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 FINANCE's Archiver

sun 發表於 2014-10-6 11:32

循道中學校長 六四落實教育路

信報財經新聞
C03  |   城市定格  |   校長訪談  |   By 潘天惠         2014-10-06
        標示關鍵字         標示關鍵詞並按此開始搜索

循道中學校長 六四落實教育路        

中大校長沈祖堯向佔中學生發表公開信:「我為同學們的犧牲精神深受感動,縱使他們未能掌握全面的複雜情況,但他們只是懷着赤子之心,爭取理想。我想我們應該給予同學最大的忍讓與?容。」一顆愛學生如子之心,表露無遺。

位於油麻地的傳統名校循道中學,低調沉實,瀰漫着一股民主氣息,原來是中學界「一人一票」的發祥地,辦學理念與上任七年的黃珮儀校長配合得天衣無縫;因八九民運而堅定意志,黃校長苦口婆心說:「求同很難,但存異是必須的,民主社會應該容得下不同聲音,我校也容許學生有不同立場。」那天,細雨濛濛,還未硝煙彈雨,我們談民主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剛巧又是東邊日出西邊雨,真的道是無晴卻有晴。

猶記得訪問當日時晴時雨,在拍攝時下起綿綿細雨,循道中學的黃珮儀校長毫不介意放下雨傘拍照。「你們有沒有受到罷課影響呢?」當時中學生罷課的日子迫近,不少中學都成驚弓之鳥,記者提問時也沒預期得到答案。

「我們有學生罷課,但人數不多,他們肯守規矩,不會鼓動其他同學,也不會互相排擠。」溫文爾雅的黃校長心胸坦蕩蕩,有話直說,不諱言校方願意尊重學生的選擇權,亦希望學生多角度思考,「無論任何時候,真正的溝通不可少,特別是校長的角色感受最深,因為平日總得考慮到許多持份者,每個人的出發點都不同。」

話說回來,1958年成立的循道中學,為二十二間補助學校之一,校風開放自主,鼓勵獨立思考,本身就是孕育民主的好地方。上世紀六十年代尾,循道中學寫下香港學界新一頁。黃校長微笑說道:「我們是全港第一間中學,一人一票選學生會,傳統一直維持到現在,我們每一班都有自己的班會,都是一人一票選班主席,還有票選級主席和級幹事,每級的聯繫性很強。」由班到級,循道順理成章地利用橫向與直向的組織,構成強大有力的網絡,把校方的核心價值推展出去,去年更創立了學生議會(詳見另文)。

平等教育真諦

油麻地人煙密集,區內不少中學的校舍建在斜坡上,循道正是其一,東翼更被一條馬路分隔,黃校長解釋:「東翼那邊主要是高中生的班房,畢竟要過馬路,我們必須以防萬一。」黃校長七年前甫上任便與同事達成共識,推出新口號作為發展大方向。「我以Modest,Caring and Knowledgeable Leaders of theNew Era作為我們的口號,MCKLN也是循道中學的簡稱,期望學生成為新時代的領袖。」

傳統名校近年面對的大難題是,未到DSE已不斷流失頂尖學生,一個個前往外國進修,黃校長苦笑道:「我校實行全人教育,不會斤斤計較成績,去年我們的中、英文科考到level 4的比起全港高一倍,直升本地和海外大學學位課程約64%,我們對這份成績表感到滿意。」循道中學創校時已與循道學校(小學)結為直屬學校,外來生和直屬小學的學生約各佔一半,直升中一生約七十人左右。

培養人才,不是靠漁翁撒網,循道向來貴精不貴多,反而營造了校園內特濃的人情味。「早年每級只有三班,人數不多,大家保持到密切關係,試過工友有病,校友會自發組織籌款活動,體現循道一家的精神。」

