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 FINANCE's Archiver

sun 發表於 2015-11-9 13:56

曹仁超: 中國「資金巿」 短期急跌 長期上升

都市日報
P24  |   新聞專題        2015-10-14
        標示關鍵字        標示關鍵詞並按此開始搜索

曹仁超時機預測 2020年 就是買樓年       

本港權威投資評論家、《信報》創辦人之一曹仁超( 曹Sir )評估本港樓價升值潮將到2016年結束,並叮囑青年人應利用香港的經驗,捕捉內地服務業崛起的商機。曹Sir語重心長,分析下次買樓時機應是2020年,他建議年輕人要目光遠大一些。

採訪︰陳怡廷、趙宛微 策劃:團結香港基金執行總編輯廖美香 圖片︰團結香港基金、本報資料圖片

曹仁超於《信報》撰寫「投資者日記」逾30年,是香港備受愛戴的金融評論權威。近年他出任多項公職,包括證監會投資者教育諮詢委員會成員等。出版書籍包括《論勢》、《論戰》、《論性》、《非富不可:給年輕人的投資忠告》等。時下香港年輕人焦慮重重,由他來作忠告,至為合適。

年輕人目標:不只是擁有一個500呎單位

今時今日,如果你問年輕人的人生目標是甚麼,相信不少人回答都離不開「買樓」兩個字。香港地少人多,高樓大廈密集得被稱為「牙籤樓」,然而令港人最擔憂的,竟然是在這個寸金尺土的地方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微小單位。

面對這個問題,曹仁超就絕不認同。他反問道:「年輕人的志願可以大一點嗎?」「為甚麼只希望一個『500呎』?而不是要整條街都買下?」

曹Sir說:「世界有很多機會,只要你碰到了它,捉緊它再好好發揮,那就成事了!」他又說:「時下的年輕人與老一輩不同的地方,就是他們懂得很多資訊科技。舉例說,中國有13億人口,如果你能夠寫出一個程式,對象是內地用戶,只要每一百個人有一個使用,每人每月給你賺一元,一年間你便有1億5千萬,十年就可擁有15億財富了。」

他說:「以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為例,他以50萬元人民幣創業,2014年成為中國首富,擁有財富兩百多億美元。這就是成功的例子,關鍵在於你是否懂得捉緊機會。」他又說:「機會到處都有,編寫程式也受到時下年輕人歡迎。如果你能夠開發一個受歡迎的程式,相信你的願望也不會是一個『500呎』吧 ! 」

認真想清楚置業原因

「如果人生唯一目標,就只是擁有一個500呎的單位。那麼,我們應該認真想清楚,置業的原因是甚麼。」曹Sir細說自己的置業理由是︰「因為我看到樓價上升,所以我買樓;因為我看到樓價跌,所以我賣樓。」為甚麼現在樓價超高昂?他認為,現在的利息降至0.25厘,多國又在積極量化寬鬆,因而令樓價升到「無雷公咁貴」。

關於置業態度,曹仁超說不會叫人不要置業。「有錢當然可以置業!」不過就要聰明點:「Timingis Everything !」他說:「2003年以來,政府曾長時間大幅減少了香港的土地供應,並停止建屋。最終,政策造成樓價上升。」

Timing is Everything─5年後應是買樓時機

曹Sir又說:「對房地產市場而言,我認為每15年會出現一個循環。2003年至今已經12年,如果2016年樓市開始跌,我預料將會跌大約3年至2018年。從這個推測來看,就是說下一個買樓時機最快應是2020年。」「除此,我們還要考慮另一個因素,就是上一輩擁有的物業會如何影響物業市場?六十後港人佔有約65萬間樓宇,他們可能離開香港??

到某個時候都要放樓。到時,年輕人又能怎樣承接?這些都是影響樓價的關鍵因素。」要取得最佳效益,就必須小心選擇。

為了等待最佳時機,曹仁超認為,年輕人可以先租樓住。時機到了,機會掌握了才出手買樓。他說:「我年輕時出來社會工作,月薪300元,要供弟弟讀書。我、妹妹、弟弟、媽媽四個人一起同住??我們的日子是這樣走過來的。正如當年大部分香港人一樣,我不是一開始就住大屋的。」

