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 FINANCE's Archiver

sun 發表於 2015-5-27 12:42

Thesis of the Graduate Research Students

Thesis of the Graduate Research Students
M.Phil. in Religious Studies
Arthur Peacocke’s Theory on Divine Action
Kung Wai Han 龔惠嫻
M.Phil. 2014

祖先與神明﹕明代以來台山地區綏靖伯信仰研究
Lee Chi Shing 李志誠
M.Phil. 2013

The Hermeneutical Strategies of Chinese Christians in Late Qing (1860 – 1911)
Chan Chi Him 陳志謙
M.Phil. 2011

中國祖先崇拜與聖經運用:晚清禮儀之爭研究
Nie Li 聶利
M.Phil. 2010

The Liberal Spirit and Anti-liberal Discourse of John Henry Newman
Mong Ih-ren Ambrose 孟一仁
M.Phil. 2010

Participatory Theological Bioethics of Lisa Sowle Cahill and Its Relevance to End of Life Care in Hong Kong
LAW Wai Yan 羅慧欣
M.Phil. 2009

蒂利希的拯教論及其對信義宗---天主教有關稱義/成義的對話的意義
LAU Cheuk Fai 劉卓輝
M.Phil. 2009

唐朝天師道醮儀—— 張萬福《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籙立成儀》研究
Lo Yat Ko 盧日高
M.Phil. 2008

陸修靜及《陸先生道門科略》研究
Chau Hoi Ning 鄒海寧
M.Phil. 2008

鮑思高慈幼會在香港教育事業的研究
Study on the Educational Work of Salesian Society in Hong Kong
Tsang Ka Lok 曾家洛
M.Phil. 2006  

羅浮山酥醪觀與清代廣東全真龍門派 – 關於羅浮山酥醪觀史跡、文人考究
Chan Kwan 陳 鈞
M.Phil. 2006

先天道在香港的蛻變與轉型:論先天道對香港道教發展的重要性
The Changes of Hsien- t'ien Tao in Hong Kong : The Importance of Hsien- t'ien Tao in the Development of Hong Kong Taoism.
Li Ka Chun 李家駿
M.Phil. 2005

瑜伽焰口施食儀式研究 – 以香港「外江派」佛教道場為對象
A Study on the Buddhist ritual of Yujia yankou shishi (Yoga for Distributing Food to Burning-Mouth Hungry Ghost)
Yeung Ngai Pan 楊毅彬
M.Phil. 2005

中國佛教的水陸法會之研究
A Study of Shuilu Fahui, a Chinese Buddhist Rite for Deliverance for Sentient Beings of Water and Land
Chan Yiu Kwan 陳堯鈞
M.Phil. 2005

A Spirituality of Thomas Merton
Chan Pui Fun Doris 陳佩芬
M.Phil. 2005

神學與處境之關連 ─ 探討蒂里希及徐思有關關法之建構
The Construction of Method of Correlation done by Paul Tillich and David Tracy
Wong Tin Sang 黃天生
M.Phil. 2005

蒂利希的宗教社會主義及其當代意義
Paul Tillich's Religious Socialism and Its Contemporary Meaning
Li Chun Hong 李駿康
M.Phil. 2004

The Theological Anthropology of Wolfhart Pannenberg: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its Significance for Christian-Confucian Dialogue
Lee Tin Kwan 李天鈞
M.Phil. 2004

Imperial Cults and the Lukan Perspective on the Roman Empire: Reassessing a "Political" Dimension of Luk-Acts
Chan Chi Ho 陳志浩
M.Phil. 2004

先知與民的關係:舊約先知之言在中國文化處境中的詮釋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phet and the People: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Old Testament Prophetic Word in the Chinese Cultural Context
Jiang Zongqiang 姜宗強
M.Phil. 2004

早期天師道過度儀式──《上清黃書過度儀》研究
Ritual for Passing in the Early Movement of Heavenly Master --- A Study of Shang-qing Huang-shu Guo-du Yi
Wong King On 黃敬安
M.Phil. 2004

A Critical Analysis of "All Israel will be saved" in Romans 11:25-32 In the Light of Sociological Investigation
Liu Tsui Yuk 劉翠玉
M.Phil. 2004

基督教與佛教在中國的相遇──李提摩太 (Timothy Richard 1845-1919) 個案研究
Encounter between Christianity and Buddhism in China --- a Case Study of Timothy Richard (1845-1919)
Lee Chi Ho 李智浩
M.Phil. 2003

女身成佛 ─ 探討佛教女性的終極證悟與世間修行
Enlightenment in Female Bodies
King Mary Ann Pui Wai 金佩瑋
M.Phil. 2003

《哭泣與耳語》中的死亡與「母性」
Dawson Elizabeth 陶麗沙
M.Phil. 2003

以儒家思想詮釋基督教 - 徐松石思想的研究
Interpreting Christianity with Confucianism: A Study of Xu Songshi's Thought
Ho Hing Cheong 何慶昌
M.Phil. 2002

香港女性基督徒與女性身份的建構 ─ 李曹秀群在早期婦權運動的參與
Chan Mei Ling 陳美玲
M.Phil. 2002

基督教與二十世紀中國小說 ── 郁達夫、茅盾、許地山的小說
Christianity & 20th Century Chinese Fiction --- The Works of Yu Dafu, Mao Dun and Xu Dishan
Chan Chi Kit 陳志傑
M.Phil. 2001

《搜神記》中的死後世界:一個富有中國本土文化特色的地下世界
Li Suk Man  李淑文
M.Phil. 2001

梅縣丙雁地區齋嫲的社會位置與宗教文化
Liu Yi Yong 劉一蓉
M.Phil. 2001

基督教與中國近代女子高等教育 ── 華南女子文理學院的過案研究
Zhu Feng 朱 峰
M.Phil. 2001

女牧師在按立過程中的「抗衡表現」── 以香港四個基督教宗派為例
Women in Resistance: Four Denominational Studies on the Ordination of Women in Hong Kong
Wong Wai Yin Christina 黃慧賢
M.Phil. 2001

A Study of Romans 7:14-25 as Paul's (Auto) Biographical Reconstruction
Chan Tsz On 陳子安
M.Phil. 2000

北魏道教造像碑石刻研究
Zhang Zexun 張澤珣
M.Phil.,2000

Humanity and Christ: A Study of Kari Barth's Christological Anthropology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Christian-Confucian Dialogue
Chan Ka Fu Keith 陳家富
M.Phil. 1999

