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 FINANCE's Archiver

sun 發表於 2015-11-9 13:55

大衛•福斯特•華萊士:世有智者

大衛•福斯特•華萊士:世有智者

2008-09-24 17:34:45 來源: 21世紀經濟報導(廣州)  進入貼吧   共 0 條   黑馬推薦
大衛•福斯特•華萊士(DavidFosterWallace),以過人的洞察力和天才的文學稟賦,驚人的語言遊戲和龐雜的人物情節,戲謔的文字風格和深沉的哲學思考,為世人描繪出光怪陸離的生活中那些內心的茫然與孤獨。

他一輩子以詼諧、譏嘲、繁複、熱鬧的筆調書寫這個世界,最終卻以孑然一身的孤獨決絕地離開。2008年9月12日晚,華萊士自縊於家中,終年僅46歲。四年前剛剛嫁給他的妻子首先發現了這個殘酷的事實,他在伊利諾大學任教的父親則于採訪中悲傷地透露,兒子已患抑鬱症逾二十年,最近幾年則尤其消沉。

大衛•福斯特•華萊士出生於1962年的紐約州。他的父親詹姆士•華萊士(JamesWallace)於這年秋天剛剛得到伊利諾大學的教職,並於次年取得康奈爾大學的哲學博士學位,母親亦為伊利諾大學的英文教授。

在這樣優越的知識份子家庭長大,大衛•福斯特•華萊士自然而然走上一條精英化的道路:大學時期在父親的母校——麻塞諸塞州的AmherstCollege,主修哲學和英文,並輔修模態邏輯(modallogic)和數學。1987年,他又在亞利桑那州立大學(UniversityofArizona)的創造性寫作專業,獲得藝術碩士學位(MFA)。

本科時期,華萊士就顯示出過人的天賦,最有力的證明是,他在24歲時完成的英語專業畢業論文即是他的第一部小說——《系統的笤帚》(TheBroomoftheSystem),這也是華萊士初現文壇且大放光彩的作品。此書通過描述一位年輕女子尋找自己身份的過程,描摹出正處於滑稽和危險的時代漩渦中的美國群像。書名受到著名哲學家路德維希•維特格斯坦《邏輯哲學論》的啟發,小說的內容、結構佈局和碎片式敘事都與維特格斯坦的語言遊戲理論形成呼應。

這本書也奠定了他今後的寫作風格。內容上,他一直以巨大的好奇心關注這個物質的世界,以及生活在這個世界的人們的感受,尤其是那些生活在20世紀末的美國的人們。形式上,與20世紀80年代流行的簡約主義所不同的是,華萊士非常熱愛繁複的長句子,並且喜愛甚至比正文更綿長的註腳和章節附註,這成了他的作品的顯著標誌之一。

“我想以注釋來打斷正常的敘事結構,以此來表達我對現實的真實感受——支離破碎、混亂不堪。”在1997年的一次演講中,華萊士曾經這樣解釋他文章中的注釋,“我其實也可以打斷正文的結構和句子來實現這個目的,但是這樣就沒有人會去讀了。”

此後,華萊士一度前往哈佛大學學習哲學,但中途放棄。1992年,他申請到伊利諾大學的英文系教職,並開始創作第二部長篇小說《無盡的玩笑》(InfiniteJest)。利特爾—布朗出版社(Little,Brown)發行人邁克爾•皮奇(MichaelPietsch)被譽為“當代的麥克斯威爾•珀金斯”——麥克斯威爾•珀金斯是美國出版史上的著名編輯,先後挖掘費茲傑拉德、海明威等作家。他回憶過1996年收到華萊士這個當時

