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 FINANCE's Archiver

sun 發表於 2017-5-26 02:02

中壇元帥

中壇元帥(Nalakūvala, Zhongtan Yuanshuai)

中壇元帥是哪吒的職稱,哪吒源自梵語 nalakūvala,亦音譯作那吒、哪叱、那羅鳩婆、那拏、那吒矩韈囉、哪吒俱伐羅等等,本是佛經中的天神毗沙門之子或孫子。除了中壇元帥的稱呼外,哪吒在台灣民間還有「太子爺」、「三太子」「羅車」等不同稱號。中壇元帥是民間宗教裡五營兵將的主帥。所謂的五營兵將,最簡單的意思是由鬼神組成的軍隊,它們負責守護廟宇所在地域的廟宇、民眾,聽候法術、儀式專家的差遣,以驅逐地方邪祟。在台南地區有些地方以哪咤為主祀神者,則把中壇元帥和中營元帥區分開來,中營元帥是五營元帥,同樣姓李,但並非哪吒。
最早哪吒在佛經裡出現,原是一種文學比喻,藉由天神喜獲麟兒哪吒的情景,展現佛陀之父得子的喜悅。後來密教將哪吒化為護法神,補充以更具體的形象,成為天王的三子或孫子,手捧戟或是塔,追隨天王,奉佛教勅保護佛教。此一形象經轉化後,收入《萬曆道藏》的《三教搜神大全》,祂變成托塔天王李靖之子,仍排行第三,有三頭九眼八臂,足踏盤石。這時的哪吒已和中國的歷史與傳說更進一步結合。哪吒之所以成為中壇元師,扮演民間宗教廟宇護衛軍的主將,帶領諸鬼神眾,有著諸多成因。包括佛教經典提供相關神話來源、形象塑造、法術概念等基礎;加以流行的小說如《西遊記》、《封神榜》為之倡導;乃至道教將祂收錄成玉皇大帝座下的仙人,幾股力量交織的結果豐富了哪吒的性格,促成其普遍流傳。
目前全台登錄以哪吒為主祀神者,至少有40座,推估實際數字遠高於此,最知名者為新營太子宮。民間流傳有相關的宗教經典、戲曲,例如《中壇元帥降魔真經》、《哪吒鬧東海歌》等。高雄近年來組織有「中壇元帥聯誼會」,參與此聯誼會者,以中壇元帥為主祀神者約有一百多處(2007年資料)。據說哪吒因為腳踏風火輪,象徵敏捷的移動,成為台灣許多職業駕駛的守護神,駕駛們會在車上放置一尊小神像,祈求三太子保祐行車順利平安。目前中壇元帥三太子,甚至已結合現代電子技術,成為電音三太子。換言之,哪吒三太子與時進行,已是台灣非常流行的守護神。

關鍵詞:中壇元帥、李哪吒、三太子、五營

參考書目
《北方毘沙門天王隨軍護法儀軌》
《毘沙門儀軌》
明初文獻《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台北,聯經,1980年8月)
二階堂善弘。1996。〈哪吒太子考〉。《1996年佛學研究論文集》台北:佛光出版社,286-323。
柳存仁。1958。〈毘沙門天王父子與中國小說之關係〉。原刊載《新亞學報》第三卷第二期,收入《和風堂文集》卷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頁1045-1094。文字略有改動。
蔡清旭。2007。〈台灣中壇元帥聯誼會研究〉。新竹: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李豐楙。2003。〈五營信仰中的中壇元帥,其原始及衍變〉。《第一屆哪吒學術研討論文集》,(高雄:中山大學清代學術研究中心)。
許宇承。2009。《臺灣民間信仰中的五營兵將》。台北:蘭臺。


Zhongtan Yuanshuai (中壇元帥), the marshal of Central altar, is Nazha San Taizi (哪咤三太子) who is an Indo deity named Nalakūvala. Nazha is the third son of divine king Li Jin (李靖) in Chinese legend. Zhongtan Yuanshuai is Nazha’s divine official title in 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Nazha is the leader of five divine battalions which guard a temple of popular religion in Taiwan. The name of these five divine battalions in Taiwan is called Wu-ying (五營), the Five Camps. The Five Camps or battalions are named in directions, including the East (東營), the West (西營), the South (南營), the North (北營), and the Central (中營). The Central altar is the same as the Central Camps which is more specific to designate the place where Nazha dwells in. In short, Zhong-tan, the Central altar is Nazha’s office. In Taiwan, every temple of popular religion is quartered with the Five Camps. In other words, every temple enshrines Nazha as well. There is only one exception. Since Nazha is too popular to be the major god in some temples. When a temple is dedicated to Nazha, the devotees often claim that the marshal of Central altar is not Nazha but another one whose surname coincidentally is Li.
Originally, Nazha was the third son or grandson of Vaisravana, the Heavenly king of the North. He was introduced to Chinese in Buddhist scripture as a literature metaphor which expresses when King Suddhodana, Gautama Buddha’s father, got his new born son, Siddhārtha Gautama, his feeling is so joyful. After Tantra Buddhism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Nazha became more vivid. Still as the third son or grandson of Heavenly king, he held a tower or trident as his weapon. Nazha was a guardian deity of Buddhism. When it was Ming dynasty, Nazha became a major character in popular novel. In the Fengshen Yanyi (封神演義), he was a trouble maker of Heavenly king, Li Jin. Nazha killed the son of Dragon King, Long Wang (龍王), quarreled to Jade Emperor. Eventually, he committed suicide and returned his body to his parents. However, his kind-hearted mother and the master, Taiyi Zhen-ren (太乙真人) helped him to reborn in a lotus and enhanced his spiritual power. As a result, Nazha became a powerful general who assisted Jiang Ziya (羌子牙) to defeat Shang king in the mystical battle between Shang and Zhou kingdom. As a result, Nazha’s image spread in China with the Fengshen Yanyi’s popularity.
As San Taizi, the third prince, Nazha is very popular in Taiwan. San Taizi’s image is a muscular teenager who steps on a ‘wind and fire wheel’, fenghuo lun (風火輪). The wind and fire wheel is a powerful vehicle which can carry San Taizi swiftly to any place wherever he want go. He holds a trident in his right hand and a large golden ring in left hand as his arms. This magical ring is called qian kun quan (乾坤圈), which can change its size freely as San Taizi wishes. On the one hand, San Taizi is so cute that he always smile and young. On another hand, he is a power guardian god and moves quickly and smoothly. As a result, he is so popular in the drivers who drive vehicle as occupation. Most often, the drivers put a small statue of Nazha behind the front shield glass as a guardian god and worship to him for blessing a safe drive.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there are about forty temples dedicated to Nazha, of which the Taizi temple (太子宮)in Xinying (新營), Tainan county (台南縣) is the most famous. Besides, there are some organizations concerning Nazha in Taiwan. For example, an association in Kaoshung is named Zhongtan Yuanshuai Lian-yi-hui (中壇元帥聯誼會) that claimed more than 100 temples enrolled as members. Recently, Nazha’s image is even represented as an electro version and showed off in some major occasions. Nazha is an important cultural icon in Taiwan now.