當代新儒家論基督教
Contemporary Neo-Confucians' Views on Christianity
Ng Yu Lam 吳汝林
M.Phil. 1999

中國基督教革新運動與政治運動的研究1949-1952
The Chinese Christian Renovation Movement and Political Movements 1949-1952: A Critical Study
Hui Chung Sing Wallace 許頌聲
M.Phil. 1999

論《志玄安樂經》的宗教操練
Chan Wai Keung 陳偉強
M.Phil. 1999

論東漢鎮墓文的死後宗教世界──探討官僚形式神靈譜系的宗教意義
A Study of the Afterlife Religious World of Eastern Han Funeral Texts --- An Examination of the Religious Meanings of Bureaucratized Pantheon
Fung Shau Chung 馮紹聰
M.Phil. 1999

從(後)現代詮譯學論福音派的釋經
Evaluation of Evangelical Exegesis by the Theory of Modern Hermeneutics
So Yuen Tai 蘇遠泰
M.Phil. 1999

Narrative Patterns for the Eshatological Themes of Persecution & Separation Among the Five Teaching Speeches of Jesus in Matthew
Elizabeth Leung 梁麗莎
M.Phil. 1998

探索《枕中記》的宗教啟悟思想──唐人小說的宗教主題研究
Lung Wing Yi 龍詠怡
M.Phil. 1998

重構伊利亞德的宗教史學觀──方法論的反思
Reconstructing Mircea Eliade's Thought on the Study of History of Religions: A Reflection on Methodology
Lee Ling Hon 李凌瀚
M.Phil. 1997

Yahwistic Rejection of Canaanite Heritages? --- The Case of the Book of Hosea
Lai Yuet Sim Phoebe 黎月嬋
M.Phil. 1996

從漢、明兩朝的泰山崇拜之比較看聖山在中國宗教之意義
Hou Shuk Mei 侯淑美
M.Phil. 1996

從吳貽芳與金陵女子大學看基督教教育理念的實踐
Wong Kit Jan 黃潔珍
M.Phil. 1996

從基督教神學觀點看香港教會的財經方針
Fung Wing Yin 馮穎賢
M.Phil. 1995

道教清微派系統的研究
Kwan Wai Ling 關慧玲
M.Phil. 1992

道教天心正法系統的研究
Lo King Sun 羅敬淳
M.Phil. 1992

sun 發表於 2021-10-20 15:24

张超然博士论文所引學術論文類

大头

哲学学院哲学博士

中文學界(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丁培仁,2000,〈關於《上清經》〉,《宗教學研究》2000年第2期,頁9-15。

丁貽莊,1986,〈《太平經》中的守一淺釋〉,《宗教學研究》1986年第2期,頁67-74。

王 卡,1997,〈《黃書》考源〉,《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第2期,頁65-73。

───,1999,〈讀《上清經秘訣》所見〉,《中國道教》1999年第3期,頁8-10。

───,2004,《敦煌道教文獻研究──綜述.目錄.索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 明,1947,〈論《太平經》甲部之偽〉,《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8本。另收入氏著,《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重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頁201-214。

───,1948,〈《黃庭經》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20本上冊,頁539-576。另收入氏著,《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頁324-371。

───,1965,〈《太平經》目錄考〉,《文史》,第4輯。另收入氏著,《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重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頁215-237。

───,1982,〈論《太平經》的成書時代和作者〉,《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1期。另收入氏著,《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重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頁183-200。

王 青,1992,〈論《漢武帝內傳》與六朝道經的關係〉,《文學研究》創刊號。另以〈《漢武帝內傳》的作者〉,收入《漢朝的本土宗教與神話》,台北:洪葉文化,1998年,頁322-335。

───,1992,〈道教傳經儀式與《漢武帝內傳》〉,《宗教學研究》1992=3-4,頁52-58。另以〈《漢武帝內傳》與傳經神話〉,收入《漢朝的本土宗教與神話》,台北:洪葉文化,1998年,頁294-313。

───,1992,〈道教神話研究〉,南京: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改寫為《漢朝的本土宗教與神話》,台北:洪葉文化,1998年。

───,2001,〈魏晉南北朝的盜墓之風與人鬼戀故事的產生〉,《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信仰與神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258-272。

王天麟,1996,〈天師道教團的罪觀及其仙德思想〉,李豐楙、朱榮貴主編,《儀式、廟會與社區會議論文集》,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頁511-545。

───,1997,〈潔淨儀式──上清經派存思法中有關罪穢的胎結的淨化〉,《道教學探索》第10號,頁503-525。

王宗昱,1999,〈道教的「六天」說〉,《道教文化研究》第16輯,頁22-49。

───,1993,〈《太平經》中的人身中之神〉,東海大學編,《中國文化月刊》159,頁70-85。

───,土屋昌明譯,2000,〈《登真隱訣》にみえる天師道〉,《東方宗教》第96號,頁19-37。

───,2000,〈三洞緣起〉,《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第2期,頁81-85。

───,2001,〈顏真卿記錄的道教史迹〉,《中國道教》2001年第3期,頁44-46。

───,2006,〈《正一法文經章官品》初探〉,程恭讓主編,《天問》,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頁239-256。

王奎克,1985,〈「五石散」新考〉,趙匡華主編,《中國古代化學史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頁80-87。

王明珂,2001,〈歷史事實、歷史記憶與歷史心性〉,《歷史研究》2001年第5期,頁136-147。

王育成,1993,〈徐副地券中天師道史料考釋〉,《考古》6(總309期),頁571-575。

───,1999,〈東漢天帝使者類道人與道教起源〉,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16輯,頁181-203。

王承文,1999,〈早期靈寶經與漢魏天師道──以敦煌本〈靈寶經目〉注錄的靈寶經為中心〉,《敦煌研究》1999年第3期(總第61期),頁34-188。

───,2001,〈東晉南朝之際道教對民間巫道的批判──以天師道和古靈寶經為中心〉,《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4期(總172期),頁8-15。

───,2002,〈論道教「三洞」學說的思想淵源〉,《中國哲學史》4。

───,2002,〈古靈寶經與道教「三洞」學說的起源與發展〉,收入《敦煌古靈寶經與晉唐道教》,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頁159-266。

