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 FINANCE's Archiver

sun 發表於 2017-5-26 01:22

哪吒崇拜資料彙編 作:李遠國

哪吒崇拜資料彙編 作:李遠國
作者:玄都之王│2015-11-16 21:26:32│贊助:2│人氣:92
 哪吒是中國民間信仰中一位重要的神靈。他本為佛教之護法,來自古印度的傳說。但自唐宋以來,開始融入中國傳統的宗教信仰,成為佛道並重的一位神靈。至明清之際,隨著《西遊記》、《封神演義》等神魔小說在社會的廣泛傳播,哪吒更以其英武勇猛的形象深入人心,成為家戶皆曉、婦孺都知的尊神。這裏,將有關哪吒的文獻資料彙編,以便進一步深入研究。

‧ 《西遊記》第四回:玉帝封托塔天王李靖為降魔大元帥,哪吒太子為三壇海會大神。第八十三回云:「原來(李)天王生此子時,他左掌上有個『哪』字,右掌上有個『吒』字,故名『哪吒』。這太子三朝兒就下海淨身闖禍,踏倒水晶官,捉住龍,要抽筋為絛子。天王知道,恐生後患,欲殺之。哪吒奮怒,將刀在手,割肉還母,剔骨還父。還了父精母血,一點靈魂,競到西方極樂世界告佛。佛正與為菩薩講經,只聞得幢寶蓋有人叫道:『救命!』佛慧眼一看,知是哪吒之魂,即將碧藕為骨,荷葉為衣,念動起死回真言,哪吒遂得了性命。運用神力,法降九十六洞妖魔,神通廣大。後來要殺天王,報那剔骨之仇。天王無奈,告我佛如來,如來以和為尚,賜他一座玲攏剔透舍利子如意黃金寶塔……那塔上層層有佛,豔豔光明,……喚哪吒以佛為父,解釋了冤仇。所以稱為托塔李天王者,此也。」

 《封神演義》第十二回至第十四回謂,哪吒乃乾元山金光洞太乙真人弟子靈珠子,因應成湯之亂,奉元始天尊之命轉世,輔佐薑子牙以成周業。他降生于陳塘關總兵李靖家。生有靈異,拜太乙真人為師,後大鬧東海,打死龍王三太子,射殺石礬娘娘的碧雲童子,屢闖大禍,以至剖腹剔骨,求太乙真人重塑蓮花化身。第三六回講哪吒遵太乙真人之命,下山去佐護薑子牙,成為西征殷商的先鋒,頗為神勇。後來屢建奇功,助周武王分封列國,以肉身成聖。

 《三教搜神大全》卷六載:「哪吒本是玉皇駕下大羅仙,身長六丈,首帶金輪,三頭九眼八臂,口吐青雲,足踏磐石,手持法律,大喊一聲,雲降雨從,乾坤爍動。因世間多魔王,玉帝命降凡,以故托胎于托塔天王李靖。母素知夫人生下長子軍吒,次木吒,帥三胎。哪吒生五日,化身浴於東海,足踏水晶宮,翻身直上寶塔宮。龍王以踏殿故,怒而索戰。帥時七日,即能戰,殺九龍。老龍無奈何而哀帝,帥知之,截戰於天門之下而龍死焉。不意時上帝壇,手搭如來弓箭,射死石磯娘娘之子,而石磯興兵。帥取父壇降魔杵西戰而戮之。父以石磯為諸魔之領袖,怒其殺之以惹諸魔兵也。帥遂割肉刻骨還父,而抱真靈求全於世尊之側。世尊亦以其能降魔故,遂折荷菱為骨、藕為肉,絲為筋、葉為衣而生之。授以法輪密旨,親受木長子三字,遂能大能小,透河入海,移星轉斗;槍一撥,乾旋坤轉;繡毯丟起,山崩海裂。故諸魔若牛魔王、獅子魔王、大象魔王、馬頭魔王、吞世界魔王、鬼子母魔王、九頭魔王、多利魔王、番天魔王、五百夜叉、七十二火鴉,盡為所降,以至於擊赤猴、降孽龍。蓋魔有盡而帥之靈通廣大,變化無窮。故靈山會上以為通天太師威靈顯赫大將軍,玉帝即封為三十六員第一總領使,天帥之領袖,永鎮天門也。」

 唐鄭田《開天傳信記》云:「宣律…常夜後行道。臨階墜墮,忽覺有人捧承其足。顧視之,乃少年也。宣邃問弟子:『何人中夜在此?』少年曰:『某非常人,即毗沙門天王之子那吒太子也。以護法之故,擁護和尚時已久矣。』」可見那吒之名乃自西來。又宋普濟《五燈會元》卷二云:「那吒太子,析肉還母、析骨還父,然後現本身,運大神力,為父母說法。」知傳說自來已久。

 關於托塔天王李靖,則是將宗教傳說與歷史人物相結合。李靖本唐初名將,曾配享武成王(姜太公)廟,為十哲之一。唐人小說中有李靖代龍行雨的故事,唐末已被神化,視為神靈,五代時封為靈顯王。托塔毗沙門天王亦武神,二者之結合,或即由此?敦煌所出絹畫有幾幅專畫毗沙門天王,托塔而立。唐盧弘正《興唐寺毗沙門天王記》,亦謂其「右扼吳鉤,左持寶塔,其旨將以摧群魔,護佛事。」其塔或由哪吒捧行。不空譯《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真言》:「其塔奉釋牟尼佛,即遣第三子哪吒捧行,莫離其側。」宋人則稱天王嘗兵鬥不利,三逃于塔,方免其困,回鄉則變相所成,是已將寶塔作為天王護身的象徵了。至明人小說中,竟演成哪吒尋父報仇,佛贈天王寶塔以制伏之。(《封神演義》則稱搭為燃燈道人所贈)。

 元末楊景賢所作《楊東來批評西遊記》,已有「天兵百萬總歸降,金塔高攀鎮北方,四海盡知名與姓,毗沙門下李天王」之說,稱其為哪吒之父,是當時民間已將二神合一了。明代《西遊記》、《封神演義》當皆就此民間信仰而鋪演其故事,托塔天王終於脫離毗沙門天王(《西遊記》北方多聞天王與托塔天王判為二神)而徹底中國化了。

 南宋洪邁《夷堅三志》辛卷第六《程法師》載:張村程法師,行茅山正法,治病驅邪。附近民俗,多詣壇恭請,無不致效。時暮歸其家,到孫家嶺,「月色微明,值黑物如鍾,從林間直出正前,圓轉有聲,若與為敵,急誦咒步罡。略無所憚,漸漸逼身,程知為石精,遂持哪吒火毯咒,結印喝云:神將容兩敢當吾前,可速疾打退。俄而見火毯自身後出,與黑塊相擊,久之,然響迸而滅。火繞身數周,亦不見。」

 《道法會元》卷一五五《混元六天如意大法》為南宋道教混元派著作,內收《召馬耿二帥咒》曰:「靈官性急,威猛那吒。三頭九目,飛石揚沙。烈火燒空,焚滅精邪。火部靈官,烏鴉先鋒。丁甲靈官,縛鬼銷熔。金磚金槍,火馬火龍。金光燦燦,黑霧盤旋。統領吏兵,萬萬千千。來臨壇下,啖魔握權。上帝有敕,不得稽延。急急如虛皇天尊律令。」似那吒即混元派主將「正一都統轄魁神靈官馬元帥」。

