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 FINANCE's Archiver

sun 發表於 2017-1-6 13:25

典藏珍品:蘇軾《前赤壁賦》高清長卷!

典藏珍品:蘇軾《前赤壁賦》高清長卷![font=&quot][size=0.8em]
2016-01-01 04:07:44[/size][/font]
[font=&quot][align=center][align=left]箋墨跡卷。縱23.9公分,橫258公分。字共六十六行。前五行三十六字已缺,由明代文徵明補書。台北故宮博物院藏。[/align][/align]
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同蔡襄、黃庭堅、米芾並稱「宋四家」。傳世書跡有《前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帖》、《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等。
神宗元豐五年(1082)七月十六日,蘇軾與友人乘舟遊覽黃州城外赤鼻磯,遙想八百多年前,三國時代孫權破曹軍的赤壁之戰,作《赤壁賦》,表達對宇宙及人生的看法。同年十月重遊,又寫了一篇《後赤壁賦》,兩文傳涌不絕,是文學史上著名的傑作。此卷行楷書,結字矮扁而緊密,筆墨豐潤沉厚,是中年時期少見的用意之作。
[img]https://i1.read01.com/image.php?url=0Brum600[/img]蘇軾《前赤壁賦》卷 局部
[align=center][i]ADVERTISEMENT[/i][/align]
本書卷為友人傅堯俞(1024--1091)書《前赤壁賦》,自識:「去歲作此賦」,所以知道是元豐六年書,時四十八歲。書卷前有缺行。曾經賈似道、文徵明、項元汴、梁清標等收藏過,後入清內府。此賦用筆鋒正力勁,欲透紙背;在寬厚豐腴的字形中,力凝聚收斂在筋骨中,此謂「純綿裹鐵」。這種力又往往從鋒芒、挑踢、轉折中閃爍出來,就像寬博的相貌中時有神采奕奕的目光流觀顧盼。特別耐人尋味的是,蘇軾選用行楷表現出一種靜穆而深遠的氣息。明董其昌讚揚此賦「是坡公之《蘭亭》也」。試作剖析:王羲之的《蘭亭序》既有詩情畫意,又滲透玄理,《前赤壁賦》的內容與之相近。蘇軾的曠達胸襟、高潔靈魂與羲之亦有相似之處。王羲之將他風神蕭散、不滯於物的襟懷在行書《蘭亭序》中表現出來,而蘇軾情馳神縱,超逸優遊的心神也在此賦中顯現。董氏還讚揚此書墨法:「每波畫盡處每每有聚墨痕,如黍米珠,恨非石刻所能傳耳。」
蘇軾《前赤壁賦》全卷欣賞 (請橫轉手機欣賞)
[align=center][i]ADVERTISEMENT[/i][/align]
[img]https://i2.read01.com/image.php?url=0Brum601[/img]《前赤壁賦》正文釋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於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蕭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與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
[align=center][i]ADVERTISEMENT[/i][/align]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於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蘇軾《前赤壁賦》 高清局部欣賞
[img]https://i1.read01.com/image.php?url=0Brum602[/img][img]https://i2.read01.com/image.php?url=0Brum603[/img][img]https://i1.read01.com/image.php?url=0Brum604[/img][img]https://i2.read01.com/image.php?url=0Brum605[/img][img]https://i1.read01.com/image.php?url=0Brum606[/img][img]https://i2.read01.com/image.php?url=0Brum607[/img][img]https://i1.read01.com/image.php?url=0Brum608[/img][img]https://i2.read01.com/image.php?url=0Brum609[/img][img]https://i2.read01.com/image.php?url=0Brum60A[/img]月雅書畫中國網編輯整理推薦
[/font]

[color=#333333][font=&quot]原文網址:[/font][/color][url=https://read01.com/JLaBGz.html]https://read01.com/JLaBGz.html[/url]

