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 FINANCE's Archiver

sun 發表於 2017-4-8 01:30

一個中華 兩個民國—— 由 中華文化解讀兩岸關係

信報財經月刊
P084-087  |   海峽兩岸  |   By 熊秉元        2016-11-01
        標示關鍵字        標示關鍵詞並按此開始搜索

一個中華 兩個民國—— 由 中華文化解讀兩岸關係       

「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具體實現,就是「一個中華,兩個民國」。在中華文化裏,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同時存在;中華民國永久中立,兩岸友善和平,共存共榮。相形之下,如果大陸繼續對台灣採取強勢態度,只會把台灣往美國和日本懷裏推。長遠來看,這種策略當然對兩岸不利,更對文化的傳承發展有害。( 編按:此文為節錄,完整版本將見於《信報財經月刊》網站,敬請留意。)

2016 年1 月底,我由杭州回台度春節。休息兩三天後就南下,請朋友安排,和綠營大佬們聊天論對。我希望親自走一趟,看看大選之後,台灣南部到底綠成什麼模樣?幾天下來,邊走邊看邊談邊想,對於諸多問題,自覺有了新的體會。這篇文章是由文化的角度,解讀兩岸關係的過去與未來。

2016 年初的大選,民進黨取得執政權,而且在國會擁有多數席位,號稱「完全執政」。用綠油油來形容寶島的顏色,並不為過。

和綠營的朋友們碰面時,我好奇地請教他們兩個問題。第一、每一個文化,都有自己的英雄豪傑。小時候,我們由課本中學到的英雄豪傑,是文天祥、史可法、岳飛等人。台灣文化中的英雄豪傑,是哪些人?第二、如果台灣要去中國化,將來中小學的「國語」課本,內容將是什麼?〈蘭亭集序〉、〈桃花源記〉、〈前(後)赤壁賦〉等,是否從此消失?取而代之的又是哪些?屏東體育場旁的市立公園,有一中式涼亭,下面是防空洞。旁邊的告示牌,說明涼亭和防空洞的歷史。建築始於1906 年,經歷多次變化。可是,從頭到尾,都是用日本的皇曆紀元;既沒有大清(1906),也沒有民國(1912 年之後)。南台灣的綠,以及刻意捕捉和彰顯的日本情結,盎然而生動。

可是,孰令致之,何至於此?甲午戰前,台灣只是偏在海外的一個島嶼,有少數的原住民,和數量不多的福建兩廣移民。甲午戰後,清廷割讓台灣。日本清除起義的唐景崧等人,開始殖民統治。50年間,鋪設鐵路、公路,建立戶政制度,推廣皇民教育。無論日本如何美化,台灣是日本殖民地,民眾是二等國民,這是事實。

台灣百年史:民眾受委屈

1945 年「二戰」結束,日本投降。台灣回到祖國懷抱,民眾歡欣鼓舞,用「簞食以迎王師」來形容,毫不為過。然而,來台接收的軍隊,在軍容和素質上,遠遜於紀律嚴明的離台日人。對台灣民眾,國府以勝利者的姿態來台接收;內戰失利遷台,又採取高壓統治。前後鮮明的對比,難怪有些台灣人對日本人更有好感!

在短短的百年之內,台灣先是被清朝割讓,後被祖國的政府欺壓。清朝移民而世居台灣的民眾,一再地受到委屈。就中華文化而言,台灣民眾的經驗,不是「悲憤」兩字所能簡單概括。台灣近百年的經驗如此,那麼隔着海峽,大陸近百年來的經驗又是如何呢?大陸近百年的紀元,有兩個明確的時點:1912 年之前,是大清帝國,之後是中華民國;1949 年之後,是內戰勝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然而,要掌握近百年的脈絡,要稍稍往前推移一些。

中華大地是一個完整的區塊︰東有大海,南有峻嶺,西有沙漠,北有長城。幾千年來,除了短暫的分隔外,一直是「大一統」的局面。然而,大一統的利弊含意如何,卻從來沒有檢驗省察過。無論如何,西方的工業革命,帶來了蒸汽機和能長程遠航的軍艦。1850 年英法聯軍,是一切屈辱的開始;接着,甲午海戰,八國聯軍,割地賠款,刀俎魚肉。