Keywords: the marshal of Central altar, Nazha, Nalakūvala, the Five Camps

References:
《北方毘沙門天王隨軍護法儀軌》
《毘沙門儀軌》
明初文獻《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台北,聯經,1980年8月)
二階堂善弘。1996。〈哪吒太子考〉。《1996年佛學研究論文集》台北:佛光出版社,286-323。
柳存仁。1958。〈毘沙門天王父子與中國小說之關係〉。原刊載《新亞學報》第三卷第二期,收入《和風堂文集》卷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頁1045-1094。文字略有改動。
蔡清旭。2007。〈台灣中壇元帥聯誼會研究〉。新竹: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李豐楙。2003。〈五營信仰中的中壇元帥,其原始及衍變〉。《第一屆哪吒學術研討論文集》,(高雄:中山大學清代學術研究中心)。
許宇承。2009。《臺灣民間信仰中的五營兵將》。台北:蘭臺。

sun 發表於 2017-5-26 02:28

哪吒信仰为何在闽南和台湾地区非常兴盛?                    2016-10-16 10:05:24 来源: [url=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40309]澎湃私家历史[/url]        [url=http://jubao.aq.163.com/]举报[/url]
                                                                                       
                                                                                                                                                                                [url=http://comment.news.163.com/news2_bbs/C3G85EUC000187UE.html]1272[/url]                                       
                                                                                                                                分享到:                                                [list]                                                        [*]                                                                [url=]易信[/url]                                                        [*]                                                            [url=]微信[/url]                                                        [*]                                                                [url=]QQ空间[/url]                                                        [*]                                                                [url=]微博[/url]                                                                                                                [list]                                                               
                                                                [*]                                                                [*]                                                                [*]                                                        [/list]                                                [/list]                                       
                                                                                           