sun 發表於 2017-1-6 13:29

[font=&quot][url=https://read01.com/]壹讀[/url]
[/font]
[font=&quot][float=left]蘇軾有什麼作品 如何評價蘇軾[font=&quot][size=0.8em]
2016-04-26 11:37:02[/size][/font]
[size=16.8px][align=center][/align]
[font=&quot][size=16.8px][size=16.8px]蘇軾[/size]的作品[/size][/font]
[font=&quot][size=16.8px]蘇軾的作品,按照時間段的劃分,其詩詞的類型和風格也是不盡相同的,甚至說是大不相同的,這是因為作者的人生閱歷和生活體驗的不同,那麼觀察角度不同,思考問題的角度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所以影響了他的創作,他的詩詞。[/size][/font]
[font=&quot][size=16.8px][size=16.8px][size=16.8px][img=605,375]https://i1.read01.com/image.php?url=0D7bu300[/img][/size][/size][/size][/font]
[font=&quot][size=16.8px][size=16.8px]名人[/size]蘇軾[/size][/font]
[font=&quot][size=16.8px]蘇軾年輕時,憑藉自己的刻苦努力金榜題名,便開始仕途之路,那時候在他的眼睛裡,他的心裡,前景是一片光明的,他也相信自己的抱負能夠很快的得以實現,心情影響著作品,經歷同樣影響著作品,沒有經歷過挫折的他,那時候的作品風格多以婉約為主,或敘述事物,或描述景物,或抒發感情,但不論為何都顯現出一片欣欣向榮,一片積極向上的景象。《南行詩》便是代表之作。[/size][/font]
[align=center][i]ADVERTISEMENT[/i][/align]
[font=&quot][size=16.8px]入仕為官之後,蘇軾發現理想與實際之間的距離完全不是度量出來的,黃州被貶,蘇軾遭遇牢獄之災,前景顯得崎嶇坎坷,不堪重負,到此時他的作品便開始轉向豪放,詩詞中間夾雜了一絲的幽怨、一絲的彷徨,一絲的迷茫,一絲的猶豫,那便是他對自己仕途之路的不確定,對未來生活的不確認,雖然如此,經過調整,經過開解後,蘇軾的詩詞表述依舊大部分以積極向上為主,他用開闊的思想去迎接未來的不定之數。《赤壁賦》便是箇中翹楚。[/size][/font]
[font=&quot][size=16.8px]蘇軾晚年悲涼,仕途已經完全沒有出路,這時候他的作品便慢慢的轉向了埋怨,創作之路也漸漸的走向了下坡。《行香子》便是很好的代表。[/size][/font]
[font=&quot][size=16.8px]蘇軾書法[/size][/font]
[font=&quot][size=16.8px]人們心中、人們眼中的蘇軾,是一個偉大的學者,是一個不斷創新的詞人,是一個仕途屢屢受挫的書生。在詞人,在書生的這個光環之下,他的另外一大傑出之處早已被掩蓋起來,以致於後人談起蘇軾,只聞其詩詞,不知其書法,這到底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又或者是一件感到悲哀的事情呢?[/size][/font]
[font=&quot][size=16.8px][size=16.8px][size=16.8px][img=484,300]https://i2.read01.com/image.php?url=0D7bu301[/img][/size][/size][/size][/font]
[align=center][i]ADVERTISEMENT[/i][/align]
[font=&quot][size=16.8px]蘇軾 赤壁懷古[/size][/font]
[font=&quot][size=16.8px]蘇軾,是極其擅長書法的,在大宋王朝這個時代之中,湧現了大量的文學創作家,均有著不同凡響的造詣,蘇軾只是其中一個比較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size=16.8px]人物[/size]。同樣在大宋王朝中,書法也是為人們所追求的另一大愛好,蘇軾在書法之中的造詣是不下於著名書法家[size=16.8px]黃庭堅[/size]的。每個人都有他擅長的一方面,在書法的造詣上,蘇軾較為擅長行書和楷書。以上圖中的作品為例,來談談蘇軾的書法造詣。[/size][/font]
[font=&quot][size=16.8px]首先,蘇軾的書法是不吝嗇於用墨的,很多文人的書法均以瘦削為美,字跡顯得極其的秀美,但蘇東坡的書法卻是截然相反的,是以濃重的用墨為美的。[/size][/font]
[font=&quot][size=16.8px]第二,蘇軾的書法整體運勢有如行雲流水,看上去無比舒暢,他的字又如在周圍無形之中形成了一個正方形,一改之前的長方形書法。這點在上圖的詩詞之中表現的尤為明顯。[/size][/font]
[font=&quot][size=16.8px]第三,蘇軾的書法顯得太小有所分別,甚至可以說大小的懸殊十分明顯,每一句話中均由一個字是比較大的,其他的顯得又比較小。[/size][/font]
[font=&quot][size=16.8px]第四,蘇軾的書法錯落有致,大小是一方面,但是每一句話大的地方並不是相同的,從而顯得錯落有致。[/size][/font]
[align=center][i]ADVERTISEMENT[/i][/align]
[font=&quot][size=16.8px]蘇軾的故事[/size][/font]
[font=&quot][size=16.8px]蘇軾,他的一生中有很多個故事,通過這些故事可以反襯出他的為人,可以展現出他的高風亮節,可以表現出他的機智靈敏,正是因為具備了這些品質,蘇軾取得了成功。藉此良機,接下來便摘取蘇軾眾多故事其中一個故事細細講解。[/size][/font]
[font=&quot][size=16.8px][size=16.8px][size=16.8px][img=390,480]https://i1.read01.com/image.php?url=0D7bu302[/img][/size][/size][/size][/font]
[font=&quot][size=16.8px]蘇軾畫像[/size][/font]
[font=&quot][size=16.8px]這個故事的名字可定位《東坡拜師》。這個故事講述的是蘇軾尚未成名前,與父親、弟弟一同赴京趕考,當時的主考官是著名的文人[size=16.8px]歐陽修[/size],蘇軾答題完畢後交卷,當時的考試同現在的高考幾乎是異曲同工,試卷上雖然寫上了考生的名字,但卻被遮蓋起來,主管官是看不到應試者名字,這樣以便主考官做出公平、公正的評價,以便為朝廷選拔出最為優秀、最為合適的人才,以免賄賂、徇私的現象發生。當時的歐陽修在審閱蘇軾的試卷時,十分驚嘆此篇文章的文采,但細看又像是出自自己學生[size=16.8px]曾鞏[/size]的手筆,歐陽修為了避嫌,便有違內心本意,將蘇軾的這篇文章評為此次考試的第二名,而將第一名評給了稍微遜色的文章。直到放榜後,歐陽修才知道那篇文章並不是自己弟子的作品,而是考生蘇軾的,歐陽修懊惱之餘又覺得十分對不起蘇軾,便登門向蘇軾道歉,蘇軾並未將此事放在心上,反而藉此機會拜如歐陽修門下,而後便成為了歐陽修一生中最為得意的弟子。[/size][/font]
[align=center][i]ADVERTISEMENT[/i][/align]
[font=&quot][size=16.8px]通過這個故事,可以展現出蘇軾那偉大的胸襟和出眾的文采。[/size][/font]
[font=&quot][size=16.8px]對蘇軾的評價[/size][/font]
[font=&quot][size=16.8px]蘇軾,因其才華出眾,才思敏捷,一生所作詩詞無數,後世之人將他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除此之外,蘇軾還有哪些特點,人們又都是從哪些方面評價他,如何評價他的呢?下面咱們簡單分析分析。[/size][/font]
[font=&quot][size=16.8px][size=16.8px][size=16.8px][img=484,300]https://i2.read01.com/image.php?url=0D7bu303[/img][/size][/size][/size][/font]
[font=&quot][size=16.8px]蘇軾圖像[/size][/font]
[font=&quot][size=16.8px]首先,單從外貌論,很多人評價蘇軾是一名翩翩公子,風流倜儻,深得女人的喜愛。這點從他一生中的婚姻便能看出一二,蘇東坡一生曾娶妻三任。在第一任妻子[size=16.8px]王弗[/size]死後,其堂妹王潤之因一直暗戀姐夫蘇軾便託人做媒,最終也是如願以償成為第二任蘇夫人。為了懷念逝去的妻子,蘇軾曾作《江城子》一詞,深深地抒發了對亡妻的悼念之情懷,也因為此,他被後世評價為多情之人,也算是當之無愧。[/size][/font]
[font=&quot][size=16.8px]其次,單從目標方向論,人們對他的定義則是一個有抱負有理想之人,能夠堅持自己的理想,永不放棄。少時的蘇軾是很崇尚儒家思想的,他也一心為考取仕途,以取得功名然後報效朝廷為自豪。但他顯然並不被命運之神所眷顧,仕途之路也算是一波三折,風波不斷,更曾經因為得罪新派勢力而被冤枉入獄,出獄後蘇軾曾經一度重新被任用,但很快地又再次被一貶在貶。但這種曲折的經歷,並沒有打消蘇軾的最初方向和理想,從這點來看,他也應該算得上是一個有為之人。[/size][/font]
[font=&quot][size=16.8px]最後,單從思維論,評價蘇軾是一個思維開闊,豪邁大氣之人可謂是精準確切。他的諸多作品便充分體現了這一點,豪邁之師,當屬蘇軾。[/size][/font]
[/size]