「我不建議年輕人在樓價高企的時候隨便入市。因為第一,資產膨脹遊戲玩了45年,我擔心會出現資產通縮。以黃金為例,我曾撰文寫有關十年黃金變爛銅,當年1980年買金的,買了後就一直跌,直至2000年才復甦,跌足20年!沒有人能預見當資產跌的時候情況會有多惡劣。試想想,年輕人如果沒有足夠財力,一旦買了樓,就要開始背負幾十年的供樓債,是何等悲哀!」

曹Sir又說:「第二,香港現時的物業市場情況相比其他地區是有點異常。以越南為例,當地房產至今仍有50%折讓。日本方面,近期樓價表面上升了12%,但背後是因為日本yen跌了40%。如果折算港幣計算,會發現這兩年日本房產跌了差不多30%。」

誰知「磚頭保值」真理何時幻滅?

最後,曹Sir 認為,日本出現這麼多「宅男」丶「敗犬一族」丶「電車男」等,部分是因為他們做了「樓奴」,人生目標就只有「供樓」,重重壓力下令他們選擇頹廢地生活。上一輩恐怕他們沒有樓居住,於是買下物業,有些要一供60年,直到自己死去,留下物業讓子女續供餘下的數十年,這是何苦!因此他認為年輕人買樓,絕對應守候適當的時機。世界天天在變,沒有人能預計環境變差時,可以有多慘!沒有人能預知磚頭保值的永恆真理何時幻滅。


信報財經月刊
P090-093  |   曹仁超智慧  |   By 曹仁超        2015-10-01
        標示關鍵字        標示關鍵詞並按此開始搜索

中國「資金巿」 短期急跌 長期上升       

中國至今仍是「資金市」,投資者應該用「趨勢投資策略」取代「價值投資」法。In a dullsville market, think long term。大部分國家股市總值相當於GDP100%或以上,2015年中國股市只等於中國GDP 50%。換言之A股經過急升、短期急跌,長期上升,未來中國GDP是低增長而非零增長。

中國股市至今仍是「資金市」, 2008年10月中國政府實行「4萬億人民幣刺激經濟」方案,國企和房地產興旺,A股上升。

2009年中人行加息令A股立即回落。習近平及李克強2012年上台後2013年起着手刺激A股,2014年11月人行宣布多次減息及2015年8月起降低銀行準備金率,「減息降準」令上證指數由2013年5月1849點上升至2015年6月5178點,升幅接近1.5倍。

內地股市熾熱,借錢炒股者眾。理論上股票孖展只可借50%,即100萬元市值股份只可借50萬元,大量影子銀行卻提供一比五比率。6月份起中國政府限制過度借貸令A股指數隨即回落45%。

應該用「趨勢投資策略」

投資者應該用「趨勢投資策略」取代「價值投資」法。In a dullsville market, thinklong term。大部分國家股市總值相等於GDP100%或以上,2015年中國股市只等於中國GDP 50%。換言之A股經過急升、急跌,後市仍可上升,因為中國GDP是低增長而非零增長。中國經濟面對Growing pains, butnot the end of the growth era。世事如棋局局新,1973年3月恒指P/E高達70倍, 到1974年12月P/E跌至6倍(恒指由1774點下跌至150點),跌幅高達91.5%〔圖一〕,隨着世界經濟復蘇,1981年7月17日,恆生指數經過6年的輾轉後,終於以1810點刷新8年前的歷史紀錄。

請勿用過去「牛、熊市」理論去分析A股。在自由市場最值錢是資訊。1981年如你跟隨通用電氣CEO Jack Welch投資,到2001年他退休時,你的資本上升48倍;如你1963年跟Henry Singleton投資,到1990年他退休時你的資本上升180倍;如你1966年跟Tom Murphy投資,到1993年你的資本上升204倍;如跟John Malone在1973年投資,到1998年你的資本上升900倍。

中國經歷30年繁榮期

1978年由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政策令內地經濟由「計劃經濟」重返「市場經濟」,帶來30年繁榮期。這30年亦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第一產業(農業)改革,「包產到戶」令農民先富起來;第二階段是工業改革(1989年六四事件後人民幣大幅貶值)令製造業繁榮起來;第三階段由1997年7月亞洲金融風暴後的「出口退稅」開始,到2001年中國加入WTO令中國經濟高度融入全球分工及貿易,到美國發生金融海嘯,2008年10月中國政府提出「四萬億人民幣救市方案」,中國開始「國進民退」期。

