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 FINANCE's Archiver

sun 發表於 2017-5-5 13:23

中國民間宗教研究30年

中國民間宗教研究30年
2012.10.22 10:08
來源: 人文與社會     作者: 李志鴻

 中國民間宗教是不同於正統佛教、道教等宗教形態的另一種宗教形式。民間宗教在中華文化中有特定的位置,在長期的流傳中,民間宗教儼然成為民眾信仰主義世界的重要領域,不僅構成了千千萬萬底層群眾的篤誠信仰,而且也深刻地影響著各個地區的民風、民俗,下層民眾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從歷時性的角度來看,民間宗教對中華民族性格的形成起過不可忽視的作用,對中世紀的宗教生活、政治生活發揮過重大影響。從共時性的層面來說,
  作為民眾文化之一種的民間宗教,是高雅文化、正統神學的孕育之母。對民間宗教進行研究也就具有了它應該有的意義,而對改革開放以來學界的民間宗教進行總結自然也十分重要。200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成立40周年,馬西沙先生作《中國民間宗教研究的四十年》一文,對40年的民間宗教研究已有精彩的評論。此文是在業師馬西沙先生文章的基礎上再以專題的形式寫作而成的。筆者學力不逮,行文中必有不妥之處,還請方家斧正。
  一、1978年以前的中國民間宗教研究概況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民間宗教始終存在,對中國的民間宗教進行研究不僅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又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荷蘭的漢學家格魯特(De Groot.J.J,1854--1927),是最早對中國的民間宗教進行現代意義上的學術研究的。其所著的《中國的教派宗教與宗教迫害》(Sectarianism and religious persecution in China : a page in the history of religions)完成於1903年,對龍華教、和先天教的儀式活動進行了考察。其後,陳垣、鄭振鐸、吳晗等中國學者從歷史學、文學的角度對民間宗教也進行了研究。陳垣先生先後著有《火襖教入中國考》、《摩尼教入中國考》、《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鄭振鐸先生則在1938年出版的《中國俗文學史》一書中,首先系統探討了寶卷。明史專家吳晗於1940年12月發表《明教與大明帝國》,對明教與大明帝國關係進行考證,否定了白蓮教起義推翻了元蒙政權之說。繼以上三位學者之後,李世瑜先生也著手對中國民間宗教的研究。李氏的研究始於1947年夏天在河北萬全縣對黃天道進行的社會調查,此後調查還涉及了一貫道、皈一道、一心天道龍華聖教會等教派。1948年底,李氏將研究成果集結出版,即《現代華北秘密宗教》一書。對寶卷的收集及目錄的整理是李世瑜研究的的另一領域。1961年10月李世瑜《寶卷綜錄》一書由中華書局出版。該書不僅收集了李氏自身收集的寶卷,而且綜合了《破邪詳辨》、《湧幢小品》等歷史著作所載經文目錄及從鄭振鐸到胡士塋等人藏書及藏目、書目。此外,還有一些學者的文章對一部分學者曾產生過長期影響,熊德基《中國農民戰爭與宗教及其相關問題》一文即屬此列,該文發表於1964年《歷史論叢》第一輯,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分析了在農民戰爭中宗教的兩重性作用。
