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 FINANCE's Archiver

sun 發表於 2015-9-15 02:19

加快深化粵港創新合作

信報財經新聞
B15  |   專家之言  |   珠三角發展  |   By 左正        2015-09-14
        標示關鍵字        標示關鍵詞並按此開始搜索

加快深化粵港創新合作       

9月10日,李克強總理在大連出席第九屆夏季達沃斯論壇並發表特別致辭,對國際投資者因近期內地股市大幅波動,一些經濟資料表現欠佳而對中國經濟放緩的擔憂,李總理擲地有聲:中國經濟運行仍處於合理區間,目前正處於新舊動能轉換階段,增長難免有波動起伏,但這是調整轉型時的正常現象,而前期採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已經見效,認為「中國不是世界經濟風險之源,而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源之一」。

李總理還強調,將通過推進結構性改革和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充分挖掘潛在增長率,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而在達沃斯論壇開幕前兩天,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已經印發了《關於在部分區域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的總體方案》(下稱《創新改革方案》),準備「以點帶面」形成若干具有示範、帶動作用的區域性改革創新平台,引領和推動全國加快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在該方案中,廣東被列為其中四個承擔改革試驗的省級行政區域之一。

廣東進入創新轉型期

作為全國第一經濟大省,廣東在這一輪推進全面創新改革的試驗中,實屬責無旁貸。根據《創新改革方案》的要求,承擔改革試驗的區域需要具備6項基本條件,包括創新資源和創新活動能量等居於前列;經濟發展步入創新驅動轉型視窗期;已設有或納入國家統籌的自主創新示範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自貿試驗區等各類國家級改革創新試驗區;體制機制改革走在前列、經驗豐富和示範帶動能力強;對穩增長、調結構起重要支柱作用;以及重視保護智慧財產權等。

廣東完全符合上述6項基本條件,不僅經濟體量龐大,GDP總量佔全國的七分之一強,作為全球製造中心,更具有強大的產業和企業實力,以及市場規模巨大和對科技創新的強烈需求,去年全省D&R強度(D&R經費支出佔GDP比例)已近2.4%,全年專利申請量和獲授權量已經連續5年排在全國首位,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達2.23萬多件,增長近11%,《專利合作條約》(PCT)國際專利申請量1.33萬多件,增長近16%,全省迄今的有效發明專利量已逾11.2萬多件,居於全國首位。

更重要的是,廣東經濟發展從上世紀90年代末亞洲金融危機後,就已經早於全國率先進入了經濟轉型階段。10多年來,歷經三個五年計劃(規劃)時期的多次艱難甚至是痛苦的結構調整,終使超高速的粗放型經濟增長基本實現了「軟着陸」,從改革開放初期兩位數的高速增長逐步平穩過渡到10%以下的常態增長,近年基本穩定在7%至8%之間。三大產業結構從上世紀末的12.1:50.4:37.5,調整為去年的4.7:46.2:49.1,第三產業已上升為主要部門,對GDP增長貢獻率達49.1%,比當年高出了3個多百分點;人均GDP水平按平均滙率折算已達10330美元。在現代產業中,廣東的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比重已超過25%,先進製造業增加值比重也佔一半多,而現代服務業增加值佔第三產業比重更達58.4%以上。全省進出口貿易中,加工貿易比重已從74.2%下降為48.3%,而高新技術產品貿易比重則從20.8%上升為39.4%。顯示廣東經濟已從過度依賴投資、出口拉動增長,到由科技創新引導增長的升級階段,已步入創新驅動轉型視窗期。

特別是今年以來,廣東連續出台了《珠江西岸先進製造業產業帶布局規劃(2015?2020年)》、《廣東省工業轉型升級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廣東省智慧製造發展規劃(2015?2025)》等,以及「互聯網+」行動計劃的研究制定,伴隨着機器代人、數位工廠、工業4.0和跨境電商等的深入,必將推動廣東製造迎來全鏈條的產業變革,實現廣東經濟增長從要素驅動走向創新驅動。

粵港共建區域創新體系

但廣東也面臨着不少挑戰,目前內地經濟的波動不可能不影響廣東,尤其作為內地與國際市場關聯更為密切的沿海省份,廣東的外貿依存度仍高達95%以上,出口佔GDP比重近六成,故在全球經濟總體偏弱情況下,更不可能獨善其身。去年廣東經濟增長不僅首次下行至7.8%,外貿也負增長1.4%,使得廣東發展長期積累的結構仍不夠合理、區域不協調和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等深層次問題和矛盾更加突顯,尤其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高等院校、研究機構及科技人才等在國內不具一流競爭力,更遑論挑戰國際先進水平,而各種專業及仲介服務、智慧財產權保護等營商環境的不完善,更是廣東承擔改革試驗任務的「瓶頸」。

幸而廣東毗鄰港澳,開展區域合作是廣東改革開放以來能取得迅速發展的最大優勢。廣東上述「短板」恰好是港澳尤其是香港的「長處」。作為上世紀稱雄世界經濟的亞洲四小龍之一的香港,在70年代末向廣東珠三角地區轉移了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型重點發展服務經濟,以其國際化的金融業、航運業和各種專業服務業,及與全球接軌的卓越營商制度等優勢,結合珠三角的土地、勞動力資源,建立「前店後廠」區域分工合作模式,使珠三角地區迅速實現工業化,創造了舉世聞名的「珠三角奇蹟」,香港也成為了亞洲最發達的經濟體之一。

但香港從服務經濟向知識經濟的轉型卻相對緩慢,近年來除因內地實施CEPA和開放「自由行」等,一度帶動了香港零售和旅遊酒店業等的復甦增長外,似乎更多只是推動了香港樓市的繁榮。加上香港雖有世界一流的大學,但基礎研究相對不足,而原有製造業北移後,卻又未能孕育更多的新產業,致使產業和企業創新主體缺位,且近年來政府着重政制問題而對經濟、民生等相對關注不足,不僅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內部瓶頸,也使粵港兩地合作似乎進入「膠着」狀態。

如能借助這次廣東承擔國家在部分區域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的契機,促進粵港聯手共建獨具特色的一體化區域創新體系,可有利於粵港兩地經濟和產業形成最佳的互補優勢,並能有效地化解粵港兩地發展的內部瓶頸,實現《創新改革方案》中提出的「深化粵港澳創新合作」。

依託「珠三角」創新合作

粵港共建的一體化區域創新體系,是指粵港兩地利用各自的創新資源,包括兩地政府、企業、高校、研究機構及各種仲介服務機構等組織形成的創新主體,以及其各自之間社會交互作用形成的管道、網路等組成的一體化系統。

在這一系統中,廣東可依託珠三角地區,開展先行先試。在市場公平競爭、智慧財產權、科技成果轉化、金融創新、人才培養和激勵、開放創新、科技管理體制等方面,從香港引入知識、技術、人才及制度等創新資源,通過對創新路徑的類比探索,力爭取得重大改革突破,形成能向全國範圍複製推廣的相關改革舉措和重大政策,建成具有示範、帶動作用的區域性改革創新平台;而香港借助這一體系,可把其服務經濟優勢與廣東產業、企業等的創新需求結合起來,成為全球一流的亞洲區域性知識引進、研發和創新中心,實現粵港澳創新合作的深化。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