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 FINANCE's Archiver

sun 發表於 2015-7-16 12:18

「一條龍」辦學的實踐

星島日報
F04  |   星島教育  |   直言可資  |   By 黃桂玲         2014-12-15
        標示關鍵字         標示關鍵詞並按此開始搜索

「一條龍」辦學的實踐        

二○○○年九月,教育統籌委員會發表的《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議》報告書提出了「一條龍」辦學模式的理念,同年十月行政長官《施政報告》獲政府接納建議。「一條龍」辦學模式的主要概念,是讓有相同辦學理念的中、小學加強合作,為學生提供有連貫性的學習經歷,以及實踐「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的原則。現時直資學校中約有八分之一是以「一條龍」模式辦學,經過了十多年的實踐,學校都累積了寶貴的經驗,把「一條龍」的理念體現在日常學校管理與發展、學與教、學生成長及支援,以至建立網絡聯繫各範疇上,為學生提供更連貫及全面的優質教育。

由於辦學的歷史不同,「一條龍」的直資中、小學有些是在同一校址上分中、小學部,學校的行政措施、教職員的編制薪酬、資源運用,以至日常事務等都由一個校董會訂定政策,委派總校長、校長及各層級教職員管理;有些中、小學校舍是分別設在不同的校址,在教育局的註冊上是兩所獨立的學校,因此有可能會設立兩個校董會,特別在財政管理或人事編制上獨立運作。無論是上述那一種模式,「一條龍」的學校都有相同的辦學理念,當考慮學校的長遠發展及制定政策時,辦學者都會以十二年一體為重要的思考,同時會設立專責小組作出協調。以升中為例,「一條龍」中學有足夠的中一學位全數收取所屬小學的小六畢業生,在升中銜接方面能作出更適切的部署──當中有安排小六生提早到中學校舍上課,以豐富學生的經驗;也有安排中、小學老師借調,增加相互的認識及支援。

在學與教方面,「一條龍」的中、小學可以就課程架構、內容、教學策略及照顧學生不同學習需要各方面進行緊密的交流。以筆者學校為例,中、小學會互傳學生學習表現的數據;定期舉行教師專業發展日,讓各科老師交換課程文件,共同商討課程架構的規劃;討論學生的學習表現;學習語言轉變的情況及持續發展項目等,老師們都能進行深入的交流分享;此外又會安排老師互訪及觀課,讓老師們對課堂及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生有更深入認識,從而能更有效發展「十二年一貫」的課程及協助學生學習。

在學生成長支援方面,由於「一條龍」中、小學的資源可以較靈活運用,不少學校會合作聘用專業的支援服務,如:教育心理學家、社會工作者或言語治療師等,這樣既可善用資源,也能為學生作出較長遠的支援,省去因轉換學校時耗費重新摸索的時間,這對於資優或不同學習需要的學生尤為重要。此外,兩校老師也會就學生成長的情況、社群關係,以至潛能發展各方面進行資料傳送和及早安排,讓學生即使轉換到中學部或不同校舍,也能延續其專長發展,不少「一條龍」的小六生在升中的暑假就已可以參加中學校隊的培訓活動,發揮所長。隨着新高中的推行,中學同學會參與社區服務,有些學校會經常邀請初中生及中六生回校,分別講述中學生活和協助小六畢業營的活動,更有助凝聚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

「一條龍」的辦學模式為中、小學帶來更緊密的合作機會及結連,對於學生無論是學習、社群關係或成長發展各方面都提供更大的空間;而對家長來說可免去小六升中選校的籌算,故愈來愈受家長的支持,相信「一條龍」的學校會在現今的基礎上可以有更進一步的發展和創新。

黃桂玲

作者為港大同學會小學校長,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委員

sun 發表於 2015-7-16 12:19

香港經濟日報
C03  |   親子廊  |   親子廊  |   By 羅惠儀        2015-02-06
        標示關鍵字        標示關鍵詞並按此開始搜索