  二、1978年以後的中國民間宗教研究概況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學術界開始了真正對民間宗教的研究。喻松青是在民間宗教研究開風氣之先的學者,她於1981年在《清史研究集》第一輯發表了《明清時期的民間宗教信仰和秘密結社》,隨後又有《明代黃天道新探》、《清茶門教考析》、《天理教探研》等文章發表。1987年喻松青《明清白蓮教研究》一書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是十二篇文章的結集。1994年喻松青在臺灣出版了《民間秘密宗教經卷研究》。
  馬西沙於1982年3月完成了四萬字的碩士論文《清前期八卦教初探》,此文發表於1983年出版的中國人民大學1982屆碩士論文選。1982年後馬西沙開始利用檔案與寶卷研究羅教體系的齋教、青幫及民間道教體系的黃天道與弘陽教。1984年馬西沙與程歗在《南開史學》第一期發表了《從羅教到青幫》,系統地考證了羅祖教的幾大支流分佈及形態。對青幫從宗教到水手行幫會社再到幫會的幾個歷史發展階段作了考證釣沉及科學的分析。1984年馬西沙在《世界宗教研究》第一期發表了《略論明清時代民間宗教的兩種發展趨勢》,從總體把握民間宗教的家族統治及農民運動的兩種不同形態及其之間宗教的相互關係,不贊成過分抬高民間宗教家族封建統治及宗法依附關係的歷史地位。日本學者加治敏之對青幫一文及此文都有具體評論。1984年馬西沙與韓秉芳在《世界宗教研究》第三期發表了《林兆恩三教合一思想與三一教》。1984年後馬西沙又陸續發表《最早一部寶卷的研究》、《黃天教源流考略》,用第一手資料進一步擴展研究成果。其後發表在《清史研究集》的《江南齋教研究》則是對羅祖教江南的發展與摩尼教融匯合流的深層次探討。
  1983年,韓秉芳與馬西沙合作的文章《中國封建社會的民間宗教》在第九期的《百科知識》上發表。1985年韓秉芳先生在《世界宗教研究》第四期發表了《弘陽教考》。此文是第一次用清檔案研究弘陽教的文章。此後韓秉芳則於1986年在《世界宗教研究》第四期發表了《羅教五部六冊寶卷思想研究》。這篇文章是在第一手資料基礎上做出的有深度的研究。2004年,韓先生在《世界宗教研究》又發表了《觀世音信仰與妙善的傳說--兼及我國最早一部寶卷<香山寶卷>的誕生》,文章運用大量的文獻史料和碑刻,闡明瞭觀世音菩薩信仰中國化的過程。並且進一步論證了《香山寶卷》作為迄今所知最早的一部寶卷,是北宋杭州上天竺寺普明禪師在崇甯二年(1103)撰寫完成。
  1989年馬西沙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了專著《清代八卦教》。該書以大量的清代檔案以及作者調查得來的八卦教經卷為主要史料,揭示了八卦教的起源、演變、內部組織,由此形成的世襲傳教家族的興衰。進而還分析了教義、儀式、教規與農民運動的關係。對八卦教與華北諸多的民間宗教教派的複雜關聯也給以深入的關注。徐梵澄先生在1992年第八期《讀書》以《專史?新研?集成》為題,評價此書,認為著者"在極難措手的專題理出了一個頭緒,使人明確見到史實的真姿,這是深可讚揚的事。"1986年馬西沙與韓秉芳開始國家七五時期重點研究專案《中國民間宗教研究》課題的寫作。1991年4月此書完稿。1992年12月《中國民間宗教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全書共計二十三章、106萬字,涉及從漢代至清代民間道教、民間佛教、摩尼教、羅教、黃天教、弘陽教、聞香教、江南齋教之大乘、龍華教、金幢教、青蓮、先天燈花、金丹道、八卦教、九宮道、龍天教、一炷香教、收元教、混元教、劉門教、黃崖教、三一教等數十種宗教,凡此皆一一縝密鉤沉考證。