───,2002,〈古靈寶經定期齋戒的淵源及其與佛教的關係〉,《華林》第2卷(2002),頁237-269。

───,2003,〈敦煌古靈寶經與陸修靜「三洞」學說的來源〉,黎志添主編,《道教研究與中國宗教文化》,香港:中華書局,2003年,頁72-102。

王葆玹,1987,《正始玄學》,濟南:齊魯書社。

───,1996,〈玄學人性論與人才論的形成〉,《玄學通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頁569-594。

王家葵,2003,《陶弘景叢考》,山東:齊魯書社出版社。

王家祐,1987,〈張陵五斗米道與西南民族〉,《道教論稿》成都:巴蜀書社。

王國良,1988,〈列異傳研究〉,《東吳文史學報》第6期,頁29-44。另收入《六朝志怪小說考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頁45-70。

───,1993,《海內十洲記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尹志華,2005年〈關於羅浮山道教歷史的若干問題辨析〉,黎志添主編,《香港及華南道教研究》,香港:中華書局,頁236-250。

白 彬,2001,〈吳晉南朝買地券、名刺和方物疏的道教考古研究〉,成都:四川大學考古學系博士論文。收入張勛燎、白彬著,《中國道教考古》,北京:線裝書局,2006年,第三冊,頁805-1002。

江曉原,1995,《歷史上的星占學》,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任繼愈,1990,《中國道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任繼愈主編,1991,《道藏提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朱越利,1996,〈黃書考〉,《中國哲學》第19期,頁167-188。

───,2001,〈六朝上清經的隱書之道〉,《宗教學研究》2001年第2期,頁1-12。

───,2001,〈論六朝貴族道教新房中術的產生〉,《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第3期,頁45-54。

───,2002,〈方仙道和黃老道的房中術〉,《宗教學研究》2002年第1期,頁1-11。

牟鍾鑒,1995,〈《黃庭經》的思想〉,《中國宗教與文化》,台北:唐山出版社,頁343-352。

呂鵬志,2003,〈早期靈寶經的天書觀〉,郭武主編,《道教教義與現代社會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頁571-597。

───,2006,〈天師道授籙科儀──敦煌寫本S203考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7本第1分,頁79-166。

───,2007,〈唐前道教儀式史綱(一)、(二)、(三)〉,《宗教學研究》2007年2、3、4期,頁1-23、10-28、12-35。

何 新,1987,〈神樹扶桑與宇宙觀念〉,《諸神的起源》,台北:木鐸出版社,頁135-154。

───,1988,〈龍的研究〉,御手洗勝等著,《神與神話》,台北:聯經出版社,頁11-77。

汪業全,2004,〈《上清大洞真經玉訣音義》音注考〉,《桂林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8卷第1期(總第57期),頁24-28。

李 剛,1992,〈「壬辰之運」考釋〉,《宗教學研究》1992年1、2期合刊。

───,1994,〈也論《太平經》甲部及其與道教上清派關係〉,《道家文化研究》第4輯,頁284-299。

李 零,2000,〈五石考〉,《中國方術續考》,北京:東方出版社,頁341-349。

───,1994,〈太一崇拜的考古研究〉,《中國方術續考》,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頁207-238。

───,1997,〈東漢魏晉南北朝房中經典流派考(上)(下)〉,《中國方術續考》,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頁350-393。

───,1998,〈「三一」考〉,《中國方術續考》,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頁239-252。

───,2000,〈五石考〉,《中國方術續考》,北京:東方出版社,頁341-349。

李劍國,1984,《唐前志怪小說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李建民,2000,《死生之域──周秦漢脈學之源流》,台北:中研院史語所。

李豐楙,1978,〈魏晉南北朝文士與道教之關係〉,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80,〈六朝鏡劍傳說與道教法術思想〉,《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第2卷》,臺北市:聯經出版社,頁1-28。

───,1981,《不死的探求:抱朴子》,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社,1981年初版一刷,1998年四版一刷。

───,1983,〈十洲傳說的形成及其衍變〉,《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第6卷》,臺北市:聯經出版社,頁35-88。後以〈十洲記研究──十洲傳說的形成及其衍變〉,收入《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頁123-186。

───,1986,〈漢武內傳研究──漢武內傳的著成及其衍變〉,《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頁21-122。

───,1987,〈西王母五女傳說形成及其演變──西王母研究之一〉,《東方宗教研究》 1期(1987),頁67-88。後收入《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頁215-246。

───,1988,〈六朝道教洞天說與遊歷仙境小說〉,《小說戲曲研究.1集》,臺北市:聯經出版社,頁3-52。後收入《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頁93-142。

───,1990,〈魏晉神女傳說與道教神降真傳說〉,《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頁473-513。後收入《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頁143-187。

───,1995,〈敦煌道經寫卷與道教寫經功德觀〉,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编,《全國敦煌學硏討會論文集》,嘉義:中正大學中文系。

───,1996,〈傳承與對應:六朝道經中「末世」說的提出與衍變〉,《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9期,頁91-130。

───,1996,〈六朝道教的度救觀:真君、種民與度世〉,《東方宗教研究》新五期,頁138-160。

───,1996,〈六朝道教的終末論──末世、陽九百六與劫運說〉,《道家文化研究》第9輯,頁82-99。

───,1996,〈神仙三品說的原始及其演變〉,《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頁33-92。

───,1997,〈孟郊〈列仙文〉與道教降真詩──兼論任半塘的「戲文」說〉,收入《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文集》,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頁189-214。

───,1998,〈仙詩、仙歌與頌讚靈章〉,《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頁645-693。

───,1999,〈六朝道教的末世救劫觀〉,沈清松主編,《末世與希望》,臺北市:五南出版社,頁131-156。

───,1999,〈嚴肅與遊戲:道教三元齋與唐代節俗〉,鍾彩均主編,《傳承與創新: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十周年紀念論文集》,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頁53-110。

───,2002,〈多面王母、王公與昆侖、方諸聖境:從古神話到六朝上清經派空間神話的考察〉,李豐楙、劉苑如主編,《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台北:中央研究所中國文哲研究所,頁42-132。

───,2005,〈經脈與人脈:道教在教義與實踐中的宗教威信〉,《臺灣宗教研究》第4卷第2期,頁11-55。

───,2007,〈許遜的顯化與聖蹟──一個非常化祖師形象的歷史刻畫〉,李豐楙、廖肇亨主編,《聖傳與詩禪:中國文學與宗教論集》,台北:中研院文哲所,頁367-442。

李麗涼,1998,〈《無上秘要》之編纂及道經分類考〉,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吳榮曾,1981,〈鎮墓文中所見到的東漢道巫關係〉,《文物》1981年第3期。

