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 FINANCE's Archiver

sun 發表於 2016-5-9 02:50

道教發展史

[align=left][color=#000][font=Tahoma][size=12px][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81%93%E6%95%99&variant=zh-hk]道教發展史[/url][/size][/font][/color][/align]

[align=left][color=#000][font=Tahoma][size=12px][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81%93%E6%95%99&variant=zh-hk]http://yiming323_2002.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557759[/url][/size][/font][/color][/align]

[align=left][color=#000][font=Tahoma][size=12px][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81%93%E6%95%99&variant=zh-hk]道教[/url]是發源於[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AD%E5%9B%BD&variant=zh-hk]中國[/url]古代的傳統[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E%97%E6%95%99&variant=zh-hk]宗教[/url]。以「[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81%93&variant=zh-hk]道[/url]」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E%87%E5%AE%99&variant=zh-hk]宇宙[/url]萬物的本原。在[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AD%E5%8D%8E&variant=zh-hk]中華[/url]傳統文化中,道教被認為是與[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4%92%E5%AD%A6&variant=zh-hk]儒學[/url]和[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D%9B%E6%95%99&variant=zh-hk]佛教[/url]一起的一種佔據着主導地位的[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90%86%E8%AE%BA&variant=zh-hk]理論[/url]學說和[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E%9E%E8%B7%B5&action=edit&redlink=1]實踐[/url]方法。[/size][/font][/color][/align]
[align=left][color=#000][font=Tahoma][size=12px]道教的稱呼在形成初期有所不同,[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5%88%E7%A7%A6&variant=zh-hk]先秦[/url]時期的[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AF%B8%E5%AD%90%E7%99%BE%E5%AE%B6&variant=zh-hk]諸子百家[/url]中許多人都曾經以「道」來稱呼自己的理論和方法。[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4%92%E5%AE%B6&variant=zh-hk]儒家[/url]、[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2%A8%E5%AE%B6&variant=zh-hk]墨家[/url]、[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81%93%E5%AE%B6&variant=zh-hk]道家[/url]、[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8%B4%E9%98%B3%E5%AE%B6&variant=zh-hk]陰陽家[/url]甚至[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D%9B%E6%95%99&variant=zh-hk]佛教[/url]都曾經由於各種原因自稱或被認為是「道教」。儒家最早使用「道教」一詞,將先王之道和孔子的理論稱為「道教」。佛教剛剛傳入中國時,把「[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F%A9%E6%8F%90&variant=zh-hk]菩提[/url]」翻譯成「道」,因此也被稱為「道教」。而到了[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9C%E6%B1%89&variant=zh-hk]東漢[/url]末年出現了[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A%94%E6%96%97%E7%B1%B3%E9%81%93&variant=zh-hk]五斗米道[/url](天師道),自稱為「道教」,取「以善道教化」之意。自此,其他各家為了以示區別,也就不再以「道教」自稱,而成為五斗米道(天師道)的專稱。[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D%97%E5%8C%97%E6%9C%9D&variant=zh-hk]南北朝[/url]時道教宗教形式逐漸完善。[/size][/font][/color][/align]
[align=left][color=#000][font=Tahoma][size=12px]現在所說的道教,是指在中國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礎上,承襲了[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6%B9%E4%BB%99%E9%81%93&variant=zh-hk]方仙道[/url]、[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BB%84%E8%80%81%E9%81%93&variant=zh-hk]黃老道[/url]等一些宗教觀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為最高信仰,奉[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0%81%E5%AD%90&variant=zh-hk]老子[/url]、[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5%83%E5%A7%8B%E5%A4%A9%E5%B0%8A&variant=zh-hk]元始天尊[/url]為教主,以老子的《[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81%93%E5%BE%B7%E7%BB%8F&variant=zh-hk]道德經[/url]》等為主要經典,追求修煉成為[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A5%9E%E4%BB%99&variant=zh-hk]神仙[/url]的一種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五種,[b]服食(仙藥,外丹等),煉氣與導引,[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6%85%E4%B8%B9&variant=zh-hk]內丹[/url]修煉,法術儀式,功德成神[/b],常見的後天神仙多為內丹修煉和功德成神者。[/size][/font][/color][/align]