 同書卷二二九《靈官陳馬朱三帥考召大法》載:「正一靈官橫天馬元帥勝,字德先。三頭六臂九目,青面藍身,金睛圓眼,朱髮赤鬚,載天丁冠,袍金甲,玉束帶,左手執金磚,按心;二手執索,三手火瓢;右一手執金搶,二手執火劍,三手執印。足穿綠靴,踏火車,下有白蛇繞輪,背負火瓢。」其《召咒》曰:「靈官性急,威勝那吒。三頭九目,變化通靈。分真化氣,一體三身。鼻流黑霧,罩定乾坤。聞吾關召,速離天門。驅邪縛祟,遠近搜尋。山魈精怪,捉縛來呈。速令附體,通吐姓名。若有違命,押送豐庭。急急。」

 卷二三零《上清馬陳朱三靈官秘法》中又分馬靈官與哪吒分二,稱「感應統攝都太子哪吒」。

 卷二三一《上清正一三景靈官秘法》載《遣咒》曰:「靈官性急,威勝那吒。摧山倒嶽,箕土揚沙。八宏檢舉,三界巡邏。大小無隱,勘捉徒窩。不拘遠近,選甚精魔。大賜威光,按律持戈。急急奉天玉皇上帝敕,北極紫微大帝律令攝。」

 卷二三三《玄壇趙元帥秘法》收《召那吒王咒》:「奄‧禁‧七吒‧利‧軍‧利疾速攝娑訶。」

 卷二三五《正一玄壇飛虎都督趙元帥秘法》有「副帥正一那吒金輪大元帥黃元益,即湧頭大神。三頭,披發,赤面,紅袍,金甲,綠袍,手執金輪」又有「正一那吒王吳宛,持槍,」為乾方之猛將。

 道教,在四川江油源遠流長。早在漢唐時期,這裏便有修道求仙的活動。相傳今江油含增鎮境內的乾元山、金光洞係太乙真人修煉之所,又是使哪吒蓮花現身之處;今三合鎮境內翠屏山,為哪吒行宮遺址。今武都鎮境內的城塘關,是西崑崙度厄真人的徒弟、哪吒父親李靖的總兵府駐地。

 唐龍朔元年( 661),江油縣主簿竇子明崇信道教,棄官隱居團山修煉,十數年後得道升天。老百姓為紀念他,將團山改名為竇團山,在山上為他修建了紀念性建築竇真人殿、飛仙亭,至今猶存。

 唐景龍四年至開龍十三年(710-725),大詩人李白曾在家鄉江油鑽研道經,並寫下了有關道教的《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太華觀》、《尋雍尊師隱居》和《贈江油尉》詩,流傳至今。李白少年詩作,真實、生動地反映出唐代江油道教活動的狀況。例如《贈江油尉》中說:「日斜孤吏過,簾卷亂峰青。五色神仙尉,焚香讀道經。」《太華觀》中:「石凳層層上太華,白雲深處有人家。道童對月閑吹笛,仙子乘雲遠駕車……」真切反映出唐代江油道教活動的廣泛性。

 大約在唐昭宗大順元年(890)前後,隱居青城山的傳真天師、著名道土杜光庭親臨江油考察道教活動,撰寫了《竇團山記》一文,詳細介紹了住山道士毛意歡求道經歷及其神奇的道法。宋、元時期,統治者對佛、道兩教均予以保護,既推祟佛教,又提倡道教。江油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維修了竇 山上的元真觀、清虛觀、三清殿,新建了玄天觀、炳靈宮等道家建築。

 乾元山金光洞洞壁上,雕刻了無數大大小小的道教人物造像,大的高約80釐米,最小的僅5釐米,多著宋、元時的服飾,造型較准,衣紋線條流暢。洞內還有道教石雕神像88尊,其中一尊名「報時仙官」,高約1.2米,形象端莊,比例適度,誠為藝術精品。

 明初,屢經動亂的民眾為擺脫生活的折磨與精神痛苦,許多人更追求清靜無為的道家生活,入道的人越來越多。明代修建的道觀達l5座。當時,著名的高道有太華觀的毛真人,火峰山(翠屏山)的萬信明。縣誌說他,「自動攜資入山數十年,修哪吒真人樓,備極堂皇。複以所積千金買韓姓田畝,歷年收租作諸善事,且具呈存案。後其徒同首事等遵守,至今不廢。」還有金光洞的張真人。元末進士、安徽黃州人丁占山,道士馬西峰等二人,聽說張真人道行很高,專程前往拜師,修煉終身。清代,道教在江油頑強地發展。志書中所載32座道教宮觀,為乾隆、嘉慶時維修新建或擴建。其中規模較大的烏龍觀(在縣黎雅區內),進行了重修和維修,擴大了道教活動場所。清末民初,道教急劇衰落,至1949年12月時,全縣僅餘6名全真道士。近年來,乾元山金光洞和翠屏山哪吒行宮及其一些配套設施相繼修復,對外開放,每年接待省內外道教徒數以千計,其中臺灣同胞近200人次。

 目前,江油有出家道士16人,在家道徒4000多人。

 《封神演義》第十二回「陳塘關哪吒出世」、第十三回「太乙真人收石磯」。

 陳塘關本在原江油縣城南,現武都鎮城塘鄉。陳塘亦作城塘。太乙真入收石磯的九灣河,即涪江的大河灣,正是哪吒射死石磯娘娘碧雲童子處,不遠處即火烽山的哪吒廟。據清《江油縣誌》曰:「火烽山在東二十里,舊名翠屏山」這個翠屏山因哪吒顯靈,遠近居民,俱來進香,香火不斷,日盛一日,祈福驅災,無不應驗,李靖怕出更大事端,焚燒了廟字,故鄉俗又呼為「火焚山」。又清《江油縣誌》載: 「天倉山,在縣西七十里,一名乾元山,接平武界,上有天倉洞,太乙真人廟,洞深不可窮,相傳昔有好事者深入七日,火不繼而出,見一鐵船雲。又名金光洞亦謂太乙洞,此即太乙真人煉丹處。距金光洞不遠有一座橋名會仙橋,即太乙真人與雲中子相會處。雲中子本在終南山修煉,因見紂王無道為妖狐所迷,製成松木劍除妖,那知殷王寵愛坦已,焚了寶劍,故雲中子忿氣離了朝歌,與太乙真人會晤商議興周滅殷之事。」

 江油與彰明兩縣均盛產附子,其種籽產北川縣高山之烏藥,經過移植,附子長大,且又生出附子。據載:「附子本太乙真人移植,在北川產父,江彰移植後者產子,故日父子。以後更名為附子,即子附父而生者也。」距太乙洞不遠處有地曰「小磨溝」,盛產藕,此藕有七孔,即人之七竅。據傳即太乙真人用蓮花為哪吒化身之藕田,另外還有東海龍王敖光兒子敖丙被哪吒用界尺打死的「界尺石」、「倒挂牌」、「雷音寺」多處遺址。白龍宮則更是哪吒與東海龍王敖廣鬥法,三太子敖丙被打現龍形藏匿之處,洞中怪石叢立,似顯當年龍宮藏寶之處。