[/float]


[/font]

[color=#333333][font=&quot]原文網址:[/font][/color][url=https://read01.com/andxEm.html]https://read01.com/andxEm.html[/url]

sun 發表於 2017-1-6 13:32

蘇軾寫過哪些文章 蘇軾的繪畫風格[font=&quot][size=0.8em]
2016-04-29 10:27:50[/size][/font]
[font=&quot][align=center][/align]
蘇軾文章
蘇軾的文章是指蘇軾包括散文在內的各類文章,蘇軾可以說是一位文學成就非常高的人,其詩與黃庭堅並稱為「蘇黃」,其詞語辛棄疾並稱為「蘇辛」,其散文與歐陽修並稱為「歐蘇」,並且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所以蘇軾堪稱一代文豪,其作品代表了北宋時期文學創作上的最高成就。下面我們就說一下蘇軾的文章。
[img]https://i1.read01.com/image.php?url=0DA40N00[/img]
蘇軾畫像
蘇軾的散文中最出名的是《石鐘山記》和《放鶴亭記》,這兩篇散文可以說與蘇軾的《赤壁賦》和《後赤壁賦》齊名。蘇軾留存下來的文章是很多的,這兩篇可以說是其中的精品,能夠寓情於景,使得情景交融,並且能夠說明自己的情懷與想要告訴大家的道理,情景交融處理的非常的好,可以說一般人是難以企及的。
[align=center][i]ADVERTISEMENT[/i][/align]
另外,蘇軾的文章比較有名氣的還有:《刑賞忠厚之至論》、《范增論》、《賈誼論》、《晁錯論》 、《記承天寺夜遊》、《重巽以申命論》、《進策》、《策總敘》、《策略》五篇、《策別課百官》六篇、《策別安萬民》六篇、《策別厚貨財》二篇、《策別訓兵旅》三篇、《策斷》三篇等等。
蘇軾是一代大家,其作品可以說都是才子之筆,都是非常不錯的,特別是議論文更是氣勢恢宏、用典豐富,讓人深刻的感覺到其豪放的胸襟與如泉的才思,具有相當的說服能力與美感。就是從當今來看也是很少有人能過與其比肩的。
蘇軾的畫
蘇軾,生於1037年,卒於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別號東坡居士,是北宋時期著名的大文豪,其詩、詞、賦、散文成就都非常的高,而且擅長書畫,蘇東坡的畫開創了湖州畫派,雖然蘇軾的畫作流傳至今的不多,但是也足以奠定蘇軾在繪畫上的地位,可以說蘇軾的畫作堪稱豪放派的經典作品。
[img]https://i2.read01.com/image.php?url=0DA40N01[/img]
[align=center][i]ADVERTISEMENT[/i][/align]
蘇軾的《枯木怪石圖》
蘇軾的畫作流傳至今的只有《枯木怪石圖》和《瀟湘竹石圖》,《枯木怪石圖》在抗日戰爭期間流失到了日本,現在被日本的私人收藏,《瀟湘竹石圖》一開始並不知道是蘇軾所做,後來經過鑑定一般都認為這幅畫也是蘇軾的作品,經過幾番波折現在被中國美術館收藏。蘇軾的畫作大膽創新,強調神韻相似,而不拘泥於形似,可以說能夠很好的抒發心中的感情與想法,蘇軾倡導「文人畫」,批評院體之匠氣,所以受到了現代美術界的推崇。可以說蘇軾的畫作成為了一個新畫派形成的標誌。
蘇軾的《枯木怪石圖》中一棵枯木從一個怪石之下掙扎伸展而出,顯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與不屈不撓的精神,可以說是蘇軾內心的寫照,雖然整幅畫作之中構圖簡單,但是卻呈現出一種孤傲險怪的氣息,讓人覺得生活中縱使有那麼多的不如意,但是終究抵擋不住生命的伸展堅毅。
蘇軾的《瀟湘竹石圖》構圖也非常的簡潔,但是意蘊卻非常的雄厚,讓人覺得意味無窮,雖然只是簡單的幾叢竹子和幾塊怪石,但是讓人有一種如閱千里江山的感覺,展現了蘇軾廣闊的胸襟。
[align=center][i]ADVERTISEMENT[/i][/align]
蘇軾寒食帖
蘇軾的《寒食帖》有著「天下第三行書」的稱號。《寒食帖》是北宋時期的名家蘇軾的書法作品,這份作品不是刻意或者說是認真地寫下的,而是在一次很隨性地寫寫下的。
[img]https://i1.read01.com/image.php?url=0DA40N02[/img]
蘇軾《寒食帖》局部圖
蘇軾的《寒食帖》是寫在蘇軾被貶到黃州去的第三年的時候,那個時候還正好在過寒食節,於是蘇軾大筆一揮,就有了「天下第三行書」的《寒食帖》了。
蘇軾是個詞人,這是大家都知道的,蘇軾還是一個書法名家,這知道的人就會比較少了。但是被貶到黃州去,又碰到了寒食節這一個悲涼的節日,於是蘇軾有感而發就寫下了《寒食帖》。
蘇軾《寒食帖》中的詩寫得是十分的蒼涼而又多情,這是為了表達了自己心中那份惆悵又孤獨的感覺。這首詩的書法也就是在這樣的一種心情和情況下有感而發寫出來的。《寒食帖》一整篇書法是起伏跌宕,氣勢奔放,好像是有光一樣,最重要的是一點不好的筆畫都是沒有的。
[align=center][i]ADVERTISEMENT[/i][/align]
行書就是講究一個順,要行雲流水一般。有了一個不一樣的心境,需要去發泄出來,就顯得「下筆如有神」,所以《寒食帖》就出現了,成了蘇軾書法作品的一個代表作。蘇軾自己一個也很難再寫出像《寒食帖》質量那麼高的帖子了吧。
蘇軾的《寒食帖》單單從書法的角度上來看就是無可挑剔的,後世很多人臨摹過這一字帖,不過沒有再出現一個人能寫出蘇軾《寒食帖》那樣的感覺。
蘇軾和黃庭堅
蘇軾與黃庭堅同屬於北宋年間的一代文豪,蘇軾生於1037年,卒於1101年,黃庭堅生於1045年,卒於1105年,二人年齡相差不大,可以說生活在同一時期,蘇軾的詩與黃庭堅的詩都是宋代的絕唱,所以二人在詩詞上的成就都非常高,並稱為「蘇黃」,黃庭堅實際上是蘇軾的門生,受到蘇軾的大力提拔,二人有著師生之誼。
[img]https://i2.read01.com/image.php?url=0DA40N03[/img]
蘇軾畫像
蘇軾是在孫覺那裡看到了黃庭堅的詩文的,一見之下就大為欣賞,覺得黃庭堅的作品超逸絕塵,孫覺是黃庭堅的外舅,所以就請蘇軾為黃庭堅揚名,這個時候蘇軾已經是名滿天下的大文豪,而黃庭堅卻是黃鶯初啼,蘇軾於是大笑說,寫出這樣的文章想要不出名都難,哪裡還用的著我去給他揚名?
黃庭堅在三十四歲的時候給蘇軾寫信,蘇軾回信《答黃魯直》說,我一生之中唯恐不能與您相交,今天你不惜辱沒自己的才華如此待我,實在是讓我又喜又愧,幾乎是難以承受啊。可見蘇軾與黃庭堅兩個人是惺惺相惜。
因為蘇軾與黃庭堅的友誼,蘇軾一生坎坷,黃庭堅也跟著一生磕磕絆絆。
蘇軾因為「烏台詩案」被捕入獄,差點被殺了頭,後來由於王安石的上書請求,又因為宋神宗愛惜蘇軾的才學,才沒有殺掉蘇軾,黃庭堅這個時候雖然並沒有與蘇軾見過面,但是兩個人一直是互通消息,惺惺相惜,所以也被牽連罰了二十斤銅,雖然處罰比較的輕,但是還是處罰了,罰是重點,輕重並不是重點。
又過了一段時間黃庭堅四十二歲,也就是1086年,新皇帝登基,蘇軾被新皇帝召回京師,黃庭堅也被召到京師,於是兩個人第一次見面,但是後來蘇軾反對將新法全部的廢除,與主持政局的人政見不同,不得已自請去了杭州,黃庭堅在1087年也被指出有男女關係問題,在紛亂的政治鬥爭中,黃庭堅不堪其擾,五年後,辭職不幹了。
後來黃庭堅因為修訂了《神宗實錄》再興文字獄,黃庭堅被貶去了亳州,從此黃庭堅很少再寫詩,蘇軾這個時候因為譏諷朝政也被貶,蘇軾於是約黃庭堅在鄱陽湖相聚三日,此次一別就是永別。
[/font]