教理和教義[align=left][color=#000][font=Tahoma][size=12px]道教天師道從創教之初,就以老子的《[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81%93%E5%BE%B7%E7%BB%8F&variant=zh-hk]道德經[/url]》為根本經典,將其中「[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81%93&variant=zh-hk]道[/url]」和「[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E%B7&variant=zh-hk]德[/url]」作為基本的信仰。道教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和主宰,無所不在,無所不包,萬物都是從「道」演化而來的。而「德」則是「道」的體現。[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89%E6%B8%85&variant=zh-hk]三清[/url]尊神則是「道」最初的人格化顯現,也代表了宇宙創生的三個重要過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三清化生出天地宇宙和自然諸神,這些稱為先天尊神([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4%A9%E5%B0%8A&variant=zh-hk]天尊[/url]),乃道所演化,先天既與道體合一,而道法無遠弗屆充斥無邊宇宙,故道教徒祝頌語常曰「無量天尊」,人類通過某些方式可以達到與道合一的境界,這些人稱為後天[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A5%9E%E4%BB%99&variant=zh-hk]神仙[/url],最高修為者也可以達到天尊。[/size][/font][/color][/align]
[align=left][color=#000][font=Tahoma][size=12px]道教以[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4%AA%E4%B8%8A%E8%80%81%E5%90%9B&variant=zh-hk]太上老君[/url](即[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81%93%E5%BE%B7%E5%A4%A9%E5%B0%8A&variant=zh-hk]道德天尊[/url])為教主,也就是老子。在[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F%B0%E7%81%A3&variant=zh-hk]台灣[/url],以太上老君所代表道教宗派為道教[b]太一宗[/b],門派奉太上老君為祖師並與[b]正一宗[/b]並列為道教兩大門派。此外道教的至尊天神在歷史上的不同宗派[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81%93%E7%BB%8F&action=edit&redlink=1]道經[/url]中還有其他說法,一是以玉清[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5%83%E5%A7%8B%E5%A4%A9%E5%B0%8A&variant=zh-hk]元始天尊[/url]為最高天神,二是以上清[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D%88%E5%AF%B6%E5%A4%A9%E5%B0%8A&variant=zh-hk]靈寶天尊[/url]為最高天神,三是以太清[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81%93%E5%BE%B7%E5%A4%A9%E5%B0%8A&variant=zh-hk]道德天尊[/url]為最高天神,最後,演變成[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89%E4%BD%8D%E4%B8%80%E4%BD%93&variant=zh-hk]三位一體[/url]的「一炁化[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89%E6%B8%85&variant=zh-hk]三清[/url]」的神學理論。[/size][/font][/color][/align]
[align=left][color=#000][font=Tahoma][size=12px]在修身方面,道教講究「人天合一」、「人天相應」、「無為而治、不言之教」, 講究「虛心實腹」、「歸根覆命」,「深根固柢」、「長生久視」、「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 等等。[/size][/font][/color][/align]
[align=left][color=#000][font=Tahoma][size=12px]道教重生惡死,追求[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5%BF%E7%94%9F%E4%B8%8D%E8%80%81&variant=zh-hk]長生不老[/url],認為人的[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94%9F%E5%91%BD&variant=zh-hk]生命[/url]可以自己做主,而不用聽命于[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4%A9&variant=zh-hk]天[/url]。認為人只要善於修道養生,就可以長生不老,得道成仙。因此也就產生了許多修煉方法:[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82%BC%E4%B8%B9&variant=zh-hk]煉丹[/url]、[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C%8D%E9%A3%9F&variant=zh-hk]服食[/url]、[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90%90%E7%BA%B3&variant=zh-hk]吐納[/url]、[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3%8E%E6%81%AF&action=edit&redlink=1]胎息[/url]、[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8C%89%E6%91%A9&variant=zh-hk]按摩[/url]、[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0%8E%E5%BC%95&variant=zh-hk]導引[/url]、[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88%BF%E4%B8%AD%E6%9C%AF&variant=zh-hk]房中[/url]、[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E%9F%E7%A9%80&variant=zh-hk]辟穀[/url]、存想、服符和誦經。[/size][/font][/color][/align]