杜 琮,1996,《黃庭經今譯》,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余嘉錫,1963,〈寒食散考〉,收入《余嘉錫論學雜著》,北京:中華書局,上冊,頁181-226。

林永勝,2008,〈六朝道教三一論的興起與轉折──以存思技法為線索〉,《漢學研究》第26卷第1期,頁67-102。

林富士,1998,〈試論《太平經》的主旨與性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9:2,頁205-244。

───,1999,〈中國六朝時期的巫覡與醫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0/1,頁1-48。

───,2000,〈頭髮、疾病與醫療──以漢唐之間的醫學文獻為主的初步探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1/1,頁67-235。

───,2000,〈試論中國早期道教對於醫藥的態度〉,《臺灣宗教研究》第1卷第1期,頁107-142。

───,2001,〈疾病與「修道」:中國早期道士「修道」因緣考釋之一〉,《漢學研究》19/1。

───,2001,〈略論早期道教與房中術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2:2,頁233-300。

───,2002,〈試論六朝時期的道巫之別〉,收入周質平、Willard J. Peterson編,《國史浮海開新錄:余英時教授榮退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社,2002年,頁19-38。

───,2002,〈中國早期道士的醫療活動及其醫術考釋:以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傳記」資料為主的初步探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3:1,頁43-118。

林帥月,1991,〈古上清經派經典中詩歌之研究——以《真誥》為主的考察〉,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禎祥,2004,〈三尸信仰初探〉,《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11期,頁81-98。

武麗霞、羅寧,2004,〈《南岳夫人內傳》考〉,《宗教學研究》2004年第1期,頁141-145。

周 治,2006,〈南岳夫人魏華存新考〉,《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第2期,頁65-71。

周西波,1999,〈敦煌寫卷P.2354與唐代道教投龍活動〉,《敦煌學》第22輯,頁91-109。

周次吉,1999,《六朝志怪小說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柳存仁,1996,〈欒巴與張天師〉,李豐楙、朱榮貴主編,《儀式、廟會與社區會議論文集》,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頁19-48。

姜伯勤,1991,〈《玄都律》年代及所見道官制度〉,武漢大學歷史系魏晉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編,《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唐長孺教授八十大壽紀念專輯》第11期,頁50-58。

姜守誠,2006,〈《太平經》成書的中間環節──「洞極之經」年代考論(上)(下)〉,《宗教哲學》第37、38期,頁116-139、160-178。

胡 銳,2003,〈論南北朝時期道教宮觀之發展與特點〉,《宗教學研究》2003年2期,頁104-107。

唐長孺,1983,〈魏晉期間北方天師道的傳播〉,《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頁218-232。收入朱雷、唐剛卯選編,《唐長孺文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頁248-261。

───,1993,〈錢塘杜治與三吳天師道的演變〉,《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12卷,頁1-11。後收入《唐長孺社會文化史論叢》,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年。

───,2006,〈太平道與天師道──札記十一篇〉,朱雷、唐剛卯選編,《唐長孺文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頁733-766。

卿希泰,1988,《中國道教史》第一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陳國符,1963,《道藏源流考》,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三刷。

陳遵媯,1985,《中國天文學史》(全四冊),台北:明文書局。

陳寅恪,1932,〈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4,頁439-466。另收入《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頁150-189。

───,1949,〈崔浩與寇謙之〉,《嶺南學報》第11卷第1期。其後收入《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頁190-223。

陳垣編纂,陳智超、曾慶瑛校補,1988,《道家金石略》,北京:文物出版社。

陳耀庭,1985,〈茅山道教現狀〉,《宗教學研究》1985年第1期。

張松輝,1994,〈《正一法文天師敎戒科經》成書年代考〉,《世界宗敎硏究》1(總第55期): 20-26。

張超然,1999,〈六朝道教上清經派存思法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2,〈入道與行道:趙昇一系天師教團的黃赤教法〉,發表於「丹道與養生:第一屆道教學術研討會」(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系,2002年5月27日)。後收入林美容主編,《臺灣宗教研究》,第3卷第1期(2003年),頁49-87。

───,2008,〈經驗與教法:《太平經》「內學」之研究〉,《輔仁宗教研究》第17期(即將刊登)。

張敬梅,2004,〈「上清之法」與「正一之法」──兼論唐代道經與道派的關係〉,《理論學刊》2004年第5期(總第123期),頁77-79。

張崇富,2004,《上清派修道思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張勛燎,1996,〈東漢墓葬出土的解注器材料和天師道的起源〉,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9輯。增補後以〈東漢墓葬出土解注器和天師道的起源〉,收入張勛燎、白彬著,《中國道教考古》,北京:線裝書局,2006年,第一冊,頁1-306。

張澤洪,2000,〈早期正一道的上章濟度思想〉,《宗教學研究》2000年第2期,頁22-29。

張景華、秦太昌,2001,〈晉魏華存修道陽洛山考〉,《中國道教》2001年第1期,頁40-43。

許地山,1941,《扶乩迷信的研究》,台北:商務印書館,1994年。

許麗玲,1994,〈《周氏冥通記》初探〉,《東方宗教研究》新4期,頁149-164。

逯耀東,1970,〈《隋書.經籍志.史部.雜傳類》的分析〉,收於《輔大人文學報》第1期。其後以〈《隋書.經籍志.史部》及其〈雜傳類〉的分析〉,收入《魏晉史學的思想與社會基礎》(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0年),頁71-100。

───,1974,〈別傳在魏晉史學中的地位〉,《幼獅學誌》第12卷第1期。其後以〈魏晉別傳的時代性格〉,收入《魏晉史學的思想與社會基礎》(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0年),頁101-138。

湯用彤,1935,〈讀太平經書所見〉,《國學季刊》第5卷,頁7-33。

───,1938,《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北京:中華書局。

───,1995,〈王弼聖人有情義釋〉,《魏晉玄學論稿》,收於《魏晉思想‧乙編三種》,台北:里仁書局,頁75-86。

湯一介,1988,《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湯其領,2005,〈杜道堅與茅山宗之傳承〉,《上海道教》2 (63)。

馮利華,2003,〈《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釋錄》校讀──以斯二三八《金真玉光八景飛經》為例〉,《宗教學研究》2003年第2期,頁108-111。

───,2003,〈敦煌寫本道經《金真玉光八景飛經》校讀〉,《西域研究》2003年第2期,頁109-111。

───,2006,〈《真誥》版本考述〉,《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6年第4期,頁29-34。