為中國民間宗教研究的開創性、里程碑式的作品。此書2004年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再版。1998年馬西沙獨立完成《民間宗教志》,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該志書由於印刷數量極少,得見者幾稀。2005年該志書以《中國民間宗教簡史》為名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再版。再版時,收入馬先生的新近文章兩篇,以及後記一篇。簡史對《中國民間宗教史》的不足和缺憾進行校正,系統研究了中國民間宗教史上彌勒教與摩尼教的融合,進而指出元末農民起義為白蓮教起義這一觀點,是對歷史的誤判,明清民間宗教世界也不存在一個"白蓮教系統";同時,簡史也對從變文到寶卷的源流關係進行統觀,對羅教的五部六冊寶卷教義作了闡釋:即由淨入禪,再由禪入淨,形成禪、淨結合,心性即安身立命之淨土,心性即本體。
  林悟殊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即專攻摩尼教。他先後在《世界宗教研究》等雜誌發表了《摩尼二宗三際論及其起源初探》、《摩尼教入華年代質疑》、《唐代摩尼教與中亞摩尼教團》、《老子化胡經與摩尼教》、《從考古發現看摩尼教在高昌回紇的封建化》等十余篇文章,翻譯了柳存仁發表在七十年代末的《唐前火襖教和摩尼教在中國之遺痕》[1]。林悟殊在摩尼教起源,摩尼教原始教義中融入了彌勒佛觀念等問題上與柳存仁觀點一致。柳存仁根據西文及道藏資料證明"在五世紀下半葉摩尼教經也已傳入中國。"林悟殊則進一步指出"中國內地可能在四世紀初便已感受到摩尼教的資訊"。1987年林悟殊將過去成果集結整理成專著《摩尼教及其東漸》在中華書局出版。
  楊訥則在宋元白蓮教研究上取得重要成果。在元末農民起義與宗教之關係上,楊訥是白蓮教起義的主要支持者。他的代表作《元代白蓮教》發表於1983年《元史論叢》第二輯。1987年在《文史哲》第四期上發表《天完紅巾軍與白蓮教的關係考證》,在《元史論叢》第一輯上發表《天完大漢紅巾軍述論》。楊訥在白蓮教研究上的另一貢獻是,對白蓮教史料的編輯,曾與陳高華共同編輯了《元代農民戰爭史料彙編》,又獨編《元代白蓮教資料彙編》,對廣大學者進行白蓮教研究提供了方便。2004年6月楊訥的《元代白蓮教研究》一書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從八十年代初至今對民間宗教集中作個案研究的還有李尚英。李尚英主要從事對天理教的研究,發表了《天理教新探》及其後的《論天理教起義》、《論天理教起義的性質和目的》等十余篇文章。
  八十年代中期天津學者濮文起專注於研究民間宗教,1991年發表《中國民間秘密宗教》一書,介紹了十幾種民間教派,對其組織、經卷、教義、儀式、修持進行了研究,帶有秘密宗教簡史性質。此後濮文起完成了《民間宗教詞典》。2000年8月濮文起發表了《秘密教門:中國民間秘密宗教溯源》一書(江蘇人民出版社)。濮文起對現實民間宗教的調查研究最為引人注目。他發表在臺灣《民間宗教》的《天地門教調查與研究》,將歷史學和人類學研究的方法論相結合,對歷史資料進行考證,對現狀活動進行考察。在近四萬字的論文中,為學界呈現了一片人們未知的信仰世界。