[align=left][color=#000][font=Tahoma][size=12px]明朝道士[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C%A0%E4%B8%89%E4%B8%B0&variant=zh-hk]張三丰[/url]認為道的功用是「修身利人」,[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4%92%E5%AE%B6&variant=zh-hk]儒家[/url]「行道濟時」,[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D%9B%E5%AE%B6&variant=zh-hk]佛家[/url]「悟道覺世」,道家「藏道度人」。道家修煉仙道。張三丰以修人道為煉[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B%99&variant=zh-hk]仙[/url]道的基礎,強調只要素行陰德,仁慈悲憫,忠孝信誠,全於人道,離仙道也就自然不遠了。「人能修正身心,則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size][/font][/color][/align]
[align=left][color=#000][font=Tahoma][size=12px]道教[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A5%9E%E5%AD%B8&variant=zh-hk]神學[/url]可以說是道家思想神秘化後的[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E%97%E6%95%99&variant=zh-hk]宗教[/url]學說,未必完全切合,其間異同,頗值玩味。然道教既祖稱老、莊,尊崇《[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81%93%E5%BE%B7%E7%B6%93&variant=zh-hk]道德經[/url]》(老子)、《[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D%97%E8%8F%AF%E7%B6%93&variant=zh-hk]南華經[/url]》(莊子)等眾多道家經典,畢竟吸收繼承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內容。此外,它也受到了《[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8%93&variant=zh-hk]易[/url]》以及[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8%B4%E9%98%B3%E5%AE%B6&variant=zh-hk]陰陽家[/url]、[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4%92%E5%AE%B6&variant=zh-hk]儒家[/url]、[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AD%E5%8C%BB&variant=zh-hk]中醫[/url]養生家、[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D%9B%E6%95%99&variant=zh-hk]佛教[/url]以及上古[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6%B9%E4%BB%99%E9%81%93&variant=zh-hk]方仙道[/url]的影響。[/size][/font][/color][/align]
[align=left][color=#000][font=Tahoma][size=12px][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81%93%E6%95%99&variant=zh-hk]道教[/url]是[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AD%E5%9B%BD&variant=zh-hk]中國[/url]的傳統[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E%97%E6%95%99&variant=zh-hk]宗教[/url],[b]它的歷史[/b]遠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而正式形成於[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9C%E6%B1%89&variant=zh-hk]東漢[/url]的中後期。與世界其它大型[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E%97%E6%95%99&variant=zh-hk]宗教[/url]不同,道教並非是一人一時一地所創所生,乃中國歷代各地不同的文化、思想相結合而成之宗教。[/size][/font][/color][/align]


起源[align=left][color=#000][font=Tahoma][size=12px]道教的起源現存的史料和道教經書中的說法各不相同。《[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AD%8F%E4%B9%A6&variant=zh-hk]魏書[/url]》中認為道教起源於[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0%81%E5%AD%90&variant=zh-hk]老子[/url];[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91%9B%E6%B4%AA&variant=zh-hk]葛洪[/url]則認為起源於「二儀未分」之時的「[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5%83%E5%A7%8B%E5%A4%A9%E7%8E%8B&variant=zh-hk]元始天王[/url]」(這種說法常常被許多研究者斥之為無稽之談)。[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9%88%E6%92%84%E5%AE%81&variant=zh-hk]陳攖寧[/url]認為道教「遠溯黃老,兼綜百家」。