活動教學 自主探索 港大同學會小學       

  不少家長選擇新派直資小學,正是學校有豐富資源,其校本課程兼具彈性,可說更配合不同學習需要的學生。

  一直貫徹「愉快學習」為宗旨的港大同學會小學,課程設計着重學生不同的體驗學習,培育其主動探究精神,學生絕對不是死讀書,而是靈活運用不同學習技能,難怪深受「求變」的家長歡迎。

  直資學校能靈活運用資源,更能培養學生多元智能。港大同學會小學校長黃桂玲指出,該校的教師團隊較官津學校多三分一,全校 24 班共有 5 位外籍老師;而充足人手有效推行教學理念,像雙班主任制有助培養學生的班文化,每星期的班會均有不同活動等。

  學校另一最受家長稱許的特色,相信便是黃桂玲校長所說「廣闊均衡」的課程,透過體驗式學習,引起學生的好奇心,亦鞏固所學的知識:「不只是單元課,中、英、常識科也有機會請不同人來講課,到校外體驗……差不多每星期也有好幾次,像英文科教英詩,便請了一位外籍作家到校教小朋友寫詩。」

作品研讀 培養習慣

  港同的學生,普遍予人精靈的印象,黃桂玲笑 道,學校致力培育「活潑、好學、思辯、創新」的學生,因此,課程設計均以此理念為基礎:「他們的特質是活潑,鍾意學習、喜歡返學,絕對不怕醜,亦很勇於表 達自己的意見。」這可說是慣於探究式學習的學生特質。她舉例說,課堂上有互評活動,學生讚賞同學的某種優點,不是一個字「好」便算:「怎樣好?要具體說 明,像繪畫好,要講得出好處,如構圖、顏色豐富等。這種思考模式很重要,老師會(追)問,小朋友不只是坐着聽講,要習慣思考問題。」

  學 校重視自主學習,先讓學生訂下目標,構思學習計劃,過程不斷檢討與修訂目標。「特別是三至六年級,學期初都要訂立目標。個別科目如中文、數學,學生要寫學 習日記,反思自己所學,需要改善的地方……不用寫得完美,最重要是建立思考系統,長大後對自己的工作、學習也有這種反思。」

  不難發現港 同的學生,普遍愛閱讀:「我們重視學生從閱讀中學習,不少功課需要透過閱讀才可完成,而不是為做報告而閱讀。」低年級有 Reading Time,各讀 15 分鐘中英文書籍培養良好閱讀習慣;另有全校活動 Battle of the Books,閱讀指定的書籍,然後回答問題,將閱讀變成比賽遊戲,以增加閱讀動機。「我們的功課適量,正是製造空間令孩子多閱讀。」該校高小學生,普遍做 功課需時約個半小時內,她希望學生可以過平衡生活。

  至於課程設計,從低年級開始,中英文科各有作家作品研讀(Author Study),當學生認識作者某一作品,便自行閱讀其他作品:「我們需要引導小朋友閱讀,叫他們看書很難,看甚麼?有甚麼好看?老師在課堂已下功夫,先吸引他們看一些作家,很自然令學生閱讀。」

社區服務 增同理心

   學校另有單元課,讓學生走出班房真實體驗。採訪當日,正是四年級學生的社區服務單元課,由傷健協會的義工教導學生使用輪椅,以及參觀接送輪椅的轎車。學 生逐步協助同學坐輪椅,慢慢發現每個細微的步驟也會影響坐在輪椅上的人,很自然說出:「原來咁難坐!」當學生有了這種同理心,自會體恤傷健人士的需要。 「我們不是一次活動便完,而是有系統的課程。四年級要認識傷健人士,五年級則是視障,會到訪盲人中心學習口述影像,工作人員又會帶工具來校,教學生視障人 士怎分辨紙幣等;六年級則會以設計一種服務做習作,由計劃、聯絡至實踐都是自己做。」學生有這種服務意識後,更主動付之行動:曾有學生找她,想動員全校學 生捐食物。「我要他們具體講出怎樣宣傳、行動?如何送出?收集甚麼?我的角色只是引導他們思考。」意念萌芽,及至具體行動全由學生策劃,難得校長配合,直 接令學生得到寶貴的學習經驗。