1912 年的辛亥革命,為幾千年的封建帝制劃下句點。號稱是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的中華民國,應運而生。然而,推翻滿清的群體(利益結構)和治理中華大地的群體,是不同的組合。接着是軍閥割據,北伐,終於勉強全國統一。不旋踵日本侵華,一路勢如破竹。中國苦撑幾年之後,日本偷襲珍珠港,中國戰區和國際戰區聯結,抗日才露出曙光。

八年抗戰勉強獲勝後,國府已經千瘡百孔,筋疲力竭;共產黨以逸待勞,短短三年間席捲中華大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然而開國的利益集團,和治國的利益集團,需要不同的才華能力。三年自然災害,十年文革浩劫,一般民眾、社會菁英和千年文物,耗損不知多少!1980 年改革開放後,大陸才慢慢步上社會發展的常軌。

對於身在其中的人,百年來的歷史是政權的更迭起伏。由旁觀者看,這是一個古老文明自我洗滌,去腐更新,走向現代化的過程。國民黨跑了第一棒,推翻滿清和抗日求存;共產黨接手第二棒,祛除外國勢力和自力更生。透過持續的宣傳美化,可以描繪出傲人的現況和歷史。然而,由文化更新和與世界接軌的角度,中華大地其實面對諸多考驗。

在光鮮的一面,大國的架勢和地位已經粗具,人民幣即將成為第二種國際貨幣。軍艦出入印度洋護漁,產值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華人文化由一個區域性強權,轉變為國際社會的礎石。在歷史上,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光鮮的另一面,中華文化的終極考驗,並沒有浮出水面,成為社會注意的焦點。就文化的傳承而言,兩岸各有短長;但是,毫無疑問的,大陸在國力上有更多的籌碼。對於處理兩岸關係和文化的洗滌更新,享有主導的條件。

美國才是大陸主要對手

兩岸關係錯綜複雜,美國是不可忽視的因素。由大陸的角度看,美國才是主要對手,台灣只是次要對手。處理兩岸關係最好的方式,是通過協商合作互利。藉着正式協議,大陸宣布絕不對台動武;台灣中立化,在國際事務中,台灣不起作用(inconsequential)。台灣逐漸減少對美軍購,但是維持自衞的武力。大陸機艦不進入台灣領海領空,除非將來有充分友好互信的基礎。

大陸得到的,是台灣重回華人文化圈,外國勢力撤離台灣。大陸付出的,是不再藉着統一,完成「一個中國」的願望。然而,「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具體實現,就是「一個中華,兩個民國」。在中華文化裏,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同時存在;中華民國永久中立,兩岸友善和平,共存共榮。如果大陸繼續對台灣採取強勢態度,只會把台灣往美國和日本懷裏推。長遠來看,這種策略當然對兩岸不利,更對文化的傳承發展有害。處理兩岸問題時,大陸的眼光要跨越台灣,把焦點放在遠方的美國。

一言以蔽之,國共內戰,勝負已定;中華文化所面對的競爭,是英美法西德日等文化。如果兩岸兄弟鬩牆,除了用「親痛仇快」來形容,大概沒有更適當的詞彙!關於兩岸關係,描繪完大陸的高瞻遠矚後,不妨依樣畫葫蘆,對台灣的未來盍各言爾志。

台灣走上現代化的漫漫長路,無疑得益於日本殖民的五十年。然而,真正使台灣文化豐富多樣,是國府在內戰失利後,渡海而來的兩百萬軍民。他們來自五湖四海,帶來中華大地各種風俗習慣,包括食衣住行育樂。和日本殖民前後相比,台灣由華人文化的邊陲,轉身一變而成為主流(保留繁體字、沒有文革)。然而,因為歷史的捉弄,台灣慢慢走上去中國化的軌跡,不僅反對國民政府(外來政權),反對中共政權,連帶的也試圖拋棄本身的文化源流。

其實,台灣的上上之策,就是自我定位為︰中華文化的傳承、捍衞、和發揚者。台灣沒有馬列思想,沒有唯物史觀,沒有文化大革命,沒有簡體字,沒有「打倒孔家店」(教師節9 月28 日,是孔子誕辰),是根正苗紅的中華文化。政治穩定,經濟富足,文化上又有戰後的蓬勃發展。在政權上,「中國」兩字已經舉世公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然而,在文化上,至少在廿一世紀初,海峽的哪一邊更能代表中華文化,恐怕值得再思三思。

「去中國化」幾等於「賣台」

現實的政治上,認同中華文化,對台灣也有具體的實利︰和大陸有共同的基礎,容易交流互惠。台灣子弟揮灑的空間,不只是閩南語通行的地區,而是13 億人口的廣大舞台。台灣的綠營人士,經常指摘別人「賣台」;然而,長遠來看,台灣的去中國化,才是把台灣未來世世代代的機會,棄之如敝屣般的賣掉!

