樣。

延伸閱讀:Development as Freedom, Amartya Se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盧峯 #EJ GLOBAL plus #EJ GLOBAL plus Food for Thought - 龍象之爭:經濟發展與自由




信報財經新聞
A21  |   EJ GLOBAL plus  |   EJ GLOBAL plus 彙編選輯  |   By Shashi Tharoor        2017-07-22
        標示關鍵字        標示關鍵詞並按此開始搜索

印度有條件玩角力遊戲       

中印關係轉差並非近期的事:3個月前兩國關係一度跌至冰點,事緣西藏流亡政府領袖達賴喇嘛,到訪中印有主權爭議、實質由印度控制的「藏南地區」(印方稱為「阿魯納恰爾邦」,Arunachal Pradesh),惹怒了中國。

中國和印度對達賴喇嘛和藏南地區的看法南轅北轍。印度眼中,達賴喇嘛是西藏廣大佛教徒社群的精神領袖,所以他自然有資格在藏傳佛教聖地、第六世達賴喇嘛出生的寺院裏與信眾見面。至於藏南地區是印度領土,當地事務由印度全盤管理,不須他方同意。

然而中國卻一直認為藏南地區的主權仍待商榷,因為印度是基於二十世紀初由英帝國政府劃定的「麥克馬洪線」(McMahon Line)宣稱擁有藏南地區主權,但中國政府始終沒有承認過這條界線(不過中國在與緬甸解決邊境劃界爭議時卻以這界線為基準)。而且對中國來說,達賴喇嘛不論如何都不是精神領袖,而是謀求西藏獨立,「分裂國家」的政治領袖。因此,讓達賴喇嘛到訪有主權爭議的藏南地區,於中國眼中無疑是徹頭徹尾的挑釁行為。

莫迪伸友誼之手遭羞辱

中國外交部於是高調批評印度此舉損害兩國關係,警告印度要為此「承擔後果」,又傳召印度駐華大使作出正式外交抗議。印度外交部當時採取安撫的態度回應,說達賴喇嘛在當地只是進行宗教活動,不應對其活動性質添加其他意義;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亦重申印度尊重「一個中國」政策,同時呼籲中國不要製造「人為爭端」。

不過中國沒有接受印度的解釋。達賴喇嘛抵達藏南地區後,中國官媒聲言中國將「被迫採取強硬手段回應」。例如一向措詞強硬的《環球時報》,就說中國GDP比印度高幾倍,也有能力把強大的軍事力量投射到印度洋,若印度執意與中國搞地緣政治角力,哪一方擁有優勢顯然易見。《環球時報》又強調,達賴喇嘛這次到訪藏南,性質與他之前6次到當地訪問完全不同,因為今次他是應內政部長里吉朱(Kiren Rijiju)的正式邀請而出訪。

在印度眼中,藏南地區出身的里吉朱邀請達賴喇嘛此等身份的精神領袖到訪故鄉,期間一直陪同,實屬正常不過的行為;在民主國家,邀請宗教人物出席公眾活動,活動中同時有政治人物在場的情況其實很常見。不過中國認為,里吉朱與達賴喇嘛同場出現,正正是印度把該活動視作外交工具,向中國施壓的證據。正如《環球時報》所言,達賴喇嘛在中國外交當中是一大政治象徵人物,任何國家與達賴喇嘛有所互動,都會全盤衝擊該國與華關係。

中國政府近年也肯定明白到,他們未能提供足夠誘因,讓印度乖乖避開中國視之為敏感的問題。事實上莫迪曾對華伸出友善之手,卻遭中國以一連串羞辱行徑回應。

舉例說,2014年莫迪在生日時,邀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到訪其故鄉,期間更答應去除中國對印度的敏感產業投資限制,例如港口和通訊行業。與此同時,中國士兵卻跨過喀什米爾地區的爭議邊界,觸發主權爭議。其後中國反對印度加入「核供應國集團」(Nuclear Suppliers Group),又阻止印度把一個巴基斯坦恐怖組織領袖列入聯合國安理會的黑名單中。中國更無視印度的反對,在印巴有主權爭議的在喀什米爾地區建構「中巴經濟走廊」。