受1989年六四事件影響,不少國家改變對中國態度令中國產品出口不振。1991年鄧小平為解決中國經濟問題讓朱鎔基出任副總理。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開放長三角一帶給外商投資(以台灣、南韓及日商為主),人民幣大幅貶值,大批倒爺發達(不少人向國企取得廉價產品到市場出售,賺取差價利潤。)1993年朱鎔基出任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為遏抑通脹6月份朱鎔基宣布「宏觀調控」政策,着手加強金融改革。

1994年1月朱鎔基下令關閉全國所有外滙調劑中心和取消「外滙券」及承諾「一美元兌8.7人民幣」以後可升不可跌,並着手處理「三角債」問題。中國通脹率1994年上半年回落21.7%,經濟開始復甦。1996年5月1日起,中國人民銀行一年內7次減息令中國經濟進入繁榮。

1997年7月2日,泰國為應付對沖基金投機宣布泰銖貶值引發亞洲金融風暴。擔心人民幣不久將貶值,外資開始拋售港股。

1997年8月恒指大幅回落。1997年10月朱鎔基再次保證人民幣不會貶值,1998年1月委任王岐山處理未經中央政府同意的地方政府承擔的債務。香港金管局為支持港元滙價,1998年8月提升港元利率至2百多厘令港股進一步回落,股市大跌特區政府動用千多億港元入市買港股〔圖二〕。1998年10月6日中國政府宣布廣信破產(當年廣信總資產214.71億人民幣、總負債361.45人民幣,無償付能力高達146.94億元。)關閉廣信消息震驚國際金融界對港股信心,外資擔心中央政府不再承擔地方政府債務。

1999年1月美國聯儲局主席格林斯平到中國訪問與國務院總理(1998年朱鎔基升任總理)進行私人會面談及中國加入WTO問題,重建外資對港股信心。1999年4月朱鎔基訪美談及中國申請加入WTO已13年,希望美國同歐盟國認真考慮減少雙方的差距。1999年11月美國貿易談判代表到北京談判中國加入WTO問題,並在11月15日簽雙邊協議,上述消息刺激港股上升。2000年3月恒指P/E高達26倍美股科網泡沫爆破影響而回落。2003年3月溫家寶出任中國總理,受惠於中國加入WTO恒生指數大幅好轉〔圖三〕。

8年前中國人口紅利漸失

2005年人民幣滙價開始進入長期上升軌, 到2015年8月1美元兌6.2人民幣較1994年1月升值28.7%(2015年8月11日人民幣宣布貶值3%。)2007年起中國人口紅利漸失,內地工人工資每年出現雙位數上升,加上2007年10月美股出現金融海嘯港股大幅回落〔圖四〕。

2008年10月中國政府提出「四萬億人民幣救市方案」,人民幣升值、打工仔工資上升及土地成本上升,中國開始長達7年的「國進民退」(國企得到政府扶持,但民企經營環境愈來愈差,純利一年不及一年。)地方政府透過影子銀行向地產公司大量貸款,地產公司向政府高價買地,導致內地樓價自2009年起大幅上升。樓價升幅大於工資升幅,中國又產生「產能過剩、消費不足」的問題。全球各國消費率佔GDP 77%,但中國民間消費率只佔36%,這造成2009年6月至2013年中內地A股回落。而2015年上半年消費已佔GDP的48%。

刺激消費離不開創新

要刺激消費,就要提升服務業,提升服務業,離不開創新。根據熊彼德「破壞式創新」理論,所謂「創新」可分為五大類:一、創造社會需要新產品或新服務;二、採用新技術或新生產方法節省成本,提升利潤;三、開發新市場;四、發掘新原材料降低成本;五、改組企業節省開支。這五點中,以第一點(為社會提供新產品或新服務)影響最大,例如蘋果提供的「手機」帶來新服務。中國要創新必須在以上五點中想辦法。

中國刺激經濟增長的另一途徑是通過對外投資來化解產能過剩。2001年中國加入WTO開始向海外併購,對象以資源為主(鐵礦石、石油、天然氣等),引發2003年至2007年10月資源股上升。2009年起併購對象轉移至節能環保,例如信息產業、生物產業、大數據、物聯網、半導體、醫藥器械、養老、資優、體育有關行業。今天阿里巴巴、騰訊(700)及百度已成為全球十大互聯網公司之一,令「蘋果」成為全球最大市值手機公司。2014年中國手機用戶達三億,銷量冠全球。中國亦是全球汽車銷量最大市場(2014年達2400萬架但以本土生產為主,已面對過剩危機。)