目前普遍認為道教源於中國古代各地的[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7%AB%E8%A1%93&variant=zh-hk]巫術[/url]和鬼神信仰,而後各地巫俗信仰(如鬼道、[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6%B9%E4%BB%99%E9%81%93&variant=zh-hk]方仙道[/url]等)再與[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4%92%E5%AE%B6&variant=zh-hk]儒[/url]、[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81%93%E5%AE%B6&variant=zh-hk]道[/url]、[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D%9B%E6%95%99&variant=zh-hk]釋[/url]、[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2%A8%E5%AE%B6&variant=zh-hk]墨[/url]、[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A%94%E8%A1%8C&variant=zh-hk]五行[/url]、[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9%B0%E9%99%BD&variant=zh-hk]陰陽[/url]等諸家學說相結合創造出各地不同的[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0%91%E9%96%93%E4%BF%A1%E4%BB%B0&variant=zh-hk]民間信仰[/url]體系。[/size][/font][/color][/align]
[align=left][color=#000][font=Tahoma][size=12px]先秦時期[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A5%9E%E4%BB%99&variant=zh-hk]神仙[/url]思想對道教產生和發展有很大影響。戰國時許多地區出現了鼓吹[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5%BF%E7%94%9F%E4%B8%8D%E8%80%81&variant=zh-hk]長生不老[/url]和不死之藥的[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6%B9%E5%A3%AB&variant=zh-hk]方士[/url],這成為了道教服食丹藥成仙的思想淵源,分別影響了道教[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B9%E9%BC%8E%E6%B4%BE&variant=zh-hk]丹鼎派[/url][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4%96%E4%B8%B9&variant=zh-hk]外丹[/url]和[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6%85%E4%B8%B9&variant=zh-hk]內丹[/url]兩派的發展。[/size][/font][/color][/align]
[align=left][color=#000][font=Tahoma][size=12px]在[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1%89%E4%BB%A3&variant=zh-hk]漢代[/url],[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91%A3%E4%BB%B2%E8%88%92&variant=zh-hk]董仲舒[/url]的[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4%A9%E4%BA%BA%E6%84%9F%E5%BA%94&variant=zh-hk]天人感應[/url]理論以及[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0%B6%E7%BA%AC&variant=zh-hk]讖緯[/url]之學的興起,對道教的產生有很重要的影響,而[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D%9B%E6%95%99&variant=zh-hk]佛教[/url]的傳入也加速了道教的產生。而[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6%B9%E4%BB%99%E9%81%93&variant=zh-hk]方仙道[/url]和[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BB%84%E8%80%81%E9%81%93&variant=zh-hk]黃老道[/url]在漢朝的泛濫對道教的產生起了催化的作用。[/size][/font][/color][/align]
[align=left][color=#000][font=Tahoma][size=12px]在[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9C%E6%B1%89&variant=zh-hk]東漢[/url],還出現了以修道煉養解釋《[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81%93%E5%BE%B7%E7%BB%8F&variant=zh-hk]道德經[/url]》的著作《[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0%81%E5%AD%90%E6%83%B3%E7%88%BE%E6%B3%A8&variant=zh-hk]老子想爾注[/url]》,這被認為是道家思想向道教理論過渡的一個標誌。[/size][/font][/color][/align]


漢魏兩晉南北朝時期[align=left][color=#000][font=Tahoma][size=12px]早期道教的出現經過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從戰國時方仙道的興起,到西漢[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0%B6%E7%BA%AC&variant=zh-hk]讖緯[/url]之學的盛行和黃老道的出現,已經開始有類似道教組織的活動存在了。早期道教形成的兩個標誌性事件,一是《[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4%AA%E5%B9%B3%E7%BB%8F&variant=zh-hk]太平經[/url]》的流傳,一是的[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A%94%E6%96%97%E7%B1%B3%E9%81%93&variant=zh-hk]五斗米道[/url]和[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4%AA%E5%B9%B3%E9%81%93&variant=zh-hk]太平道[/url]的出現。[/size][/font][/color][/align]