  改革開放以來,路遙與程歗把檔案史料引入義和團運動的研究,研究民間宗教與義和團的關係。兩人合著的《義和團運動史研究》於1988年出版。其後程歗開始注重民間宗教與鄉土意識的關係,1990年出版了《晚清鄉土意識》一書。作者眼光敏銳,視角獨特。在書中探討了鄉土意識在晚清思想文化中的地位,以及鄉土社會的政治意識、日常意識、宗教意識等等,此書與1994年侯傑、範麗珠的《中國民間宗教意識》都對中國民眾宗教意識產生的社會文化土壤進行了多層面的探討。1989年起路遙及其弟子在山東開始了關於民間秘密教門的全方位的調查。此項調查涉及廣泛,其中包括一炷香教、八卦教、聖賢道、九宮道、皈一教、一貫道、一心天道龍華聖教會及紅槍會,調查長達十一年之久,所到之處遍及七十個縣。2000年路遙完成四十五萬字的《山東秘密教門》,此即長期調查的結晶。這部著作以歷史資料與現狀資料相參證,豐富的資料加上縝密的考證,多發前人所未發。
  福建的林國平與連立昌先生在福建民間宗教研究卓有成就。福建師大的林國平在80年代先後發表了《論三一教的形成和演變》、《論林兆恩的三教合一思想》、《三一教與道教的關係》等六篇關於三一教的文章。此後,於1992年出版了就某一民間宗教研究的專著《林兆恩與三一教》。連立昌則是對福建地區民間宗教及會黨結社有統觀研究的學者,他的《福建秘密社會》與林國平著作互為補充,前者涉及面廣闊,後者則專精於某一宗教。
  近年仍有一些學者的新著作值得重視。如徐小躍著《羅教五部六冊揭秘》,對羅教經典作了系統的研究。此外王熙遠著《桂西民間秘密宗教》、李富華、馮佑哲合著的《中國民間宗教史》。至於論文部分亦有可觀者。如八十年代初沈平定《明末十八子主神器考》、李濟賢《徐鴻儒起義新探》、《明末京畿地區白蓮教初探》,近年孟思維與陸仲偉《晚清時代九宮道研究》、陸仲偉著《歸根道調查研究》、孔思孟《論八卦教歷史神話─李廷玉故事》、林國平《福建三一教現狀調查》、連立昌《九蓮經考》、周紹良《略論明萬曆間九蓮菩薩編造的兩部經》、李世瑜《天津弘陽教調查研究》、《天津天理教調查研究》、於一《四川梁平'儒教'之考察》。周育民、秦寶琦以研究幫會見長,他們也有關於民間宗教研究的文章問世。如周育民《一貫道前期歷史初探:兼談一貫道與義和團的關係》、秦寶琦《清代青蓮教源流考》等。
  近年以來,隨著民間宗教學科建設的完善,中國社科院宗教所、人民大學歷史系、北京師範大學等均設有民間宗教研究方向的博士招生點。一批博士生的博士論文也隨之出版,成為民間宗教研究的新生力量。宋軍是人大歷史系的博士生,從1995年以來,宋軍相繼發表了《紅陽教經卷考》、《論紅陽教教祖'飄高'》等四篇文章。同時還赴日本研修,收集有關弘陽教的資料。宋軍於2002年2月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清代弘陽教研究》是又一部就專一民間教派研究的專著。該書在總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收集了豐厚資料,對清代弘陽教的歷史進行了縝密鉤沉,是作者長期以來對弘陽教進行研究的系統成果。
  2002年劉平的《文化與叛亂》在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這是國內民間宗教專業博士生在民間宗教研究的又一部相關著作。劉平的這部著作與以往的研究不同,該書以清代秘密社會為物件,從文化的角度來研究農民叛亂。從構成民間宗教的文化土壤,即民間信仰、民間文化,以及清代民間宗教的文化內涵,清代秘密會黨的文化內涵入手,分析導致此種文化與社會叛亂的關係。該書以巫術及其後的道教異端為重點,分析了民間文化與民間信仰對清代秘密社會及其叛亂所產生的影響。具體探討清代民間宗教、秘密會黨的文化內涵,藉以說明民間宗教長期生存於傳統社會並經常性發動叛亂的原因,並認為會黨中"義"的觀念有重要的作用,巫術、宗教因素也是會黨的紐帶,歃血為盟等社會習俗對會黨的叛亂有深刻的影響。
