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 FINANCE's Archiver

sun 發表於 2015-9-7 08:59

有圖有力量 小難民之死喚良知

香港經濟日報
A31  |   國是港事  |   港是港非  |   By 沈帥青        2015-09-07
        標示關鍵字        標示關鍵詞並按此開始搜索

有圖有力量 小難民之死喚良知       

  一幀敘利亞3歲小難民伏屍沙灘的照片,在社交網絡瘋狂「洗版」,既令大眾對難民轉向同情,令捐款大幅增加,更迫使政客改變對難民政策,何止有圖有真相,更是有圖有力量!

  有關歐洲難民人道危機的新聞,港人或不大留意,但一張有關敘利亞男童遇難的照片,相信不少人也在網上看過,甚至深受觸動?這名3歲小難民庫爾迪(Aylan Kurdi),跟隨家人離國逃難,上周三擬乘船偷渡至希臘,惟途中沉船,他與母親、5歲哥哥一同遇溺,庫爾迪屍體被沖上沙灘後,有記者拍下照片,照片放上網後瘋傳,其後歐洲多份報章亦刊登有關照片。

瘋傳照片 難民政策轉捩點

  沙灘本是孩童耍樂的地方,但在照片內,庫爾迪穿着T裇短褲,卻已毫無生命迹象,可憐的身影惹人無限感慨,惟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張照片不單撼動人心,更成為了這場難民人道危機的轉捩點。

  其實,這場難民危機並非近日之事,敘利亞自2011年爆發戰亂以來,數以百萬計的難民逃離家園,前往歐洲避難,可是對大多數歐洲國家來說,只想把事情冷處理。德國、法國倡議設立配額制,讓各國分擔難民,但亦一直未成事。

  政客不積極,自是與所受壓力不大有關,各地人民多只留意身邊事,對較離身的難民危機問題,覺得不切身,關注更加少,且近年歐洲各地因經濟放緩,人民不滿移民搶飯碗,甚至掀起排外情緒,自然更不會施壓要政府接收外來難民。

  終於至敘利亞男童的慘劇照片出現,才扭轉形勢,民眾由不關心轉至緊盯事件發展,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美國分會在事件後,所收捐款急速上升逾倍,歐洲不少援助機構收到大量捐出的救濟物資。

圖像最簡單 詰問「袖手旁觀」?

  更厲害的是,就連政府亦要收起冷漠,英國網民以網絡聯署迫政府救助難民,至今逾34萬人聯署,首相卡梅倫急急轉軚,上周公開稱被照片深深打動,願多接收數千難民;而即使難民配額制仍未商議好,德國和奧地利前日已稱同意張開雙臂接收難民,至首批數千名難民昨抵達德國後,更是受到當地民眾夾道歡迎。

  一張相扭轉形勢,驚人的力量源自何處?《時代周刊》網站上周五報道,照片的力量,源於夠簡單。誠然,圖像帶出來的信息,簡單直接,沒有文字、不需繙譯,但已等同直接質問歐洲群眾或政府,為何不能阻止事件發生?你是否有袖手旁觀?在照片傳開後,有藝術家更走到事發地點附近的沙灘,堆起男童伏在沙灘的沙雕,然後寫上「人性已被沖去」的字眼。

孩童純真脆弱 足以撼動世界

  讓照片更添力量的,亦在於主角是幼童。小童天真無邪,就是最無辜的受害者,誰會忍心讓他們受到不必要的傷害?且在今次的照片中,男童面部向下,無法看到其樣子,更是容易讓父母出現投射心理,擔心有一天自己的孩子,也會成為受害者吧?

  英國《衞報》前日便指,小孩的脆弱、純真,往往會讓照片帶來超常的感染力,遠超於其他照片。事實上,在過往的越戰、蘇丹饑荒等事件之中,照片內出現的小童,亦都見證了照片的力量,足以撼動世界。

  而在互聯網年代,照片力量更會以幾何級數上升?不單照片傳播速度比舊年代更快,半小時、一小時已可透過社交網絡極速散播,就連範圍亦廣得多,傳遍整個地球。

  更甚的是,網上大眾不會只是被動接收信息,反之更會轉發信息、附加評論意見,不單讓更多人知道事件,也是集結力量,且在今次事件中,不少網民對照片進行加工、又或漫畫改圖,以此表達對男童的悲憫之情,令受觸動的公眾更多。當面對如此龐大的民意浪潮壓力,各地的政客又怎會不急急祭出招數,又或改變立場回應?