趣味活動 引好奇心

  學校分別安排了一年級常識、二年級數學堂讓記者觀課:活動教學的課堂, 不是由老師單向式授課,卻要在約 45 分鐘的課堂設計不同活動配合主題,老師的授課技巧可說相當重要,需要時刻抓緊學生的注意力,當中的肢體動作,抑揚聲綫均很重要,在這兩課中,老師像未停過 下來。

  一年級的常識,主題是「味覺」,老師讓學生分別嘗試甜、酸、苦、鹹的味道,學生從中自行探索,哪些汁液可用鼻或舌頭知味道,然後 記錄結果,最後 10 分鐘,學生才坐着做工作紙。據老師所說,課堂正建立味覺知識,接下來學生便會認識缺乏某些感觀,如失明、失聰的狀況。小一學生的專注力約 5 至 10 分鐘,因此由圍圈聽講解,至小組試味討論,學生均有其專注力完成所有活動。以為小朋友離座難維持紀律?事實上,大概小朋友早已習慣這種動靜交替的教學模 式,就算小組討論,小一的孩子也能真正與同學互動。

﹏﹏﹏﹏﹏﹏﹏﹏﹏﹏﹏﹏﹏

揀校 了解辦學理念

  黃桂玲校 長認為 ,家長在選校時,應先了解學校的教學模式,是否符合自己的期望,以及子女的個性。「我覺得兒童的學習能力很高。不過,若孩子的專注力較弱,則較難適應,因 為學校有很多活動,像分組學習,一節課堂已包括多個活動,若孩子的專注力弱,便較難跟上。傳統學習都需要專注力,只是合作學習的節奏更明快,挑戰性更 大。」有說慢熱、內歛型的孩子較難投入活動型教學,黃校長覺得,人的學習能力很高,經過 6 年訓練或可改變:「只要孩子覺得安全、愉快,受到鼓勵,便能跟隨其他同學一起學習。我們不是行精英(制),而是所有同學都有機會發揮……課堂有很多 Show and Tell 的機會,對被動的學生來說,同樣有機會表達,慢慢建立自信心。」

  然而,小一面試好像對能言善道的孩子更有 利,黃校長則說,面試設計的遊戲,各具思考、表達、想像等部分,共分兩次進行,當中亦有分組遊戲,讓老師從旁觀察,最後才跟家長一起面試。「我不收 Portfolio,小小年紀有很多證書固然可喜,可是我更關心孩子有沒有一個平衡生活!」該校學生可全數升上接龍中學,但部分因地區原因選擇不原校升 中。黃桂玲坦言,學生的 TSA 成績較平均高,因此令她對現時教學模式有信心。「不說哪種最好,我覺得可以多元化學習,現時我們行這套有長遠學習能力。」                                                                                                         

              

明報 - 教得樂
P03  |   本周Focus  |   編者話  |   By 陳詠詩        2014-10-28
        標示關鍵字        標示關鍵詞並按此開始搜索

活動教學助學生全面發展       

早前我們在「教育有得揀」的專題裏,為大家介紹過不同的生動教學法,好像是漂流教室、民主學校、課 外活動教學法……證明教育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有「橋」,悶蛋的課堂都可以變得鮮活有趣,學生更有動力學習上課。今個星期,我們就介紹一個近年備受幼稚 園、小學及中學追捧的「戲劇教育」,家長、教師可能有疑惑——又不是要訓練孩子入演藝界,何解要學戲?其實戲劇教育不過是一個結合遊戲和活動的學習方法, 目的是提高學生在學習中、英、常識等科目時的學習動機,讓他們在愉快活動中學習。

講起愉快學習,不能不提本周的「學校巡禮」主角:港大同學會小學,從2002 年開辦至今,港大同學會一直致力以活動輔助教學,營造輕鬆愉快的學習氣氛,而黃桂玲校長強調學校除了要讓孩子愉快學習,更重要的任務是培養他們成為一個有愛心、懂關懷、負責任的學生,這才是真正的全人教育。