  梁景之是馬西沙先生與日本學者淺井紀共同指導的博士生,1997年至2002年梁苦讀五年,終於完成《清代民間宗教研究─關於信仰、群體、修持及其鄉土社會的關係》的論文。論文不同於以往對清代民間宗教研究的歷史學、宗教學方法論,不是具體研究某一派或幾派的宗教史,而是把歷史學與人類學的方法論結合起來,從眾多具體、細小的史料所具有共性與差異性及其系統性入手,對信仰群體,對信仰者修持的方法,神秘體驗,都仔細地進行了個案分析。同時也關注民間宗教的鄉土性與民俗性,借鑒了主位和辯證的方法,關注史實的生態性,關注民間宗教的教義、經典與宗教實踐,經卷教義與口傳教義,宗教生活與世俗生活,共通性與多樣性,超越性與區域性,要素與結構等方面的統一。
  2003年北京師範大學民俗學博士生尹虎彬完成其論文《河北民間後土信仰與口頭敘事傳統》,這篇論文運用了民俗學的方法論,對河北某一地區的鄉土社會進行了兩年時間的一以貫之的專題調查。他對那一地區後土信仰分佈狀況、核心廟宇的信仰變遷、後土信仰與道教、民間宗教的關係進行了研究。同時,將寶卷作為心理的、行為的、儀式的傳承文本,考察寶卷與口頭敘事傳統的互為文本的歷史意義,這樣《後土寶卷》的內涵及現實信仰的重要性也就突現出來了。這些是該論文的獨到之處。這篇論文是典型小中見大的,即看起來小,但是把握住這一課題的諸方面問題,反映了一種信仰及其文本的歷史的、文化上的內在聯繫。
  2005年馬西沙先生的韓國留學生李浩栽完成其博士論文《弘陽教研究》。該論文是將新近出現的六種弘陽教經卷的解讀與對韓祖廟宗教現狀的田野調查相結合的成果。此後,李浩栽相繼發表《韓祖廟會中的宗教文化表現》、《明末清初民間宗教的民族觀析論--以<冬明曆>為例》等文章。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陳進國博士是馬西沙先生指導的博士後,其著作《信仰、儀式與鄉土社會:風水的歷史人類學探索》業已出版。目前陳進國博士正從事東南亞華人華僑與民間宗教的調查研究,2007年完成《困境與再生:泰國空道教(真空教、空中教)的歷史及現狀》一文,結合歷史文獻和田野考察,首次介紹了創立於江西贛州的空道教(空中大道)在泰國的傳播史及當前的存在狀態。
  與大陸學界對民間宗教研究曾經出現過停滯不同,自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以來,臺灣學界對民間宗教的研究基本沒有停步。戴玄之從上世紀六十年代繼承蕭一山先生秘密社會研究,對白蓮教系統之青蓮、紅蓮、白陽、青陽、紅陽等教派,八卦教系統之各支教派,以及紅槍會及不同名稱支派的研究做出重大貢獻。戴先生去世後,經王爾敏整理,其著作《中國秘密宗教與秘密會社》(上、下)於1990年12月出版。此外,戴氏著作還有:《義和團研究》、《紅槍會》。1995年王見川、蔣竹山與戴玄之先生弟子王爾敏、王賢德諸君鼎力編纂《紀念戴玄之教授論文集》。中、日兩國學者供稿,日本學者酒井忠夫作序,臺灣學者王爾敏作傳。大陸學者馬西沙、韓秉芳,臺灣學者王見川、蔣竹山,日本學者淺井紀、野口鐵郎、武內房司分別提供重要論文。中國大陸、臺灣,日本兩國三方學者共同用論文紀念集的方式悼念戴玄之先生。
  莊吉發主要研究方向在會黨、義和團,但也發表過數篇有價值的論文,如:《清代民間宗教的寶卷及無生老母信仰》(載《大陸雜誌》第七十四卷的四、五期)、《清代幹隆年間收元教及其支流》(載《大陸雜誌》第六十三卷第四期)、《清代青蓮教的發展》(載《大陸雜誌》1985年第五期)、《清代喜慶年間的白蓮教及其支派》(《歷史學報》第八期)、《清代三陽教的起源及其思想信仰》(《大陸雜誌》第六十三卷第五期)、《清代道光年間的秘密宗教》(《大陸雜誌》第六十五卷第二期)。2002年莊氏發表專著《真空家鄉─清代民間秘密宗教史研究》。以上這些文章及專著的共通特點是以第一手的清檔案史料為基礎的寫作。莊氏是臺灣較早、最多應用檔案史料的學者。