 據清《江油縣誌》載:「張真人,平武人,隱邑之天倉洞,都夏馬西峰于古山修煉,聞之遠來,欲訪道真人,先入洞,遂留住洞中,天旱禱雨有應,事聞,封康濟龍王,迄今洞內有塑像。」

 金光洞,相傳是道教祖師太乙真人蟄居、修道、煉丹的仙洞,哪吒太子在這個洞裏拜太乙真人學藝,他所使用的「乾坤圈」便是金光洞的鎮洞之寶。《太乙真人收石磯》的章回中,所說的哪吒和石磯娘娘多次輪番打鬥的故事,就發生在乾元山的石梁(俗稱雞屎梁)和金光洞的洞口。現在,乾元山石梁上狀若「雞屎」的化石,和乾元山絕壁上的粗大圈痕都傳說是石磯娘娘被戰敗時所拉的雞屎,和哪吒用乾坤圈撞擊的石痕。在乾元山的對面、現在北川通口場背後的那匹大山,都傳說這曾經是石磯娘娘修煉的地方,從古到今人們都把這匹大山稱做「石磯山」。乾元山(金光洞即在此山)、石磯山(石磯娘娘修煉的地方)、古城塘關(今江油武都西山頭)、翠屏山(今江油三合鎮境內),這四座大山之間的方位、距離、山勢地貌等特徵與《封神演義》書中的描述完全相符,這不能不使人感到十分驚訝。

 金光洞的洞體隱匿於乾元山的白岩懸崖中,洞身高大宏觀,洞口有三層殿宇之高,寬約十餘米。洞內景觀無形不有,千姿百態。洞內還有一處「孝子跪天橋」和「天倉石」奇觀。孝子跪天橋和天倉石上面的石粉,據說這是「二十四孝」之一的「圖騰」”石態,和太乙真人為災民們儲備的饑糧,因而叫做「天倉石」”,這也是「天倉山」、「天倉洞」因名的來歷。洞內還有巨大的岩穴,相傳是太乙真人的煉丹池,旁邊的爐和石床等都是煉丹的用物。在洞體的神台,石壁上還陳列和雕刻著大小體態各異的神像、其中多數是道教祖師,也有佛教神像,還有太乙真人,哪吒太子、三清祖師等。從運回江油市文管所一尊太乙真人石刻造像看,經省文物部門鑒定,為南宋石刻珍品,洞內尚存有這樣的南宋道教石刻竟多達二百餘尊,這在全省還屬難得的珍藏。洞內的路是無窮無盡的。《江油縣誌》載:天倉山、一名乾元山,洞深不可窮。

 洞外的景觀更是令人神往。由於金光洞位於盤江左岸天倉峰的白岩峭壁上,每當日落西下的時候、晚霞從西山顛把它的光芒投射到斷岩的白壁上,此時此刻不僅白岩生輝、金光萬道、而且這折射的光芒還把整個乾元山的西山坡照耀得萬物發光,碧野澄黃,金光洞也在這1400餘米長的金壁上熔耀閃耀著它的光輝。

 以氣勢宏偉、險奇多洞、傳奇著稱的乾元山、除了金光洞、白龍宮,還有銀光洞、明光洞等、這些洞體都蘊藏著不少美不勝收的景態和神奇的傳說。登上乾元山頂,那又別是一片風光,氣象萬千,令你賞心悅目、脫俗超幾。明代壬子年間(西元1552年)葉松撰文,把天倉山(乾元山)喻為青城山一樣之美,一樣之靈氣。他在《遊天倉洞記》一文中說:「山而顯者,曰青城,曰天倉,則江以東之勝者也…,此天倉山之大不凡也。」並把金光洞喻為仙洞,乾元山喻為仙山。

 江油市境內之乾元山(又名天倉山)金光洞,系川西北地區有著悠久歷史的著名道教聖地。古來流傳著不少與道教相關的神奇傳說,也有著與這些傳說相應證的歷史遺徤。須說及的是,今江油市境實際囊括了歷史上的彰明、江油兩縣,而兩縣境域歷來又互有參差,如竇團山、天柱山曾屬彰明,後又隸于江油。無論述及歷史上的彰明還是江油,皆與今日之江油市為同一內涵。江油人世代傳說,金光洞是太乙真人的修道之所,而《封神演義》所描寫的哪吒鬧海、蓮花化身及太乙真人收石磯的故事便發生在江油境內,至今江油境內仍留有哪吒出生的城塘關古關隘及鬧海的九灣河遺址,而金光洞左側太極峰前石坡林中竟有石磯娘娘被降服後現出的原形—一塊似被火燒過的怪石。距江油市區20公里的翠屏山哪吒廟前,也還留有李靖的栓馬樁。至於乾元山金光洞內,更有太乙真人煉丹的煉丹爐、煉丹池等。

 為什麼會在江油一帶形成如此濃厚的、有關道教的神奇傳說呢?這與江油係道教源起、形成和發展的主要聖地,應當是有著較為密切的關係的。據《太平環宇記》卷之八十三記載:「彰明縣……靈臺山在縣北,一名天柱,高四百丈,即漢張道陵升仙之所。又《郡國志》云:靈臺山天柱岩下有一桃樹,高五丈,外皮似桃,內心似松,道陵與王長、趙升試法於此。四百餘年,桃迄今末朽,小碑記之。」再據同治版《彰明縣誌》卷六記:「靈臺山,在縣北二十里。《隋志》:昌隆縣有靈臺山。《環宇記》:在縣北,一名天拄山,高四百丈,漢張道陵升仙之所。又《郡國志》:靈臺山天柱岩下有一桃樹,高五丈,外皮似桃,內心似松,道陵與王長、趙升試法於此。四百餘年朽,有碑,今隸江油。」又光緒版《江油縣誌》卷:「天柱山,在縣北八里,山小而高,形如立樁,為縣治主山。」據此可知,天師張道陵於鶴鳴山學道之後,主要是在今江油市境內天柱山修道、傳道的。

 江油作為道教源起之地的時間似乎還可再往上溯,據同治《彰明縣誌》記載,早在秦代時,便有一名為「黃奉先」的人「避秦亂隱縣東山羅漢洞,後又居太華山。」並引《群仙錄》云:「奉先移家入太華,廣栽牡丹,開時望如錦帳。」

 到了唐代,道教興盛至極,在此修道的著名道士不少。就連彰明縣的竇子明,也棄官隱於山。雍正版《江油縣誌》說他「修道未得,出山欲雲遊。行抵仙女橋見一女人磨鐵,因問之欲為針,子明訝之。答;鐵捧磨繡針,功久自然成。遂感悟,複還山止絕項,屏人徤,恬神養性。三年,白日飛升。」杜光庭《錄異記》中記有一名為景知果的道人也曾隱居竇團山修道,「與虎豹同處,馴如家犬。鴉數集其肩臂之上,鳴戲為常。又有巨蛇時出,知果召而遺之,婉蜒而去。」「他還在《竇團山記》中記有一名為毛意歡的道人于咸通初年(860年)來山修道。

 雍正版《江油縣誌》卷上記載元代曾有道士張三豐隱于金光洞修道,便是現在所能見到的金光洞住觀道士的最早記載。原文如下:「元張真人,即張三豐,名全一,號元元子,陝西青縣人,隱太乙洞。元末黃州丁古山、馬西峰變道者冠服避亂而來,欲訪以道。三豐先入洞,二人遂留往於此……今洞內有塑像。」