曾達輝,1998,〈東晉南朝時的道教上清派(317-589)〉,香港:香港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

───,1998,〈寇謙之的降神及政治意圖〉,《清華學報》28:4,頁413-459。

───,2006,〈《太清金液神丹經》與《馬君傳》〉,《清華學報》第36卷第1期,頁1-29。

葛兆光,1999,〈黃書、合氣與其他──道教過度儀的思想史研究〉,《古今論衡》,頁62-79。另收入氏著《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頁57-74。

───,2001,〈《上清黃書過度儀》的文獻學研究〉,朱曉海主編,《新古典新義》,台北:學生書局。另收入氏著《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頁75-95。

───,1998,〈張道陵「軍將吏兵」考〉,《漢學研究》第16卷第2期,頁225-238。另改題為〈從張道陵「軍將吏兵之法」說起:道教教團從二十四治到洞天福地〉,收入氏著《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頁12-28。

───,2003,〈從「六天」到「三天」:六朝到隋唐道教齋醮儀式的再研究〉,《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北京:三聯書店,頁29-56。

賈艷紅,2003,〈略論古代民間的司命神信仰〉,《三明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0卷第1期,頁57-91。

楊聯陞,1956,〈老君音誦誡經校釋──略論南北朝時代的道教清整運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28本上分,頁17-54。其後收入《楊聯陞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頁33-83。

───,1962,〈道教之自搏與佛教之自撲〉,《故院長胡適先生紀念論文集》上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34本。收入《楊聯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楊立華,1999,〈論道教早期上清經的「出世」及其與《太平經》的關係〉,《北京大學學報》1。另收入氏著《匿名的拼接──內丹觀念下道教長生技術的開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頁202-215。

───,1999,〈《黃庭內景經》重考〉,陳鼓應主編,《道教文化研究》第16輯,頁216-293。另收入氏著,《匿名的拼接──內丹觀念下道教長生技術的開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頁170-201。

楊世華主編,2001,《茅山道院歷代碑銘錄》,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楊福程,1995,〈《黃庭》內外二景考〉,《世界宗教研究》3,頁68-76。

楊家駱主編,1978,《中國天文曆法史料》,台北:鼎文書局。

楊 華,2004,〈「五祀」祭禱與楚漢文化的繼承〉,《江漢論壇》2004.09,頁95-101。

楊 莉,2007,〈謝自然傳與謝自然詩──女修成道於神聖與凡俗兩界的意義建構〉,李豐楙、廖肇亨主編,《聖傳與詩禪:中國文學與宗教論集》,台北:中研院文哲所,頁443-484。

雷 聞,2002,〈唐代道教與國家禮儀──以高宗封禪活動為中心〉,《中華文史論叢》2001年第4輯(總第68輯),頁62-79。

───,2003,〈五嶽真君祠與唐代國家祭祀〉,榮新江主編,《唐代的宗教信仰與社會》,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頁35-83。

詹鄞鑫,1992,《神靈與祭祀:中國傳統宗教綜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虞萬里,1988,〈《黃庭經》新證〉,中華書局編輯部編,《文史‧第29輯》,北京:中華書局,頁385-408。收入虞萬里,《榆枋齋學術論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頁513-550。

───,1991,〈王羲之與《黃庭經》帖〉,《社會科學戰綫》1991年3期。收入虞萬里,《榆枋齋學術論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頁581-604。

───,1997,〈東漢肥致碑考釋〉,《中原文物》1997年4期。收入虞萬里,《榆枋齋學術論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頁627-642。

───,2000,〈《黃庭經》用韻時代新考〉,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中華民國聲韻學學會主編,《第十八屆中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縣:輔仁大學出版社,2000年。收入虞萬里,《榆枋齋學術論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頁551-580。

管東貴,1977,〈中國古代十日神話之研究〉,陳慧樺、古添洪編,《從比較神話到文學》,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頁83-149。

蒲慕州,1990,〈神仙與高僧──魏晉南北朝宗教心態試探〉,《漢學研究》8.2(1990),頁149-176。

───,1995,《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

───,1997,〈漢代知識分子與民間信仰〉,臧振華編輯,《中國考古學與歷史學之整合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561-603。

───,2002,《古代宗教與信仰》,臺北:臺灣大學。

───,2005,〈中國古代鬼論述的形成(先秦至漢代)〉,收入蒲慕州主編,《鬼魅神魔:中國通俗文化側寫》,臺北:麥田出版社,頁19-40。

蔡璧名,2006,〈身外之身:《黃庭內景經》注中的兩種真身圖像〉,《思與言》44卷1期,頁131-196。

魯 迅,1963,〈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收入《魯迅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3卷,上冊,頁181-226。

魯迅校錄,1997,《古小說鈎沉》,濟南:齊魯書社。

鄭素春,1999,《元朝統治下的茅山道士(1260-1368)》,台北市:蒙藏委員會。

鄭燦山,2000,〈邁向聖典之路──東晉唐初道教《道德經》學〉,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0,〈《河上公注》成書時代及其思想史、道教史之意義〉,《漢學研究》第18卷第2期,頁85-112。

───,2007,〈從諸子傳說到道教聖傳──先秦兩漢老子的形象及其意義〉,李豐楙、廖肇亨主編,《聖傳與詩禪:中國文學與宗教論集》,台北:中研院文哲所,頁309-366。

鄭以馨,1997,〈道教洞天福地的形成〉,成功大學歷史系道教研究室編,《道教學探索》第10號,頁68-83。

───,1997,〈洞天的分布及其意義〉,成功大學歷史系道教研究室編,《道教學探索》第10號,頁84-112。

潘雨廷,1991,〈黃庭內外經及其分章考述〉,《上海道教》1991年第4期。

趙 益,2000,〈《真誥》的源流與文本〉,《文獻》2000(3),頁50-56。其後收入,《六朝南方神仙道教與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頁346-353。

───,2006,〈六朝南方神仙道教:來源、整合及發展〉,《六朝南方神仙道教與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頁34-123。

───,2006,〈南方新神仙道教上清系的若干考察:歷史與宗教特色〉,《六朝南方神仙道教與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頁124-173。

───,2006,〈神仙世界的構造:六朝神仙傳記考察〉,《六朝南方神仙道教與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頁174-223。

───,2006,〈宗教體驗的藝術表達:六朝南方神仙道教與詩歌〉,《六朝南方神仙道教與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頁256-326。

熊德基,1962,〈《太平經》的作者和思想及其和天師道的關係〉,《歷史研究》1962年第4期,頁8-25。

黎志添,1996,〈試評中國學者關於《太平經》的研究〉,《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N.S.5(1996)。

───,1998. “The Opposition of Celestial-Master Taoism to Popular Cults during the Six Dynasties.” Asia Major, Third series, 11:1(1998), pp. 1-20.