  鄭志明是一位涉獵甚廣的研究者。其代表著作有:《無生老母信仰溯源》(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版)、《中國善書與宗教》(1988年8月學生書局出版)、《明代三一教主研究》(1988年8月學生書局出版)、《臺灣的鸞書》(1989年正一善書出版社出版)、《臺灣新興宗教現象─傳統信仰篇》(南華管理學院1999年1月出版)等二十餘部專著。
  林萬傳的代表作是《先天教研究》(1985年出版)。這部著作是先天教教內經典,加上作者多年考據整理的關於先天教、一貫道、同善社的歷史及經典、教義、儀規的一部先天教等的百科全書式的著作。林萬傳又與王見川一起編纂了《明清民間宗教經卷文獻》,收集150餘種民間宗教經典,共十二冊,其中不乏珍貴寶卷。王見川、林萬傳對學者研究的資料貢獻是巨大的。
  宋光宇的研究以對臺灣一貫道現狀的調查研究著稱。其代表作是《天道鉤沉》(1983年自印發行)、《龍華寶經》(1985年出版)及若干論文,如《從一貫道談當前臺灣的一些宗教文化》(《九州學刊》第2卷第1期)、1988年《中國秘密宗教研究情形的介紹(一)》(《漢學研究通訊》第七卷第一期)。專著《天道傳燈─一貫道與現代社會》(臺北三陽印刷公司)。
  王見川是臺灣研究民間宗教的新銳,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開始研究摩尼教,1992年,王見川著《從摩尼教到明教》由新文豐出版。王見川在諸如方臘起義與明教、襖教與摩尼教、摩尼教與明教的異同諸問題上皆有考證和發明,可以和柳存仁、林悟殊有關論文著作並讀。王見川研究範圍廣闊,他利用新發現的史料,對初期黃天道傳教弟子及教團分佈諸問題都有研究。此後王見川對臺灣齋教進行細緻及大量的調查,完成他第二部專著《臺灣的齋教與鸞堂》(共三十餘萬字,由南天書局1996年出版)。王見川還總結一貫道從歷史到今日的整體研究史,完成《臺灣一貫道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增補〈從新史料看一貫道的歷史〉》(見張珣、江燦騰合編《臺灣本土宗教研究》)。最近,王見川發表《普庵信仰的起源與流傳:兼談其與摩尼教、先天道之關係》,在對普庵信仰進行細緻研究的基礎上,指出先天道的關鍵人物極可能是普庵的信仰者,而不只是金丹道人士或大乘教教徒。[2]
  近年臺灣年輕學人研究民間宗教的尚有李世偉。作品有《香港孔教學院考察側記》、《澳門同善社之今昔》、《'中國儒教會'與'大易教'》、《苗栗客家地區的鸞堂調查》(見《臺灣宗教研究通訊》及《民間宗教》)。香港學界研究民間宗教者有遊子安,《清代善書研究》、《善與人同》是遊子安對寶卷、善書進行研究的專著。遊子安的研究既有歷史學細密紮實的考證,也涉及了廣闊、深入的調查研究,兩者結合終於構築紮實的作品。
  1996年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與香港青松觀道教學院聯合召開了道教與民間宗教研討會。與會者有香港本地學者黎志添、廖迪生。大陸學者馬西沙、韓秉芳、侯傑、範麗珠,臺灣學者李豐茂、謝劍,加拿大學者歐大年(Overmyer,Daniel),法國學者勞格文(Lagerwey,John)。會後由黎志添主編成《道教與民間宗教研究論集》(學峰文化事業公司出版,1999年1月,共集論文九篇)。
  [1]  柳存仁:《唐前火襖教和摩尼教在中國之遺痕》,載《世界宗教研究》1981年第3期。
  [2]   文見王見川撰:《從僧侶到神明--定光古佛、法主公、普庵之研究》,圓光佛學研究所2007年9月。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