一言以蔽之︰對台灣而言,站穩中華文化的立場,理直氣壯,而且走上康莊大道。如果堅持去中國化,等於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在「去中國化」和「賣台」之間,幾乎可以劃上等號。

關於兩岸,除了分合興頹之外,還有一些文化深層的問題,值得稍稍點明。不只是一時一地,而是涉及漫長久遠的過程。

1950 起,台灣就推行地方自治,選舉民意代表和行政首長。民主的觀念(票票等值、一人一票),和傳統的五倫(尊卑長幼),當然是格格不入。而且,為了維持執政,國民黨賄選作票所在多有。

1987 年開放黨禁,民進黨逐漸成為主要的政黨。選舉逐漸上軌道,賄選是在水面下,投票開票的公正性基本無虞。然而,地方自治的精髓,是當地的人,以當地的稅賦,處理當地的公眾事務。今天,台灣有地方自治的形式,離實質的地方自治相去不可以道里計。即使是院轄市(台北、高雄、台中、台南、桃園),除了台北之外,財政自主的比例還是在50% 上下而已。中央政府集錢集權,不敢或不願把權力下放。這種特質,呼應唐宋元明清各代,是文化的基因。

面對大陸,台灣常常以民主自豪。然而,由旁觀者看,台灣的民主之路,還僅僅是起步而已。如何體現民主政治(地方自治)的精義,豈是高呼空喊「愛台灣」就可以一揮而就?!

大一統的思維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特質,中央政府集錢集權,只有行政治理,沒有地方自治。

然而,對中華文化而言,大一統真的是好事嗎?對於這個問題,曾經有過理性客觀的討論嗎?目前國際間強勢的盎格魯-薩克遜文化,有英國、美國、加拿大、紐西蘭、澳洲等國,難道是大一統嗎?西班牙語系和法語系國家,遍布中南美洲和非洲,難道是大一統嗎?在國際間最重要的舞台裏(聯合國),目前講中文的只有一票,如何和其他文化競爭?為什麼不把台灣、香港、澳門送進聯合國,中華文化至少有四票?香港加入世界衞生組織,難道從此就不再是華人社會之一嗎?

更深層的看,大一統的根本缺點,就是一切以行政權為中心,以維持政權為考量。行政權決定遊戲規則,也決定是非;自己又是球員,又是裁判。超然自主的司法體系,從來不是中華文化所容許、在意、或追求的目標。然而,獨立的司法體系,事實上有助於政權的長治久安。行政維穩,遠遠比不上法治維穩。

由旁觀者看,中華文化的終極挑戰,就是由歷代的「人治」,走向可長可久的「法治」。在傳統文化自我洗滌的接力賽過程中,中國共產黨能不能完成這個艱巨的歷史性任務,當然是列祖列宗和千秋萬世炎黃子孫眾所矚目的大哉問!

這篇文章的主旨,是兩岸關係。兩岸成為目前的模樣,是一連串歷史事件所造成。台灣的民眾,無法體會大陸民眾對於南京大屠殺的共同經歷;大陸的民眾,無法體會台灣民眾脫離殖民、回歸祖國所經歷的錯愕和失落。由文化的延續着眼,兩岸的隔閡是令人悲悽的偶然。兩岸能否跨越國共內戰所造成的鴻溝,進而在文化上重新融合,並且過濾掉文化基因裏自我腐蝕的成分,只能讓時間來說明一切。(標題為編者所加)

作者是著名法律經濟學家,出生於台灣南投,台大經濟系畢業,美國布朗大學經濟博士。曾任台大經濟系教授,現為浙江大學「千人計劃」特聘教授,法律與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曾出版多本散文集及在信報等撰寫專欄。電郵:[email]hsiung@zju.edu.cn476[/email] | 2016.11 信報財經月刊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