                                                                                                                (原标题:哪吒如何成为闽台地区的地方神?)               
                                [img=600,450]http://cms-bucket.nosdn.127.net/catchpic/d/d6/d62dd27f649940d1bdea1bd45415d002.jpg?imageView&thumbnail=550x0[/img]
闽西神像画中的哪吒 陈汝辉摄
[b]一个哪吒,两种面貌[/b]
在众多明清神话志怪小说人物中,至今仍广受青睐甚至成为流行文化重要一员的除了齐天大圣孙悟空以外,当属哪吒三太子了。全国范围内较为少见的哪吒信仰,在闽南和台湾地区却非常兴盛,民间宫庙里的供桌上常常有手持火尖枪和乾坤圈、脚踏风火轮的哪吒神像。
从《哪吒闹海》到《我是哪吒》,不同时期的动画作品都着力塑造哪吒叛逆而敢为的小英雄形象,其独树一帜的反叛精神与崇尚孝道的中国传统文化格格不入,因而被新青年视为偶像。如著名摇滚乐队“痛苦的信仰”就以哪吒为标志,在《闹海》中唱道:“今朝我三头六臂,身后的莲花盛开,回来我取你性命,再闹东海。”哪吒成为了朋克精神的代表。
说到哪吒在流行文化中的形象,还要提一下台湾的“电音三太子”:梳着双辫,大眼睛小酒窝,是一个充满萌感且全无叛逆的儿童人偶的形象,频频在各种文化节甚至高雄世运会开幕式上伴随电音舞曲摇摆蹦跳,成为台湾文化的代表。为何哪吒在台湾会演化出这样一种形象?传统哪吒信仰与源于福州的神将(人在其中扛行的空心神偶)相结合,再融合电音娱乐元素,就形成了这样别具一格的电音三太子。
[img=600,401]http://cms-bucket.nosdn.127.net/catchpic/0/01/015fe95d6d18e22373b51339b4a5c997.jpg?imageView&thumbnail=550x0[/img]
源自台湾的电音三太子 来源:中国台湾网
是否因《封神演义》和《西游记》深入人心,哪吒信仰才会在闽台长盛不衰?深究之下,其实不然。
[b]“子随父荣”:伴随密教毗沙门天王信仰而兴[/b]
哪吒并不是一个中国孩子,他的名字是梵语Narakubara(那吒俱伐罗、那罗鸠婆)译名的略写。在印度佛典中,他的父亲也不是陈塘关总兵李靖,而是四天王之一的毗沙门天王,也即北方多闻天王。
汉语文献中最早关于哪吒的记载,是北凉昙无谶译出的《佛所行赞》:“毗沙门天王,生那罗鸠婆,一切诸天众,皆悉大欢喜。”唐代以前,有关哪吒的零星记载均依附于毗沙门天王,未见其个体形象。逮至唐代,“开元三大士”将印度兴起的重视密咒、手印、仪轨修持,分为金刚界和胎藏界两部密教传入中国后,“开元三大士”之一,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肃国公、司空”的不空译出了六部有关毗沙门天王的经文、仪轨,其中《毗沙门仪轨》中记载了天宝年间,安西被石、康等五国围攻,玄宗向一行禅师求助,一行举荐不空建立道场,“请北方天王神兵救”,之后北方毗沙门天王第二子独健领天兵救援安西并解围得胜的神迹。
[img=600,966]http://cms-bucket.nosdn.127.net/catchpic/b/b4/b4e7882c57ee616fd33646070bc78102.jpg?imageView&thumbnail=550x0[/img]
五代刻本《大圣毗沙门天王像》
唐代边境战事频仍,一位战神的兴起满足了民众的精神需求,因此,毗沙门天王在中原受到了格外尊崇,被赋予“镇护国土,随军护法”之神力。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有人“背刺天王,自言得神力,入场人助多则力生”。而《北梦琐言》也记唐末名将李克用“于新城北以酒酹毗沙门天王塑像,请与仆交谈。天王被甲持矛,隐隐出于壁间”。玄宗和僖宗两度奔蜀,中原的毗沙门信仰随军民进入四川,巴蜀各地石窟里留下了34尊毗沙门造像,这些都是其信仰风行的例证。
[img=600,904]http://cms-bucket.nosdn.127.net/catchpic/0/0a/0a17618d532c41dc2cae70d861bf04c6.jpg?imageView&thumbnail=550x0[/img]
资中石窟88号窟毗沙门天王像,旁侧着甲胄者据考为毗沙门天王第二子独健 司马小北摄
不空译出的经典中,哪吒的个体形象也变得鲜明。《毗沙门仪轨》称“天王第三子那吒太子捧塔常随天王”,《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更是有哪吒专属的经文和密咒:“尔时那吒太子手捧戟,以恶眼见四方,白佛言:‘我护持佛法,欲摄缚恶人或起不善之心。我昼夜守护国王大臣及百官僚,相与杀害打陵如是之辈者,我等那吒以金刚杖刺其眼及其心……’”该仪轨还具体描述哪吒的形象为“左手令执口齿,右手诧腰上令执三戟矟,其神足下作一药叉女住趺坐”。哪吒信仰随着毗沙门信仰而兴,这就是其日后独立流传的基础。
[b]哪吒信仰被福建瑜伽教所吸收[/b]
唐代以后,“开元三大士”所传金刚界、胎藏界密教在汉地传承断裂。中土虽然没有了成系统的密法修持,但当代佛教徒耳熟能详的大悲咒、尊胜咒等密咒长期流传,瑜伽焰口这一密教仪轨在元代也从藏密重新汉译。也就是说,尽管唐时兴起的密教(密宗)作为一个独立的宗派不复存在,其咒术却在丛林佛教和民间佛教中得到了部分传承。
然而,后世对唐代密教的传承中,民间信仰中偏向道教的一支,却往往为人忽视。许多人的观念中,佛道有别,互不相容,秘传法门如何能由佛入道?但实际上,宋代的民间法教中吸收了许多密教咒术,如摩利支天法、秽迹金刚法等,也包括哪吒法在内。这些密教咒术与天心五雷正法、茅山法等民间法教一起被后世的道教所融摄、继承。
[img=600,978]http://cms-bucket.nosdn.127.net/catchpic/1/1b/1bbfb7942f08fafc7cc5d43a647ac7c8.jpg?imageView&thumbnail=550x0[/img]
斗姆元君像
试举几例。今日道教尊崇的众星之母斗姆元君,与佛教摩利支天实为一神,不仅宝诰中直称为“摩利支天大圣”,斗姆咒也与摩利支天咒雷同。宋人洪迈《夷坚志》记秽迹金刚法故事数则:“漳泉间人好持秽迹金刚法,治病禳禬,神降则凭童子以言”;“福州有巫能持秽迹咒行法,为人治祟蛊甚验”。洪迈也注意到了哪吒法,记录了婺源张村程法师“持那吒火毬咒结印叱喝”降伏石精的故事。元杂剧《盆儿鬼》中则将哪吒法与其他法术相提并论:“俺会天心法、地心法、哪吒法,书符咒水,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摄。”
《夷坚志》中所记秽迹金刚法和哪吒法之流行,可与南宋著名道士、南五祖之一白玉蟾对福建“瑜伽教”的观察相印证:“耜问曰:今之瑜伽之为教者,何如?答曰:彼之教中谓释迦之遗教也。释迦化为秽迹金刚,以降螺髻梵王,是故流传。以此降伏诸魔,制诸外道,不过只三十三字金轮秽迹咒也。然,其教中有龙树医王以佐之焉。外则有香山、雪山二大圣,猪头、象鼻二大圣,雄威、华光二大圣,与夫那叉太子、顶轮圣王及深沙神、揭谛神以相其法,故有诸金刚力士以为之佐使。所谡将吏,惟有虎伽罗、马伽罗、牛头罗、金头罗四将而已,其他则无也。”白玉蟾提及的秽迹金刚、龙树医王、那叉太子、深沙神等瑜伽教神佛,皆为唐代密教本尊。
唐代密教如何输入福建形成瑜伽教?首先,唐五代移民带来了中原流行的信仰,其中也包含密教的成分。例如,王审知建立闽国、在福州修筑罗城后,在开元寺后灵山塑毗沙门天王像镇护城池,于乌山南涧寺亦“创天王殿,号南涧护国天王”,毗沙门信仰因此输入闽中,哪吒作为毗沙门天王的眷属,其信仰很可能籍此一并传入。
其次,闽地有重巫好鬼的传统,巫法易于和各种密法结合,形成新的民间法教,并凭借福建的地理封闭性、宗教民俗保守性,得到长期流传。一个很好的例证是,唐代三胡教之一的摩尼教,在中原地区灭绝后,在福建却以改头换面、与民间信仰融合的形式流传,留下了霞浦文书、草庵摩尼光佛像等文物。在瑜伽教的形成过程中,传统闾山巫法和密教相结合之后,有一些知名的瑜伽教头陀如张公圣者,以及禅密兼修、提倡秽迹金刚法的僧人如普庵印肃,都对瑜伽教的成型推波助澜,并获得了后世民众的崇拜,融入了瑜伽教的神佛信仰体系。
[img=600,397]http://cms-bucket.nosdn.127.net/catchpic/7/71/715afd01d2413a824562269bc0a87872.jpg?imageView&thumbnail=550x0[/img]
漳州的三坛小法正在“咬旗”,旗帜上写着“哪吒鼓”的字样 陈羽摄
宋代流行的瑜伽教,至今仍然以“三坛小法”的形式,流传于福建漳州地区。三坛小法是直接传承了瑜伽教的民间法教,至今崇拜秽迹金刚、龙树王、普庵祖师、哪吒太子、雪山圣者、张公圣者、虎马伽罗等瑜伽教神佛,一如宋时白玉蟾所记。其仪式包含了击鼓念咒、结手印、结界、调营、安营等,其中的结手印和结界颇具密教遗风。在三坛小法的体系中,哪吒被奉为“中坛元帅”,作为五营兵马的统帅,统御整个宫庙的神兵,故而受到格外的尊崇。不仅在闽南和台湾的宫庙中经常有哪吒神像,在闽南和闽中的神像画图中,哪吒往往也和秽迹金刚、龙树王等同处一图,位于正中的圆光中,其核心地位,足见宋代瑜伽教中的哪吒信仰对今日民间信仰的强大影响力。
[b]闽台哪吒信仰之特色和年代考析[/b]
需要注意的是,闽台哪吒信仰和唐代哪吒信仰已经相去甚远,它同样不同于《封神演义》和《西游记》等小说中塑造的哪吒形象。
上文中提到的唐代毗沙门天王经典中,统帅天兵的是哪吒的兄长独健。然而,从宋代开始,口头传说已经没有了独健的位置,哪吒的二兄更是变成了木吒,哪吒则取代了《毗沙门仪轨》中“常领天兵护其国界”的独健,成为了神兵的统帅。元代《西游记杂剧》中,哪吒已经自称“九重天阙总元戎,十万魔王都领袖。某乃毗沙天王第三子那叱是也,见做八百亿万统鬼兵都元帅”。三坛小法的哪吒咒中,也有“哪吒太子统天兵”“绣球打开百万兵”之句,故其应当是在宋元时期哪吒“统御天兵”观念形成之后的产物,并没有原样保留唐代密教的说法。
[img=457,717]http://cms-bucket.nosdn.127.net/catchpic/7/74/74619e49953f488675182ce216d2bf73.jpg?imageView&thumbnail=550x0[/img]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的哪吒绣像,手持枪和绣球
值得考析的还有哪吒的形象。闽台地区咒语、神像和画像上所见的哪吒,与《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小说中的形象有两点显著不同。首先,闽台哪吒均为二臂造型,和宋代就已出现、在小说中大书特书的八臂哪吒和三头六臂哪吒并不相干。其次,除了小说中提到的枪(一些版本是戟,与唐代形象较为相符)和乾坤圈以外,闽台哪吒有一样重要的法器是绣球——“左手挑起金枪动,右手挑来绣球兵”、“金枪把起球倒转,打开球内八万兵”。闽台乩童(萨满)所挥打的刺球,据说就是象征哪吒的绣球。这个在《封神演义》中完全消失的法器,在早期文学作品中却极为重要。如元代《西游记杂剧》中说哪吒“八瓣球攒花刺绣”,明代《南游记》中的哪吒“有一绣球,内有十六个头目,带领五千瘟阵鬼兵助战,无有不胜”。从以上两点,足见小说风行之后,民间的信仰传统仍然保持了本色。
但是,必须注意的是,今日所见的哪吒咒和《中坛元帅真经》中,有关哪吒身世的部分也依从了小说家言——父亲是李靖,闹海显神通云云,但将反叛情节一笔带过,或评价为“大仁大义、至孝至忠”,以淡化叛逆色彩,整合进传统礼教。可见,《五灯会元》中,“那吒太子,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然后现本身,运大神力,为父母说法”这一来历不明的重生桥段,最终还是通过《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和几部小说的添油加醋,形成了现在为人熟知的哪吒神话;由于通俗小说的巨大影响力,又反向影响来源较早、形式较保守的闽台哪吒信仰。
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但符合一般规律。
民间信仰绝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吸收其他信仰的成分,根据自己的需要拣择信仰内容。从一种民间信仰中可以看到各个来源和各个年代的成分,这就是其生命力的体现。这就是为什么在萌文化的浪潮中,台湾会营造出形象全然不同于元杂剧中的“恶菩萨、狼哪吒”的电音三太子。
[img=600,723]http://cms-bucket.nosdn.127.net/catchpic/6/6a/6a25a5f956fcfa2bbea88c2329123985.jpg?imageView&thumbnail=550x0[/img]
哪吒神像 来源: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网站

