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 FINANCE's Archiver

sun 發表於 2014-8-20 12:33

未來投資五大守則

信報財經月刊
P094-099  |   曹仁超智慧  |   By 曹仁超         2014-08-01
        標示關鍵字         標示關鍵詞並按此開始搜索

未來投資五大守則        

睽違多時的曹Sir復出為本刊撰文,總結未來投資五大守則:一、不過於分散或過於集中;二、寧低吸大企業,不低吸二線股;三、不要估後市,只能追隨趨勢;四、嚴守止蝕;五、炒股不炒市。

1953年至1965年期間, 美國CPI(因找不到當年香港的CPI數據)每年升幅平均只有1.2%;隨着美國參加越戰引致美元大量外流,美國CPI升幅由1966年起加快;1968年美元出現戰後首次兌黃金貶值,到1971年美國CPI升幅達到年率6%;1971年8月,美國總統尼克遜宣布美元同金價脫鈎,令CPI升幅進一步加快;1973年出現石油危機,令美國CPI升幅擴大。為壓抑通脹率上升,美元利率在1973年大幅上升,引發1974年戰後最嚴重一次衰退。為對抗衰退,美國政府大量增加美鈔供應;1977年起美國CPI升幅又再加快,美國又再次需要大幅度加息去壓抑通脹,這次加息行動卻壓制不了通脹率,引致美元滙價崩潰。1979年底, 伏爾克(Paul Volker)臨危受命,出任聯儲局主席,他大幅度提升利率至1980年中的22厘(當年CPI升幅只有14%),高出當年CPI升幅8厘,成功阻止CPI升幅進一步擴大,但同時引發1981年另一次衰退。

·隨着利率回落,美國經濟由1982年底開始復蘇,伏爾克找出對付通脹的方法:他認為只要維持利率在CPI升幅 2厘或以上,CPI升幅就不會惡化。1987年4月,格林斯平(Alan Greenspan)出任聯儲局主席,仍繼續執行上述政策。在溫和通脹環境下,美國經濟由1982年底至2000年出現長達18年經濟繁榮期,直至科網股泡沫爆破才結束。1978年中國政府實行改革開放政策,1979年鄧小平訪美,獲美國給予中國MFN(最惠國)地位,1990年印度改變經濟政策和1991年蘇聯解體,皆為西方國家提供大量廉價勞動力、資源及各種消費品供應,亦有助壓抑西方國家CPI升幅。

內地三四線城市樓價步入下調期

1978年中國政府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令內地人均收入從1978年前「做又三十六,不做亦三十六(元人民幣)」,至2013年已達到5000美元一年。過去36年內地人均收入上升40倍,由1978年前年收入不足1000港元,上升至2013年年收入40000港元(大城市如深圳、廣州、上海、北京等更達到人均收入15000美元);同期港人的人均收入,由1978年年收入3600美元,上升到2013年的35000美元,升幅接近10倍;即由1978年前港人人均收入是內地人35倍,到2013年是內地人6倍(如同四大城市比較只高出一倍多一點),內地人均收入上升40倍,動力來自農業走向工業,令6億中國人脫貧。

經濟迅速工業化,令人口由鄉村流向城市,人口結構由1978年前25%住在城市, 到2013年底,住在城市人口已超過50%。大城市除了要應付人口自然增長外,亦要面對大量鄉村人口流入,造成大城市樓價暴升。參考外國過去發展史,當人均收入達致2500美元一年,便引爆「置業狂潮」。內地置業狂潮由1994年開始,至今已維持了20年(外國置業狂潮大部分可維持22年至28年,香港更維持了30年);再參考外國發展史,城市化達到75%才停止,即未來日子中國人口仍會流入大城市,中國大城市仍面對人口淨流入壓力。二線城市如武漢、重慶、成都、天津等亦繼續面對人口流入壓力;反之,鄰近三、四線城市卻面對人口流失壓力。例如過去3年,溫州人口流向寧波、上海,令溫州樓價連續3年回落,蘇州人口亦不斷上升支持樓價;反之,鄰近的常州及無錫樓價早已開始回落,換言之,未來中國一線及二線城市樓價不用擔心,三線及四線城市樓價卻進入下調期。

港經濟恐墮入「高等收入陷阱」

1968年至1980年雖然通脹率很高,但工資加幅亦不小,打工仔雖然面對通脹壓力,到年底加薪亦不少,形成「狗追狗尾」情況,即物價上升令工資上升,然後又再刺激物價上升。到1980年,隨着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落實,發達國家工序外移到新興工業國,令發達國家或地區打工仔加薪幅度追不上當地物價升幅。網絡科技發展及跨國通訊成本大幅下降,連服務業工序亦外移,令發達國家或地區走上貧富兩極化。1990年日本樓市、股市泡沫爆破,成為發達國中首個走向M型社會的國家,即社會上20%既得利益階級仍富有,中產階級逐漸和下層社會人口結合成為中下階級。1997年起香港亦面對相同問題。

香港工業上升周期共30年(1950年至1980年)、樓價上升期30年(1967年至1997年)、金融興旺期亦是30年左右(1976年4月聯交所成立,到2007年10月達到巔峰),未來香港經濟前途看能否進入知識產權型經濟(品牌的建立及創新科技)而定,個人擔心2014年起香港經濟已過了高峰期。反之中國高速城市化雖然已完成,但金融業可以改善的地方仍十分多,肯定未見頂。假設未來7年中國GDP仍能保持7%增長,至2020年中國人均收入可達10000美元(大城市人均收入達到30000美元OECD水平,亦即1997年香港水平)。香港自1997年回歸至今17年,人均收入只上升15%,如未來6年上述速度不變,到2020年香港人均收入同內地四大城市人均收入差距已極之接近。中國經濟較香港遲28年起步,令過去港人以為較內地人高一籌,可惜1997年後香港人均收入一如1990年起的日本,陷入高等收入陷阱。日本人至今仍未走出高等收入陷阱,理由是日本經濟未能進入知識產權型經濟。香港又如何?