港大同學會校園洋溢關愛

筆 者上次到港大同學會小學採訪,在小休期間,看到一些小四學生帶着小一生上廁所、陪他們到操場玩耍,甚有大姐姐、大哥哥的風範,黃校長說學校的愛心小天使計 劃,目的是讓高年班的學生學習照顧低班生,而將來當小一生成為高班生後,他們亦會肩負起照顧低班生的責任,將愛心、服務別人的優點薪火相傳。

文:陳詠詩

明報 - 教得樂
P08,P09  |   學校巡禮  |   By 鍾家寶          2014-10-28
         標示關鍵字   標示關鍵詞並按此開始搜索

關愛育全人 港大同學會小學     

今年,港大同學會小學又收到逾3000 份小一入學申請,到校採訪,例必要問其特色、威水史;然而,黃桂玲校長先亮出的不是學校的學科有多強、課外活動獲得多少獎項,而是學校為照顧低年班而設的愛心小天使,還有帶學生做義工,她深信,除了學術,要同時培育出有愛心、懂關懷及負責任的學生,才是真正的全人教育。

文:鍾家寶協力:陳詩雅圖:黃志東以長帶幼學責任服務社區建同理心港大同學會小學的教育理念,是希望透過提供愉快學習,培育出活潑、好學、思辨、創新的學生,而在學習知識之上,黃桂玲校長補充,希望學生能成為一個有愛心、懂關懷及負責任的人。為推動這一方面,學校設立愛心小天使,由四年級的學生擔任,他們的職責是照顧一年級的新生,在開學初期,每逢小息都會帶領他們去操場玩耍、上洗手間、一起吃零食等,又會教他們收拾自己的儲物櫃, 「目的是讓高年班的學生學習關懷及服務身邊的人,同時亦令小一生更易適應校園生活」,黃校長說: 「小一生有被學兄學姐照顧的回憶,將來到他們四年班,也會更樂意擔起照顧低年班的責任。」服務亦延伸至校外,學校設有社區服務單元,由二年級起,學生就會開始服務社會,例如到老人院、傷健服務中心等。早前學生到過香港盲人輔導會,參與口述影像,了解盲人生活的情况, 「透過實際經驗,建立同理心,學生對別人的需要會更敏感」,黃校長說。

走出課室體驗中學習

而學校課程設計的一大特色,就是帶領學生走出班房,讓他們從體驗中學習。黃校長說,大部分學校視參觀為一種課外活動,但他們就將之配合課程,變成一種教學法,並應用於不同科目。例如英文科講述Park 的一課,會帶學生到鄰近的柴灣公園上課;到中上環一邊認識香港歷史,一邊學習中文寫作技巧;當常識科讀到有關服務大眾的職業,會帶他們到消防局;要他們認識大自然時,就會到地質公園等。黃校長稱,學校一直在擴展校外學習,包括海外考察, 「從前比較少到外地,但現在幾乎每級都會到外地考察,例如四年級會到台灣認識火山」。除了帶學生外出,學校亦經常邀請不同團體到校,例如英文科學習Pets,便請來愛護動物協會的工作人員以英語講解他們的工作, 「當日學校有很多小狗,學生能近距離接觸,他們都十分興奮!」她又提到,這些參觀活動,學生不單用眼看,之前更要做多番準備工夫,例如三年級認識社區服務,學生要帶着平板電腦到社區中心做問卷調查,看看該區有什麼設施,居民又想要加添什麼;他們也要拿着筆記本,隨時摘錄資料, 「非只由教師單向講課,我們將學習交給小朋友作主動,會更加深刻」。

為了令學生有足夠時間建立關係,學校每兩年才會分班一次。另外,學校注重基礎底子,雖不設精英班,但為照顧差異,會因應學生能力將全級分成3 至4 組,每周分開上兩堂中文、英文、數學課,穩固基礎。學校亦特別注重語文,中文以普通話授課;小一生更全由外籍老師教授英文, 「6 歲是孩子學習語言的黃金期,因此才有這樣的安排」,黃校長說,二至六年級每周亦有至少兩堂為外籍老師授課。