sun 發表於 2017-5-26 02:30

哪吒信仰及其在巴蜀的傳播                                                                     [url=http://www.ifuun.com/category/%e9%81%93%e5%ad%b8/]道學[/url]                         07-13                        38                                            
                   
            


                               


[align=center][img]http://i1.wp.com/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410016815/0[/img][/align]


在道教眾多的神靈中,被稱為「太子爺」、「中壇元帥」、「金康元帥」、「羅車太子」等尊號的哪吒,受到相當廣泛的信仰。在四川境內即有著不少的宮觀祀祭哪吒,說明早在宋元之際哪吒的信仰就己流行巴蜀。隨著《西遊記》、《封神演義》等神魔小說在社會的廣泛傳播,哪吒更以其少年英武的形象深入人心,成為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尊神。據統計,中國內地現有幾十座哪吒廟,香港、澳門有三座哪吒廟,台灣地區主祀神是哪吒的宮廟就達千餘座,擁有廣泛的信眾。這裡,就其哪吒信仰的由來、演變以及在巴蜀傳播的情況而論。



至於哪吒的生父托塔天王李靖,則是將宗教傳說與歷史人物相結合的產物。考李靖本唐初名將,曾配享武成王姜太公廟祀,為唐朝十哲之一。唐人小說中已有李靖代龍行雨的故事,唐末漸被神化,視為神靈,五代時封為靈顯王。《文獻通考·郊社考》卷二三曰:「靈顯王廟,在鄭州城東僕射陂側……唐末建廟,因陂為名,俗傳李靖神也。後唐天成二年,冊封靖為太保,晉加號靈顯王。」《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第三百三十四卷《潞安府部》載:「靈顯王廟,在南門內,元至治二年建。」「唐李衛公廟,在縣西北三十里坐落回袁店。」

至於《西遊記》中載哪吒「割肉析骨」之事,亦早有所本。宋代普濟和尚《五燈會元》卷二曰:「哪吒太子,析肉還母,析骨還父,然後現本身,運大神力,為父母說法。」可知此類傳說自來已久。在《封神演義》第九十九回「小哪吒蓮花化身」中曰:「太乙仙,荷花鋪成三才相,又把荷葉用手搶,荷梗攢成骨頭節,上中下,三百六十骨縫勻停。又將荷葉包裹好,仙丹一粒放居中。連忙運動先天氣,九轉坎離龍虎功。……荷葉登時全不見,站起了,一位郎君貌驚人,齒白唇紅雙丫髻,腰圍背厚兩頭均,水紅中衣赤著腳,翠蓋仙袍正可身,晃晃蕩盪高丈六尺,不亞如從天降下一尊神。」詳細記述太乙真人如何運用荷梗荷葉,借物還魂,化身另一個有骨有肉的尊神。