的無名小卒的部分書稿時的情形:華萊士對文學經紀人說:“我想出版這本書勝過想呼吸!”於是皮奇收到了作者一千多頁的全部書稿,充滿註腳、縮寫詞、糅雜的後現代語言——真的讓人無法呼吸。然而,皮奇還是出版了這本《無盡的玩笑》(InfiniteJest),並使之成為了暢銷書。這部小說於1996年出版,並奠定了華萊士在文壇的地位。作品通過描述一名壓力過大的網球神童與一個曾經的小偷、吸毒者相遇而產生的故事,描摹娛樂主義和消費主義在全球的蔓延,並以諷刺幽默的口吻預見其氾濫和對人類社會的嚴重危害,藉以呼喚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主流價值。

次年華萊士便憑藉此書獲得麥克亞瑟基金(MacArthurFoundation)獎勵,此獎項一貫被稱之為天才獎。《無盡的玩笑》更在2005年被《時代》週刊評選為1923年以來世界百部最佳英語長篇小說之一,與詹姆士•喬伊絲的《尤利西斯》、威廉•加迪斯的《承認》和湯瑪斯•品欽的《萬有引力之虹》等相提並論。

2002年之後,華萊士在加利福尼亞州普莫納學院(PomonaCollege)任寫作教授,並專心寫作。相較於他那些文字艱深、語言跳躍且篇幅冗長的小說,其短篇作品更受讀者歡迎。他的三部短篇小說集——《頭髮奇特的女孩》(1989)、《與醜陋人物的短暫會談》(1999)和《忘卻》(2004)以及兩部論說文集《一件我決不再做且看似好笑的事》(1997)和《考慮龍蝦》(2006)都大受好評,其語言的譏誚幽默和針砭的痛快淋漓在此得到極大的發揮。

這些作品題材包羅萬象如電視與美國小說、年度成人電影(AVN)獎、參議員約翰•麥凱恩、卡夫卡、陀斯妥耶夫斯基、美國電影導演大衛•林奇、有獎遊戲節目、同性戀、朋克搖滾青年等等。華萊士借書寫這些色彩斑斕的生活,展示出被扭曲的大眾文化以及人們內心的焦慮與尋找。

在150周年特輯的 大西洋 (行情 股吧)月刊(2007年11月號)中,華萊士與其他多位著名作家、政壇人士、商界人士等一道受到邀請,要在400個單詞以內描述出什麼是他們心中的美國精神。加州州長說是“到美國去”,Google的首席執行官施密茨說是“新事物”,而華萊士的答案是一連串長而有力的問句:“還有什麼東西值得我們為它犧牲嗎?美國精神是其中之一嗎?你願意做一個思考實驗嗎?假設我們將9•11中喪生的2973個人作為民主的犧牲品而不是恐怖襲擊的遇難者會怎麼樣?換個說法,假設我們我們選擇的對抗恐怖主義的底線就是犧牲某些民主精神的原則又會怎麼樣?再換個說法,一個民主共和政體並無法百分百保全自己免於恐怖襲擊,除非它放棄自己堅持的某些原本值得我們為之犧牲的原則,那我們就每年奉獻成百上千的生命於各種所謂的恐怖活動中來保全我們的民主精神?這個設想你覺得可怕?那麼接受每年4萬例車禍死亡而其代價就是我們享受到了高速公路的便利,這個事實你覺得可怕嗎?我們真的變得如此自私和畏懼以至於甚至不去考慮某些我們奉之為法寶的東西是否安全?它預示給我們什麼樣的未來?”

然而即便如華萊士之洞若觀火,也逃不脫思想者們面對思想和現實的巨大逆差而選擇尋求死亡的悲劇命運。他們的深邃不止一次為世人帶來巨大的警醒,卻也帶來自身的無邊孤絕。如同前輩海明威、伍爾芙等人,華萊士亦在對現實有深湛思考之後消沉不已,於9月12日選擇主動結束生命。

生前人們熱愛討論他在諸多著名刊物上發表的短篇小文,而當他的死訊傳來,華萊士的處女作《系統的笤帚》立即位元列亞馬遜網上書店暢銷榜20位,《無盡的玩笑》則排名第75位。

(文章出自《縱橫週刊》。)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