 除此而外,明代嘉靖年間保寧府同知葉松於壬子年(1552年)遊乾元山金光洞後曾撰有一篇《遊天倉洞記》,《龍安府志》和《江油縣誌》藝文志中均收有此文。他詳細記寫了遊洞的所見、所聞及所感。其中寫到與觀主丁氏、馬氏的對話,原文如下:「五里抵天倉觀,扁曰『碧雲行宮』,宮中有老子像。詢之觀主丁氏、馬氏,謂其仙人丁古山,黃州人,元末舉進士。避亂,揩鄉人馬西峰,變道者冠服卜是洞以居,墾洞之麓以食,子孫世以為業。」看來,丁古山、馬西峰隨張三豐在此修道後繼之而為觀主,是可信然的了。若從元末算起,到此大約已繁衍七八代人了。葉氏文中還寫到此處除道士外尚住有僧人的情況:「雙柏下一老僧執瓣香迎謂曰,吾主此洞幾五十年,迎送有戒,不越此石。」雍正版《江油縣誌》卷上:「五華石,在天倉山。昔主太乙洞僧人迎送戒不越此」顯然,這時的金光洞已是道佛共居一穴了。當然,文中也涉及太乙真人、張三豐的遺徤:「惟石之奇,有太乙真人靜定處,有張三豐藏身處。」

 哪吒形象亦幾經演化而定型,即托生於儒,化體于道,正果於佛而永青春之聰明正直,機智勇敢、精靈敏捷,活潑天真、飽有赤子心之童體。其三大法器為「渾元巾」(渾天帕)、「乾坤圈」和「鳳火輪」。其無邊法力可以上天入地,排山倒海,扶正扶邪,助善除惡,誅妖滅怪,一切旁門左道,甚至名門正道之不正之風,不義之舉,統統盡掃無餘。故其威靈顯應日益深遠,人所盡知,遂被尊為神明奉祭不絕。娜吒之威靈顯應,雖有依託,但多象徵,考其形徤,實通三教,既富有神話色彩,又充滿文化氣息。如蓮花體之說就頗具特色而有深意。察蓮之形,花、葉、根三位一體,一物三化,即含有三教一體,三教同源之義,而哪吒托生於儒,化體于道,正果於佛之偽,此義更明。且人之愛蓮,亦源遠而流長。屈原有「溜污濁而不紹」之讚譽,李白有「清水出英蓉,天然去雕飾」之吟詠,周敦頤更有《愛蓮說》之闡述。民間亦多吉祥如意之顯應。而以蓮花為名飾者,更多不勝舉。如蓮花燈、蓮花巾、蓮花冠、蓮花如意、蓮花寶座等,甚至乞丐之唱詞亦以蓮花鬧名之,類皆以蓮為喜慶之物,寓吉祥之意也。至於蓮藕,潔白瑩淨,虛心有節,處污泥而不染,既有廉潔之諧音,又有氣節之含義,為歷代人們所喜愛,或贈「佳人」之號,或舉「君子」之稱,讚美良多。蓮葉田田,有團圓之象,是太極八封之形,具承露擺風之用,不僅有吉慶之情趣,而且有神秘之色彩。故愛蓮、護與敬蓮花之化身哪吒,豈無情絲緣線相牽連耶。

 再說哪吒三大法器之意:一、混元巾,其色正紅,其形正方,以象地,故其威力可以移山倒海,包舉萬物。二、乾坤圈,其色正青,其形正圓,以法天,故其威力可以映月耀日,籠罩眾生。三、風火輪,狀如太極,周轉不已,以明道,故其威力可以追風逐火,生化無窮。而哪吒之心性則獨具慧眼,明辨是非,守正不阿,見義勇為,不畏天,不懼地,不怕怪力亂神,既能施惠於人,又敢大義滅親,有赤子之心,慈悲之懷,無為無不為之行,向善向至善之德,故儒、道、釋皆祟而敬之。且歷代相傳,深入人心,信奉者眾。甚至有求官得官,求財得財,求風得風,求雨得雨,求趨吉避凶,果逢凶化吉,求快樂平安,真安居樂業者,傳說紛壇,顯應昭著。真是祭如在,合為一,誠則靈,有求必應,心想事成。人之然而信之則有,不信則無,成事在天,謀事在人。雖云神助,亦在自修,名為神威,實賴人力。智愚不等,故顯應亦各不相同。哪吒既得儒、道、釋之尊祟,又為各階層人士所信奉,諸多善行美德皆依而附之。其始固在《封神》、《西遊》、《高憎傳》著錄之前,察其地實在四川江油即李白故里之乾元山。

 據《江油縣誌》載:「乾元山一名天倉山,在縣西四十里,接平武界。上有天倉洞,即太乙真人洞,明葉松有《遊天倉洞記》。」又:「太乙洞在天倉山,又名金光洞。洞中石粉如麵,可食,故亦名天倉洞。」又城塘關在縣西之武都鎮,接平武界。此城塘關即《封神》所述托塔天王李靖鎮守之關,亦即哪吒三太子二月二十八日托生之地。乾元山之金光洞即太乙真人修煉之所,亦即哪吒三太子六月六日蓮花化體之處。因此,可以說此處即哪吒之生地,江油乃哪吒之故鄉。

 據現存詩文,明代江油進士戴仁題《金光仙洞》詩云:「洞深無處覓霞居,空與原床白飯餘。天上星躔占太乙,人間福地重方隅。風回石穴靈芝屈,雲護潭心水怪祛。聞說碎宵多盛事,聖燈點點似江渠。」明朝保寧府同知葉松督理江油時,於嘉靖壬子(西元1546年)所寫《遊天倉洞記》云:「洞在江油縣西四十里天倉山上。志曰:『太乙真人所曾居,名碧雲宮』。又曰洞中蓄石,細白如米,故名。……碧雲宮中有老子象逼真。詢之觀主丁氏、馬氏,謂其先人丁古山,黃州人,元末舉進士,避亂。儲鄉人馬西峰,變道者冠服,卜是洞以居。所謂仙麥麵者,洞中在在有之。意者風化石髓而成之,遊人為和麥麵食之則長飽不饑,亦物之自然,不足為怪。惟石之奇,有太乙真人靜定處,有張三豐藏身處,有盤龍形,有象鼻形,有爛柯石,……亦皆世因其似而神其說也。……時與興遭,情與景遇,山經水緯,舉目即自然之文,奇實偶虛,觸懷皆無言之易,太乙之質予焉,而獨存無級之正,居然而可玩。」