  一張相足以改變世界,遺憾的是,上月底同樣有另一難民慘劇,71名難民坐貨車從匈牙利前往奧地利,誰知途中貨車司機棄車逃去,車內全數難民窒息而死,慘況並不亞於此次男童的事件,但得到的關注度遠遠不及,其中的關鍵,或就與沒有震撼的照片有關。

  有評論指,敘利亞男童的照片,讓本來無動於衷的大眾,從「火星」喚回來了。如今喚醒了大眾,但是要解決難民問題,尚有更大挑戰,例如歐洲各國是否能協調好難民配額制?願意多接收難民?且又如何協助難民融入社會、甚至應付將來可能激化、反彈的反移民浪潮?歐盟下周將召開緊急會議,處理今次難民危機,就看一張相的力量,能否持續燃燒下去,迫得各國齊心解決問題。

sun 發表於 2015-9-7 08:59

信報財經新聞
A02  |   要聞社評  |   社評        2015-09-07
        標示關鍵字        標示關鍵詞並按此開始搜索

難民潮湧現 各國政府被拷問良心       

有時候,一張照片足以改變歷史。來自敍利亞的三歲男童艾蘭庫爾迪(Aylan Kurdi)伏屍土耳其沙灘的畫面,震撼全球,舉世同哀,這張照片重重地拷問着各國政府的良心。首當其衝的是加拿大政府,原因是艾蘭庫爾迪的一家人申請移民加拿大被拒,最終在離鄉逃難之時由於翻艇而溺斃了,全家唯一幸存的爸爸,無奈地攜着妻子和兩名孩子的屍首回國安葬。事件揭露加拿大接收難民的人數遠低於承諾,至今僅安置二千三百名敍利亞難民,只及允諾的五分一,執政保守黨頓成眾矢之的,總理哈珀(Stephen Harper)下月角逐連任的選情受損。

另一邊廂,對於難民問題一直隔岸觀火的英國,同樣感受到巨大的輿論壓力。首相卡梅倫回應幾十萬人聯署的請願書,表示他作為父親,看到敍利亞男童伏屍沙灘的照片深有所感,英國是一個有道義的國家,會繼續履行道德責任收容難民。根據聯合國難民署的講法,英國將再提供四千個名額給敍利亞難民。過去一年,英國收納了二百一十六名敍利亞難民,若從二○一一年敍國爆發內戰起計,則接收了五千名敘利亞人,數字上遠遠低於法國、德國、瑞典等等國家。

三歲男童伏屍沙灘所產生的震撼性,最終會不會喚起國際社會積極地正視這一波席捲歐洲的難民潮,誠意尚待考驗。其實,更加值得關注的問題是,如何有效遏止敍利亞繼續受到戰火蹂躪,從而造成更多投奔怒海的難民?

人道災難始於四年半前的內戰,敍利亞政府軍與反抗武裝力量連番惡鬥,恐怖組織伊斯蘭國(IS)趁火打劫,攻城掠地侵佔了該國三分一領土。信奉極端原教旨主義的伊斯蘭國冒起坐大,不但累及數以百萬計的普羅百姓居無定所,抑且是文化遺產的噩夢,擁有四千年歷史的名城巴爾米拉(Palmyra)被炸毀,著名考古學家哈立德.阿薩德(Khaled-al Assad)被斬首。對於這宗殘忍冷血的毀城殺人事件,政府軍和反抗軍罕有地意見一致,同聲譴責伊斯蘭國的暴行。

本來,敍利亞問題錯綜複雜,二○一一年初,捲入阿拉伯之春浪潮,爆發大規模反政府示威,並演變為內戰,美國要求鐵腕治國的總統巴沙爾.阿薩德(Bashar al-Assad)下台不果,聯合國安理會幾番提出對阿薩德不利的議案,皆被常任理事國的俄羅斯和中國否決。其後戰亂不休,敍利亞人民顛沛流離,長期處於水深火熱的悲慘世界。然而,正正由於伊斯蘭國作惡多端,敍利亞危機終於稍稍出現了曙光,聯合國敍利亞特使米斯圖拉(Staffan De Mistura)提出和平方案,建議首先設立工作小組,就保護平民、結束戰事和國家重建等問題進行磋商,為成立過渡政府作準備,安理會接納米斯圖拉方案,以主席聲明形式表決通過,這是兩年來安理會首次在敍利亞危機之上立場一致,俄羅斯沒有異議。俄羅斯和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終於在敍利亞存在着難得的合作空間,因為任誰也知道,假如現已萎靡不振的阿薩德政權倒台,敍利亞少不免落在極端組織手上,伊斯蘭國將會是更棘手的禍患。有消息指出,俄羅斯已派部隊直接投入敍利亞戰場,協助剿滅伊斯蘭國。