在如此背景下,中國政府期望印度會尊重他們視為敏感的問題,顯然有點癡人說夢。中國以傲慢態度處理外交爭議也不是新鮮事,南海爭議便是一例。中國政府要求其他國家乖乖順從,就像菲律賓的杜特爾特(Rodrigo Duterte)一樣;而面對像日本或越南般逆其意而行的,中國便把問題鬧大。

然而,相對於中國其他鄰國,印度要大得多,也更不容易屈服。與其不斷讓兩國之間的爭議事件惡化升溫,中國還不如想方法息事寧人,讓事件丟淡。若中國政府堅持透過強硬手腕對印度咄咄相逼,他們到頭來也許會發現,印度也有足夠的手段與中國玩這角力遊戲。

註:本文原載於Project Syndicate網站,本報經網站授權翻譯刊登。原文網址:

[url]https://www.project-syndicate.org/commentary/china-india-dalai-lama-visit-by-shashi-tharoor-2017-04[/url]

Shashi Tharoor_印度國會外交事務常委會主席

#Shashi Tharoor #EJ GLOBAL plus #EJ GLOBAL plus 彙編選輯 - 印度有條件玩角力遊戲


信報財經新聞
A22  |   EJ GLOBAL plus  |   EJ GLOBAL plus 信觀點  |   By 曾維駿        2017-07-22
        標示關鍵字        標示關鍵詞並按此開始搜索

中印槍聲響 對峙危機下台階       

中國和印度之間沉寂多時的領土爭議,最近重新升溫,事緣印度突然派邊防士兵到位處中國與不丹邊界的洞朗地區,阻撓中國工人在當地修築公路;其後雙方開始在洞朗和錫金一帶的邊境地區不斷增兵對峙,也各自在印度洋派軍艦進行軍演和巡邏活動以展示軍力。這爭議攸關戰略安全,又有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加持,讓兩國騎虎難下,只能強硬到底,甚至要到兩軍交火後,才有辦法找到下台階。

印度阻撓中國在洞朗修築公路,明顯是基於地緣戰略考慮,因為當地猶如對準印度國土咽喉地帶的刀尖。洞朗位處西藏日喀則市南端的亞東縣,該地區在地圖上呈倒三角形並向南突出,西邊是印度的錫金邦,東邊是不丹王國;在亞東縣西南端與錫金接壤的乃堆拉山口,更是中國和印度之間距離最近的陸路貿易通道,與西藏首府拉薩相距僅300多公里,比在鄰近尼泊爾西部的里普列克山口,或是西藏西部的什布奇山口都要近得多。

印憂斬「頸」 阻華修路

距離近自然方便貿易,故乃堆拉山口邊境自2006年重新開放後,西藏和錫金之間的貿易有長足增長;但另一方面,這也讓印度一直擔心解放軍的潛在威脅,因為印度國土的咽喉地帶「西里古里走廊」(Siliguri Corridor)與乃堆拉山口之間的直線距離只有約100公里。

印度國土基本上可分為本土和東北部地區兩大部分,這兩大部分被孟加拉相隔,只靠着錫金南部的西里古里地區把兩片領土相連,當中最為狹窄,夾在不丹和孟加拉之間的一段地帶就是「西里古里走廊」,又被稱為「雞頸」,只有約22公里寬。由於印度和孟加拉之間沒有任何自由貿易協議,所以印度本土與東北部7個邦近3900萬人口的往來,只能依靠「西里古里走廊」維繫。