一臉自豪的黃校長,娓娓道來循道的優良傳統,「隨着時間推移,一些校友自動自覺『一條龍』,先讓子女入讀小學,再升來中學,薪火相傳,一代代傳下去,這是難能可貴的,更甚的是,連校董會也有許多校友。」

誠然,回歸十七年港人陷入身份危機,香港人?中國人?循道又如何協助學生認清身份呢?「循道的陸運會是全民參與,設有啦啦隊比賽,與一般學校的分別是,每級各組一個社,分別是橙、黄、紅、藍、綠,舊制是中一、中六同一個社,中二、中七同一個社,變相是由師兄師姐帶師弟師妹去打氣和了解學校,新學制之下,就剩下中六級帶領初來報到的中一生,學生的身份認同舉足輕重,並建基於校風和傳統。」

談到本港教育的怪誕,黃校長來自基層家庭,體會甚深:「現在學生的差異持續拉闊,傳統名校也受波及,有同學由司機送,有同學拿綜援,過往試過依靠校友捐款,即使是美國遊學團,有同學可以毋須分文,近年我一直推動平等教育,學校申請了關愛基金的課餘託管計劃,資助弱勢家庭的學生。」

平等不是人人揸波子、住豪宅,黃校長說出了平等真諦:「在個人理念中,真正的平等共融不應是額外給予弱勢學生幫助,而是幫助學生在平等的環境下競爭,當大家齊齊參與活動,誰也不清楚誰有掏腰包。」半晌,她補充:「希望資助繼續下去,最怕今後關愛基金閂水喉。」

當學校不斷為學生製造公平的環境,教育政策卻倒行逆施,讓我們每天付出代價,黃校長收起笑容,感慨直資中學使香港的未來雪上加霜:「直資學校的學生背景太接近,成長時無法全面認識人生百態,對整個香港的發展絕對不利,長大了不懂得互相體諒。像循道學生一大班外出用膳時,部分家境較好的,願意顧及弱勢一點的同學,不會去某些貴價餐廳,毋須宣之於口,但那份無言的理解是免得其他同學尷尬,可惜愈來愈多父母對直資趨之若鶩,把小孩放入單一化的校園,可見的將來難以營造一個包容的社會。」

不避敏感話題

回憶跳飛機的純真時代,黃校長就讀慈雲山的小學,黑白片段變七彩:「可能當年自己成績幾好,同學總是打電話問功課,自小習慣教導左鄰右里,這是第一階段( 認定投身教育行業);第二階段是高中時成為基督徒,《聖經》說施比受更有福,故此不希望只顧賺錢,但坦白講最初教書也沒想過教足一世;直至第三階段,出來教書的第二年,北京發生了六四事件。」如1989年感動了幾代人,怕且2014年亦震撼了幾代人。

「如果一個國家要發展得好,人的質素最重要,教育是改善社會的基本條件,因此我決定留下來。」記者沒想到黃校長會主動談及敏感話題。「今日鬧得熱騰騰的政改發展,每個人有自己的說法,沒有絕對的錯與對,反而對我而言,最深刻的感受是就算有所謂『真普選』,那位民選特首的道德觀很低,只為一己私行,而非社稷利益,多好的制度也徒勞,當然,良好的制度可避免高官濫權。」

「我希望教出來的學生,對社會產生正面影響,而非像一些高官和商家唯利是圖,罔顧社會責任。」一位關心社會的校長,對社會的分析深入透徹,記者起初還以為黃校長是教通識出身,但原來是教英文。「當年教英文我已習慣用英文報紙為教材,吸引學生一齊關注社會,邊學英文邊看時事,一石二鳥。當年我用的報章主要談論越南船民,之後到九七回歸、中英聯合聲明、中港關係以至人口老化,差不多二十一年老師生涯看着社會不斷轉變。」