面對沉重的難民潮壓力,歐洲諸國甚至美洲大陸固然有必要摒棄歧見與私心,盡快定出處理的辦法和安置的機制,防止類似男童伏屍沙灘的悲劇重演;同時必須追本溯源,合力消弭敍利亞的戰亂,否則難民只會源源不絕離鄉別井尋求庇護。

作為歐洲龍頭的德國,在處理難民方面值得各國借鑑。德國去年已接收二十萬名難民,今年預計多達八十萬名難民湧到尋求庇護。德國開放邊境,一方面固然是出於人道主義,另一方面考慮到填補勞工短缺,並且緩和人口老化。換言之,摒棄私心解決難民問題,未嘗不可以締造既利人又利己的雙贏局面。

#社評 #社評 - 難民潮湧現 各國政府被拷問良心

sun 發表於 2015-9-7 09:15

明報
P01  |   星期天生活  |   By 張翠容        2015-09-06
        標示關鍵字        標示關鍵詞並按此開始搜索

還他們的生存權       

湧現在地中海的一波難民潮,當歐洲各國互相推卸之際,突然來了一張圖片:一名年僅三歲的敘利亞小難民阿蘭,伏屍土耳其一海灘上,全球給攫住了,好像由於這張圖片才知道這些難民的悲哀。問題是,如果同情心只停留於消費性的,它能維持多久?月前我們對緬甸羅興亞族難民關注了兩星期,今次呢?今次難民潮裏主要的難民來自敘利亞,跟着還有處於戰火中的其他中東國家和非洲地方。事實上,四年多的敘利亞內戰已做成龐大人口家破人亡,長期的戰爭令人麻木,我們似乎已把這個國家擱在一旁,直到小阿蘭的出現。

小阿蘭,因為你,可否容我多說說你的故土?

文 張翠容

還記得那一年,走過滿目蒼痍的巴格達,戰火的味道仍令我哽咽着,不過,我還是繼續旅程,下一個站就是敘利亞。儘管我們從美國政府的口中、西方媒體的報道,得到的敘利亞印象如何負面,但,凡是到過該國的旅客,都會有同一的印象,就是敘利亞人在阿拉伯地區,乃是最和善好客的民族。

我也曾受他們的接待,一對從事文化工作的夫婦向我打開他們的大門,提供免費食宿,並於某一天帶我去了舊城前東羅馬皇宮遺址參加了一場特別的詩歌朗誦活動,誦詩者竟然就是國際知名的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Adonis),他的詩句迴盪於古皇宮露天花園的空氣中,在潺潺的池水上浮着玫瑰紅色的花瓣。我環顧四周,數百人迫在皇宮裏,大部分都是文化藝術工作者。原來,敘利亞的文化生活異常豐富,知識階層龐大。

一幅瑰麗人文歷史風景

事實上,敘利亞整個國家,就是一幅瑰麗的人文歷史風景,散佈着三千五百多處宗教文化古蹟,有歷史學家、人類學家、考古學家等都一致認為,敘利亞是裸露在藍天下的一個龐大博物館,一個人類文明起源歷史的古老見證。因此,真正通曉建築史的專家,便知道如要看真正的建築古文明遺迹,不在希臘和羅馬,而是在敘利亞。

可是,隨着激烈的內戰和「伊斯蘭國」(ISIS)的崛起,這幅人文歷史風景已遭殘暴蹂躪,而那一天皇宮詩歌的動人聲音,亦俱往矣。

其後,我努力在社交媒體尋找那對接待過我的夫婦,意外地與他們連繫上了,他們是幸運的一群,內戰一開始他們即尋找門路逃往歐洲。劫後餘生夫婦都在電話裏痛哭了,但當我問及敘利亞的狀况,他們卻說: 「請諒解,我們不想再談論自己的祖國了。」

我們落入一陣子的沉默。是的,他們現在只是前途茫茫的難民,實在是故國不堪回首。

敘利亞可說是在新一輪的中東的亂局中,最為悲慘的。現存的阿薩德政權無疑是個獨裁政權,但,反對獨裁者就必定代表正義嗎?自冷戰結束後,大家都以為西方民主可解決一切問題,而且達到執迷程度,至使美國不惜用戰爭手段,表面上是為中東帶來民主,更對反對派的起義行動拔苗助長,企圖在該地區建立一套親美制度。