[color=#333333][font=&quot]原文網址:[/font][/color][url=https://read01.com/anNLjx.html]https://read01.com/anNLjx.html[/url]

sun 發表於 2017-1-6 13:38

蘇東坡經典詞九首詞,夜來幽夢忽還鄉[font=&quot][size=0.8em]
2016-05-02 10:01:16[/size][/font]
[font=&quot][align=center][/align]
蘇東坡經典詞九首詞~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img]https://i1.read01.com/image.php?url=0DB5Nm00[/img]
[img]https://i2.read01.com/image.php?url=0DB5Nm01[/img]
[img]https://i1.read01.com/image.php?url=0DB5Nm02[/img]
[align=center][i]ADVERTISEMENT[/i][/align]
[img]https://i2.read01.com/image.php?url=0DB5Nm03[/img]
[img]https://i1.read01.com/image.php?url=0DB5Nm04[/img]
[img]https://i2.read01.com/image.php?url=0DB5Nm05[/img]
[img]https://i1.read01.com/image.php?url=0DB5Nm06[/img]
[align=center][i]ADVERTISEMENT[/i][/align]
[img]https://i2.read01.com/image.php?url=0DB5Nm07[/img]
[img]https://i1.read01.com/image.php?url=0DB5Nm08[/img]
[/font]
[align=center][font=&quot][/font][/align]