由於「西里古里走廊」如此重要,印度自然一直對當地嚴加防守,防範潛在威脅;另一方面,亞東縣一帶都是陡峭山脈,道路設施相當簡陋,山道迂迴狹窄,中國要經當地入侵印度也不容易,最少各類重型裝備難以迅速運抵前線,一旦解放軍真的來犯,印度也有時間作出適當部署抵禦。正因為如此,中國在接近印度邊境修築公路難免會觸動印度的敏感神經。雖然中國表示修路純粹是改善亞東縣道路網絡的國內工程,但印度質疑中國此舉有戰略意圖,讓日後中印一旦交惡時,解放軍能將重型裝備經青藏鐵路運抵拉薩,再經由擴建好的道路網絡,更方便地駛至乃堆拉山口,屆時解放軍就能憑着強大的武裝力量,迅速攻入錫金、進軍到「雞頸」位置,將印度國土「一分為二」。

換句話說,中國的修路行動對印度的領土完整構成重大的潛在威脅,所以印度在這問題上不可能輕易退讓;而近年中國民族主義思潮高漲,若在領土問題上作妥協,在民族主義者眼中就是對外示弱的屈辱之舉,更違背國家主席習近平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願景,而且透過基建項目帶動內需也是消耗過剩產能的重要一環,因此不論是從經濟利益或是意識形態上考慮,中國也不會輕易妥協。

這兩個亞洲新興大國因而劍拔弩張,對峙形勢不斷升溫,甚至開始採取禁止商品進口、終止商團和民間團體互訪交流的手段打擊對方。中國國內各種媒體紛紛在各自的平台發表文章、影片,或是邀請一些軍事評論員在電視節目上大談中印軍事實力的比較,評論雙方一旦開戰局勢會如何發展云云。早前巴基斯坦媒體Dunya News的報道更聲稱中國用火箭彈攻擊印度,有158名印軍在襲擊中喪生,雖然後來被證實是謠傳,但也反映現時中印邊境氣氛是何等繃緊,確實有可能擦槍走火。

不過擦槍走火也是個平息爭議的契機。一旦打響了第一槍,以至出現駁火情況,兩國就可藉口平息干戈、避免更多傷亡來進行談判,所以今次事件惡化成正式戰爭的機會其實甚微。

損人不利己 大打機會微

儘管中印關係一向不甚良好,雙方在貿易層面對彼此都頗為重要。據統計,2016年中國對印度總出口額達589億美元,是中國第7大出口夥伴,比英國、澳洲、俄羅斯等國還高;中國更是印度第4大出口夥伴,僅次於美國、阿聯酋、香港三地,2016年印度對中國總出口額為89億美元。雙方一旦開戰,貿易往來必嚴重受挫甚至完全斷絕,經濟上只會兩敗俱傷;各種大型武器和載具運作成本固然不菲,價值動輒數千萬甚至上億美元計的武裝在戰爭中更是隨時隨地就可毀於一旦,戰火對開戰地區造成的破壞更是難以估計。

另一方面,不論是中國佔領錫金並切斷印度的領土連接,還是印度派兵入侵西藏,基本上都算是武力侵略,顯然違反《聯合國憲章》第2條當中的不使用武力侵害別國領土的條文,國際社會決不可能坐視不理。2014年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算不上戰爭,合計只有6人在事件中喪生,但俄國已因而遭西方嚴厲制裁。若中印全面開戰,任何一方攻佔了對方的領土,其國際聲望必然會大受打擊,也勢必面臨不亞於俄羅斯所承受的制裁。

簡而言之,一旦爆發戰爭,中印兩國將要付出龐大經濟成本和政治代價,而從中卻幾乎沒有任何實際得益,完全是損人不利己,故根本沒有全面開戰的理由。

#曾維駿 #EJ GLOBAL plus #EJ GLOBAL plus 信觀點 - 中印槍聲響 對峙危機下台階





信報財經新聞
A22  |   EJ GLOBAL plus  |   EJ GLOBAL plus邊境危機Q&,A  |   By 林伊        2017-07-22
        標示關鍵字        標示關鍵詞並按此開始搜索

邊境危機Q&,A       

1.中國和印度之間爆發過多少次衝突?