當美國的大中東計劃隨着○三年伊拉克戰爭拉開,敘利亞一直是美國針對的目標。可悲的是,本來是回應「阿拉伯之春」,敘利亞人民和平起義的良好願望,想不到這麼快便遭各方利益所騎劫,而陷入一場殘酷的代理人戰爭中,這絕非敘利亞人所願。

革命被騎劫各方勢力湧入

發生在二○一一年的北非起義行動,被冠名為「阿拉伯之春」其實是西方媒體給予的,當中明顯蘊含一種天真的想像,並認為只要革命在阿拉伯地區遍地開花,春天即將來臨。這樣子一刀切地去理解該地區,一直是個問題所在。

一場革命因地而異,况且也需要選在適當時候。推翻一個政權後,最重要是有何替代方案,沒有的話,整個國家便會崩潰下來,情况肯定比前更糟。就以敘利亞為例,反對派借「阿拉伯之春」亦來一場革命,可惜有不少推動者早期已流亡到歐洲,他們有些返回國家卻未知國家實况,可是打開了個潘朵拉盒子,各方勢力都跳了出來,最有組織的自然會成為主導力量,騎劫革命。

伊斯蘭聖戰組織「脫穎而出」,ISIS 乘勢而起,並佔領了敘利亞不少土地,進行局部黑暗兇殘的統治。「阿拉伯之春」,春天沒有來到,但是就導致多個中東和北非國家的動盪不安,而且出現人類近代史中最龐大的遷徙潮之一。現在約有一千五萬阿拉伯人被迫離開家園,逃離國境或在國境內流徙。

歐洲肩負的道德責任

最新的有南蘇丹和也門激烈的戰爭製造新一輪難民潮,而敘利亞內戰令到原本滯留在該國的數以十萬計伊拉克難民,不得不再遷徙。事實上,敘利亞本身亦有上千萬國民成為國外或國內難民,而在伊拉克的巴勒斯坦人自薩達姆倒台後,逐步被趕出伊拉克。至於在利比亞數十萬的埃及人,也不得不被迫返回埃及,利比亞本身也有二百多萬難民,其中有四十萬在國境內流離失所,其餘接近二百萬主要逃到突尼斯。

大遷徙對中東和非洲的政治經濟以至人口生態,造成難以想像的衝擊。突尼斯便是一例,原本相對和平的國家,最近亦身陷恐怖主義的漩渦。此外,歐洲也得直視湧向他們的難民問題,從東南歐海岸線到英法隧道,擠滿一張張無助可憐的難民臉孔,其實是極需要歐洲國家對他們肩負道德責任,早日協調,以避免更多的人道災難。

雖然德國和奧地利已表明願意接收更多的難民,但其他歐洲國家特別是東歐諸國,不僅反對歐盟設立強行接收機制,並紛紛築起高牆。近年東歐排外情緒高漲,反移民反歐盟的聲音不斷上升,特別是匈牙利,其總理還說,匈牙利是基督教國家,不願與伊斯蘭教徒活在同一屋簷下。

至於富裕的波斯灣阿拉伯國家如卡塔爾、沙特阿拉伯等,他們對阿拉伯難民更是袖手旁觀。他們資助敘利亞反對派令內戰停不了,卻不願照顧為此付出極大代價的老百姓,宗教派系成為他們零接收的借口。美國亦是,這個高舉民主人權的世界警察,中東亂局她責無旁貸,卻對如何解決難民潮,噤若寒蟬,到現在仍未表態會否願意與歐洲攜手履行人道責任。

不過,如何接收難民固然是燃眉之急,但最重要還是協助中東地區停止戰爭,而不是火上加油。

今年三月在突尼斯舉辦的「世界社會論壇」,我特別去參加一個由「聚焦敘利亞」( Syria In Focus ) 主辦的會議,他們不時高喊口號,什麼要國際團結、繼續支援革命等等。對於如何解決敘利亞難民問題和戰爭,卻沒有人去談論和關心。

與會的一位加拿大女士,忍不住站起來表示,她去年三次探訪敘利亞,在不同地方與不同陣營的老百姓接觸,他們都異口同聲認為先結束戰事。如果一場革命令到老百姓連生存權也失去、歷史文物遭嚴重破壞,並讓帝國主義有機可乘,這還算是革命嗎?國際社運圈的天真理想,卻要該地老百姓付出代價,良心何在?

小阿蘭用他僵硬的身軀告訴了全世界,他們要和平,不要戰爭;真正的民主不會剝奪他們的生存權,請還給他們的一個生存權利。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