[align=left][color=#000][font=Tahoma][size=12px]東漢末年後[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A%94%E6%96%97%E7%B1%B3%E9%81%93&variant=zh-hk]五斗米道[/url]、[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4%AA%E5%B9%B3%E9%81%93&variant=zh-hk]太平道[/url]等早期道教團體開始興起,以教團領袖個人魅力,並利用各種[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92%92%E7%A6%81&action=edit&redlink=1]咒禁[/url]、[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AC%A6%E7%B1%99&variant=zh-hk]符籙[/url]、[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A6%B3%E7%A5%93&action=edit&redlink=1]禳祓[/url]等手段作為解救民間各種問題傳佈教義的早期道教團體遍佈於中國各地。這一時期的道教主要活動於下層社會,並且往往用來作為武裝起義的精神號召。[/size][/font][/color][/align]
[align=left][color=#000][font=Tahoma][size=12px]到了[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89%E5%9B%BD&variant=zh-hk]三國[/url]兩晉時期,政府對此問題開始重視。一方面進行鎮壓;另一方面也加以利用改造。而一部分道教徒也向[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8A%E6%B5%81%E7%A4%BE%E4%BC%9A&variant=zh-hk]上層社會[/url]靠攏,參與宮廷政治;一部分專門從事修煉;另一部分仍然在民間活動,為[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6%9C%E6%B0%91%E8%B5%B7%E4%B9%89&variant=zh-hk]農民起義[/url]者所利用,例如[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BB%84%E5%B7%BE%E8%B5%B7%E4%B9%89&variant=zh-hk]黃巾起義[/url]。[/size][/font][/color][/align]
[align=left][color=#000][font=Tahoma][size=12px]而[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4%A9%E5%B8%88%E9%81%93&variant=zh-hk]天師道[/url]廣泛流傳,[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9C%E6%99%8B&variant=zh-hk]東晉[/url]後期又產生了[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8A%E6%B8%85%E6%B4%BE&variant=zh-hk]上清派[/url]和[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81%B5%E5%AE%9D%E6%B4%BE&variant=zh-hk]靈寶派[/url]。[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91%9B%E6%B4%AA&variant=zh-hk]葛洪[/url]、[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9%B8%E4%BF%AE%E9%9D%9C&variant=zh-hk]陸修靜[/url]、[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9%B6%E5%BC%98%E6%99%AF&variant=zh-hk]陶弘景[/url]、[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F%87%E8%AC%99%E4%B9%8B&variant=zh-hk]寇謙之[/url]等人將重新將散佈於各地的道教經典、[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A7%91%E5%84%80&action=edit&redlink=1]科儀[/url]重新整理,使得道教開始有較為完整的神話體系、科儀,使得道教組織更為完善。尤其在[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C%97%E5%91%A8&variant=zh-hk]北周[/url],道教得到了統治者的大力扶持,新興的[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A5%BC%E8%A7%82%E9%81%93&variant=zh-hk]樓觀道[/url]也由此大興,成為直到唐朝以來的最大[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81%93%E6%B4%BE&action=edit&redlink=1]道派[/url]。[/size][/font][/color][/align]
[align=left][color=#000][font=Tahoma][size=12px]道教在南北朝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但是這一時期[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D%9B%E6%95%99&variant=zh-hk]佛教[/url]的發展更加迅速。因此佛道之間也產生了鬥爭和融合。這個鬥爭的標誌是[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A1%BE%E6%AC%A2&action=edit&redlink=1]顧歡[/url]所著《[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4%B7%E5%A4%8F%E8%AE%BA&action=edit&redlink=1]夷夏論[/url]》,他站在道教立場上反對佛教。這引起了佛教徒的不滿,紛紛撰文進行駁斥。在鬥爭愈演愈烈的時候,也有許多人主張二者互相調和。在這次鬥爭中,上清派和靈寶派吸取了部分佛教思想,以及佛教的[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9B%A0%E6%9E%9C%E6%8A%A5%E5%BA%94&variant=zh-hk]因果報應[/url]、三世[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D%AE%E5%9B%9E&variant=zh-hk]輪迴[/url]、[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4%A9%E5%A0%82&variant=zh-hk]天堂[/url]、[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9C%B0%E7%8B%B1&variant=zh-hk]地獄[/url]等理論。而當時佛教也吸取了一些道教的[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A5%9E%E4%BB%99&variant=zh-hk]神仙[/url]思想等。[/size][/font][/color][/align]
