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 FINANCE's Archiver

sun 發表於 2016-4-7 14:31

承先啟後-專訪黎志添教授和譚偉倫教授

[url=https://www.facebook.com/podium.cucrs/?fref=nf]Podium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期刊[/url]2015年1月20日 ·

[url=http://issuu.com/crssoc2014/docs/podium_f_print2/0]http://issuu.com/crssoc2014/docs/podium_f_print2/0[/url]


《承先啟後-專訪黎志添教授和譚偉倫教授 》
二零零三年,宗教及神學研究和跨文化研究課程經過整合和調整,創立了文化及宗教研究系。今年是本系成立十周年,為文宗系打下六年根基的黎志添教授光榮卸任,另由譚偉倫教授接捧系主任一職,為本系寫下新一頁。本編緝組籍此機會訪問了兩位系主任,回顧過去點滴,拾遺補闕,為未來十年尋找方向。
學術發展 豐富多元
文宗系在學術發展上一直有不錯的發展。黎教授指出,本系教職員的研究和出版不時得到本地和國際學界認可和讚賞,且在中大文學院各系之中名列前茅。十年以來,文宗系教職員得到的研究經費和資源數目都充份反映他們的努力千和成果,成積有目共睹。老師們在學術領域上的成就,為文宗系在香港及國際建立了學術地位,且為文宗系的學術發展打下穩固的基礎,以致本系的研究範圍亦日趨廣泛和多元化。
黎教授指出,在文化研究方面,除了一貫以文學比較研究去探討文化議題外,本系近年亦嘗試以不同的文本角度,去深入研究文化現象,並發掘學科本身多元形式的文化研究方法。例如,本系近年積極發展視覺文化研究,其中的表表者有彭麗君教授。本系在這兩三年開始增聘更多的老師,例如有鍾珮琦教授、胡嘉明教授、林松輝教授和黃宗儀教授,他們分別負責網絡文化、鄉村文化、電影及空間理論等研究範圍。黎教授認為,他們加入了本系,使得文化研究範疇變得更多元化,期望未來十年的文化研究有顯著的進步。與著眼比較文學的香港大學和立足本土的嶺南大學相比,中大文化研究則定位於「不同文化形式表達的研究」,這在本港的文化研究界是具有代表性的。
宗教及神學研究在中大已有多年的歷史,神學院主要負責基督宗教的研究,而宗教研究則集中於中國宗教如道教、佛教,乃至於不同的民間信仰。黎教授表示,由於感受到同學對多元中國宗教文化的探討甚感興趣,故近年積極開辦相關課程,希望加深同學的了解。黎教授在任期間,更請來黎子鵬教授推動宗教與文學的發展,吸引了不少在這方面有興趣的同學修讀。此外,可能有些同學仍未掌握一些歷史悠久的宗教,如伊斯蘭教,以及對宗教與日常生活世界的議題有興趣,因此,黎教授乘著大學本科學制的改革,更新了主修宗教研究的學分要求,把伊斯蘭教導論納入為本科生的核心課程之一,同時亦增設了宗教與當代社會及日常生活世界的課程,讓同學更了解宗教與當代社會環境的複雜關係。因此,與文化研究一樣,宗教研究正在不斷增添新的課程領域,讓同學有機會接觸不同的傳統,建立完整的課程。
不論是主修文化研究、宗教研究或神學,黎教授表示有信心同學在文宗系的多元及具彈性的學制中,可以按自己的興趣,提升學術涵養,能夠「學到野」。
社會價值 收生分歧
文宗系在近年的收生成績雖有上升趨勢,但在中大之中仍屬於較為「水泡」的科目。黎教授表示,文化研究著眼於多元文化的探討,加上其緊貼社會脈搏的研究方法,對學生而言應是非常吸引,他相信文化研究的收生競爭將會變得更激烈。再者,文化研究和文化政策已經慢慢成為生活語言,香港作為多元文化的國際大都會,學科的實用性亦會使其對與生的吸引力有增無減。
相對而言,一般的社會價值觀一直未能理解宗教研究的意義。黎教授指出,若以功利角度出發,選擇修讀非職業導向的宗教研究,確實會令同學感到多一點來自家人和社會的壓力。例如一般同學在家人和社會的壓力下,會先把找工作放在選科的優先考慮之中,而忽略了專門知識以外的個性發展。從人文學科來看,宗教研究與其他文史哲學科一樣,都有助啟發思考、豐富個人的內涵。黎教授表示,明白香港的社會情況,許多家長視子女的教育為一種投資,渴望他們他日會有實在的金錢回報。同學為了回應父母的期望,也會傾向現實地考慮學科的前路。因此,宗教研究同學的轉系問題是當前的一個大挑戰。社會未能了解宗教研究的價值,黎教授認為這也是老師的責任,如何在教育制度下告知學生人生的多種意義,這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工作。另一方面,系主任譚偉倫教授認為,本系可從實際操作上在短期之內舒緩這問題。例如在聯招收生上,宗教研究是設有面試的,目的是希望以此確認同學的能力和興趣。
