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 FINANCE's Archiver

sun 發表於 2015-8-1 16:11

尼采讀史觀

信報財經新聞
C01  |   今日焦點  |   忽然文化  |   By 占飛        2015-08-01
        標示關鍵字        標示關鍵詞並按此開始搜索

尼采讀史觀       

英治時期,殖民地政府容許學生讀中國歷史,卻避談香港歷史,就是英國的歷史,中、小學都不教授,只講世界史或歐洲史。回歸前後,港人卻喜歡發掘香港的歷史、掌故舊事。何以故?為了「去殖」和確立香港的「身份認同」乎?老套的「以史為鑑」乎?抑或純粹懷舊呢?上述幾個原因可以並行而不悖。無論出於什麼動機,關鍵是應該怎樣讀史?論讀史,怎能不看看尼采的讀史觀!

讀史,既可以是「離地」的、事不關己的,還是純為找出真相;亦可以是切身的,總結過去是為了今天和以後安身立命。因此,用不同的態度,就有不同的讀法。

尼采在1874年出版了《不合時宜的觀察》一書,裏面一章名為《歷史對生命的適用與誤用》(英譯本名為On the Uses and Abuses of History for Life),文首第一句即引用歌德的名言:「任何事物,僅能訓示我,而不增加和豐富我的生命力者,我鄙夷之。」尼采認為歷史應該緊扣當下的現實、相關個人的生命,而不應純從學究的角度讀史。如此,方能「善用」歷史,而不致「誤用」歷史。

讀史三類人

尼采把人分成了三大類——「無歷史者」(das Unhistorische)、「歷史者」(das Historische)和「超歷史者」(das ?berhistorische)。「無歷史者」恍如動物,活在當下,既不瞻前顧後(考慮到自己的行為對往後的歷史有何影響),也不理會大多數人的利益。他只是無所顧忌的為達到自己的目的而行動。他心目中並沒有任何對歷史負責的想法。這類人,最容易與濫權者朋比為奸。

「超歷史者」與「無歷史者」剛剛相反,看得太長遠,感受到「是非成敗轉頭空」,他看不到任何救贖的可能——「有民主、有普選又如何?能解決所有問題嗎?」——是典型「超歷史者」的觀點。尼采說這類人「可能有智慧卻沒有未來」,因而是叔本華一類悲觀主義者,或者犬儒主義者。

「歷史者」則是指有歷史感的人。他們回顧「過去」而情不自禁的展望「將來」。大多數港人都是「歷史者」,因中國過去的不堪回首而寄望「明天會更好」,因現時禮崩樂壞而冀望昔日的美好。無論如何,「歷史者」相信正義、幸福終有一天實現、人的存在意義就是歷史的展現。「歷史者」讀史,大多能緊扣現實和個體生命。

分三種史學

尼采指出,史學可分三種:第一種是「里程碑」(Monumentalisch)史學:歌頌「創造」歷史的偉人、行動者、強者,通過認同他們的偉大和不朽,心理上以為自己不是「怯懦與無望之遊手好閒者」,乃至鄙夷「看似行動、實際上卻僅是焦躁不安的同時代者」。這類史學往往過分美化歷史人物的偉大功業;重視集體而忽視個體,讚揚漢武帝東征西討建立帝國的「偉業」,而抹掉漢武一朝老百姓所受的苦難,為復興昔日帝國的光榮,而要百姓犧牲福祉;「成敗」決定一切價值,勝利者寫的歷史,永不書寫自己的陰暗面……等等。

第二種是「尚古」(Antiquarisch)史學:帶着無比忠誠與敬愛的態度,維護及崇拜過往的人文價值與傳統,因而往往有失客觀,美化一切古物、古建築、民間習俗、節慶、傳統宗教等等,拒絕與敵視新生事物,如此便不再是發揚生命、反而令現世生命僵化。中國文化的不幸,是儒家的奠基人物孔子「尚古」,至今中國最有智慧的經典,皆成於先秦。

第三種是「批判」(Kritisch)史學︰尼采認為,人必須批判的對待過去的歷史,猶如「拿着刀子攻擊自己的根」,事關「我們是先前世代的困惑、激情與錯謬,甚至罪過的結果」,歷史往往是人的一條「鎖鏈」,若果不擺脫「鎖鏈」,就無法得到自由與解放,不能超越過去而成為「人上人」(?bermensch)。可是,批判是極度危險的,否定過去,會傷害到自己的根,失根,便無法前進。

尼采接着分析如何「誤用」歷史:包括虛假的愛國主義、犬儒主義、當權者不維護反而侵蝕公義、幼稚病……等等,都可見諸當下的現實,有興趣的讀者可網上閱讀尼采的大作。

撰文 : 占飛

#占飛 #今日焦點 #忽然文化 - 尼采讀史觀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