[color=#333333][font=&quot]原文網址:[/font][/color][url=https://read01.com/5JAoN4.html]https://read01.com/5JAoN4.html[/url]

sun 發表於 2017-1-6 13:39

蘇軾挑戰李白:讀《題西林壁》[font=&quot][size=0.8em]
2016-05-01 17:40:21[/size][/font]
[font=&quot][align=center][/align]
點擊上方關注章黃國學[img]https://i1.read01.com/image.php?url=0DB1SO00[/img][img]https://i2.read01.com/image.php?url=0DB1SO01[/img]《題西林壁》之所以出色,就在於它的說理不是板著面孔的,而是生動鮮活的。[img]https://i1.read01.com/image.php?url=0DB1SO02[/img]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img]https://i1.read01.com/image.php?url=0DB1SO06[/img]廬山自古便是中國名山,描寫廬山美景的詩,可說是連篇累牘、汗牛充棟。不過其中有兩首,傳誦最廣、也最為經典。第一首是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大家對這首詩絕對不會陌生: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首詩想像奇特,氣勢飛動,精彩絕倫。後來詩人再寫廬山詩,很難超越李白所構築起來的這座高峰,幾乎是此詩一出,余詩盡廢。不過,李白並沒有寂寞太久。就在距李白三百餘年之後,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空出世,成為廬山詩又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與《望廬山瀑布》共同成為關於廬山的千古絕唱。《題西林壁》寫作於元豐七年(1084)。因烏台詩案而遭到貶謫的蘇軾,在黃州度過了四年貶謫生活後,又被改為貶汝州(今河南臨汝)。這年四月,蘇軾離開黃州,前往汝州,途經廬山時,為廬山風景深深吸引,於是與好友一同遊覽了十多天。蘇軾在他的一篇短文《記游廬山》里,簡潔地概述了這次遊覽經歷。其中有幾句是這麼說的:「初入廬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見,殆應接不暇。」(《東坡志林》卷一)從蘇軾自己的記述里,我們可以想見廬山中豐富多彩的景色。按蘇軾自己的敘述,他最初並不打算寫詩,但行走在廬山中,各色各樣的風景都在觸動蘇軾的耳目,呼喚蘇軾心底的創作慾望。蘇軾到底還是沒忍住,不但寫了詩,而且一連寫了很多首。而在整個廬山旅程中,蘇軾寫作的最後一首詩,就是《題西林壁》:[img]https://i2.read01.com/image.php?url=0DB1SO07[/img]廬山一景[img]https://i1.read01.com/image.php?url=0DB1SO08[/img]「西林」指的是廬山山麓的西林寺。這首詩,題寫在西林寺的牆壁上,故稱《題西林壁》。詩歌的前兩句概括性地說:遊覽廬山看到了各式各樣的風景,橫看豎看,遠近高低,各有不同。兩句以極簡的筆墨指出了廬山風景的多姿多彩。單看這兩句時,如果從寫景的角度來衡量,雖然也不乏情韻,但要論形象生動,似乎算不上多麼突出。其實,這兩句不能作為單純的景物描寫來看待。它是融合著詩人的主觀感受來寫的,帶有一種敘述的口吻,呈現的是詩人在廬山中的所見所感。而且,這看似平鋪直敘兩句詩,與後兩句聯合為一個整體之後,頓時煥發出蓬勃的生命力。「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後兩句的說理承接前兩句而來,意思是說,之所以橫看豎看、遠近高低,都無法真正看清廬山的面目,正是因為身處廬山之中。如果沒有前兩句的鋪墊,後兩句的論斷也無從得出,後兩句的精彩也就不復存在。因此,如果說後兩句以精妙的哲理上升到了宏麗的殿堂,那麼前兩句就是進入這個殿堂不可或缺的台階。我們現在登上了台階,重點來看後兩句這宏麗的殿堂。這兩句是全詩的警策之句,也是這首詩試圖表現的主旨。詩人深刻意識到了身處廬山之中所帶來的視角的局限性,由此引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道理。[img]https://i2.read01.com/image.php?url=0DB1SO09[/img]廬山瀑布雲有些人曾把這首詩解讀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當然是有理可據的,但卻不夠全面。蘇軾所講的這個道理,其實並不是一個平面的結論,而是極富啟發性的哲思。在這兩句中,所涉及的層次非常豐富。首先,它包含了局部與整體的關係。身在廬山中,只能看得到廬山的局部,當然無法形成對廬山的整體觀照。其次,事物具有多樣性。廬山從不同視角來看會有各不相同的樣子,也許不是「廬山真面目」,但確實是廬山不同的側面。第三,主觀與客觀的關係。在不同角度所看到的廬山,是基於主觀視角所獲得的印象,雖然橫看成嶺、側看成峰,但卻未必是客觀的事實。可見,由「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兩句所引發的,是一連串的思考。最終引向一個認識事物的原則:必須具有超越性的眼光,擺脫一時一地的局限,對事物作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入考察,惟有如此,才有可能看清事物的本質。蘇軾所講這個道理看似簡單,其實非常深刻。[img]https://i2.read01.com/image.php?url=0DB1SO0A[/img]明 沈周 廬山高圖[img]https://i1.read01.com/image.php?url=0DB1SO0B[/img]蘇軾遊覽廬山的切身經歷,是這首詩誕生的堅實土壤。在寫作《題西林壁》之前,蘇軾已經在廬山遊玩了很多天,看過了許多不同的風景,按照他自己的說法是:「南北得十五六奇勝,殆不可勝紀。」(《廬山二勝》序)在此期間,他還挑選了特別奇美的漱玉亭、三陝橋這兩處地方,專門寫了詩。多日的遊覽,給了蘇軾直接的靈感,讓他悟出了認識事物的道理,並寫成了這首情理兼備的詩歌。作為廬山之游最後的一篇作品,《題西林壁》為蘇軾的廬山詩畫上了一個非常圓滿的句號。「廬山真面目」由此成為一個經典的譬喻,一直到了今天,仍然活躍在我們的日常用語中。當我們回過頭來再看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時,我們發現,這兩首同樣家喻戶曉的廬山詩,在風格意境上其實有著很大的不同。李白詩的特色在於對景物的誇張描寫與大膽想像,蘇軾詩的特色則是立意高遠與說理深刻。清代著名詩論家趙翼曾這麼說道:廬山詩名作如林,若再實做,斷難出色。坡公想落天外,巧於以偏師取勝。[img]https://i2.read01.com/image.php?url=0DB1SO0C[/img]