 可見乾元金光洞在元明之際,為太乙真人所曾居,且有祈龍得雨以抗旱,粉石而食可充饑之靈應,因以天倉名洞、名山,亦世人因其似而神其說也而令葉松深信確有太乙真人之明證者,即金光洞左側之絕壁上,有刻鑿之「太極圖」尚存。鬼斧神工,令人玩味不已,具思無窮。此「太極圖」今猶可見「奇實偶虛」陰陽魚紋明晰,圓徑遠視約五十餘米,奇徤壯觀,莫不驚歎。此外,洞中現存宋、元以前石刻道教造像三百餘尊,難於認識與考證之道教文字刻石古碑,以及九轉宮、九龍柱和三道煉丹池等,均足以證明乾元山金光洞為太乙之所居。洞被發現且作道場並為世人重視,乃至「聞說終宵多盛事,聖燈點點似江渠」,最遲當在唐宋時期。至於現在之城塘關、石磯山、天箭架、天旋坑、地旋坑、點將台、哪吒號、肉身墳以及黑龍潭、白龍宮和魚化石,蚌化石、珊瑚、海母等水底生物化石,肉蟹、銀緞、梭羅樹、牛肋巴等生物,皆可與《封神》所述哪吒出世之情景相佐證。

 哪吒三月十三威靈顯應于縣東北之翠屏山。翠屏山現在江油市之三合鎮石嶺鄉境內,山與武都鎮城塘鄉諸山對峙。據志乘記載,翠屏山上有哪吒行宮,「第一樓上塑有哪吒真人象,歲旱禱雨輒應。」後為火所焚(或云為鄧艾伐蜀時所焚),故翠屏山又名火焚山,俗稱火盆山。約唐宋時期,山上又重建道觀,稱「碧雲宮」,奉哪吒太子及太乙真人。明嘉慶壬庚(西元1542年)大鶴仙人高簡文書碑記其盛況,至清代又擴充修繕,備極堂皇。因為哪吒托夢現身,威靈顯應之處,故奉祭哪吒三太子之香火不絕,傳說靈應無比。可見翠屏山哪吒行宮之始建當在漢代以前,重建亦在唐代之後,最遲亦在元、明之際。而哪吒三太子威靈顯應之傳說則在道教始興之時已有之矣。後因廟碑失,無從考證。

 金光洞位於四川盆地北緣龍門山脈前後部,大約在二億年前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沈積了三疊系的碳酸鹽岩,以後,隨著地殼上升,海水乾涸而露出水面,在造山運動之後隆起形成山峰,確切地說來主要是印支期構造運動的擠壓力,使岩層傾斜,產生了節理裂隙。在地下水的作用下,經過岩溶一一崩塌一一搬運的反復過程,大約是在距今40萬年的中更新世晚期形成了金光洞這樣一個神秘的洞府。當時的金光洞處於淺飽水狀態,有的洞穴轉入包氣帶進入化學沈澱階段,逐漸形成了洞內現今的石鐘乳,石筍,石等溶蝕堆積型景觀。因此,從地質背景看來,這里很古以前的確是所謂「東海」,那麼有哪吒鬧海之類傳說,也就有稽可查了。

 關於金光洞的傳說,從現存的方志上來看,當推明代嘉靖年間葉松的《遊天倉洞記》。金光洞,相傳為太乙真人修煉之所,故又名「太乙洞」。其山門石坊有對聯一副額曰「蓬萊仙洞」,上聯為「百二山河八寶金光開萬善」,下聯為「五千道德雙林雲樹闡乾元」。洞口左側石壁上有清光緒年所刻太乙洞三個大字。洞內有宋元道教石刻像四十餘軀。金光洞洞深莫,縣誌記載有好事者,進洞遊七日,火不繼而出,云見陰河,鐵船、石床、太乙三道丹池等。目前,一般遊人到達處,可觀賞到太乙第一丹池、九龍柱、九轉宮、龍池、孝子跪天轎、張三豐藏身處等景觀。

 洞外,每當夕陽西下,萬道金光灑滿洞口,將潔白如玉的面壁映得金壁輝煌,遊人若置身他境,金光洞亦由此得名。洞之左有太極峰,其峰聳入雲端,萬丈懸岩絕壁若刀削斧劈,正中凹進一大圓圈,直徑約五十餘米,雄偉壯觀,大圓中有陰陽魚之像,是謂「太極圖」,傳說為太乙真人所刻。峰下山坡為樹林,叢中聳立著形態各異的石頭,其中一塊表面多孔,似為火燒之痕,傳說石磯娘娘被太乙真人用九龍神火罩燒孔後現出的原形—「石磯石」。去往太極峰的沿途,還可觀賞到哪吒肉身墳,哪吒點將台,哪吒號(奇特石孔),九龍坡被哪吒用乾坤圈擊打之後形成的天旋坑、地旋坑等等。

 從以上史料記載、遺徤和口碑傳說來看,金光洞形成久遠,其有關太乙真人,哪吒太子之傳說應早于明代成書的《封神演義》。那麼從以上情況來看,江油的金光洞和太乙真人傳說至少在宋元之前就頗為流行了。

 太乙真人為道教神仙之一,道教神仙等級森嚴。據南朝的陶弘景說:「三清九宮,並有僚屬,列左勝於右,其高總稱曰道君,次真人、真公、真卿。其中有禦史、玉郎諸小號,官位甚多也。」《神仙傳》把神仙分為上仙、次仙、太乙真人,飛天真人、靈仙、真人、靈人、飛仙、仙人等九品。太乙為十二金仙之首(十二金仙有太乙、廣成、巨留、玉鼎、燃燈、准提、接引、臣留、文殊、慈航、黃龍、赤松共十二個真人)。太乙亦為「太一」,中國哲學術語。「太」是至高之極,「一」是絕對唯一的意思。《莊子‧天下》稱老子之學為「主之乙太一」。「太乙」又是星官名,在天龍座內,屬紫微垣。《史記•天官書》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

 巍峨的觀霧山,位於龍門山脈的末端,陳塘關地處川西北次平原與龍門大山區的結合部位。江油名勝「霧山靈雨」這一自然景觀,就是當地人民祈禱平安的聖地。能誕生一個為民除暴的哪吒神童,是這一帶祈求庶民的普遍願望。聰明、勇敢、機智,正直,集全能法寶、法術於一身的,也就是在這祈求的聲吟中「降臨」,並通過民間傳說的形式,把哪吒的「形象」、「事徤」一代一代的傳頌到環宇各地。

 在鄧艾開闢陰平道入川以前(西元263年)武都陳塘關,是通入大山區、鎮守大、小二河(指涪江、大康河)的關隘所在地。這里地勢顯要,可以鎮懾這兩條河濱大道往來,是封鎖出入大山區的要塞。相傳托塔天王李靖,曾任過這個關隘的總兵,三太子哪吒也就在這里降生。在陳塘關的古寨上,還遺留有古關隘屯兵用水的古水井,和屯水的水塘。據《江油縣誌》引證唐代《陰平縣誌》稱,武都城關為古隘無疑。《關隘志》亦稱,陳搪關又名高堂觀,縣西(指武都)十里。峰巒峭矗,俯視江油,山上有井隨涪水清濁。自哪吒在這里出身,和「哪吒鬧海」的故事傳播四方後,後人就在這古陳塘關的舊址基礎上,改建為「陳塘關(觀)道觀」。廟內既塑有陳塘老祖,送子觀音,李靖王像,還有哪吒的金身。現在有稽可考,和金光洞柏宗仁道長的憶:曾多次重建于清嘉慶年間的陳塘關,為磚木結構的四合院廟宇,是江油著名的道觀。他說:清代再建的陳塘關,除有上述菩薩外,還專建有哪吒行宮,主廟背後還建有城樓。這城樓昭以顯示哪吒曾在此開「乾坤弓」,放「震天箭」,射死(在今北川通口鎮石山)石磯娘娘之碧雲童子的城樓。而且這「城樓」與《太乙真人收石磯》等所描述的箭中方位距離和地貌環境相符。看來前人的這些建塑,完全與哪吒出生陳塘關的故事是吻合一致的。可惜,這座陳塘觀廟宇,先前是初毀於1935年,最後到1958年才被全部拆除。不過、現在的古井、塘、廟宇的基石輪廊,仍依稀可考當年廟宇的規模。而且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一日膜拜送子觀音「搶童子」的景況,還仍然留在武都這一帶老人的記憶中。