[align=left][color=#000][font=Tahoma][size=12px]道教在南北朝時期還造作了大量的經書,道教經書的分類方法[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89%E6%B4%9E%E5%9B%9B%E8%BE%85%E5%8D%81%E4%BA%8C%E7%B1%BB&variant=zh-hk]三洞四輔十二類[/url]就是這時形成的。這是[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81%93%E8%A7%82&variant=zh-hk]道觀[/url]也大量興建,進而促使了[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81%93%E6%95%99%E6%88%92%E5%BE%8B&variant=zh-hk]道教戒律[/url]的制定。[/size][/font][/color][/align]


隋唐五代時期[align=left][color=#000][font=Tahoma][size=12px]隋唐之時,受到皇室的推崇,道教大興。[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A%8B%E6%9C%9D&variant=zh-hk]隋朝[/url]時,[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C%85%E5%B1%B1%E5%AE%97&variant=zh-hk]茅山宗[/url]成為道教的主要派系。[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5%83%E5%A7%8B%E5%A4%A9%E5%B0%8A&variant=zh-hk]元始天尊[/url]在此時被奉為最高神靈;道教修煉當中非常重要的「[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6%85%E4%B8%B9&variant=zh-hk]內丹[/url]」一詞也形成於此時。[/size][/font][/color][/align]
[align=left][color=#000][font=Tahoma][size=12px]而在[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94%90%E4%BB%A3&variant=zh-hk]唐代[/url],由於皇帝姓[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D%8E%E5%A7%93&variant=zh-hk]李[/url],因此尊[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0%81%E5%AD%90&variant=zh-hk]老子[/url]李耳為李氏之祖,並於[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9%BE%E5%B0%81&variant=zh-hk]乾封[/url]元年時追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4%A9%E5%AF%B6&variant=zh-hk]天寶[/url]元年封[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E%8A%E5%AD%90&variant=zh-hk]莊子[/url]為南華真人,[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6%87%E5%AD%90&variant=zh-hk]文子[/url]為通玄真人,[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8%97%E5%AD%90&variant=zh-hk]列子[/url]為沖虛真人、[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A%9A%E6%A1%91%E5%AD%90&action=edit&redlink=1]庚桑子[/url]為洞虛真人,四子所著之書改稱真經。因此時名道輩出,學說各有旨趣而讓道教的思想、義理、哲學體係有更加完整的發展,特別是唐末五代初名道士[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D%9C%E5%85%89%E5%BA%AD&variant=zh-hk]杜光庭[/url]將之系統化的整理、歸類,促進了道教在之後的傳佈。此外,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部《[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81%93%E8%97%8F&variant=zh-hk]道藏[/url]》——《[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C%80%E5%85%83%E9%81%93%E8%97%8F&variant=zh-hk]開元道藏[/url]》也在這時編纂完成。[/size][/font][/color][/align]
[align=left][color=#000][font=Tahoma][size=12px]但是到了[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E%89%E5%8F%B2%E4%B9%8B%E4%B9%B1&variant=zh-hk]安史之亂[/url]後,道教開始相對衰落。雖然唐朝皇帝自始至終奉行崇道政策,但是藩鎮割據等變亂還是削弱了道教的發展。到[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A%94%E4%BB%A3%E5%8D%81%E5%9B%BD&variant=zh-hk]五代十國[/url],雖然戰亂頻仍,但是還有許多皇帝崇奉道教。道教雖然在這一時期[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E%AB%E8%A7%82&variant=zh-hk]宮觀[/url]毀壞,道士逃散,經書散失,但是道教仍然得到了一定的發展,最典型的是[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C%85%E5%B1%B1%E5%AE%97&variant=zh-hk]茅山宗[/url]中衍生出[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D%97%E5%B2%B3%E5%A4%A9%E5%8F%B0%E6%B4%BE&action=edit&redlink=1]南嶽天台派[/url]。[/size][/font][/color][/align]


