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 FINANCE's Archiver

sun 發表於 2014-12-23 16:17

如何解決跨代貧窮問題?

如何解決跨代貧窮問題?
2013-07-26 06:09:00 来源: 香港成报
核心提示:跨代貧窮,是指子女因父母的社會/經濟條件惡劣而造成的貧窮問題。統計處資料顯示,全港有近30萬18歲或以下兒童生活在貧窮家庭,包括在職家庭及綜援家庭,情況嚴重。梁振英去年表示,搞好經濟可以徹底解決跨代貧窮問題,雖然香港經濟近年發展得很慢,但他相信周邊地區的商機、國家的優惠政策、香港人的拚勁,將帶領香港重新起飛。

本港跨代貧窮問題嚴重,要脫離這個惡性循環,談何容易。(資料圖片)

  跨代貧窮,是指子女因父母的社會/經濟條件惡劣而造成的貧窮問題。統計處資料顯示,全港有近30萬18歲或以下兒童生活在貧窮家庭,包括在職家庭及綜援家庭,情況嚴重。梁振英去年表示,搞好經濟可以徹底解決跨代貧窮問題,雖然香港經濟近年發展得很慢,但他相信周邊地區的商機、國家的優惠政策、香港人的拚勁,將帶領香港重新起飛。今年初,梁振英又表示,他和特區政府尤其關心跨代貧窮問題,他希望所有香港青年都能在同一條起跑線上成長、學習和競爭。香港扶貧委員會日前通過4項新增援助專案,進一步落實扶貧政策。你認為,這些措施可以解決跨代貧窮嗎?

  怎樣的知識才能改變命運?

  經典語句「知識改變命運」早已被濫用,正當擁有大專以上學歷的年輕人愈來愈多的時候,但青年失業率卻仍然高企,不少成功找工作的年輕人起薪點只不過在1萬或以下水平。加上,香港的產業不夠多元,找不到理想工作,甚至淪為「窮忙族」。最終,他們對「向上流動」熱情減退,出現日本著名經濟評論家大前研一所指的「M型社會」,上流和下流兩極分化,中產漸漸消失的現象。因此,我們不禁會問「知識還能改變命運嗎」?我們更質疑出身寒微的年輕人有了知識後,是否保證他們能改善生活環境,拉近整理社會貧富差距,解決跨代貧窮問題?

  筆者出身於寒微家庭,自少爸爸經常在我耳邊唸宋真宗的《勸學詩》「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有女顏如玉」(節錄)。在爸媽的年代,讀書多是找高薪厚職最佳保證,所以希望我這一代有所改變。但隨着2000年代推行副學士課程,以及大學產業化,年輕一代要取得學位或文憑愈來愈容易。可是,香港經濟增長放緩,產業又不夠多元化,沒有足夠適合大專學歷以上人士的工作機會,終出現勞工巿場需求錯配問題,造成不少大專畢業生從事不用大專學歷的工作,或不願從事低收入工作。因此,擁有大學的學術知識,不能保證畢業生在社會佔一席位,更枉論知識能改變命運和藉教育解決跨代貧窮問題。

  掌握「軟實力」,才能改變命運

  今日,大學的學術知識只是很基本,實際上學生接受的學術訓練(例:小組匯報、論文)只不過教他們如何「做人」。反而,參與實習工作,透過真實的工作訓練,對於認識自己工作能力和日後找工作有較大幫助。近來,筆者參與任教由婦女基金會、香港大學和中文大學合辦的「智選人生計劃 Life Skills Programme」,課程宗旨在讓學生掌握「生活技能」,課程涵蓋人生多方面的「軟實力」,包括:健康的人生/人際關係、生涯/就業規劃、金錢及資源運用等。掌握和懂得運用這些「軟實力」,有利年輕人作出明智的人生規劃和重要人生決定。例如:有學生想在30歲前成為「百萬富翁」,他現在就必須學會儲蓄,而且要持之以恆。有了第一桶金(港幣200萬),就可以實現不少理想(進修、結婚或置業等)。

  跨代貧窮問題在於社會分配不均,大部分人踏入社會工作時站在不同起步點。要從福利入手,重新分配資源,不知道在立法會要爭抝多少年才能解決上述問題。特區政府倒不如從「軟實力」教育入手,培育一班理性、有理想、有活力和敢做夢的新一代。更重要是令年輕人不要有「圍城」心態,眼光不要局限在香港。還有,年輕人要好好利用「香港優勢」,不妨到內地和世界其他國家發展事業。只有年輕人找到高薪工作,才有望成為新中產,跨代貧窮問題自然解決。文:通識研究協會主席 馬震寧