不計算今次的軍事對峙,中印兩國之間過往一共發生過3次軍事衝突。第一次是1962年的中印邊境戰爭,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當時中國與印度雙方都不願在邊境劃界問題上退讓,加上印度政府高調庇護流亡到當地的達賴喇嘛,令兩國迅速交惡。最終兩國在10月正式開戰,中國派出8萬大軍進攻印度控制的「藏南地區」,只有1.2萬兵力的印度不敵敗退;但中國戰勝後又隨即撤軍,讓印度得以再度控制藏南。

第二次衝突發生於1967年,中印在春丕河谷附近地區爆發軍事衝突,雙方出動到各種火炮和機槍駁火。而對於最終勝負和傷亡人數,雙方則各執一詞。最後一次衝突發生於1987年,中印兩國分別根據自己的領土劃界,指控對方入侵領土。雙方在桑多洛河谷集結兵力,戰爭一觸即發,但最終都願意妥協,以談判解決爭端。

2.中印關係從來沒好過嗎?

中國和印度關係長年不甚友好,但在1950年代初期其實出現過一段短暫的蜜月期: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值建國之初,印度也是脫離英國獨立後不久,雙方又同屬廣義的社會主義陣營,意識形態相近,因此當時雙方關係相當良好,印度建國總理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更推廣「中印是親兄弟」(Hindi-Chini bhai-bhai)的口號。

其後中印迅速交惡,主因是兩國一直未能解決邊界劃分爭議。雖然邊界爭議至今仍存在,但雙方也非一面倒地交惡。在2000年開始,中印因為經貿需要,關係逐漸暖化:兩國領導人開始互訪,逐步建立中印經貿和投資方面的合作,雙方貿易額也由2001年的約36億美元(約280億港元),上升到去年的約700億美元。

3.為什麼印度軍隊會在中國與不丹之間的邊境出現?

今次中印軍事對峙的地方並非中印邊界,而是中國和不丹之間的邊境。印軍之所以在不丹出現,是因為不丹在國防和外交方面相當依賴印度。在二十世紀初,不丹王國與當時的英屬印度簽署條約,同意成為其保護國,讓印度主理其國防外交。到印度1947年獨立、與不丹主權地位同等後這情況仍持續,不丹依然奉行孤立主義,不搞外交,在外務和經濟兩大方面完全依賴印度。

不丹在1971年加入聯合國才正式開展自己的外交關係,但對外政策仍受印度主導,例如不丹一直未有跟與印度關係不太好的中國建交。不丹雖有軍隊,但只得6000人左右,主要仍依靠印度保護。

4.印度還有其他「保護國」嗎?

除了不丹,印度也一度有另一個保護國,那就是同樣夾於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錫金王國」(Kingdom of Sikkim)。錫金王國早在1642年立國,其後向清帝國朝貢以避免受旁邊的啹喀王朝(即現時尼泊爾)侵擾。在十九世紀末,清帝國衰落,錫金王國轉而成為英屬印度的保護國。

跟不丹一樣,錫金在印度獨立後,保護國身份仍然延續;相較之下,錫金人對印度控制該國政經大權的反感程度強烈得多,曾多次爆發反印示威等群眾運動;另一方面,印度也一直尋求方法把錫金吞併,至1973年,錫金爆發反王室示威,王室向印度求助,印度乘機軍事佔領錫金,並用了兩年時間修改憲政架構,讓錫金在1975年透過公投放棄王國身份,成為印度的一個邦。

5.什麼是「麥克馬洪線」?

「麥克馬洪線」(McMahon Line)是中印領土爭議的其中一大關鍵。在二十世紀初中華民國立國後,原屬於清帝國領土的西藏在噶廈政府的統治下尋求獨立建國,但遭國民政府反對;另一方面,印度宗主國英國,擔心西藏局勢動盪會影響其掌控的商業重鎮、在藏南附近的達旺地區,同時又對西藏虎視眈眈,伺機東擴。