根據康狄夫經濟周期(平均55年至68年),第一個繁榮期自1842年英國開始、1910年結束。最先由英國出口貿易大幅上升開始,帶動蒸氣機、拉動紡織業及火車繁榮,其後歐洲各國互相競爭海外市場,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而結束;第二次繁榮期由美國發明「標準石油」取代煤油(過去煤油十分危險),帶動汽車工業、電氣化,1929年華爾街危機。隨着聯儲局收緊銀根而結束。

1932年大蕭條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英美蘇聯手對付德國同日本,在1945年獲勝,美國成為最大贏家。1950年美蘇不和,美國同日本聯手對付蘇聯與中國,韓戰爆發......。1960年代美國再發動越戰,經濟低潮至1974年,前後是64年;第三個繁榮期是1980年代英美聯手加上中國(1978年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對付蘇聯,帶來1989年「蘇東坡」事件。

對香港而言第一個經濟上升周期由1967年開始1997年結束約30年;第二個上升周期1998年9月開始,2007年10月結束約9年;第三個上升周期由2008年底開始,是否在2015年5月結束?

中國上升周期第一個浪由1978年到2007年10月共29年; 第二個上升浪由2008年10月開始,是否在2015年6月結束?大家拭目以待。

求成者才能創業 做人應知行止

2014年底以本港物業市值計香港富裕階級只佔總人口3.2%、中產階級佔總人口38.85%、中下階級約佔總人口19.07%、下層社會佔總人口38.88%較1997年7月時多許多。原因是1997年7月香港大學生大部分是「中產階級」,到2015年大學生收入比1997年多出50%(月入10000元上升至18000元),過去18年香港CPI每年升幅何止3%。1993年至2013年香港GDP上升66%,同期20至24歲大學生實質收入下降17.5%,大學畢業生總人數增加70萬。今天不少大學生成為新貧窮階級。

2007年滙豐股價116.82元、2009年31.76元。過去有幾百萬元已可退休,今天醫費愈來愈貴,有1000萬元退休仍未算安全。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25歲前應努力。大富由天,小富由儉。以一萬元開始,如每年上升10%,到65歲已有4500萬元,足夠應付未來15年的生活。

李嘉誠先生今年8月在汕頭大學應屆畢業生大會上致辭。提到兩類人:一、求成者, 永遠追求「成功感」;二、守成者,希望「現狀不變」。外國求成者只佔總人口10%,真正能夠成功者更是極少數,上述是創業難理由。求成者永遠不滿現狀,不斷將事業推向新高峯......守成者多為良好「打工仔」,雖然經常抱怨但不會因此而去創業。過去幾十年香港守成者最大得益來自樓價,由不足100元一呎上升至今年過萬元一呎。2015年資產升值潮結束,守成者未來如何?筆者十分希望多點年輕人成為「求成者」而非「守成者」。美國自1982年起成為創業者天下,2003年起中國亦加入創業者天下,例如阿里巴巴及騰訊。香港呢?

當然,「求成」離不開「守成」,求成有所得後,就要能保已成之業。當事業順景之時就應該居安思危以免出現逆轉,到時想抽身亦抽不出來。

人生得意須及早回頭,面對挫折應繼續奮鬥。謙虛的人不自視過高、不盛氣凌人、不以長者自居,自然受別人歡迎。目中無人、恃才傲物、自以為功德蓋世便滿招損。事事留有餘地才能更高、更大。別人有過不宜怒,更加不應用冷漠態度對待。

富者應樂善好施回饋社會

香港由1997年7月回歸後,貧富懸殊愈來愈惡化,財富愈來愈集中在3%及家庭手中。個人認為今天的富者應樂善好施回饋社會,不可尖酸刻薄。

貧者亦不應仇富,不要過分激進,要敢於思考、敢於付出而非一味搞對抗。退一步海闊天空,死纏難打兩敗俱傷,最終社會動盪不安。

天下萬物都逃不出「盛極必衰」的命運。在盛極之時往往露出凋謝的預兆,因此勿待興盡,不應等最高潮時才離開(沒人能做得到)。用力勿至極限,做人應知行止。

曹仁超《 信報》首席顧問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