  廉政乃社會上流之本

  有「跨代貧窮」就有相對的「跨代富裕」。「跨代富裕」的例子是某些負責規劃和發展的官員,懂得如何運用政策和內幕消息而謀利,自己卻不直接持有相關土地與房屋,交由太太及其「家人」開公司和持有物業。這些高官太太的下一代「家人」就這樣坐享其成,不用辛勤工作,只需交人頭便可獲厚利。

  「跨代貧窮」的例子是父母日捱夜捱,照顧子母的時間本已不足,加上收入少,既沒法為子女安排補習操練學業成績,也沒法送子女去學習各類技藝豐富修養,令子女輸在起跑線上。子女在就學階段表現比人差,得不到成功感,難以繼續升學,提早出來就業,又沒有交遊廣闊的父母為他們打通人脈關節,能找到的也只是薪水卑微的工作,形成「跨代貧窮」。

  富人家庭比貧人家庭享有更多優勢,這是客觀事實,但要是社會風氣崇尚清廉,我們尚可保持一條上流階梯,令貧人子弟有機會上進。要是社會風氣崇尚貪婪,特別是為官者罔顧社會公義,只懂濫用職權,以謀取個人及「家人」私利為己任,不以百姓之福為念,任何上流階梯肯定會受窒礙,此理今古皆通。

  陳茂波事件並非個別事件,要是他一而再,再而三地玩弄「語言為術」後仍能胡混過關,其他官員定必有樣學樣。前廉政專員湯顯明過度酬酢事件仍未圓滿解決,現在又爆出陳茂波二度打茅波的醜聞!香港的法律就是依靠這些高官執行、政策靠他們推動、核心價值靠他們守護。任政府高呼甚麼本着獅子山下精神,推動各種扶貧及青年上流政策,到落實之時各級官員卻是各懷鬼胎,各自盤算,到頭來口號變虛話,肥的只有官吏及其「家人」,百姓永墮「跨代貧窮」之深淵。

  陳茂波必須下台,以正視聽,香港才可重振廉政之風!文:爾雅語言文字工作室 黃一恒

  制定方針 讓窮人子女發光發亮

  對於聖保祿中學申請轉直資的問題上,社會引起很大的回響,其聲音除了認為是違反了創會修女迪瑪利的辦學理念-「服務在貧窮中的天主」,還有加劇社會貧富懸殊,製造跨代貧窮。這個年頭,或許還有不少人依舊認為香港人只要憑着獅子山精神,必能捱到出頭天。現實,並非如此,每一個人並非如六、七十年代皆出生於貧窮家庭,家庭資源不相伯仲,而是彼此的資源可以差天拱地。既然已輸在起跑線上,又何來輕易去擺脫跨代貧窮呢?

  始勿論是前任特首、現任特首抑或現在部分香港的中產人士皆出身於低下階層,並不是憑「金鎖匙」出生。他們之所以得以向社會上層流動,主要靠他們的努力,考讀大學,從而獲得了出頭的機會。可惜,現今教育結構之不同,足以令到同學有「一子錯滿盤皆落索」之嫌,何解?若然同學未能入讀一間校風好、師資好的小學,順理成章地入讀優良中學甚至名牌大學的機會就會大大減低。另一邊廂,富家子弟之所以能夠勝在起跑線上,是因為他們的父母有能力去供子女修讀各種各樣的課程,令子女無論於學術、音樂、美術……範範皆精。久而久之,富家子弟未來在社會上的競爭力就會遠超過窮人子女。

  然而,窮人子女輸的不單在教育路的起跑線,更輸在創業路的起跑線上。在現今大地產商當道的年代下,「創業難,守業更難」似乎未能真正道出窮人子女的心聲。因為他們即使在畢業後未能投身服務大公司,他們都希望靠自己的雙手去創業,繼續為未來打拚。可惜,他們大學畢業後,卻要償還學費債,就算苦心去經營一門生意,卻被地產商瓜分了大部分的利潤。

  早前,政府宣布會提早至9月份推出貧窮線,而筆者最希望是政府把心一橫去制定政策解決在職貧窮、貧富懸殊及跨代貧窮問題。好讓我們的下一代能夠真真正正去發揮所長,而不是要把他們的潛能埋沒於在金錢掛帥得恐怖的世界之中。文:恒生管理學院新聞傳播系學生 吳若瑜


  社會對打悲情牌「貧窮」人士厭惡

  筆者認為解決跨代問題不外乎是教育、控制移民人口素質、產業多樣化、鼓勵兩地人口互動及減少倚賴長期社會福利援助。

  很多朋友都知道筆者常常獲邀往各大學演講,筆者發現很多大學生都是來自中產家庭。很多時,來自基層家庭的學童所獲得的資源相對較少,即是坊間所述「輸在起跑線」及「知識改變命運」。有津貼名校有意轉直資被拒,這也可以理解,以免名校貴族化,阻止權貴把壟斷玩意延伸至中小學,令不同家境的學童也可以接受公平的受教育待遇。

