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 FINANCE's Archiver

sun 發表於 2017-6-28 23:24

悼念法國思想家保羅·利科

歐洲人文傳統的杰出代言人——悼念法國思想家保羅·利科
汪堂家

        2005年05月30日14:27        【字號 大 中 小】【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歐洲人文傳統的杰出代言人——悼念法國思想家保羅·利科
  十七世紀荷蘭著名哲學家斯賓諾莎曾說:“自由的人絕少想到死,他的智慧不在於死的默念,而在於生的沉思。”2005年5月20日晚,一個時時謹記斯賓諾莎的教誨,在表現出生命的關懷,畢生致力於學術的事業的思想大師保羅·利科在巴黎家中不幸逝世,享年92歲。他的逝世正如法共總書記畢費(M.Buffet)在聲明中所說是整整一個時代的損失,因為他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最偉大的代表之一”。與“牆內開花牆外香”的哲學家和文藝理論家德裡達不同,利科在法國學術界一直享有崇高的威望,並且自上個世紀60年代起就對國際學術界發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他常被人們譽為歐洲人文傳統的偉大繼承者和革新者,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現象學家和詮釋學大師之一。正因如此,法國總理拉法蘭說:我們失去的不只是一位哲學家,我們失去的是整個歐洲人文傳統的最杰出的天才代言人。

  利科於1913年2月7日生於法國南部的小城瓦朗斯(Valence)的一個中學教師家庭,由於父母早亡,他一直隨祖父母生活,1933年大學畢業后到中學任教,次年進入巴黎大學學習並結識了著名存在主義哲學家馬塞爾。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他應征入伍並於1940年6月被俘,隨后在戰俘營裡度過了5年。即便在戰俘營裡,利科仍堅持學習和研究現象學與存在主義哲學。二戰結束后,利科先后在斯特拉斯堡大學、巴黎大學和南特大學任教,並在南特大學建立了胡塞爾文獻館,長期任館長。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利科常赴北美講學,1980年至1985年利科在美國芝加哥大學任教達5年之久。因杰出的學術貢獻,利科於1999年獲Balzan基金獎﹔2004年11月,與美國歷史學家伯利坎(J.Pelikan)同獲100萬美元的克魯格獎。

  利科的一生勤於著述,他的思想不僅在哲學和文藝理論界佔有重要地位,而且對宗教學、歷史學、語言學、倫理學、政治學、修辭學和美學正發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到2004年底為止,他已出版了31部著作(包括訪談錄),一些著作被翻譯為近30種文字。2004年,他的新著《承認的過程》出版,標志著他的政治哲學的完成(此書中譯本已由筆者譯出,將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利科的著述生涯是從研究現象學和雅斯貝斯的存在主義哲學開始的。

  在哲學上,利科不僅成了現象學在法國的積極推介者,而且把現象學和詮釋學結合起來,創立了獨特的意志現象學和現象學的詮釋學。他在這方面的主要代表作有《意志哲學》(I.II)、《論解釋》、《解釋的沖突》、《從文本到行動》、《接受現象學的熏陶》等等。與胡塞爾把人的理性活動置於情感活動和意志活動之上不同,利科強調要把人的理性活動與非理性活動結合起來才能理解人,理解人的行為和人的歷史。為此,他將人的意識活動分為兩個領域,即,自願與非自願的領域。胡塞爾的現象學主要描述第一個領域,而他的意志現象學則重在描述第二個領域並力圖在這兩個領域之間建立聯系。

  在歷史學領域,利科出版了《歷史與真理》、《記憶、歷史與遺忘》以及《法國史學對史學理論的貢獻》等書。但他強調自己不是以歷史學家的身份而是以歷史哲學家的身份來從事對歷史的研究。他通過對批判的歷史哲學和分析的歷史哲學的反思來重新審視歷史事件與自然事件、歷史事實與社會事實的區別與聯系,強調總體性的歷史理解和解釋的重要性。

  在修辭學和文藝理論領域,利科出版了《活的隱喻》、《時間與敘事》(三卷本)等書。他以淵博的學識、出色的分析技巧和以小見大的精神贏得了學界的普遍贊賞。他提出的“隱喻的真理”概念以及對西方修辭學的本質的揭示,至今仍然在影響修辭學和詩學的思考方式。

  在宗教學領域,利科出版了《惡》、《惡的象征》、《思考<聖經>》等書。他不僅大大拓展了宗教學研究的視野,而且提出了一套宗教詮釋學的研究方法。他提出的“神話是思想的源頭”,“宗教離不開象征”的思想,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

  在政治學和倫理學領域,他更是成果豐碩。他在90年代初出版了政治學講演集(書名為《在政治的周圍》)、《意識形態與烏托邦》、《愛與正義》、《論公正》等書。他一生都把追求公正作為一種人生態度和實踐目標。“9·11”事件發生后,他不僅致力於分析事件背后的根源,而且不斷呼吁在全球建立一種沒有奴役和絕望的社會。