───,1999. “Daoism and Political Rebellion during the Eastern Jin Dynsaty.”Politics and Religion in Ancient and Medieval Eurpoe and China.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99,〈六朝天師道教與民間宗教祭祀〉,黎志添主編,《道教與民間宗教研究論集》,香港:學峰文化,頁11-39。

───,2001,〈從葛玄神仙形像中看中古世紀道教與地方神仙傳說〉,《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新第10期,頁491-510。

───,2002,〈天地水三官信仰與早期天師道治病解罪儀式〉,《台灣宗教研究》第2卷第1期,頁1-30。

───,2003,〈《女青鬼律》與早期天師道地下世界的官僚化問題〉,黎志添主編,《道教研究與中國宗教文化》,香港:中華書局,2003年,頁2-36。

───,2001,〈南朝天師道《正一法文經》初探〉,《道家與道教.第二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道教卷)》,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頁162-180。

蕭登福,1995,〈道教司命司錄系統對佛教檢齋及善惡童子說之影響〉,《道教與佛教》,臺北:東大圖書公司,頁127-176。

───,1999,〈讖緯、古籍所見崑崙、幽都與道教之仙鬼世界及生死壽命說〉,發表於「第二屆海峽兩岸道教學術研討會」(南華大學、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合辦,1999年3月4-6日)。其後收入蕭登福,《讖緯與道教》,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頁351-394。

───,2000,〈古籍、讖緯所言天界情形與道教九天說之關係〉,《讖緯與道教》,臺北:文津出版社,頁117-150。

───,2004,〈試論道教內神名諱源起──兼論東晉上清經派存思修煉法門〉,《宗教學研究》總第64期,頁1-10。收入蕭登福,《六朝道教上清派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頁152-184。

───,2005,〈東晉上清派源起試論〉,蕭登福,《六朝道教上清派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頁1-50。

───,2005,〈六朝楊許上清經三十一卷之存佚及其所衍生的相關經典〉,蕭登福,《六朝道教上清派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頁51-118。

───,1988,〈上清派首經《上清大洞真經》探述〉,《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21卷第6期。收入蕭登福,《六朝道教上清派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頁119-151。

───,2005,〈道教上清經身內諸神名諱及修行時所常觀想之神祇〉,蕭登福,《六朝道教上清派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頁185-344。

───,2005,〈周秦至六朝道經及上清派道經中所見的尸解仙〉,蕭登福,《六朝道教上清派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頁418-487。

───,2005,〈周秦至六朝道教及上清派之辟穀食氣說──兼論其對佛教之影響〉,蕭登福,《六朝道教上清派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頁488-598。

───,2005,〈六朝道教上清、靈寶二派經書的傳播與管理〉,蕭登福,《六朝道教上清派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頁597-619。

───,2005,〈陶弘景與上清派之關係及《真誥》降真中之房中偶景說〉,蕭登福,《六朝道教上清派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頁620-653。

───,2005,〈陶弘景《真誥》中所見修真治病藥方及塚訟鬼注說〉,蕭登福,《六朝道教上清派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頁654-693。

───,2006,〈道教「守一」修持法之源起及其演變〉,《宗教學研究》2006年第1期,頁1-12。收入蕭登福,《六朝道教上清派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頁345-417。

───,2006,《上清大洞真經今註今譯》(全二冊),香港:青松出版社。

鍾來因,1992,《長生不死的探求:道經《真誥》之謎》,上海市:文匯出版社。

鍾國發,2003,《茅山道教上清宗》,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鍾肇鵬,1991,《讖緯論略》,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劉 屹,2000,〈敬天與崇道──中古道教形成的思想史背景之一〉,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博士論文。《敬天與崇道──中古經教道教形成的思想史背景》,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2000,〈敦煌本《老子變化經》研究之一:漢末成書說質疑〉,《吳其昱先生八秩華誔敦煌學特刊》,台北:文津出版社,頁281-306。其後以〈敦煌本《老子變化經研究》〉,收入《敬天與崇道──中古經教道教形成的思想史背景》,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頁368-417。

───,2001,〈敦煌本《老子變化經》研究之二:成書年代考訂〉,《敦煌研究》2001年4期,頁138-144。其後以〈敦煌本《老子變化經研究》〉,收入《敬天與崇道──中古經教道教形成的思想史背景》,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頁368-417。

───,2001,〈中古道教三道說〉,《華林》第1卷,頁283-293。

───,2002,〈寇謙之的家世與生平〉,《華林》第2卷,頁271-281。

───,2003,〈寇謙之與南方道教的關係〉,《中國中古史研究》2期,頁71-99。

───,2003,〈寇謙之身後的北天師道〉,《首都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1期,頁15-25。

───,2004,〈近年來道教研究對中古史研究的貢獻〉,《中國史研究動態》2004年8期,貢12-20。

───,2004,〈敦煌本《昇玄經》經籙傳授儀式研究〉,《敦煌學》第25輯(2004年9月),頁465-482。

───,2005,〈中古道教三張傳統的確立〉,《敬天與崇道──中古經教道教形成的思想史背景》,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頁543-677。

───,2005,〈唐前期道藏經目研究──以《南竺觀記》和敦煌道經為中心〉,Poul andersen and Florian C. Reiter edi., Scriptures, Schools and Forms of Practice in Daoism. Wiesbaden: Harrassowitz Verlag, 2005, pp.185-214.