  同時,筆者卻認為政府若未有自主權篩選來港移民素質的情況下,只會繼續被社福界的既得利益者牽着鼻走,年年埋怨,爭相叫喊要增加社福資源,訂立調整扶貧線和滅貧,只像泥牛入海,無底深潭。香港式的輸入貧窮只是瓜分了香港的財政資源,令納稅人叫苦連天,使中產背上不屬於我們的包袱,致百上加斤又未能享用應有的資源,像幫新移民綜援戶打工,明知沒有能力照顧孩子便不應靠納稅人供養,只望增加綜援補助金和搬往較大公屋單位,並延伸製造貧窮。我們不是歧視窮人及怨人貧窮,而是討厭好食懶做的綜援戶,我們沒有責任照顧輸入的貧窮,各世界的新移民人口都是輸入投資或技術的高增值移民,香港不要負資產。反而,商界應向欲定居的在港內地大學生及研究生招手,較高質素且教育程度較高的新移民可彌補人口老化的困窘,至少新移民跨代貧窮可在十年內得以改善。

  香港有必要與廣東省的其他城市配合分工,或相互合作築成產業鏈,不用太依靠傳統的飲食業、旅遊業、零售業,配合深圳或其他城市孕育新的產業,並以高等教育或學徒技術訓練作配合。人才的短缺或崗位僧多粥少只是勞動人口欠流動性,在未有高鐵直達西九龍,再配合新增陸路口岸和港珠澳大橋的落成,令合適的人才扣上適合的崗位,作出配對,令整個珠三角增加競爭力,不是沒有工作機會,只是願意和不願意跨地區工作或從事基層工作。

  說實話,每個城市都需要勞動力去填滿基層服務甚至是厭惡性工作崗位,工資除了是供求關係,也取決於學歷、經驗和能力,難道一個五毛青年或公廁衞生顧問都配得上律師的薪酬?當然,社會上也有基層勞動力如退休人士、釋囚、輟學離校生等會填補這些空缺。筆者認為,香港不應成為福利型社會,不宜長期提供綜援予健全人士,單親母親或失業不是借口,他們一邊領綜援又一邊說不夠錢花,只要減少社會福利如不提供綜援予健全人士,減少他們對社會長期倚賴和惰性,他們必投入勞動市場。社會倒不能因為他們窮而給他們或他們的子女額外資源,否則是對其他人的不公。

  世上沒有絕對的公平,貧富也沒有定義,中產不一定有高質素的生活享受;綜援戶的銀行帳戶也可以有五位數資產,並在內地有未被申報的資產。貧窮與否,不在乎有或無,而是收成和知足。若是沒有付出而貪心,是心態問題,則子女繼承其衣缽,世襲慣性被接濟,自稱貧窮卻香港有人幫,繼續隔代拿綜援繼續找社棍辯稱跨代貧窮吧。文:港事顧問朱家健

  市民廣角鏡

  愛自由戰士:絕對不可以再俾低技術嘅大陸人來港。一個惡性循環。佢地嘅下一代多數係貧窮人……只有部分成材……搵唔到老婆,又喺大陸搵啲蠢女人嫁嚟香港……不斷製造跨代貧窮……。現在人工又低……因為低技術人口太多。你係老闆都壓低人工……惡性循環。繼續放大陸人落嚟……只會令原來住喺香港人嘅低技術工人更慘。現在中港矛盾日漸加劇,又話東北發展……又話進一步融合。原本喺香港生活嘅基層更慘了……好慘。真係羨慕有錢嘅親人去外國住……

  xxDDDxx:「遺傳病」有時係可以經過一些醫學去治療嘅,或者去防避……只要當時人有恆心有意志,加埋際遇,係可以改變命運嘅……條路係難行啲,但係唔代表自己唔可以去改變。我想問你,如果對方根本覺得平淡是福,又或者「自足常樂」,佢覺得生活開心。雖然揾錢比人少,但唔覺得自己窮……咁樣,還算係「遺傳貧窮」嗎?

  教院好討厭:新一代富爸爸養仔放很多很多錢,又考名校又出國,成功機率一定會窮爸爸高得多。將來,你所生的窮兒子看到人家的富兒子的生活,又會埋怨你沒有資源給他。

  LOVERSROCK:事實上又有幾多個生性嘅窮孩子明白父母嘅辛苦……反而用功要出人頭地丫……絕大部分都喜歡埋怨!!!點解人哋父母咩都俾到個仔……而自己就冇……怨老豆老母生佢出嚟要佢哋捱窮……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