在收生比例上,文化研究招收的非聯招學生,特別是副學士畢業生的數量相當多。譚教授表示,受到文化研究的啟發,宗教研究本年亦開始招收副學士畢業生。他認為副學士學生質素不錯,學習態度及成績突出,將來亦會增加更多學位予副學士學生,履行副學士成立的承諾,給這些同學一個機會。
文宗合併 有待努力
文化研究、宗教及神學研究十年前選擇合併一起,黎教授坦言那時是出於學術行政考慮的決定。然而,教授深信要在學科上找到相匯及突破點,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學科併合,而教授在任內一直為此努力不懈。教授認為,文研及宗研本身存在著學科上的矛盾:文研集中研究現代性,並批判其本身的價值系統,且用權力關係的視野去理解現代社會裡存在的各種利益關係;至於宗研,則站在傳統的一方去做研究,同情地理解宗教文化及其意義。黎教授感嘆文研的批判性方法,多造成對宗教豐富內涵的缺乏理解和欣賞,有時更會把宗教定性為一種被操控的意識形態。然而,這種角度卻是忽略了宗教同時擁有解放性的一面。宗研學者著眼於研究宗教對人類社會的正面影響,因此,會多嘗試去理解宗教對社會人生的積極性和建設性。在這個前題之下,黎教授認為文研和宗研對人類社會文化的研究仍然擁有互補不足的接合點。例如文化研究看到當下世界灰暗的一面,可以把較重視理想的宗教研究拉回「地上」一點;不過,同時宗教研究亦可以把文研所展示的的人類想像空間,透過宗教象徵語言的開放性和揭示性,更寬闊地發展開去,從而為同學帶來現實和物質世界以外的另一類想像。文研學生集中討論佈滿利益關係的下層建構時,或者會忘記了上層建築亦可以發揮具有顛覆性的力量。反過來說,宗研學生又會否在討論宗教的理想意義之時,同時考慮其他的社會因素,並嘗試注意代表宗教傳統的說話者的權力位置?黎教授希望系內同學再多加思考,想想兩個學科之間的接觸點、融合點,以致帶來更擴大學習成果。
未來發展
回到現在,文宗系該如何走下去?譚教授明言,文宗系在未來三年將會著重2E的發展,分別是e-learning 及 experiential learning。
譚教授指出,麻省理工學院的「反轉教室」概念近年風靡全球,成效有目共睹。 教授表示,利用網上資源及平台加強教學成果將會是中大未來十年發展的大方向。現時,文化研究已經常使用網絡媒體去研究視覺文化,他預計這個政策將有效協助文宗系的發展。
另一方面,譚教授認為經驗學習(experiential learning)亦十分重要。中大確實提供了許多外國交流的機會,然而他認為世界不只有「東西」,還有「南北」。學生應在四年大學期間盡量擴闊國際視野,特別是選修文化及宗教研究的學生。香港學生一直生活在中國文化的氛圍中,若希望尋求突破和新視野,需要代入另一個文化中,旁觀者清,可能會因而看得更加清楚。
譚教授表示,在未來三年的任期內將開辦更多實地考察的科目,到土耳其看伊斯蘭教的發展,打破媒體壟斷下,恐佈份子的形象。教授亦希望開辦往斯里蘭卡的課程,了解不同宗教之間的矛盾和拉鋸。宗研將走向更多元化及互動,讓同學親身與不同持份者交流,親身感受及探討宗教背後的其他問題,走出象牙塔。文研學生也可以籍著選修這些課程,了解不同的價值觀,防止自己輕易墮入盲目批判的陷阱。教授指出,現時去印度作考察的 課程中有一半是文化研究的學生,顯示他們亦相當有興趣了解。教授相信若文宗系同學能夠到這些地區考察,定能擴闊眼界和胸襟,可在書本的理論以外,達至不同程度的個人成長。
作為一所研究型大學,譚教授認為學術研究同樣重要。研究有助學者在學術領域中尋找新方向,豐富學科內涵。文宗系在八月成立了文化研究中心,而在未來幾年將繼續強化其他研究中心,特別是佛教和印度教,發掘文化及宗教研究更多的可能性。
後記
言談之間,筆者充份感受到兩位教授對文宗系的滿腔熱忱。黎教授雖然退下了領導之位,但仍不忘本系,他希望師生們懂得愛護及協助文宗系發展,並把此份感情一屆一屆的傳承下去。作為新的系主任,譚教授則期望同學於四年大學生涯儘量涉獵不同範疇的事物,擴闊視野。教授認為除了主修學科,同學亦應專注通識課程的學習,希望可以建立新思維,為學科帶來貢獻。

[url=https://www.facebook.com/podium.cucrs/photos/a.587269238031384.1073741825.384689098289400/747982118626761/?type=3][img=470,172]https://scontent-hkg3-1.xx.fbcdn.net/hphotos-frc1/v/t1.0-0/p173x172/10929938_747982118626761_4941659982461925051_n.jpg?oh=8ec0b5f8e576fd40cc04d04ea16af3a6&oe=57766F67[/img][/url]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