 居家陳塘觀的哪吒,到現武都東,南塔腳下那一段河灣--九灣河去洗澡,從距離上說那也是完全可能的事。據《竇坪山志》碑文稱:這段河的定名,早在唐代以前,就謂之「九灣河」,而不是明代許仲琳編篡《封神演義》以後的附會名稱。清乾隆戊寅年《重建雲岩寺碑記》:唐竇姓真人,字子明,里居九灣河養生潭岸。緊接這段河灣的下端,就是今天的「竇坪壩村」。可見唐開元、天寶年間的竇子明就里居九灣河竇坪壩這一帶。《封神演義》第十二回《陳塘觀哪吒出世》說:哪吒在九灣河洗澡,在東海肇事,打死東海龍王的三太子敖丙。

 清代在江油民間對太乙真人、哪吒的信仰崇拜達到極盛時期。江油金光洞,哪吒廟的神徤除宋元前的石刻神像外,絕大多數為清代所建。如金光洞外清代文人留下的「太乙」、「蓬萊仙洞」、「百二山河八寶金光開萬善,五千道德瓊林玉樹闡乾元」等墨徤。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江油縣誌‧外紀志》中的一段記載:「萬信明、火烽山道士。(火烽名翠屏山。參見《江油縣誌‧山川志》)自幼攜資入山數十年,修哪吒真人樓備極堂皇。複以所積千金買韓姓田畝,歷年收租作諸善事,且具呈存案,後其徒同首事等遵守,至今不廢。」萬信明敬奉哪吒從幼年到老年,費盡畢生精力與祖傳財力,火烽山哪吒廟至清光緒年間仍保持盛況。昔日的哪吒真人樓,今天仍留下近千塊刻有「清同治、翠屏山」的石磚,和一塊清代石碑及殘存的石柱和石刻,根據現存的哪吒廟原貌圖和遺址,當年哪吒廟規模之大,香火之盛,至少在清代或清以前的哪吒廟無能與之相匹,萬信明對哪吒敬奉之情,可見在江油之影響。

 據《江油縣誌》引證唐代《陰平縣誌》稱,武都城塘關為古隘無疑。又據唐代《關隘志》稱:城塘關又名高堂觀,在縣西(武都)十里,峰巒峭矗,俯視江油,山上有井隨涪江清濁。故老相傳這里就是當年哪吒鬧海之地,哪吒三太子就出生在當時的城塘關總兵李靖王府裡。相傳現在的武都在地,億萬年前還是一片汪洋(這一點已被考古發現的大量所燕兒石化石,節甲魚化石等海洋生物化石所證實),也就是《封神演義》書中所說的東海。現在武都鎮東、南塔腳下的那一段涪江,就是書中所述哪吒當年洗澡戲水的九彎河。據說娜吒三太子就是在這里,憑藉師父太乙真人傳授的法寶乾坤圈、混元巾,打死為害人們的東海龍王三太子敖丙、巡海夜叉李 ,後人為了懷念這位不畏強暴哪吒,就在古城塘關的舊址上,建起了城塘關道觀,觀內除塑有城塘老祖,送子觀音、李靖王神像外,還塑有哪吒的金身神位,讓他永享人間香火供奉。但究竟於何時在這里修建了哪吒廟呢?具體年代現在已無從稽考了。從對1958年被完全拆毀的最後一座廟宇遺徤的考古發現來看,它屬於多次重建的建築物(可以肯定的年代可上溯到宋元時期)。山上的哪吒廟與山嘴上的城塘觀以及主廟後的城樓,都是同時代的建築物。而城塘關廟前的池塘和傳說中底通東海的古井,其建成年代,又先於廟宇。現在,城塘關(觀)的廟宇、城樓、坡腳下的哪吒廟,雖已不見蹤影,但古城塘關的池塘和古井卻依然存在,並繼續灌溉著當地的農田。人們將這口水源豐富的古井依然視為底通東海的「天眼」和「神泉」。

 據城塘關解放前最後一位住持道長柏宗仁道士回憶稱,城塘關曾多次重建,最後一次建于清嘉慶年間,為磚木結構的四合院式道觀,其時香火極盛,為江油著名道觀,廟內除供有李靖王外,還專建有哪吒宮,廟後還建有城樓,相傳哪吒當年就是在這里開「乾坤弓」,放「震天箭」射死石磯山(今北川縣通口鎮石磯山)石磯娘娘的碧雲童子。而奇妙的是,站在乾元山這個位置恰好和今北川通口石磯山隔河相望,正好是一箭之地。現在城樓雖已不在,但登臨斯地,西望石磯山,見山風激蕩,亂雲飛渡,遙想混池初開之際,哪吒太子挽弓如滿月,箭去似流星,穿雲裂石,射殺碧雲童子,其豪氣英姿,恍如撲面而來,遊人至此,多驚歎睹今思昔,頓覺天地悠悠,人生渺小如滄海一粟。

 金光洞現為江油市的八大景觀之一。洞體隱匿於天倉山的石灰質山崖中,整個洞中景現屬典型的喀斯特水蝕溶洞地。其洞深不可測,即便是炎炎夏日,洞中亦覺寒氣襲人。人稱其為:「陰陽三步界,寒暑兩重天」。洞內石鐘乳發育良好,保存完整、形狀無奇不有,千姿百態,引入入勝。最使人感到奇特的是洞中還有一些奇特的神秘景觀,如相傳是太乙真人的煉丹池,須側身盤旋環繞而進的「修仙靜室」,還有極其神似的爐鼎和石床,據說是煉丹的用物。在洞內岩壁上,還供有和刻有太乙真人、哪吒太子、三清老祖等神像。洞內現存有大小神態各異的石刻神像計二百多件,據此可以肯定,乾元山金光洞與太乙真人、哪吒之間的有關神話傳說,早在南宋時期已在江油地區流傳開來,整整比《封神演義》的成書時間早了四百餘年,其靈山洞府之名,想來也是古已有之。

 翠屏山,現名火盆山(原名火峰山,火焚山),位於江油市石嶺境內,距中壩約十公里。翠屏山山峰呈金字塔形,山尖和山腰為赤褐色,遠看好像一盆熊熊烈火在藍天下燃燒,火盆山由此而得名。據《江油縣誌》記載:翠屏山,山上有哪吒神像,歲旱禱雨立至。相傳哪吒在九灣河殺死李艮、敖丙後,東海龍王集聚人馬一齊出動,逼迫他的父母償命,哪吒為了不累及雙親,自願剖腹腸,剔其骨肉,還與父母,以盡孝道。哪吒喪身之後,魂無所依,四處飄泊,他的母親按照他托夢要求,在距城塘關四十里的翠屏山上建立了廟,塑其金身以附其魂,領受人間香火。後經歷朝歷代整修重建,香火極盛,直到1935年毀於兵火。哪吒神像雖然被毀,但該處現尚存有反映殷周時期的大型石刻畫四幅,石像四座,李靖王的拴馬樁一根,石圍杆兩根,古磚五千餘匹,據市文物管理部門鑒定,皆屬明清故物。

sun 發表於 2017-5-26 01:23

哪咤信仰及其在巴蜀的传播
2014-8-5来源:李远国点击数: 11284          作者:李远国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李远国