西藏問題日益複雜化下,英國與國民政府和噶廈政府在1913年召開「西姆拉會議」(Simla Convention),討論西藏邊界劃分問題。其中英國提出以一名探險家在印度測量時所劃的藏印邊界為界線;但國民政府強烈反對,更退出談判。最終英國和西藏自行簽署條約承認這邊界,並將這線以主持會議的麥克馬洪爵士(Sir Henry McMahon)命名。現今印度和旁邊的緬甸都視「麥克馬洪線」為正式疆界,但中共建政後仍跟隨國民政府立場拒絕承認。

#林伊 #EJ GLOBAL plus #EJ GLOBAL plus邊境危機Q&A - 邊境危機Q&A

信報財經新聞
A20  |   EJ GLOBAL plus  |   Simon’s Glocal Chatroom  |   By 沈旭暉 EJ GLOBAL plus        2017-07-22
        標示關鍵字        標示關鍵詞並按此開始搜索

巴基斯坦學者眼中的一帶一路       

巴基斯坦是中國的傳統盟友,在中國外交中地位舉足輕重。而現時中國在世界舞台動作愈趨頻繁,「一帶一路」近年更備受國際注目,作為傳統盟友的巴基斯坦在其中有什麼角色?筆者今次就訪問了來自四川理工學院的巴裔副教授Ghulam Ali。Ghulam Ali 是研究中巴關係的專家,曾撰寫不少中巴關係的文章,相信他能讓我們了解巴基斯坦在「一帶一路」有何得益,以及如何影響地緣政治。

受訪者:Ghulam Ali (G) 訪問者:沈旭暉(Simon, S)

S: 中巴關係的主要構成部分是什麼?

G: 中巴合作十分全面,而政治層面上的合作是中巴關係的基石。雙方在軍事及戰略上的合作比經濟及社會層面上的交流更為密切。雖然現時政治是中巴關係的主軸,但在「一帶一路」實施後,雙方在經貿合作和人口交流方面將有很大進步。

S: 中巴在「一帶一路」中將有何得益?

G: 在「一帶一路」中,中巴合作的基礎是「中巴經濟走廊」。對中國而言,中巴經濟走廊是「一帶一路」的旗艦級項目,在十三五規劃中亦多次提及,說這項目對中國突破目前發展困境有關鍵作用。在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說,「一帶一路」能令西部地區受惠,讓國內發展更平均。中巴經濟走廊讓西部發展遲緩的城市能發揮地利優勢,連接中國與中東諸國。巴基斯坦也將為中國提供一條連接印度洋、路程最短、途經國家最少的通道。這讓中國可加強在印度洋的影響力,削弱印度在印度洋的勢力。最後,中國希望藉中巴經濟走廊化解新疆分離主義。中國認為當地經濟不景是分離主義萌生的主因,「一帶一路」的經濟利益能逐漸淡化境內穆斯林的激進思想。在巴基斯坦方面,由於缺乏財力建設能源基建,令該國陷入多重經濟危機。「一帶一路」對巴基斯坦能源基建的投資,能協助解決經濟危機。其次,「一帶一路」也投資如鐵路丶光纖、道路等基建,可加強巴基斯坦國內的連結,有利民生,鞏固管治。

S: 除了經濟效益外,你認為巴基斯坦可藉「一帶一路」加強軍事實力嗎?

G: 目前「一帶一路」在巴方最主要的目標仍是經濟,但作為國家級的全面戰略,難免會包含軍事計算。戰略上,橫跨中巴兩國的道路基建能方便武器及資源的運輸。在巴基斯坦興建的港口能為中巴軍艦提供可靠的基地,以加強兩國在印度洋的影響力。

S: 中國鎮壓新疆穆斯林會影響中巴關係發展嗎?又會如何影響巴基斯坦參與「一帶一路」?

G: 巴基斯坦的恐怖分子和新疆的激進分離主義者有不少連結,他們威脅中國的基建和人員。故此,巴基斯坦成立了新的武裝部隊以對付恐怖分子。不少研究指出巴基斯坦的恐怖主義主要是經濟問題的產物,如「一帶一路」為當地帶來經濟得益,將能有效打擊恐怖組織。

S: 巴基斯坦參與「一帶一路」有什麼潛在挑戰?這些問題如何解決?