[align=center][i]ADVERTISEMENT[/i][/align]
廬山瀑布[img]https://i1.read01.com/image.php?url=0DB1SO0D[/img]這段話點出了《題西林壁》與眾不同的獨特性。廬山詩並不好寫,尤其是在李白《望廬山瀑布》的光環籠罩下,想要在寫景摹物上有所突破,實在是太難了。其實,蘇軾自己深深明白李白《望廬山瀑布》的難以逾越。在他廬山之行所寫的另一首詩歌中,早已明確說出:「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惟有謫仙詞。」對李白詩歌給予了至高的肯定。也許是基於這樣的原因,蘇軾在這首詩中選擇了與《望廬山瀑布》截然不同的表達方式。他沒有「實作」,沒有正面地寫景狀物,迴避了對廬山實實在在的刻畫描摹,而是另闢蹊徑,由遊覽的感受引出一個道理,以不同於李白的另一種思路完成了對廬山的絕妙書寫。這就是蘇軾「想落天外」、「以偏師取勝」的地方。其實,能做到「想落天外」,這本身就是一種超越性的才能。這是蘇軾的一個特色,別人未必能跳出來,蘇軾偏能跳出來;別人未必能發現,蘇軾偏就能發現。因此,《題西林壁》在以說理取勝的同時,還體現了蘇軾所特有的廣闊的胸襟,閃爍著詩人濃烈的個人魅力。[img]https://i2.read01.com/image.php?url=0DB1SO0G[/img]作者:周劍之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唐宋文學。

[align=center][i]ADVERTISEMENT[/i][/align]
[img]https://i1.read01.com/image.php?url=0DB1SO0H[/img]專欄主持:謝琰文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講師,章黃國學主編

特別鳴謝書院中國文化發展基金會

敦和慈善基金會章黃國學有深度的大眾國學
有趣味的青春國學
有擔當的時代國學
[/font]

[color=#333333][font=&quot]原文網址:[/font][/color][url=https://read01.com/dnGO0O.html]https://read01.com/dnGO0O.html[/url]

sun 發表於 2017-1-6 13:40

千古一絕--天下第三大行書 蘇軾《寒食帖》[font=&quot][size=0.8em]
2016-05-02 11:14:28[/size][/font]
[font=&quot][align=center][/align]
點擊上方 文翰堂 即可快速訂閱。
【文翰堂編髮】千古一絕--天下第三大行書 蘇軾《寒食帖》
[img]https://i1.read01.com/image.php?url=0DB6hi00[/img]元代趙孟頫繪蘇東坡小像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並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蘇軾生性放達,為人率真,深得道家風範。好交友, 好美食,好品茗, 亦雅好游山林。
《黃州寒食詩》作於元豐五年,是蘇軾反王安石變法失敗,被貶謫黃州團練副使,生活潦倒,精神抑鬱,到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寫下了這兩首寒食詩。
寒食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通篇書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
[align=center][i]ADVERTISEMENT[/i][/align]
[img]https://i2.read01.com/image.php?url=0DB6hi01[/img]
《黃州寒食詩》釋文: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蒙蒙水雲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塗窮,死灰吹不起。
[img]https://i1.read01.com/image.php?url=0DB6hi02[/img]
[align=center][i]ADVERTISEMENT[/i][/align]
[img]https://i2.read01.com/image.php?url=0DB6hi03[/img]
詩中自敘來黃州三年,生活清苦,每為寒食,清明之雨所苦,眼前覺蕭瑟難受,其心緒或漫聲細訴,娓娓道來,或放任聲腔,孑然飲泣,或悽然長嘯。
書法與詩相得益彰,滿紙身世顛沛之悲,家國不寧之滄,字字含淚,令人感受深刻!
故此,《寒食帖》也被譽為「蘇書第一」、「天下第三行書」,現收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網絡綜合)
┄┅┄┅┄┅┄┅┄┄┅┄┅┄
版權聲明:文翰堂致力於特色人文藝術展示!采編時部分文、圖源於網絡未能聯繫到原作者,涉及版權問題、轉載文翰堂文章或投稿請聯繫微信woorld。
文翰堂微信公號: gsqiuzi(長按複製)
[/font]

[color=#333333][font=&quot]原文網址:[/font][/color][url=https://read01.com/B8MjMj.html]https://read01.com/B8MjMj.html[/url]