此際的哪吒,己為道教護法元帥,並為諸多道派信仰。如宋代興起的天心派,傳天心正法、三天玉堂大法、混元六天如意大法於世,法中即奉哪吒為護法。其咒曰:「靈官性急,威猛哪吒。三頭九目,飛石揚沙。烈火燒空,焚滅精邪。火部靈官,烏鴉先鋒。丁甲靈官,縛鬼銷熔。金磚金槍,火馬火龍。金光燦燦,黑霧盤旋。統領吏兵,萬萬千千。來臨壇下,啖魔握權。上帝有敕,不得稽延。急急如虛皇天尊律令。」

這種對哪吒的崇拜,再經過《西遊記》、《封神演義》等神異小說的宣傳,對哪吒的信仰更是深入人心,得到民眾百姓的普遍敬仰。據《封神演義》所言,哪吒乃乾元山金光洞太乙真人弟子靈珠子,因應成湯之亂,奉元始天尊之命轉世,輔佐姜子牙以成周業。他降生於陳塘關總兵李靖家,生有靈異,拜太乙真人為師,後大鬧東海,打死龍王三太子,射殺石礬娘娘的碧雲童子,屢闖大禍,以至剖腹剔骨,求太乙真人重塑蓮花化身。後哪吒又得太乙真人仙酒火棗,化成三頭八臂:「哪吒飲了三杯仙酒,吃了三枚火棗,只覺得心內發燒,渾身骨節咯崩崩連聲響,只聽的左右一聲響亮,長出一隻手來,說聲不好!一言未盡,右邊又出來了一隻胳膊來,把哪吒嚇得目瞪痴呆,只聽的左右齊響,長出了六隻手來,共是八隻手,又長出兩個頭來,共是三頭八臂。真人拍手大笑說:哪吒不必害怕,這是我賜你法相,要收就收,要顯就顯。」就把變神法術傳與哪吒,哪吒滿心歡喜,兩隻手使金槍,一隻手拿定乾坤圈,一隻手拿混天綾,一隻手拿金磚,還空著三隻手,真人又將九龍神火罩與陰陽雙劍均賜與哪吒。



道教《寶誥大全》載中壇元帥寶誥:「興周聖將,滅紂前鋒。金光洞裹煉金光,玉虛奉命降陳塘。左執金圈,右執尖鎗,足踏兩輪,日火日風,驅妖滅怪斬魔王。親歷一千七百浩劫,而圓道果。破盡三萬八千惡陣,永鎮天宮。一蕊蓮花,化成莊嚴妙相。十方世界,廣濟救苦慈航。玄功深奧,變化無窮。達地升天轉眼中,臨敵無懼。威武堂堂,大忠大孝,至勇至剛,安民護國,中壇元帥天尊。」

四川是道教的發源地。自張陵創教於鶴鳴山,宏道於青城,其後高道輩出,流派眾多。至兩宋時期,青城神霄派、鶴鳴忠孝派、朱洞元清微派、八卦混元派、豐都北帝派、西蜀太乙派等相繼興盛於巴蜀,其所傳眾多的道法,如「靈官陳馬朱三帥考召大法」、「上清馬陳朱三靈官秘法」、「玄壇趙元帥秘法」的將班中,皆有「太子哪吒」,這說明其時的四川已有哪吒崇拜。

在「靈官陳馬朱三帥考召大法」序說,正一靈官下屬有「金磚、火瓢二副將」,其中的「金磚副將」就是「感應統攝都太子哪吒」。其召咒曰:「靈官性急,威勝哪吒。三頭九目,變化通靈。分真化氣,一體三身。鼻流黑霧,罩定乾坤。聞吾關召,速離天門。驅邪縛崇,遠近搜尋。山魈精怪,捉縛來呈。速令附體,通吐姓名。若有違命,押送豐庭。」敕符咒曰:「靈官性急,威勝哪吒。三頭九目,足踏火輪。部兵隊隊,斬邪滅精。聞吾急召,速離天門。急急奉紫微大帝律令。」遣咒曰:「靈官性急,威勝哪吒。摧山倒岳,箕土揚沙。八紘檢舉,三界巡邏。大小無隱,勘捉徒窩。不拘遠近,選甚精魔。大賜威光,按律持戈。急急奉昊天玉皇上帝敕,北極紫微大帝律令攝。」

其「正一玄壇趙元帥秘法」將班中的八王猛將,首位即為「正一哪吒王」,其元帥符咒曰:「玄壇有將,吳宛將軍。手執鐵索,收縛惡人。皇民受苦,歲月幽深。左司右院,收攝生魂。枷鎖形獄,速脫患身。元帥急去,不得暫停。急急如律令攝。」在「正一玄壇飛虎都督趙元帥秘法」將班中,則謂哪吒為趙公元帥的副帥,「正一哪吒金輪大元帥黃元益,即涌頭大神。三頭,披髮,赤面,紅袍,金甲,綠袍,手執金輪。」

因此,在今四川境內,有著許多關於太乙真人、哪吒的遺址。如江油乾元山、天倉洞,傳說即系太乙真人修鍊之所,又是哪吒蓮花現身之處。其三合鎮境內有翠屏山,傳為哪吒行宮遺址;武都鎮境內的陳塘關,傳為其父親李靖的總兵府駐地。江油一帶形成如此濃厚的、有關哪吒的神奇傳說,這與江油系道教發展的重要地有著密切的關係的。



據宋樂史撰《太平環宇記》卷八三記載:「靈台山在縣(彰明縣)北,一名天柱山,高四百丈,即漢張道陵升仙之所。又《郡國志》云:靈台山天柱崖下有一桃樹,高五丈,外皮似桃,內心似松,道陵與王長、趙升試法於此。四百餘年,桃迄今末朽,小碑記之。豆圌山,《九州記》云:高五百丈,上有北神池並祠廟。」