G: 部分巴基斯坦人認為「一帶一路」將削弱國家主權,任由中國左右當地的內部事務和蠶食天然資源。對此,我認為這取決於巴基斯坦領導人與華談判時所發揮的智慧。雖然「一帶一路」可能會對當地產業結構和經濟帶來陣痛,但領導層必須明白「一帶一路」對當地未來的發展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S: 中國對非洲的投資有時被批評是「殖民主義」,你認為巴基斯坦有面對同樣情況嗎?

G: 殖民主義建基於強國對弱國的強迫剝削,但現時,中國的「一帶一路」外交並無使用力量強迫的意圖,巴基斯坦有權自行決定是否與中國合作。現時中巴就「一帶一路」所簽訂的協議確實不完全公開,公眾有所憂慮不無道理,但不公開相關文件是中國的慣例,現階段難以斷言「一帶一路」的投資與殖民主義有關。

S: 假設「一帶一路」成功,南亞地緣政治動態,尤其是印度的地位將有何變化?

G: 若「一帶一路」成功落實,中巴兩國將衝擊區內權力平衡,首當其衝的便是印度海上優勢削減。現時中印巴三國之間有領土主權爭議,中巴兩國則傾向互相合作,例如在1963年簽訂「中巴邊界協定」,印度卻被排除在外,令印度強烈不滿。中巴兩國關係將因「一帶一路」變得更緊密,印度就更難於就主權爭議談判。中國政府深知印度是「一帶一路」的主要阻力,在印度無意參與的事實下,中國在不少場合釋出善意,希望說服印度相信中國無意成為區域霸權,釋除其疑慮以減少阻力。

印製造緊張維持反華情緒

S: 最近中印邊界爭端又開始升級,巴基斯坦在當中持什麼立場?中印有可能開戰嗎?

G: 巴基斯坦在領土主權的問題上傾向支持中國,認為印度是區內領土爭端的源頭,又剝削周邊小國,例如不丹。今次中印邊境的爭議確實令地區局勢升溫,但惡化成區域戰爭的可能性不大,主要原因是中國認為「一帶一路」需要穩定和平的周邊環境;印度亦被認為只是利用今次爭議來維持國內反華情緒,並理順國防策略而已。

S: 為了應對「一帶一路」,印度也展開了類似的經濟和外交策略,例如與日本建立更緊密的聯繫,此舉對巴基斯坦的外交關係有什麼影響?

G: 印度無疑是有機會成為區域霸權的國家,制訂抗衡「一帶一路」的政策以確保自身地位是合乎邏輯的做法。但以印度目前的綜合國力,要推出和「一帶一路」匹敵的策略十分困難。我認為印度此舉只流於姿態,沒太大現實意義,所以對巴基斯坦影響不大。

S: 你如何評價當今中美兩強角力時代的巴基斯坦外交?

G: 巴基斯坦必須維持和中美兩國和平穩定的關係,並避免直接捲入中美的博弈中,以維持自身外交立場的迴旋空間。巴基斯坦能成為中美兩國的橋樑,就像是冷戰時安排中美代表首度會面一樣,確保自身的外交價值,並爭取在國際事務上的話語權。

S: 你認為中巴關係有什麼關鍵問題要解決,又該如何改善?

G: 中巴之間存在巨額的貿易逆差,在國內尤其政黨間引起強烈不滿。巴基斯坦政府須就有關議題從長計議,但由於所涉及的持份者極多,問題在短期內難以解決。其次,巴基斯坦的恐怖分子和中國激進分離主義者關係密切,不少分離主義者都藏身於巴基斯坦,雙方必須加強協調,並建立更可靠的通報機制,削弱區內的恐怖或分離組織。

整理:許子聰

(編者按:沈旭暉最新著作《平行時空2 – 解構本土主義崛起的世界》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沈旭暉 EJ GLOBAL plus #EJ GLOBAL plus #Simon’s Glocal Chatroom - 巴基斯坦學者眼中的一帶一路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