藝術教育配合學科

除了中、英、數、常、美術、體育等科目外,學校還有一個綜合藝術科,以互動方式,學習音樂、視藝、舞蹈與戲劇,亦會配合常規學科的內容。例如中文科教授有關中國文化時,會於綜合藝術堂學習書法;音樂堂學習唱歌、樂理,綜藝堂就嘗試演奏較特別的樂器如非洲鼓,這些都是常規學科的延伸。至於舞蹈與戲劇,目的是培養學生創意及想像力, 「學生的表達能力亦有所提升,變得更自信、敢言」,黃校長說, 「這科亦同時培養他們的美感,懂得欣賞事物,自然心境開朗」。

遊戲助適應兼學社交

其實,要令學生學業成績好,首要提高他們的學習動機,黃校長認為,建立孩子對學校的歸屬感,令他們喜歡學校,他們自然會喜歡學習。開學的首兩周為適應雙周,學生們都不用上課,只會做班級經營,每班會進行一些團隊遊戲,又會設計班名、班歌、口號、班徽及壁報等, 「同學們投入參與這些活動,就能建立歸屬感」,黃校長補充,在這些活動中,學生有很多合作的機會,可以建立社交技能,遇到難免的爭執,他們亦要處理, 「這些是soft skills,教師會不時從旁指導」。

學校的教學模式如此互動,會否令學生變得散潰,無法專心上課?黃校長解釋,學校十分重視學術成績,課堂數量亦足夠,而活動是輔助學習,避免上課刻板, 「過程愉快,不代表不負責任」,她舉例說,校外活動如參觀消防局,學生之後都要做功課,教師亦會做總結,鞏固知識, 「教師們懂得在活動與學習之間取得平衡,學生亦明白付出努力後會更愉快」。

愛心小天使 學兄姐助新生黃苡霖(左): 「做愛心小天使的挑戰很大,因為擔心低年班同學在玩耍時弄傷,照顧他們的安全是我們的責任。」巫紀瑩(右): 「假如他們穿皮鞋,會提醒他們不可以跑,亦要協助他們吃零食,因他們有時會打翻食物,或開不到包裝。這工作有點難度,但亦很開心。」

生命學習

溫室裏種植了不同植物,讓學生學習植物的生長過程。

有愛心的人港大同學會小學的辦學宗旨為培育活潑、好學、思辨、創新的學生,以活動輔助教學,營造輕鬆愉快的學習氣氛。另外,學校亦着重社區服務,黃桂玲校長(中)說,希望讓學生早點接觸社會上有需要人士, 建立同理心,成為一個有愛心的人。

服務社會

學校設有社區服務單元,讓學生做義工,服務社會;學校本年度亦參加了雲彩行動的「二手書包徵集計劃」,捐出書包予廣西山區兒童,建立同學們的愛心之餘, 亦宣揚環保意識。

邊做邊學

黃校長認為,整個校園環境均是學習的地方,例如在設計壁報板時,不止要美觀吸睛,也會列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反思, 「與學生互動,隨時學習」。另外,學校到處也是壁畫,大部分由六年級生製作,由訂立主題、設計到使用什麼材料,全由他們決定,作為他們畢業前的紀念作品,留下一個共同的美好回憶; 除了壁畫,亦曾創作過象徵智慧的貓頭鷹雕塑。

團隊

開學首兩周為適應雙周,讓學生玩團隊遊戲,建立默契。

相中的同學正在玩盲公竹,他們每人手持一竹枝圍圈,商量如何跑到旁邊同學的位置,同時令竹枝留在原地而不倒地,學習團隊精神。

小四天使

愛心小天使由四年級學生擔任,負責照顧一年級新生,於小息時帶他們到操場玩耍、上洗手間等,盡顯關愛校園的特色。

明報 - 教得樂
P23  |   教育有Say  |   五位校長輪流執筆,說出教育心底話  |   By 黃桂玲        2014-11-04
        標示關鍵字        標示關鍵詞並按此開始搜索