到了唐代,道教興盛至極,在此修道的著名道士不少。就連彰明縣(今屬江油縣)主簿竇圌(字子明)也棄官隱於江油竇圌山。杜光庭《錄異記》:「綿州昌明縣豆圌山,真人豆子明修道之所也。西接長崗,猶通車馬;東臨峭壁,陡絕一隅。自西壁至東峰,石勢如圈,兩崖中斷,相去百餘丈,擠攀險絕,人所不到。其頂有天尊古宮,不知所制年月。古仙曾笮繩橋,以通登覽,而絙笮朽絕,已積歲年。里中有言曰:欲知修續者,腳下自生毛。如此相傳久矣。咸通中,有道士毛意歡,山下居人,幼而為道,常持五千言,誦不輟口,著弊布褐,日於市誦經,乞酒醉而登山,攀緣峭險,以絕道為橋焉。山項多白松樹,以繩系之,橫亘中頂,布板椓於繩上。士女善看,隨而度焉。行及其半,動搖將墮,而其底不測,莫敢俯視。數年,繩朽橋壤,無復緝者。」蒙文通先生指出《雲笈七籤》引《升玄經》中的「仙人竇子明」,為四川江油人,他啟問三一之意,即重玄學義理,入圌山學道,故名竇圌山。

竇圌山遠看呈團形,山顛三峰,拔地而起,高逾100米。峰頂各有古廟一座,名東嶽、竇真、魯班。三峰之中惟一峰有險路可通,其餘兩峰由上下兩根鐵索組成懸橋相連。峰下不遠處為雲岩寺,始建於唐,明末焚於兵火,清雍正三年(1725年)重修。寺前山門外有唐李白題贊圌山石碑一通,謂:「樵夫與耕者,出入畫屏中。」

從江油市區到含增鎮乾元山,距離大約有30公里。乾元山山脈橫亘東西,綿延十餘公里,因受盤江河谷的影響,其山南坡形成層層疊疊自水面至山頂的多級懸崖,懸崖相對高差在300~400米之間,地勢十分雄奇險峻,而金光洞則隱匿於乾元山的白岩懸崖中。從山腳到洞口,必須步行,需三個多小時,經過一段段險峻的山路,才能到達道教聖地金光洞。

金光洞前一公里處,有一座哪吒太子的肉身墓,其碑乃清同治五年刻立。至洞山門石坊,有清人題對聯一付,額曰「金光洞」、「蓬萊洞天」,上聯為「百二山河八寶金光開萬善」,下聯為「五千道德雙林雲樹闡乾元」。入洞口,左側石壁上有清光緒年所刻「太乙洞」三個大字。在金光洞中,今尚有道教石雕神像近百餘尊,多為明清風格,如呂祖聖像,頭載純陽巾,形象端莊。從元明以來,這裡就被稱為太乙真人、哪吒修道成真的聖地,而被眾多道教信徒所朝拜。



明嘉靖壬子(1552年)保寧府同知葉松《游天倉洞記》曰:「洞在江油縣西四十里天倉山上。志曰:太乙真人所嘗居,名碧雲宮。又曰:洞中蓄石,細白如米,故名。」其天倉山有天倉觀,「曰碧雲行宮,宮中有老子象逼真。詢之觀主丁氏、馬氏,謂其先人丁古山,黃州人,元末舉進士,避亂。

偕鄉人馬西峰,變道者冠服,卜是洞以居,墾洞之麓以食。」其後,過轉藏坪、鬼門關、五華石,即至天倉洞,洞前有小佛剎,「甚莊嚴,石像皆宋元以前故物。」入洞觀之,其石千態萬狀。「所謂仙米面者,洞中在在有之。意者風化石髓而成之,遊人嘗和麥麵食之,則長飽不飢,亦物之自然,不足怪。惟石之奇,有太乙真人靜定處,有張三丰藏身處,有盤龍形,有象鼻形,有爛柯石。亦皆時人因其似而神其說也。出至洞口,登天仙樓,煦然如春。洞主夏則居古像殿,冬則居此樓,以乘其旺氣。」「啟窗遠眺,石泉以南,龍安以北,諸山先後如班行,戢聯如僚屬,俯如揖,仰如侍,下如拜坐,岣嶁如揖,高低間錯,莫不靜好。天倉溪水,環抱山麓,左右兩翼,氣欲飛動。眾皆嘆曰:奇哉!宜乎太乙真人之所居,而以宮名之也。」

據此可知,元明之際的江油天倉山,已為太乙真人、哪吒、張三丰修真之地,其「石像皆宋元以前故物」。且建有許多寺廟,如碧雲行宮、天仙樓、古像殿、康濟龍神祠、無蓋寺等。雍正版《江油縣誌》卷上亦記載張三丰曾隱於金光洞修道:「元張真人,即張三丰,名全一,號元元子,陝西青縣人,隱太乙洞。元末黃州丁古山、馬西峰變道者冠服避亂而來,欲訪以道三豐,先入洞,二人遂留往於此……今洞內有塑像」。其時道觀多達l5座,成為與青城、鶴鳴並列的道教聖山。

入清,江油民間對太乙真人、哪叱的信仰崇拜達到極盛時期,有道教宮觀32座,其中規模較大的為哪吒真人樓、太華觀、烏龍觀。民間謂哪叱每年農曆三月十三,威靈顯應於縣東北之翠屏山。



翠屏山現在江油市三合鎮石嶺鄉境內,山與武都鎮城塘鄉諸山對峙。據方誌記載,翠屏山上有哪叱行宮,「第一樓上塑有哪叱真人象,歲旱禱雨輒應。」明嘉慶壬庚(1542年)大鶴仙人高簡文書碑記其盛況,至清代又擴充修繕,備極堂皇。《江油縣誌·外紀志》曰:「萬信明,火烽山道士。自幼攜資入山數十年,修哪吒真人樓,備極堂皇。復以所積千金買韓姓田畝,歷年收租,作諸善事,且具呈存案,後其徒同首事等遵守,至今不廢。」

金光洞這座千古的道觀,乃太乙真人、哪吒的修真聖地。改革開放後,隨著社會不斷進步,1993年,江油市人民政府發文公布其為道教活動場所。現在已建和將陸續建設財神、藥王、文昌、魁星、哪吒、天王、三清等殿,以哪吒來弘揚翠屏山道場,海內外眾多的道教界人士及修道者紛紛前去朝拜。

sun 發表於 2017-5-26 02:31

哪吒如何成为闽台地区的地方神?
澎湃新闻张继州2016-10-17 14:36
我要分享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领英分享

0

[摘要]全国范围内较为少见的哪吒信仰,在闽南和台湾地区却非常兴盛,民间宫庙里的供桌上常常有手持火尖枪和乾坤圈、脚踏风火轮的哪吒神像。哪吒是如何成为闽台地方神的?