sun 發表於 2017-1-6 13:42

被蘇軾、黃庭堅稱讚,譽為「當世第一」的好書法[font=&quot][size=0.8em]
2016-09-13 10:36:00[/size][/font]
[font=&quot][align=center][/align]
能被大書法家蘇軾和黃庭堅稱讚、被宋仁宗譽為「當世第一」好書法,他是誰? 先看他的作品
[img]https://i1.read01.com/image.php?url=0EQPdrhJVv[/img]
《郊燔帖》尺牘 1053年
紙本 27.2cm X43.2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郊燔帖》為行草書札的代表作。筆畫渾雄敦厚,婉轉有致,運筆飛動自如。此帖取法於《伯遠帖》,又參以章草筆法,使之有機的融為一體,形成蔡襄獨特的草書風格。
釋文:十一月廿八日,襄頓首。別已經年,每疏馳問,但極瞻?之懷。人至承書,窺攬辭意,豈勝感著?夏聞郡事清閒,總適神情,自有高趣,仰羨仰羨!郊燔甫,近天氣變寒,唯眠食愛攝,副此遠想,不具。襄再拜。知郡司門足下。
[img]https://i2.read01.com/image.php?url=0EQPdrWbFy[/img]
[align=center][i]ADVERTISEMENT[/i][/align]
《門屏帖》尺牘
紙本 27.8cm X16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襄顓詣門屏,陳謝推官呂君。九月日,襄上謁。
《門屏帖》為蔡襄早期作品。
[img]https://i1.read01.com/image.php?url=0EQPdr0pm4[/img]
《陶生帖》尺牘 1051年
紙本 29.8cm X50.8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陶生帖》為草書翰札。瀟洒勁逸。結體欹正大小,重輕疏密,隨心所至,一氣呵成。 黃庭堅說:「君謨真行簡札甚秀麗,能入永興(虞世南)之室」是很正確的。
釋文:襄:示及新記,當非陶生手,然亦可佳。筆頗精,河南公書非散卓不可為,昔嘗惠兩管者,大佳物,今尚使之也。耿子純遂物故,殊可痛懷,人之不可期也如此。仆子直須還,草草奉意疏略。五月十一日,襄頓首。家屬並安。楚掾旦夕行。
[align=center][i]ADVERTISEMENT[/i][/align]
[img]https://i2.read01.com/image.php?url=0EQPdrowC1[/img]
蔡襄《扈從帖》(又稱公謹帖)
紙本23.3X21.3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
釋文:襄拜:今日扈從逕歸,風寒侵人,偃臥至晡。蒙惠新萌,珍感珍感!帶胯數日前見數條,殊不佳。候有好者,即馳去也。襄上公謹太尉閣下。
[img]https://i1.read01.com/image.php?url=0EQPdrLGtn[/img]
[img]https://i1.read01.com/image.php?url=0EQPdrl7Pr[/img]
[align=center][i]ADVERTISEMENT[/i][/align]
《蒙惠帖》尺牘(下為局部) 1052年
紙本 22.7cm X16.5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蒙惠水林檎花,多感。天氣暄和,體履佳安。襄上,公謹太尉左右。
《蒙惠帖》為行楷作品。取法《蘭亭序》而又參以顏魯公敦厚沉穩的成分,繼而宏大了宋代行書尺牘書法的藝術內涵,使書法藝術發展到一個新時期。
[img]https://i2.read01.com/image.php?url=0EQPdrfqTm[/img]
《安道帖》尺牘 1055年
紙本 縱26.8厘米 橫35.5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襄再拜。自安道領桂管,日以因循,不得時通記牘,愧詠無極。中間辱書,頗知動靖。近聞儂寇西南夷,有生致之請,固佳事耳。永叔、之翰已留都下,王仲儀亦將來矣。襄已請泉麾,旦夕當遂。智短慮昏,無益時事,且奉親還鄉,餘非所及也。春暄,飲食加愛,不一一。襄再拜,安道侍郎左右。謹空。二月廿四日。
[align=center][i]ADVERTISEMENT[/i][/align]
[img]https://i2.read01.com/image.php?url=0EQPdrRfGu[/img]
尺牘《離都帖》 1055 紙本
29.2cm X46.8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帖又名「致杜君長官尺?」,乃蔡襄即將渡長江「南歸」途中所書,追述離都(開封)行至南京(今商丘)而痛失長子。友人來信慰問,襄作此書答謝。書法豐腴厚重處似?真卿,兼有王羲之行草之俊秀。選自《宋四家墨寶》冊。
釋文:襄?。自離都至南京。長子勻感傷寒七日。遂不起此疾。南歸殊?榮幸。不意災禍如此。動息感念。哀痛何可言也。承示及書。並永平信。益用??。旦夕渡江。不及相見。依詠之極。謹奉手??謝。不一一。襄頓首。杜君長官足下。七月十三日。貴眷各佳安。老兒已下無恙。永平已曾於遞中。馳信報之。
[img]https://i1.read01.com/image.php?url=0EQPdrgQaZ[/img]
楷書顏真卿告身帖跋
紙本 1055年作 日本東京書道博物館藏
釋文:魯公末年告身,忠賢不得而見也。莆陽蔡襄齋戒以觀。至和二年十月廿三日。
[img]https://i2.read01.com/image.php?url=0EQPdr7en9[/img]
尺牘《謝郎帖》 1060
紙本 26.5cm X29.1 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謝郎春初將領大娘以下各安。年下朱長官亦來泉州診候,今見服藥,日覺瘦倦,至於人事,都置之不復關意。眼昏不作書,然少賓客,省出入,如此情?可知也。不一一。襄送。正月十日。
萬安橋又稱洛陽橋,在泉州洛江區橋南村與惠安縣洛陽鎮交界的洛陽江入海口處,是我國第一座海港梁式大石橋。北宋皇佑五年至嘉佑四年(1053-1056年)泉州郡守蔡襄主持興建。該橋是舉世聞名的梁式海港巨型石橋,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橋南有忠惠祠,為紀念蔡襄造橋功績而建。祠內有一文兩方石碑,是蔡襄撰文書寫的,文簡義精,書法遒麗,工刻細緻,世稱三絕。該文原露天崖刻於岸左,宣和間(1119-1125年)由在泉州任市舶司後為知州的蔡襄曾孫蔡桓拓本重刻立於祠內。
[img]https://i2.read01.com/image.php?url=0EQPdrxQca[/img]