宋遼金元時期道教[align=left][color=#000][font=Tahoma][size=12px]兩宋是道教另一個發展期,歷位皇帝皆崇尚道教,真宗亦仿唐代皇帝將趙氏血統與道教神祇相結合,[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E%8B%E5%BE%BD%E5%AE%97&variant=zh-hk]宋徽宗[/url]更封己為道君皇帝,使道教更為興盛。另一方面,政府也對道教加強管理,主要是任用道官,賜[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8%88%E5%8F%B7&action=edit&redlink=1]師號[/url]、[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B4%AB%E8%A1%A3&action=edit&redlink=1]紫衣[/url],對[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7%BA%E5%AE%B6&variant=zh-hk]出家[/url]道士進行考試,以保證道教的一定文化素質。[/size][/font][/color][/align]
[align=left][color=#000][font=Tahoma][size=12px][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C%97%E5%AE%8B&variant=zh-hk]北宋[/url]時,由於皇帝的支持,經常做法事,使符籙派系得到了一定發展。[/size][/font][/color][/align]
[align=left][color=#000][font=Tahoma][size=12px]在道教理論方面,[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9%88%E6%8A%9F&variant=zh-hk]陳摶[/url]、[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C%A0%E4%BC%AF%E7%AB%AF&variant=zh-hk]張伯端[/url]等對道教內丹理論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道教的內丹術在北宋之後成為道教修煉術的主流,道教理論也圍繞這個主題展開。而[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4%96%E4%B8%B9%E6%9C%AF&variant=zh-hk]外丹術[/url]則逐漸走向衰落。[/size][/font][/color][/align]
[align=left][color=#000][font=Tahoma][size=12px]儒釋二教思想與道教漸漸融合,「三教歸一」的觀念開始,得道成仙思想亦由個人幸福的追求變為入世、救世。由於兩宋庶民經濟發達,各地民間信仰與道教相結合,庶民神祇紛紛被道教吸收,產生了新一波的造神熱潮。[/size][/font][/color][/align]
[align=left][color=#000][font=Tahoma][size=12px]北宋滅亡後,[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87%91%E6%9C%9D&variant=zh-hk]金朝[/url]與[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D%97%E5%AE%8B&variant=zh-hk]南宋[/url]形成了以內丹修養為主的[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5%A8%E7%9C%9F%E9%81%93&variant=zh-hk]全真道[/url],內丹與符籙的結合產生了新的符籙道派。而北宋的[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E%8B%E7%9C%9F%E5%AE%97&variant=zh-hk]宋真宗[/url]、[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E%8B%E5%BE%BD%E5%AE%97&variant=zh-hk]宋徽宗[/url]更是極端推崇道教。[/size][/font][/color][/align]
[align=left][color=#000][font=Tahoma][size=12px]此外,南宋時期道教則更活躍於民間,並且和南方的[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7%AB%E8%A1%93&variant=zh-hk]巫術[/url]相結合,充實自己的理論和方法,並且形成了[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89%E5%B1%B1%E7%AC%A6%E7%AE%93&variant=zh-hk]三山符籙[/url]為代表的符籙道派。[/size][/font][/color][/align]
[align=left][color=#000][font=Tahoma][size=12px][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5%83%E6%9C%9D&variant=zh-hk]元朝[/url]建立後,道教在組織發展上非常興盛,並且逐漸合流,形成了[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AD%A3%E4%B8%80%E9%81%93&variant=zh-hk]正一道[/url]和[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5%A8%E7%9C%9F%E9%81%93&variant=zh-hk]全真道[/url]兩大道派。全真道的[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98%E5%A4%84%E6%9C%BA&variant=zh-hk]丘處機[/url]由於受到皇帝的賞識,全真道得到了新生的發展。但是到了[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D%8E%E5%BF%97%E5%B8%B8&variant=zh-hk]李志常[/url]掌教後期,由於元朝統治者袒護[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D%9B%E6%95%99&variant=zh-hk]佛教[/url],全真道受到嚴重打擊,許多道經被焚毀。[/size][/font][/color][/align]


明清時期道教[align=left][color=#000][font=Tahoma][size=12px][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8%8E&variant=zh-hk]明[/url][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8%85&variant=zh-hk]清[/url]時期,雖然有少數皇帝沈迷於道教,但由於政治因素以及道教更為世俗化之後,使得道教教義無有進展,科儀更為繁雜,道士們多唯利是圖,使得士人逐漸輕視。[/size][/font][/color][/align]