在道教众多的神灵中,被称为“太子爷”、“中坛元帅”、 “金康元帅”、“罗车太子”等尊号的哪咤,受到相当广泛的信仰。自唐宋以来,本为佛教之护法的哪咤,即开始融入中国传统的信仰之中,成为道教神系中一位重要神灵。在四川境内即有着不少的宫观祀祭哪咤,说明早在宋元之际哪咤的信仰就己流行巴蜀。随着《西游记》、《封神演义》等神魔小说在社会的广泛传播,哪咤更以其少年英武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尊神。据统计,中国内地现有几十座哪咤庙,香港、澳门有三座哪咤庙,台湾地区主祀神是哪咤的宫庙就达千余座,拥有广泛的信众。这里,就其哪咤信仰的由来、演变以及在巴蜀传播的情况而论。
至于哪咤的生父托塔天王李靖,则是将宗教传说与历史人物相结合的产物。考李靖本唐初名将,曾配享武成王姜太公庙祀,为唐朝十哲之一。唐人小说中已有李靖代龙行雨的故事,唐末渐被神化,视为神灵,五代时封为灵显王。《文献通考·郊社考》卷二三曰:“灵显王庙,在郑州城东仆射陂侧……唐末建庙,因陂为名,俗传李靖神也。后唐天成二年,册封靖为太保,晋加号灵显王。”《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第三百三十四卷《潞安府部》载:“灵显王庙,在南门内,元至治二年建。”“唐李卫公庙,在县西北三十里坐落回袁店。”
至于《西游记》中载哪咤“割肉析骨”之事,亦早有所本。宋代普济和尚《五灯会元》卷二曰:“哪咤太子,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然后现本身,运大神力,为父母说法。”可知此类传说自来已久。在《封神演义》第九十九回“小哪咤莲花化身”中曰:“太乙仙,荷花铺成三才相,又把荷叶用手抢,荷梗攒成骨头节,上中下,三百六十骨缝匀停。又将荷叶包裹好,仙丹一粒放居中。连忙运动先天气,九转坎离龙虎功。……荷叶登时全不见,站起了,一位郎君貌惊人,齿白唇红双丫髻,腰围背厚两头均,水红中衣赤着脚,翠盖仙袍正可身,晃晃荡荡高丈六尺,不亚如从天降下一尊神。”详细记述太乙真人如何运用荷梗荷叶,借物还魂,化身另一个有骨有肉的尊神。
此际的哪咤,己为道教护法元帅,并为诸多道派信仰。如宋代兴起的天心派,传天心正法、三天玉堂大法、混元六天如意大法于世,法中即奉哪咤为护法。其咒曰:“灵官性急,威猛哪咤。三头九目,飞石扬沙。烈火烧空,焚灭精邪。火部灵官,乌鸦先锋。丁甲灵官,缚鬼销熔。金砖金枪,火马火龙。金光灿灿,黑雾盘旋。统领吏兵,万万千千。来临坛下,啖魔握权。上帝有敕,不得稽延。急急如虚皇天尊律令。”
这种对哪咤的崇拜,再经过《西游记》、《封神演义》等神异小说的宣传,对哪咤的信仰更是深入人心,得到民众百姓的普遍敬仰。据《封神演义》所言,哪咤乃乾元山金光洞太乙真人弟子灵珠子,因应成汤之乱,奉元始天尊之命转世,辅佐姜子牙以成周业。他降生于陈塘关总兵李靖家,生有灵异,拜太乙真人为师,后大闹东海,打死龙王三太子,射杀石矾娘娘的碧云童子,屡闯大祸,以至剖腹剔骨,求太乙真人重塑莲花化身。后哪咤又得太乙真人仙酒火枣,化成三头八臂:“哪咤饮了三杯仙酒,吃了三枚火枣,只觉得心内发烧,浑身骨节咯崩崩连声响,只听的左右一声响亮,长出一只手来,说声不好!一言未尽,右边又出来了一只胳膊来,把哪咤吓得目瞪痴呆,只听的左右齐响,长出了六只手来,共是八只手,又长出两个头来,共是三头八臂。真人拍手大笑说:哪咤不必害怕,这是我赐你法相,要收就收,要显就显。”就把变神法术传与哪咤,哪咤满心欢喜,两只手使金枪,一只手拿定乾坤圈,一只手拿混天绫,一只手拿金砖,还空着三只手,真人又将九龙神火罩与阴阳双剑均赐与哪咤。
道教《宝诰大全》载中坛元帅宝诰:“兴周圣将,灭纣前锋。金光洞裹炼金光,玉虚奉命降陈塘。左执金圈,右执尖鎗,足踏两轮,日火日风,驱妖灭怪斩魔王。亲历一千七百浩劫,而圆道果。破尽三万八千恶阵,永镇天宫。一蕊莲花,化成庄严妙相。十方世界,广济救苦慈航。玄功深奥,变化无穷。达地升天转眼中,临敌无惧。威武堂堂,大忠大孝,至勇至刚,安民护国,中坛元帅天尊。”
四川是道教的发源地。自张陵创教于鹤鸣山,宏道于青城,其后高道辈出,流派众多。至两宋时期,青城神霄派、鹤鸣忠孝派、朱洞元清微派、八卦混元派、丰都北帝派、西蜀太乙派等相继兴盛于巴蜀,其所传众多的道法,如“灵官陈马朱三帅考召大法”、“上清马陈朱三灵官秘法”、“玄坛赵元帅秘法”的将班中,皆有“太子哪咤”,这说明其时的四川已有哪咤崇拜。
在“灵官陈马朱三帅考召大法”序说,正一灵官下属有“金砖、火瓢二副将”,其中的“金砖副将”就是“感应统摄都太子哪咤”。其召咒曰:“灵官性急,威胜哪咤。三头九目,变化通灵。分真化气,一体三身。鼻流黑雾,罩定乾坤。闻吾关召,速离天门。驱邪缚崇,远近搜寻。山魈精怪,捉缚来呈。速令附体,通吐姓名。若有违命,押送丰庭。”敕符咒曰:“灵官性急,威胜哪咤。三头九目,足踏火轮。部兵队队,斩邪灭精。闻吾急召,速离天门。急急奉紫微大帝律令。”遣咒曰:“灵官性急,威胜哪咤。摧山倒岳,箕土扬沙。八纮检举,三界巡逻。大小无隐,勘捉徒窝。不拘远近,选甚精魔。大赐威光,按律持戈。急急奉昊天玉皇上帝敕,北极紫微大帝律令摄。”
其“正一玄坛赵元帅秘法”将班中的八王猛将,首位即为“正一哪咤王”,其元帅符咒曰:“玄坛有将,吴宛将军。手执铁索,收缚恶人。皇民受苦,岁月幽深。左司右院,收摄生魂。枷锁形狱,速脱患身。元帅急去,不得暂停。急急如律令摄。”在“正一玄坛飞虎都督赵元帅秘法”将班中,则谓哪咤为赵公元帅的副帅,“正一哪咤金轮大元帅黄元益,即涌头大神。三头,披发,赤面,红袍,金甲,绿袍,手执金轮。”