哪吒如何成为闽台地区的地方神?

闽西神像画中的哪吒

一个哪吒,两种面貌

在众多明清神话志怪小说人物中,至今仍广受青睐甚至成为流行文化重要一员的除了齐天大圣孙悟空以外,当属哪吒三太子了。全国范围内较为少见的哪吒信仰,在闽南和台湾地区却非常兴盛,民间宫庙里的供桌上常常有手持火尖枪和乾坤圈、脚踏风火轮的哪吒神像。

从《哪吒闹海》到《我是哪吒》,不同时期的动画作品都着力塑造哪吒叛逆而敢为的小英雄形象,其独树一帜的反叛精神与崇尚孝道的中国传统文化格格不入,因而被新青年视为偶像。如著名摇滚乐队“痛苦的信仰”就以哪吒为标志,哪咤乐队在《闹海》中唱道:“今朝我三头六臂,身后的莲花盛开,回来我取你性命,再闹东海。”哪吒成为了朋克精神的代表。

说到哪吒在流行文化中的形象,还要提一下台湾的“电音三太子”:梳着双辫,大眼睛小酒窝,是一个充满萌感且全无叛逆的儿童人偶的形象,频频在各种文化节甚至高雄世运会开幕式上伴随电音舞曲摇摆蹦跳,成为台湾文化的代表。为何哪吒在台湾会演化出这样一种形象?传统哪吒信仰与源于福州的神将(人在其中扛行的空心神偶)相结合,再融合电音娱乐元素,就形成了这样别具一格的电音三太子。

哪吒如何成为闽台地区的地方神?

源自台湾的电音三太子

是否因《封神演义》和《西游记》深入人心,哪吒信仰才会在闽台长盛不衰?深究之下,其实不然。

“子随父荣”:伴随密教毗沙门天王信仰而兴

哪吒并不是一个中国孩子,他的名字是梵语Nalakubara(那吒俱伐罗、那罗鸠婆)译名的略写。在印度佛典中,他的父亲也不是陈塘关总兵李靖,而是四天王之一的毗沙门天王,也即北方多闻天王。

汉语文献中最早关于哪吒的记载,是北凉昙无谶译出的《佛所行赞》:“毗沙门天王,生那罗鸠婆,一切诸天众,皆悉大欢喜。”唐代以前,有关哪吒的零星记载均依附于毗沙门天王,未见其个体形象。逮至唐代,“开元三大士”将印度兴起的重视密咒、手印、仪轨修持,分为金刚界和胎藏界两部密教传入中国后,“开元三大士”之一,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肃国公、司空”的不空译出了六部有关毗沙门天王的经文、仪轨,其中《毗沙门仪轨》中记载了天宝年间,安西被石、康等五国围攻,玄宗向一行禅师求助,一行举荐不空建立道场,“请北方天王神兵救”,之后北方毗沙门天王第二子独健领天兵救援安西并解围得胜的神迹。

哪吒如何成为闽台地区的地方神?

五代刻本《大圣毗沙门天王像》

唐代边境战事频仍,一位战神的兴起满足了民众的精神需求,因此,毗沙门天王在中原受到了格外尊崇,被赋予“镇护国土,随军护法”之神力。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有人“背刺天王,自言得神力,入场人助多则力生”。而《北梦琐言》也记唐末名将李克用“于新城北以酒酹毗沙门天王塑像,请与仆交谈。天王被甲持矛,隐隐出于壁间”。玄宗和僖宗两度奔蜀,中原的毗沙门信仰随军民进入四川,巴蜀各地石窟里留下了34尊毗沙门造像,这些都是其信仰风行的例证。

哪吒如何成为闽台地区的地方神?

资中石窟88号窟毗沙门天王像,旁侧着甲胄者据考为毗沙门天王第二子独健

不空译出的经典中,哪吒的个体形象也变得鲜明。《毗沙门仪轨》称“天王第三子那吒太子捧塔常随天王”,《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更是有哪吒专属的经文和密咒:“尔时那吒太子手捧戟,以恶眼见四方,白佛言:‘我护持佛法,欲摄缚恶人或起不善之心。我昼夜守护国王大臣及百官僚,相与杀害打陵如是之辈者,我等那吒以金刚杖刺其眼及其心……’”该仪轨还具体描述哪吒的形象为“左手令执口齿,右手诧腰上令执三戟矟,其神足下作一药叉女住趺坐”。哪吒信仰随着毗沙门信仰而兴,这就是其日后独立流传的基础。

哪吒信仰被福建瑜伽教所吸收

唐代以后,“开元三大士”所传金刚界、胎藏界密教在汉地传承断裂。中土虽然没有了成系统的密法修持,但当代佛教徒耳熟能详的大悲咒、尊胜咒等密咒长期流传,瑜伽焰口这一密教仪轨在元代也从藏密重新汉译。也就是说,尽管唐时兴起的密教(密宗)作为一个独立的宗派不复存在,其咒术却在丛林佛教和民间佛教中得到了部分传承。

然而,后世对唐代密教的传承中,民间信仰中偏向道教的一支,却往往为人忽视。许多人的观念中,佛道有别,互不相容,秘传法门如何能由佛入道?但实际上,宋代的民间法教中吸收了许多密教咒术,如摩利支天法、秽迹金刚法等,也包括哪吒法在内。这些密教咒术与天心五雷正法、茅山法等民间法教一起被后世的道教所融摄、继承。

哪吒如何成为闽台地区的地方神?