───,2005,〈論《昇玄經》「內教」與「昔教」的關係〉,《敦煌吐魯番研究》第8卷,頁45-70。

───,2006,〈《笑道論》引用道典之書志學研究〉,程恭讓主編,《天問》,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頁257-295。

劉 琳,1993,〈楊羲與許謐父子造作上清經考〉,《中國文化》第8期,頁104-110。

劉玉菁,2003,〈東晉南朝江東士族與道教之關係──以葛洪、陸修靜、陶弘景為中心〉,台南:成功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

劉怡君,1997,〈六朝上清經系的濟度思想──以楊許時期為主的考察〉,台北:輔仁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昭瑞,1992,〈《太平經》與考古發現的東漢鎮墓文〉,《世界宗教研究》1992年第4期,頁111-119。

───,1995,〈「承負說」緣起論〉,《世界宗教研究》1995年第4期,頁100-107。

───,2001,〈從考古材料看道教投龍儀──兼論投龍儀的起源〉,陳鼓應、馮達文主編,《道家與道教:第二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道教卷)》,廣州:廣東出版社,頁475-501。

劉淑芬,2005,〈中古僧人的「伐魔文書」〉,收入蒲慕州主編,《鬼魅神魔:中國通俗文化側寫》,臺北:麥田出版社,頁135-174。

龍顯昭,1985,〈論曹魏道教與西晉政局〉,《世界宗教研究》1985年第1期。

謝世維,2007,〈聖典與傳譯──道教經典中的「翻譯」〉,《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1期(2007),頁185-233。

謝聰輝,1997,〈天師道「黃赤」教化的淵源與發展〉,《「宗教與心靈改革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高雄道德院,頁327-360。

───,1999,〈修真與降真──六朝道教上清經派仙傳研究〉,台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2,〈《真誥》的本草醫療觀研究〉,發表於「第一屆全國道教學論文發表會」,新竹:玄奘大學宗教系主辦,2002年5月。

饒宗頤,1964,〈想爾九戒與三合義──並評新刊《太平經合校》〉,《清華學報》第4卷第2期。另收入《老子想爾注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頁103-114。

───,1991,《老子想爾注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道教與楚俗關係新證──楚文化的新認識〉,《饒宗頤史學論著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論道教創世紀及其與緯書之關係〉,《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

龔鵬程,1998,〈《黃庭經》論〉,《道教新論二集》,台北:南華管理學院,頁71-152。

欒保群,2005,〈「泰山治鬼」說的起源與中國冥府的形成〉,《河北學刊》第25卷第3期,頁27-33。

日韓學界(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大淵忍爾,1952,〈葛洪傳(附鮑靚傳)〉,《東方宗教》第2號。收入《初期の道教──道教史の研究.其の一》,東京:創文社,1991年,頁487-552。

────,1959,〈三皇文より洞神經へ──道藏成立史論其一〉,《史學雜誌》68-2。收入《道教史の研究》,岡山:岡山大學共濟會書籍部,1964年。又收入《道教とその經典──道教史の研究.其の二》,東京:創文社,1997年,頁219-296。

────,1964,〈道藏成立史序說〉,《道教史の研究》,岡山:岡山大學共濟會書籍部。又《道教とその經典──道教史の研究.其の二》,東京:創文社,1997年,頁3-72。

────,1968,〈五斗米道の教法──老子想爾注を中心として〉(上)(下),《東洋學報》49-3、4。後收入《初期の道教──道教史の研究.其の一》,東京:創文社,1991年,頁309-366。

────,1969,〈道藏の成立〉,《東方學》第38號,頁49-57。“The Formation of the Taoist Canon,” H. Welch and A. Seidel, eds. Facets of Taoism. New Hq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9, pp.253-267.

────,1974,“On Ku Ling-pao-ching.” Acta Asiatica 27:33-56. 劉波譯、王承文校,〈論古靈寶經〉,《道家文化研究》第13輯(1998年),頁485-506。其後以〈靈寶經の基礎的研究──敦煌鈔本靈寶經目を中心として〉,收入《道教とその經典──道教史の研究.其の二》,東京:創文社,1997年,頁73-218。

────,1985,〈後漢末五斗米道の組織について〉,《東方宗教》第65號。後收入《初期の道教──道教史の研究.其の一》,東京:創文社,1991年,頁367-406。

────,1997,〈太真科とその周邊〉,《道教とその經典──道教史の研究.其の二》,東京:創文社,1997年,頁409-506。

────,1997,〈三洞奉道科誡儀範の成立〉,《道藏とその經典──道教史の研究.其の二》,東京:創文社,頁557-590。

大形 徹,2004,〈《列仙傳》の仙人(一)──黃帝、關尹子、涓子〉,《人文學論集》(大阪府立大學人文學會)22。

小南一郎,1974,〈「神仙傳」の復元〉,入矢教授小川教授退休記念會編集,《入矢教授小川教授退休記念中國文學語學論集》,京都市:入矢教授小川教授退休記念會,頁301-313。

────,1982,〈六朝隋唐小說史の展開と佛教信仰〉,福永光司編,《中國中世の宗教と文化》,東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頁。

────,1984,〈「神仙傳」──新しい神仙思想〉,《中國の神話と物語り:古小說史展開》,東京都:岩波書店,頁145-236。另有孫昌武譯,《中國的神話傳說與古小說》,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1984,〈「漢武帝內傳」の成立〉,《中國の神話と物語り:古小說史展開》,東京都:岩波書店,頁237-434。另有孫昌武譯,《中國的神話傳說與古小說》,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頁232-379。

────,1991,〈尋藥から存思へ──神仙思想と道教信仰との閒〉,吉川忠夫編,《中國古道教史研究》,京都:同朋舍出版,頁3-54。

────,1998,〈許氏の道教信仰──真誥に見る死者たちの運命〉,吉川忠夫編,《六朝道教の研究》,東京:春秋社,頁23-54。

────,1990,〈罪と罰〉,《中國宗教思想.1》,東京:岩波書店,頁196-208。

小林正美,1982,〈劉宋における靈寶經の形成〉,《東洋文化》第62號。後以〈靈寶經の形成〉,收入《六朝道教史研究》,東京都:創文社,1990年,頁138-182。另有李慶中譯本,《六朝道教史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頁129-175。

────,1988,〈東晉期の道教の終末論〉,《鎌田茂雄博士還曆記念論集中國佛教文化》,東京都:大藏出版,1988年。收入《六朝道教史研究》,東京都:創文社,1990年,頁403-430。另有李慶中譯本,《六朝道教史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頁387-411。

────,1988,〈《九天生神章經》の形成と三洞說の成立〉,《東洋の思想と宗教》第5號。《六朝道教史研究》,東京都:創文社,1990年,頁217-240。另有李慶中譯本,《六朝道教史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頁205-228。

────,1989,〈劉宋期の天師道の終末論〉,《フィロソフィア》第76號。收入《六朝道教史研究》,東京都:創文社,1990年,頁455-481。另有李慶中譯本,《六朝道教史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頁435-458。