整個教書生涯在聖公會林護紀念中學度過,黃校長執教有口皆碑。「那日子回味無窮,學生很喜歡我教英文,試過開學時步入課室,學生熱烈鼓掌歡呼,令我感到很受愛戴,有學生做了醫生,今日免費給我和家人診症。」也許,香港的新生代覺得教育界吃力不討好,寧向金融界發展,這些就是鈔票買不到的滿足感。

「最記得有一位小四才由內地來港的學生,第一次考英文口試不太流利,我建議她每天大聲朗讀英文五至六分鐘;下學期,她的成績直線飆升,於是問她用了什麼方法改善會話成績……她說回那番話,而且每天如此,自己未必記得的話,卻可以影響別人一生,最後她成為學校的狀元,並在大學做研究。」

黃校長的高徒成為狀元,那麼誰是黃校長的名師?「當時自己家境不太好,那小學的同學仔普遍英語程度不高,英文書都是多圖少字,但教英文的孫老師在我六年班時,自掏腰包送了一本半寸厚的英文書給我,開頭連我自己也不相信可以啃完整本書,真的讀下去卻做到了。」

尾聲時記者把話題帶回當前香港亂局。「整個社會達成一致共識是不可能的,最重要是容納迥異的聲音,並嘗試去說服其他人,到了最後少數服從多數,共同作出決定,我們活在講道理的社會,必須理直氣壯,互相尊重,求同很難,但存異是必須的。」如此形勢,不少校長三緘其口,黃校長字字鏗鏘,句句肺腑,十分難得。「周先生的舉報熱線出來後,我們馬上覺得有問題,那做法會分化校園,豈料幾天後,學民思潮又發起一人一信,老實講,兩種做法我也不認同。」

黃校長認為當前香港褢足不前,源於把大小事情政治化,「校園應該容許學生有不同立場和想法,外界沒必要太早要學校表態,況且學校不需要事事發表評論,我們的任務終歸是教學。」人以群分,物以類聚,開明的校長邂逅民主的校園,天作之合也。

改組學生評議會

眼底下,香港學生對民主的追求熱情澎湃,佔領運動遍地開花,與「門常閉」的政府陷入拉鋸局面,見不到半點化解死結的迹象。查實,當老一輩質疑年輕人大聲夾無準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學生可能比你更早經歷了「民主的洗禮」?

循道中學自從去年起大膽接納學生的建議,改組了「學生評議會」,不分年齡、級別、性別,沒有功能組別,全部直選產生,由全校二十四班的班主席出任議會議員,黃校長說時眉飛色舞:「學生評議會的任務是負責監察學生會及參與校政討論,也就是學生與學校的溝通橋樑,我們訓練學生參與校政,希望從中更深入了解民主是什麼一回事。」

讓學生認識民主

由於面世的時間不長,學生評議會所完成的「事迹」不多,包括更換了學校小食部的供應商,黃校長承認初生之犢的共通點幾乎是全球標準,「每個人在學生時代都是熱血沸騰的,當初總以為想到的東西就能改變,往往沒想過事情比想像中複雜,特別是牽涉廣泛的討論,由收集意見開始,再與不同持份者開會,得出結論後再實行,這才是現實。」

「議會內會有老師列席,出任顧問,但沒有投票權,學生從中認識民主多重步驟,包括協商、代價、時間,以及向不同持份者交代進度,同學也感到異常吃力,有時候會像立法會一樣流會、拉布等,哈哈!」黃校長透露學生議會新學年的大計,就是改變運動服的設計。

「改運動服的計劃早在去年開始籌備,但由收集意見、歸納意見,把設計交予校服製造商,再拿樣板給同學投票,之後還要經過家教會( 價格和質材需要得到家長接受) 拍板,就此事召開的會議數之不盡,但經過一年後,目前只是到了出樣板的階段。」循道踏出了第一步,抱住門常開的態度讓學生參與校政,而非落閘無偈傾,簡直是港府的學習榜樣。

撰文︰潘天惠攝影︰郭錫榮[email]alessiopoon@hkej.com[/email]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