[align=left][color=#000][font=Tahoma][size=12px]明朝時,道教派別被官方正式分為正一和全真兩大道派。[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AD%A3%E4%B8%80%E9%81%93&variant=zh-hk]正一道[/url]更受到官方的重視。而官方吸取了[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5%83%E6%9C%9D&variant=zh-hk]元朝[/url]下層人民利用民間宗教進行起義和道教發展過濫的教訓,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強對道教的管束。[/size][/font][/color][/align]
[align=left][color=#000][font=Tahoma][size=12px]明朝時期的道教對文化思想領域產生了重大影響。例如出現了以轉寫鬼神故事為主題的[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A5%9E%E9%AD%94%E5%B0%8F%E8%AF%B4&variant=zh-hk]神魔小說[/url]。[/size][/font][/color][/align]
[align=left][color=#000][font=Tahoma][size=12px]進入清朝以後,道教的發展開始衰落,理論上的發展趨於停滯,在社會上的影響力也開始減弱。[/size][/font][/color][/align]


民國時期道教[align=left][color=#000][font=Tahoma][size=12px][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B8%A6%E7%89%87%E6%88%98%E4%BA%89&variant=zh-hk]鴉片戰爭[/url]以後,道教發展每況愈下,宮觀、道士數量急劇減少。而且由於統治者對道教重視程度的降低,迫使道教向民間發展,許多研究者認為[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9%89%E5%92%8C%E5%9B%A2&variant=zh-hk]義和團[/url]運動就是這種情況的反映。此外,[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B%9F%E6%9C%83&variant=zh-hk]廟會[/url]活動熱烈。[/size][/font][/color][/align]


台灣近現代的道教[align=left][color=#000][font=Tahoma][size=12px][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F%B0%E7%81%A3&variant=zh-hk]台灣[/url]日據時期,很多民眾信奉道教以表明自己的民族立場,因此道教備受打壓,道教宮觀屢遭損毀,必須兼供佛像或民間神祇才能得以保全。這種混雜現象延續至今。[/size][/font][/color][/align]
[align=left][color=#000][font=Tahoma][size=12px]1949年,正一六十三代天師[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C%B5%E6%81%A9%E6%BA%A5&variant=zh-hk]張恩溥[/url]輾轉到達台灣,[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69%E5%B9%B4&variant=zh-hk]1969年[/url]張恩溥過世後傳於堂姪[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C%B5%E6%BA%90%E5%85%88&variant=zh-hk]張源先[/url],是為六十四代天師,現居台灣[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D%97%E6%8A%95&variant=zh-hk]南投[/url]縣[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97%A3%E6%BC%A2%E5%A4%A9%E5%B8%AB%E5%BA%9C&action=edit&redlink=1]嗣漢天師府[/url]。[/size][/font][/color][/align]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道教[align=left][color=#000][font=Tahoma][size=12px][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AD%E5%8D%8E%E4%BA%BA%E6%B0%91%E5%85%B1%E5%92%8C%E5%9B%BD&variant=zh-hk]中華人民共和國[/url]成立以後,[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56%E5%B9%B4&variant=zh-hk]1956年[/url]成立了[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AD%E5%9B%BD%E9%81%93%E6%95%99%E5%8D%8F%E4%BC%9A&variant=zh-hk]中國道教協會[/url]。[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6%87%E5%8C%96%E5%A4%A7%E9%9D%A9%E5%91%BD&variant=zh-hk]文化大革命[/url]時期,道教受到很大的衝擊。正一道被取締,全真道的道士被強迫還俗。[/size][/font][/color][/align]
[align=left][color=#000][font=Tahoma][size=12px][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4%B9%E9%9D%A9%E5%BC%80%E6%94%BE&variant=zh-hk]改革開放[/url]以後,由於推行[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E%97%E6%95%99%E4%BF%A1%E4%BB%B0%E8%87%AA%E7%94%B1&variant=zh-hk]宗教信仰自由[/url]政策,道教逐漸恢復。[/size][/font][/color][/align]


參看[list][*][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81%93%E6%95%99%E6%AD%B7%E5%8F%B2&variant=zh-hk]道教歷史[/url][*][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F%B0%E7%81%A3%E9%81%93%E6%95%99&variant=zh-hk]台灣道教[/url][/list]

參考文獻[list=1][*]唐大潮,《中國道教簡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
[url=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Special:%E7%BD%91%E7%BB%9C%E4%B9%A6%E6%BA%90/7801232291&variant=zh-hk]ISBN 7-80123-229-1[/url][/list]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