────,1990,〈上清經と靈寶經の終末論〉,《東方宗教》第75號。收入《六朝道教史研究》,東京都:創文社,1990年,頁430-455。另有李慶中譯本,《六朝道教史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頁412-434。

────,1990,〈葛氏道と上清派〉,《六朝道教史研究》,東京都:創文社,頁13-44。另有李慶中譯本,《六朝道教史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頁13-41。

────,1990,〈東晉.劉宋期の天師道〉,《六朝道教史研究》,東京都:創文社,頁189-216。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Livia Kohn, “The Celestial Masters under the Eastern Jin and Liu-Song Dynasties,”Taoist Resources, 3.2(1992), pp.17-45. 另有李慶中譯本,《六朝道教史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頁179-204。

────,1990,〈《太上洞淵神咒經》と《女青鬼律》と《太上正一咒鬼經》の成書年代について〉,《六朝道教史研究》,東京都:創文社,頁367-381。另有李慶中譯本,《六朝道教史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頁352-365。

────,1990,〈劉宋期の天師道の「三天」の思想とその形成〉,《六朝道教史研究》,東京都:創文社,頁482-510。另有李慶中譯本,《六朝道教史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頁459-485。

────,1996,〈「道教」の構造と歷史〉,《東洋の思想と宗教》第13號。

────,1998,〈劉宋期の天師道の思想〉,《東洋の思想と宗教》第15號。

────,1999,〈三洞四輔與「道教」的成立〉,陳鼓應主編,《道教文化研究》16: 10-21。

────,2001,〈天師道における受法のカリキュラムと道士の位階制度〉,《東洋の思想と宗教》18。後收入氏著,《唐代の道教と天師道》,東京都:知泉書館,2003,頁66-131。

────,2002,〈上清經籙の傳授の系譜の成立について〉,《早稻田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紀要》第47輯第1分冊。後改題為〈經籙の傳授における三師說と上清經籙傳授の系譜の形成〉,《唐代の道教と天師道》,東京都:知泉書館,2003年,頁133-168。

────,2003,〈唐代の道教教團と天師道〉,《東洋の思想と宗教》第20號。後收入《唐代の道教と天師道》,東京都:知泉書館,2003年,頁13-64。

────,李之美譯,2006,〈天師道的受法教程和道士位階制度〉,程恭讓主編,《天問》,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頁296-330。

三浦國雄,1983,〈洞天福地小論〉,《東方宗教》第61號,頁1-23。其後收入《中國人:洞窟、風水、壺中天》,東京:平凡社,1988年,頁71-112。王賢德譯,〈洞天福地小論〉,成功大學歷史系道教研究室編,《道教學探索》第6號(1992),頁233-275。

────,1983,〈洞庭湖と洞庭山〉,《月刊百科》第250號。其後收入《中國人:洞窟、風水、壺中天》,東京:平凡社,1988年,頁113-153。

────,1998,〈《真誥》と風水地理說〉,吉川忠夫編,《六朝道教の研究》,東京:春秋社,頁189-214。

三浦秀一,1992,〈《真誥》俞安期本成立の時代的情況──萬曆の知識人と道教〉,吉川忠夫編,《中國古道教史研究》,京都:同朋舍,頁511-564。

川原秀城,1989,〈三統曆と劉歆の世界觀〉,山田慶兒編,《中國古代科學史論》,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頁121-138。

山田利明,1989,〈洞房神存思考〉,《東方宗教》第74號。改題為〈得仙法としての存思〉,收入山田利明,《六朝道教儀禮の研究》,東京:東方書店,1999年,頁75-100。

────,1989,〈泥丸九宮說考〉,《東洋學論叢》第14號。改題為〈泥丸九宮の思想〉,收入山田利明,《六朝道教儀禮の研究》,東京:東方書店,1999年,頁331-352。

────,1989,〈東晉における存思法の展開〉,《東洋大學大學院紀要》第25集。收入山田利明,《六朝道教儀禮の研究》,東京:東方書店,1999年,頁49-74。

────,1993,〈六朝における《太平經》の傳承〉,《東洋大學文學部中國哲學文學科紀要》第1號。後收入山田利明,《六朝道教儀禮の研究》,東京:東方書店,1999年,頁135-172。

────,1999,〈《抱朴子》に見える靈寶經の信仰〉,《六朝道教儀禮の研究》,東京:東方書店,頁353-368。

────,1999,〈《太平經》における守一と存思〉,《六朝道教儀禮の研究》,東京:東方書店,頁27-48。

────,1999,〈道教における誦經の思想〉,《六朝道教儀禮の研究》,東京:東方書店,頁229-262。

────,1999,〈道教神像の崇拜〉,《六朝道教儀禮の研究》,東京:東方書店,頁289-309。

山田 俊,2000,〈「棄賢世界」考〉,《宗教學研究》2000年第3期,頁39-52。

山田慶兒,1979,〈古代中國における醫學の傳授について〉,《漢方研究》94-95。另中譯文〈古代中國醫學的傳授〉,收入廖育群、李建民編譯,《中國古代醫學的形成》,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頁413-438。

土屋昌明,1996,〈四庫本《神仙傳》の性格及び構成要素──特に「陰長生傳」をめぐって〉,《東方宗教》第87號,頁39-55。

────,2006,〈李白之創作與道士及上清經〉,《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5期(總第146期),頁105-111。

內山知也,1975,〈仙傳の展開──「列仙傳」から「神仙傳」至〉,《大東文化大學經要(人文科學)》13,頁91-117。

手塚好幸,1984,〈費長房說話と「神仙傳」〉,《漢文學會會報(國學院大學)》30,頁40-54。

中田勇次郎,1984,〈黃庭經諸本鑑賞記〉,《中田勇次郎著作集》第二卷,東京:二玄社,頁226-300。

中嶋隆藏,2004,《雲笈七籤の基礎的研究》,東京:研文出版社。

丸山 宏,1986,〈道士張萬福と唐代前半期の道敎界〉,《社會文化史學》第22號,頁28-46。後以〈張萬福の道教儀禮學と唐代前半期の道教界〉,收入《道教儀禮文書の歷史的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05年,頁420-458。

────,1986,〈正一道教の上章儀禮について──『冢訟章』を中心として〉,《東方宗教》第68號,頁44-64。後以〈冢訟を分解する章につ

此文是从张超然博士论文参考文献中摘录,有志于对道教上清派思想进行了解的同学可以参看。非常惭愧,其引述的文献有三分之二都没有看过,放入此文也是在此自勉。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