因此,在今四川境内,有着许多关于太乙真人、哪咤的遗址。如江油乾元山、天仓洞,传说即系太乙真人修炼之所,又是哪咤莲花现身之处。其三合镇境内有翠屏山,传为哪咤行宫遗址;武都镇境内的陈塘关,传为其父亲李靖的总兵府驻地。江油一带形成如此浓厚的、有关哪咤的神奇传说,这与江油系道教发展的重要地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据宋樂史撰《太平环宇记》卷八三记载:“灵台山在县(彰明县)北,一名天柱山,高四百丈,即汉张道陵升仙之所。又《郡国志》云:灵台山天柱崖下有一桃树,高五丈,外皮似桃,内心似松,道陵与王长、赵升试法于此。四百余年,桃迄今末朽,小碑记之。豆圌山,《九州记》云:高五百丈,上有北神池并祠庙。”
到了唐代,道教兴盛至极,在此修道的著名道士不少。就连彰明县(今属江油县)主簿窦圌(字子明)也弃官隐于江油窦圌山。杜光庭《录异记》:“绵州昌明县豆圌山,真人豆子明修道之所也。西接长岗,犹通车马;东临峭壁,陡绝一隅。自西壁至东峰,石势如圈,两崖中断,相去百余丈,挤攀险绝,人所不到。其顶有天尊古宫,不知所制年月。古仙曾笮绳桥,以通登览,而絙笮朽绝,已积岁年。里中有言曰:欲知修续者,脚下自生毛。如此相传久矣。咸通中,有道士毛意欢,山下居人,幼而为道,常持五千言,诵不辍口,着弊布褐,日于市诵经,乞酒醉而登山,攀缘峭险,以绝道为桥焉。山项多白松树,以绳系之,横亘中顶,布板椓于绳上。士女善看,随而度焉。行及其半,动摇将堕,而其底不测,莫敢俯视。数年,绳朽桥壤,无复缉者。”蒙文通先生指出《云笈七签》引《升玄经》中的“仙人窦子明”,为四川江油人,他启问三一之意,即重玄学义理,入圌山学道,故名窦圌山。
窦圌山远看呈团形,山颠三峰,拔地而起,高逾100米。峰顶各有古庙一座,名东岳、窦真、鲁班。三峰之中惟一峰有险路可通,其余两峰由上下两根铁索组成悬桥相连。峰下不远处为云岩寺,始建于唐,明末焚于兵火,清雍正三年(1725年)重修。寺前山门外有唐李白题赞圌山石碑一通,谓:“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
从江油市区到含增镇乾元山,距离大约有30公里。乾元山山脉横亘东西,绵延十余公里,因受盘江河谷的影响,其山南坡形成层层叠叠自水面至山顶的多级悬崖,悬崖相对高差在300~400米之间,地势十分雄奇险峻,而金光洞则隐匿于乾元山的白岩悬崖中。从山脚到洞口,必须步行,需三个多小时,经过一段段险峻的山路,才能到达道教圣地金光洞。
金光洞前一公里处,有一座哪咤太子的肉身墓,其碑乃清同治五年刻立。至洞山门石坊,有清人题对联一付,额曰“金光洞”、“蓬莱洞天”,上联为“百二山河八宝金光开万善”,下联为“五千道德双林云树阐乾元”。入洞口,左侧石壁上有清光绪年所刻“太乙洞”三个大字。在金光洞中,今尚有道教石雕神像近百余尊,多为明清风格,如吕祖圣像,头载纯阳巾,形象端庄。从元明以来,这里就被称为太乙真人、哪咤修道成真的圣地,而被众多道教信徒所朝拜。
明嘉靖壬子(1552年)保宁府同知叶松《游天仓洞记》曰:“洞在江油县西四十里天仓山上。志曰:太乙真人所尝居,名碧云宫。又曰:洞中蓄石,细白如米,故名。”其天仓山有天仓观,“曰碧云行宫,宫中有老子象逼真。询之观主丁氏、马氏,谓其先人丁古山,黄州人,元末举进士,避乱。偕乡人马西峰,变道者冠服,卜是洞以居,垦洞之麓以食。”其后,过转藏坪、鬼门关、五华石,即至天仓洞,洞前有小佛刹,“甚庄严,石像皆宋元以前故物。”入洞观之,其石千态万状。“所谓仙米面者,洞中在在有之。意者风化石髓而成之,游人尝和麦面食之,则长饱不饥,亦物之自然,不足怪。惟石之奇,有太乙真人静定处,有张三丰藏身处,有盘龙形,有象鼻形,有烂柯石。亦皆时人因其似而神其说也。出至洞口,登天仙楼,煦然如春。洞主夏则居古像殿,冬则居此楼,以乘其旺气。”“启窗远眺,石泉以南,龙安以北,诸山先后如班行,戢联如僚属,俯如揖,仰如侍,下如拜坐,岣嵝如揖,高低间错,莫不静好。天仓溪水,环抱山麓,左右两翼,气欲飞动 。众皆叹曰:奇哉!宜乎太乙真人之所居,而以宫名之也。”
据此可知,元明之际的江油天仓山,已为太乙真人、哪咤、张三丰修真之地,其“石像皆宋元以前故物”。且建有许多寺庙,如碧云行宫、天仙楼、古像殿、康济龙神祠、无盖寺等。雍正版《江油县志》卷上亦记载张三丰曾隐于金光洞修道:“元张真人,即张三丰,名全一,号元元子,陕西青县人,隐太乙洞。元末黄州丁古山、马西峰变道者冠服避乱而来,欲访以道三丰,先入洞,二人遂留往于此……今洞内有塑像”。其时道观多达l5座,成为与青城、鹤鸣并列的道教圣山。
入清,江油民间对太乙真人、哪叱的信仰崇拜达到极盛时期,有道教宫观32座,其中规模较大的为哪咤真人楼、太华观、乌龙观。民间谓哪叱每年农历三月十三,威灵显应于县东北之翠屏山。
翠屏山现在江油市三合镇石岭乡境内,山与武都镇城塘乡诸山对峙。据方志记载,翠屏山上有哪叱行宫,“第一楼上塑有哪叱真人象,岁旱祷雨辄应。”明嘉庆壬庚(1542年)大鹤仙人高简文书碑记其盛况,至清代又扩充修缮,备极堂皇。《江油县志·外纪志》曰:“万信明,火烽山道士。自幼携资入山数十年,修哪咤真人楼,备极堂皇。复以所积千金买韩姓田亩,历年收租,作诸善事,且具呈存案,后其徒同首事等遵守,至今不废。”
金光洞这座千古的道观,乃太乙真人、哪咤的修真圣地。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不断进步,1993年,江油市人民政府发文公布其为道教活动场所。现在已建和将陆续建设财神、药王、文昌、魁星、哪吒、天王、三清等殿,以哪吒来弘扬翠屏山道场,海内外众多的道教界人士及修道者纷纷前去朝拜。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