[img]https://i1.read01.com/image.php?url=0EQPdr8AhH[/img]
萬安橋石碑
萬安橋又稱洛陽橋,在泉州洛江區橋南村與惠安縣洛陽鎮交界的洛陽江入海口處,是我國第一座海港梁式大石橋。北宋皇佑五年至嘉佑四年(1053-1056年)泉州郡守蔡襄主持興建。該橋是舉世聞名的梁式海港巨型石橋,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橋南有忠惠祠,為紀念蔡襄造橋功績而建。祠內有一文兩方石碑,是蔡襄撰文書寫的,文簡義精,書法遒麗,工刻細緻,世稱三絕。該文原露天崖刻於岸左,宣和間(1119-1125年)由在泉州任市舶司後為知州的蔡襄曾孫蔡桓拓本重刻立於祠內。
[img]https://i2.read01.com/image.php?url=0EQPdrdZjE[/img]
《腳氣帖》尺牘 約1060年
紙本行書 26.9cm X21.7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仆自四月以來,輒得腳氣發腫,入秋乃減,所以不辭北行,然於湖山佳致未忘耳。三衢蒙書,無便,不時還答,慚惕慚惕。此月四日交印,望日當行,襄又上。
《腳氣帖》《石渠寶笈初編》著錄之《宋諸名家墨寶冊》,蔡書《腳氣帖》為其中之一幅。原跡曾刊於《故宮周刊》合訂本第十六冊。 蔡襄書法大多正楷,此帖別開生面,為行草書,其筆法精妙,行筆流暢,遒勁婉美,為蔡襄行草書佳作。
[img]https://i2.read01.com/image.php?url=0EQPdr78BK[/img]
尺牘《遠蒙帖》1061
紙本 28.6cm X28.6 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襄再拜。遠蒙遣信至都波,奉教約,感戢之至。彥范或聞已過南都,旦夕當見。青社雖號名藩,然交遊殊思君侯之還。近麗正之拜,禁林有嫌馮當世獨以金華召,亦不須玉堂唯此之望。霜風薄寒,伏惟愛重,不宣。襄上,彥猷侍讀閣下。謹空。
[img]https://i2.read01.com/image.php?url=0EQPdrYZ8s[/img]
《京居帖》 1062年
紙本 27.2cm X32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襄啟:去德於今,蓋已*(氵存)歲。京居鮮暇,無因致書,第增馳系。州校遠來,特承手牘兼貽楮幅,感戢之極!海瀕多暑,秋氣未清,君侯動靖若何?眠食自重,以慰遐想。使還,專此為謝,不一一。襄頓首。知郡中舍足下。謹空。九月八日。
[img]https://i1.read01.com/image.php?url=0EQPdrkJhn[/img]
蔡襄《澄心堂紙帖》尺牘
紙本 1063年作 行楷書 24.7 x 27.1cm
釋文:澄心堂紙一幅,闊狹、厚薄、堅實皆類此,乃佳。工者不願為,又恐不能為之。試與厚直,莫得之?見其楮細,似可作也。便人只求百幅。癸卯重陽日,襄書。
這幅蔡襄書寫的尺牘,又名《澄心堂帖》。宋代士大夫講究生活品味,對於文房用具,尤其考究。蔡襄寫此一信札,便是為了委託他人代為製作、或是搜尋紙中名品-「澄心堂」紙。「澄心堂」紙源自五代南唐,據說它「膚如卵膜,堅潔如玉,細薄光潤」,在北宋就已經是相當珍貴、難求的名紙了。這幅書跡的紙質縝密光潔,很可能就是蔡襄用來作為「澄心堂」紙的樣本。
精緻的紙質,配上蔡襄秀致而莊重的墨跡,使得這幅「澄心堂」帖格外顯得清麗動人。全文以行楷寫成,結體端正略扁,字距行間寬緊合適,一筆一畫都甚富體態,工緻而雍容。信札署有「癸卯」(1063)年款,蔡襄時年五十二歲,正是他晚年崇尚端重書風的代表之作。
[img]https://i2.read01.com/image.php?url=0EQPdrg31G[/img]
《大研帖》(致彥猷尺牘) 1064
紙本 25.6cm X25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襄啟:大研盈尺,風韻異常,齋中之華,繇是而至。花盆亦佳品,感荷厚意。以?易邦,若用商於六里則可。真則趙璧難捨,尚未決之,更須面議也。襄上,彥猷足下。廿一日,甲辰閏月
[img]https://i2.read01.com/image.php?url=0EQPdrQvDs[/img]
山堂詩帖 1066 紙本
24.8cm X26.7 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丙午三月十二日晚》「欲尋軒檻倒金尊,江上煙雲向晚昏。須倩東風吹散雨,明朝卻待入花園。」《十三日吉祥院探花》「花未全開月未圓,看花待月思依然。明知花月無情物,若使多情更可憐。」 十五日山堂書。
沒錯,他就是位列宋四家的蔡襄!
[img]https://i2.read01.com/image.php?url=0EQPdrAen3[/img]
蔡襄(1012~1067),字君謨,興化仙遊(今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人。官至端明殿學士,知杭州,諡忠惠。工正、行、草、隸書,又能飛白書,嘗以散筆作草書,謂之散草,或曰飛草,其法皆生於飛白,自成一家。存張旭懷素之古韻,有風雲變幻之勢,又縱逸而富古意。他與蘇軾、黃庭堅、米芾,並稱「宋四家」。
蔡襄為人正直,知識淵博。他的書法學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構字收放合度,得心應手,極儘自然;行文如行雲流水,盡現妍麗遒勁之態。蘇東坡曾在《東坡題跋》中贊蔡襄曰:「獨蔡君謨天資既高,積學深至,心手相應,變態無窮,遂為本朝第一。然行書最勝,小楷次之,草書又次之……又嘗出意作飛白,自言有翔龍舞鳳之勢,識者不以為過。」 而歐陽修對蔡襄書法的評價更是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自蘇子美死後,遂覺筆法中絕。近年君謨獨步當世,然謙讓不肯主盟。」黃庭堅也說:「蘇子美、蔡君謨皆翰墨之豪傑。」《宋史?列傳》稱他:「襄工於手書,為當世第一,仁宗由愛之。」
蔡襄不是一個開宗立派的大師。總體上看,他的書法還是恪守晉唐法度,創新的意識略遜一籌。但他卻是宋代書法發展史上不可缺的關紐人物。他以自身完備的書法成就,為晉唐法度與宋人的意趣之間搭建了一座技巧的橋樑,承前啟後,為後世所矚目。最後不得不補充一點,在書法史上有一種說法認為宋四家「蘇黃米蔡」中的「蔡」,應該是蔡京,只因其「人品奸惡」,人們才用蔡襄取代了蔡京。這一點值得商榷。
[/font]

[color=#333333][font=&quot]原文網址:[/font][/color][url=https://read01.com/EMJK20.html]https://read01.com/EMJK20.html[/url]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