斗姆元君像

试举几例。今日道教尊崇的众星之母斗姆元君,与佛教摩利支天实为一神,不仅宝诰中直称为“摩利支天大圣”,斗姆咒也与摩利支天咒雷同。宋人洪迈《夷坚志》记秽迹金刚法故事数则:“漳泉间人好持秽迹金刚法,治病禳禬,神降则凭童子以言”;“福州有巫能持秽迹咒行法,为人治祟蛊甚验”。洪迈也注意到了哪吒法,记录了婺源张村程法师“持那吒火毬咒结印叱喝”降伏石精的故事。元杂剧《盆儿鬼》中则将哪吒法与其他法术相提并论:“俺会天心法、地心法、哪吒法,书符咒水,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摄。”

《夷坚志》中所记秽迹金刚法和哪吒法之流行,可与南宋著名道士、南五祖之一白玉蟾对福建“瑜伽教”的观察相印证:“耜问曰:今之瑜伽之为教者,何如?答曰:彼之教中谓释迦之遗教也。释迦化为秽迹金刚,以降螺髻梵王,是故流传。以此降伏诸魔,制诸外道,不过只三十三字金轮秽迹咒也。然,其教中有龙树医王以佐之焉。外则有香山、雪山二大圣,猪头、象鼻二大圣,雄威、华光二大圣,与夫那叉太子、顶轮圣王及深沙神、揭谛神以相其法,故有诸金刚力士以为之佐使。所谡将吏,惟有虎伽罗、马伽罗、牛头罗、金头罗四将而已,其他则无也。”白玉蟾提及的秽迹金刚、龙树医王、那叉太子、深沙神等瑜伽教神佛,皆为唐代密教本尊。

唐代密教如何输入福建形成瑜伽教?首先,唐五代移民带来了中原流行的信仰,其中也包含密教的成分。例如,王审知建立闽国、在福州修筑罗城后,在开元寺后灵山塑毗沙门天王像镇护城池,于乌山南涧寺亦“创天王殿,号南涧护国天王”,毗沙门信仰因此输入闽中,哪吒作为毗沙门天王的眷属,其信仰很可能籍此一并传入。

其次,闽地有重巫好鬼的传统,巫法易于和各种密法结合,形成新的民间法教,并凭借福建的地理封闭性、宗教民俗保守性,得到长期流传。一个很好的例证是,唐代三胡教之一的摩尼教,在中原地区灭绝后,在福建却以改头换面、与民间信仰融合的形式流传,留下了霞浦文书、草庵摩尼光佛像等文物。在瑜伽教的形成过程中,传统闾山巫法和密教相结合之后,有一些知名的瑜伽教头陀如张公圣者,以及禅密兼修、提倡秽迹金刚法的僧人如普庵印肃,都对瑜伽教的成型推波助澜,并获得了后世民众的崇拜,融入了瑜伽教的神佛信仰体系。

哪吒如何成为闽台地区的地方神?

漳州的三坛小法正在“咬旗”,旗帜上写着“哪吒鼓”的字样

宋代流行的瑜伽教,至今仍然以“三坛小法”的形式,流传于福建漳州地区。三坛小法是直接传承了瑜伽教的民间法教,至今崇拜秽迹金刚、龙树王、普庵祖师、哪吒太子、雪山圣者、张公圣者、虎马伽罗等瑜伽教神佛,一如宋时白玉蟾所记。其仪式包含了击鼓念咒、结手印、结界、调营、安营等,其中的结手印和结界颇具密教遗风。在三坛小法的体系中,哪吒被奉为“中坛元帅”,作为五营兵马的统帅,统御整个宫庙的神兵,故而受到格外的尊崇。不仅在闽南和台湾的宫庙中经常有哪吒神像,在闽南和闽中的神像画图中,哪吒往往也和秽迹金刚、龙树王等同处一图,位于正中的圆光中,其核心地位,足见宋代瑜伽教中的哪吒信仰对今日民间信仰的强大影响力。

闽台哪吒信仰之特色和年代考析

需要注意的是,闽台哪吒信仰和唐代哪吒信仰已经相去甚远,它同样不同于《封神演义》和《西游记》等小说中塑造的哪吒形象。

上文中提到的唐代毗沙门天王经典中,统帅天兵的是哪吒的兄长独健。然而,从宋代开始,口头传说已经没有了独健的位置,哪吒的二兄更是变成了木吒,哪吒则取代了《毗沙门仪轨》中“常领天兵护其国界”的独健,成为了神兵的统帅。元代《西游记杂剧》中,哪吒已经自称“九重天阙总元戎,十万魔王都领袖。某乃毗沙天王第三子那叱是也,见做八百亿万统鬼兵都元帅”。三坛小法的哪吒咒中,也有“哪吒太子统天兵”“绣球打开百万兵”之句,故其应当是在宋元时期哪吒“统御天兵”观念形成之后的产物,并没有原样保留唐代密教的说法。

哪吒如何成为闽台地区的地方神?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的哪吒绣像,手持枪和绣球

值得考析的还有哪吒的形象。闽台地区咒语、神像和画像上所见的哪吒,与《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小说中的形象有两点显著不同。首先,闽台哪吒均为二臂造型,和宋代就已出现、在小说中大书特书的八臂哪吒和三头六臂哪吒并不相干。其次,除了小说中提到的枪(一些版本是戟,与唐代形象较为相符)和乾坤圈以外,闽台哪吒有一样重要的法器是绣球——“左手挑起金枪动,右手挑来绣球兵”、“金枪把起球倒转,打开球内八万兵”。闽台乩童(萨满)所挥打的刺球,据说就是象征哪吒的绣球。这个在《封神演义》中完全消失的法器,在早期文学作品中却极为重要。如元代《西游记杂剧》中说哪吒“八瓣球攒花刺绣”,明代《南游记》中的哪吒“有一绣球,内有十六个头目,带领五千瘟阵鬼兵助战,无有不胜”。从以上两点,足见小说风行之后,民间的信仰传统仍然保持了本色。

但是,必须注意的是,今日所见的哪吒咒和《中坛元帅真经》中,有关哪吒身世的部分也依从了小说家言——父亲是李靖,闹海显神通云云,但将反叛情节一笔带过,或评价为“大仁大义、至孝至忠”,以淡化叛逆色彩,整合进传统礼教。可见,《五灯会元》中,“那吒太子,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然后现本身,运大神力,为父母说法”这一来历不明的重生桥段,最终还是通过《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和几部小说的添油加醋,形成了现在为人熟知的哪吒神话;由于通俗小说的巨大影响力,又反向影响来源较早、形式较保守的闽台哪吒信仰。

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但符合一般规律。

民间信仰绝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吸收其他信仰的成分,根据自己的需要拣择信仰内容。从一种民间信仰中可以看到各个来源和各个年代的成分,这就是其生命力的体现。这就是为什么在萌文化的浪潮中,台湾会营造出形象全然不同于元杂剧中的“恶菩萨、狼哪吒”的电音三太子。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