教育在生活中       

在八十年代初, 活動教學(Activity Approach)的理論在香港教育界廣泛被提倡,其主要精神是「以兒童為中心,從活動中學習」,讓兒童能從活動中獲取經驗,從而建構所需的知識。在活動 教學的課堂中,老師由傳统的講授知識者轉變為學習的推動者,老師要把書本上的硬知識轉化成有學習目的及具趣味的活動或情境,引導兒童從做中學習 (Learning by doing),這樣不單令課堂氣氛活潑,激發學習動機,也能使兒童對所學的知識印象深刻,並促進延伸學習。

從體驗中學習

今 天, 「活動教學」已廣為社會熟悉,也是不少家長為兒女選校時作為其中的考慮,大家都彷彿認同了「從做中學習」的需要。在筆者的學校,讓兒童從做中學習的精神已 滲透在正規及隱藏的課堂中, 並發展成體驗式學習(Experiential Learning) 。在個人成長課中,老師們為了培養學生尊重及關心長者,就安排學生戴上厚厚的眼罩使自己視力模糊,彎着腰兒走一段路和戴上手套來寫字,使學生體驗老年人身 體的限制,從而了解長者的需要,反思個人應有的態度和責任。又如舉辦「體驗日」,讓學生親自負責家務、擔任老師等,使他們嘗試真實的工作。在體驗過後,學 生們一方面對不同崗位的工作和技能增加認識,另一方面也培養出體諒、欣賞和尊重的態度。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為孩子創設有意義的體驗學習。

曾 經在網上看過一段短片: 一個八、九歲的小女孩想把家中自製的冰棒賣給路人,為家人掙一點錢,她的母親也是靠擺賣為生的,不懂教導女兒如何做才算是成功,她只是讓女兒一次又一次嘗 試,並請女兒到市場去觀察,找出成功的方法;她,面對女兒沮喪的時候,還是溫和地鼓勵。小女孩在母親的鼓勵、信任及給予機會實踐下,終於售出了冰棒,並且 生意「蓬勃」起來。我相信,這一次真實的經歷不但讓小女孩累積了售賣的經驗和技巧,更讓她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日後會有信心面對挑戰。然而,在現實生活 中,我卻不時看見孩子的體驗教育被身邊的成年人剝奪

了……

一個周日下午,快餐店的兩張桌子坐了七位成人和一位九歲至十歲的男 孩,從商量吃什麼、喝什麼到要不要加衣,大家都七嘴八舌說不停,男孩子也曾多次發出厭煩的語句。不久,男孩的爸爸端來了食物盤子,男孩急不及待去取汽水, 怎料一碰,杯子就翻了;男孩正想伸手把杯子放好,身旁已有「十四隻手」為他揩抹和打點,男孩馬上把雙手放在腿上,如「大王」一般的享受七位成年人,包括已 身軀佝僂、頭髮斑白的祖父母的照顧;更甚的,那位爸爸已趕緊去再買一杯喝的了。我想:備受照顧的男孩在這次的經歷中體驗了什麼?

他學會自理的技能嗎?他會相信自有能力處理困難嗎?他學懂負責任嗎?他,會感激身邊對他百般呵護的照顧者嗎?

我恐怕答案是「不會」。

家長勿事事代勞

愛 護孩子是父母的天職,然而過分照顧及事事代勞,會使孩子失去了從生活中學習,從做中學習的機會。生活中常常都有問題要解決:兄弟姊妹間的紛爭、遺忘了要交 的課業、粗心大意的過失、個人生活的自理、朋輩相處的挑戰、成功失敗的壓力……等,其實都是讓孩子上一課人生課堂的時機,是孩子鍛煉心智、獲取技能、建立 解難及抗逆力的黄金機會。我們願意把學習還給孩子嗎?

文:港大同學會小學

校長黃桂玲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