  與海德格爾和德裡達相比,利科寫的著作仍然不算太多。但他涉獵的學科之廣在二十世紀也許無人能出其右。他不僅繼承了歐洲大陸的思辨傳統,而且對英美分析哲學的成果有著廣泛而深刻的理解,他甚至試圖對這兩種傳統進行創造性的綜合。利科先生雖然走了,但他的精神遺產將永遠成為全人類的財富。我們中國人應在他的激勵下不僅僅學會分享,更重要的是學會創造。  
來源:文匯報

sun 發表於 2017-6-29 10:27

歐洲人文傳統的杰出代言人——悼念法國思想家保羅·利科
汪堂家

        2005年05月30日14:27        【字號 大 中 小】【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歐洲人文傳統的杰出代言人——悼念法國思想家保羅·利科
  十七世紀荷蘭著名哲學家斯賓諾莎曾說:“自由的人絕少想到死,他的智慧不在於死的默念,而在於生的沉思。”2005年5月20日晚,一個時時謹記斯賓諾莎的教誨,在表現出生命的關懷,畢生致力於學術的事業的思想大師保羅·利科在巴黎家中不幸逝世,享年92歲。他的逝世正如法共總書記畢費(M.Buffet)在聲明中所說是整整一個時代的損失,因為他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最偉大的代表之一”。與“牆內開花牆外香”的哲學家和文藝理論家德裡達不同,利科在法國學術界一直享有崇高的威望,並且自上個世紀60年代起就對國際學術界發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他常被人們譽為歐洲人文傳統的偉大繼承者和革新者,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現象學家和詮釋學大師之一。正因如此,法國總理拉法蘭說:我們失去的不只是一位哲學家,我們失去的是整個歐洲人文傳統的最杰出的天才代言人。

  利科於1913年2月7日生於法國南部的小城瓦朗斯(Valence)的一個中學教師家庭,由於父母早亡,他一直隨祖父母生活,1933年大學畢業后到中學任教,次年進入巴黎大學學習並結識了著名存在主義哲學家馬塞爾。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他應征入伍並於1940年6月被俘,隨后在戰俘營裡度過了5年。即便在戰俘營裡,利科仍堅持學習和研究現象學與存在主義哲學。二戰結束后,利科先后在斯特拉斯堡大學、巴黎大學和南特大學任教,並在南特大學建立了胡塞爾文獻館,長期任館長。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利科常赴北美講學,1980年至1985年利科在美國芝加哥大學任教達5年之久。因杰出的學術貢獻,利科於1999年獲Balzan基金獎﹔2004年11月,與美國歷史學家伯利坎(J.Pelikan)同獲100萬美元的克魯格獎。

  利科的一生勤於著述,他的思想不僅在哲學和文藝理論界佔有重要地位,而且對宗教學、歷史學、語言學、倫理學、政治學、修辭學和美學正發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到2004年底為止,他已出版了31部著作(包括訪談錄),一些著作被翻譯為近30種文字。2004年,他的新著《承認的過程》出版,標志著他的政治哲學的完成(此書中譯本已由筆者譯出,將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利科的著述生涯是從研究現象學和雅斯貝斯的存在主義哲學開始的。

  在哲學上,利科不僅成了現象學在法國的積極推介者,而且把現象學和詮釋學結合起來,創立了獨特的意志現象學和現象學的詮釋學。他在這方面的主要代表作有《意志哲學》(I.II)、《論解釋》、《解釋的沖突》、《從文本到行動》、《接受現象學的熏陶》等等。與胡塞爾把人的理性活動置於情感活動和意志活動之上不同,利科強調要把人的理性活動與非理性活動結合起來才能理解人,理解人的行為和人的歷史。為此,他將人的意識活動分為兩個領域,即,自願與非自願的領域。胡塞爾的現象學主要描述第一個領域,而他的意志現象學則重在描述第二個領域並力圖在這兩個領域之間建立聯系。

  在歷史學領域,利科出版了《歷史與真理》、《記憶、歷史與遺忘》以及《法國史學對史學理論的貢獻》等書。但他強調自己不是以歷史學家的身份而是以歷史哲學家的身份來從事對歷史的研究。他通過對批判的歷史哲學和分析的歷史哲學的反思來重新審視歷史事件與自然事件、歷史事實與社會事實的區別與聯系,強調總體性的歷史理解和解釋的重要性。

  在修辭學和文藝理論領域,利科出版了《活的隱喻》、《時間與敘事》(三卷本)等書。他以淵博的學識、出色的分析技巧和以小見大的精神贏得了學界的普遍贊賞。他提出的“隱喻的真理”概念以及對西方修辭學的本質的揭示,至今仍然在影響修辭學和詩學的思考方式。

  在宗教學領域,利科出版了《惡》、《惡的象征》、《思考<聖經>》等書。他不僅大大拓展了宗教學研究的視野,而且提出了一套宗教詮釋學的研究方法。他提出的“神話是思想的源頭”,“宗教離不開象征”的思想,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

  在政治學和倫理學領域,他更是成果豐碩。他在90年代初出版了政治學講演集(書名為《在政治的周圍》)、《意識形態與烏托邦》、《愛與正義》、《論公正》等書。他一生都把追求公正作為一種人生態度和實踐目標。“9·11”事件發生后,他不僅致力於分析事件背后的根源,而且不斷呼吁在全球建立一種沒有奴役和絕望的社會。

  與海德格爾和德裡達相比,利科寫的著作仍然不算太多。但他涉獵的學科之廣在二十世紀也許無人能出其右。他不僅繼承了歐洲大陸的思辨傳統,而且對英美分析哲學的成果有著廣泛而深刻的理解,他甚至試圖對這兩種傳統進行創造性的綜合。利科先生雖然走了,但他的精神遺產將永遠成為全人類的財富。我們中國人應在他的激勵下不僅僅學會分享,更重要的是學會創造。  
來源:文匯報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