一個國家或地區由工業出口帶動轉化為高消費地區,必須建立自己的品牌,內地企業品牌至今無法取得國外消費者信任,令中國出口產品停留在代工時代,賺取的邊際利潤十分有限。2007年起,中國經濟是否已跌入中等收入陷阱,1997年起,香港經濟已跌入高等收入陷阱?

港經濟盛衰受中國因素支配

美國經濟上升周期由1932年開始,到1966年杜指見1000點後大致上完成。由1966年至今透過美元購買力貶值(2014年美元購買力只是1966年的5%),2014年7月杜指才企於17000點之上,扣除美元貶值因素,相等於1966年杜指1000點。美國經濟由1966年至1982年,經過16年調整才進入知識產權型經濟,杜指由1982年759點起步,第一個上升浪在公元2000年結束,第二個上升浪由2003年開始、2007年結束,由2009年3月開始進入第三個上升浪。再看看日本經濟由戰後工業、房地產、金融帶動上升浪,到1990年日經平均數見28957點結束。日本無法利用日圓貶值去恢復競爭力,雖然日本企業建立不少品牌,卻未能成功進入知識產權型經濟。2008年日經平均指數見6995點,2012年新任首相安倍晉三利用日圓貶值去刺激日股上升,但至今仍未出現一浪高於一浪,未能肯定1990年起的日股熊市已結束。至於2007年恒生指數高點31958點何時才能打破?木宰羊,由於恒指成分股內中資股愈來愈多,有天打破上述指數亦不代表什麼。

香港經濟盛衰周期愈來愈受中國因素支配,例如2007年10月恒指見31958點,背後理由是謠傳「港股直通車」(內地人可直接購買港股);2008年底恒指由10676點回升,理由是因為中央政府推出4萬億元人民幣救市方案;2011年恒指由24989點回落至16170點,理由是2009年9月起人行加息兼收緊銀根,令A股進入回落期,引發令港股回落(雖然至今指杜指仍一再創新高)。香港經濟由1997年前依賴西方國家,逐漸改為依賴中國,理由是本港上市公司中有50%是內地或在內地投資企業,隨着滬港投資互通,港股平均P/E同A股P/E看齊日子不遠。1980年中國GDP(扣除通脹率)相等於今天2000億美元,較當年香港GDP還低,到2013年中國GDP(扣除通脹)已達82000億美元,較1980年上升40倍;同期美國GDP由65000億美元上升到184000億美元,上升300%。美國經濟在1966年見頂後,要到1982年才進另一個起飛期,前後16年;日本經濟在1990年見頂後,是否在2008年見底仍不肯定。股市是看「未來」,不是看「目前」,更不是看「過去」,A股築底日子相信仍十分長。

打破地產業壟斷有賴港府

資本主義發展初階十分美好,因為市場大、企業小,人人有發展空間;資本主義發展到中期漸漸變得醜陋,雖然市場仍大,部分企業已成長進入弱肉強食時代;資本主義發展到後期,中小企業很難同大企業競爭,進入寡頭壟斷時代,即由少數大企業操控「產品定價權」,消費者成為被剝削階級,例如今天香港地產行業。但物極必反,戰後西方石油公司組成「七姊妹」(七大石油公司),佔有全球石油產品總供應量85%,成功操控原油價格,令原油價由戰後至1972年一直無法上升。1973年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組成,取回油價定價權,令OPEC國家一朝暴富。油價大幅上升,令頁岩氣值得開發,加上天然氣發展及再生能源開拓,到公元2000年國際油價定價權又逐漸重返市場,由供求決定。世上沒有永久的壟斷,但行業性盛衰周期可以十分長,例如1993年香港報業因《蘋果日報》面世到出現免費報紙,報業獲利率在過去20年一直下跌,至今未見改善。

鐵礦石價由2013年2月起至今已回落45%,由159美元一噸跌至近期89美元,摩根士丹利估計下半年將進一步回落到80美元。上述情況令中國境內鋼鐵股在過去兩年平均回落50%或以上,同期力拓(Rio Tinto)集團和必和必拓(BHP)集團,前者股價只回落16%,後者回落10%。為何如此?理由是前者鐵礦石生產成本44美元一噸,後者53美元。中國鐵礦石生產成本大部分是80到90美元,價格下跌令中國境內50%鐵礦石公司無利可圖或虧損。如下半年鐵礦石價進一步回落到80美元,相信有三分之一內地鐵礦石公司會倒閉,反之巴西及澳洲兩大鐵礦公司仍有利可圖,全球第三大鐵礦公司巴西淡水河谷(Vale)生產成本平均73美元,仍然可以生存。三大鐵礦石公司產品出口佔全球出口總量70%(最大買家是中國),形成鐵礦石售價一向由上述三大公司操控,中國煉鋼廠沒有討價還價能力。如全球三大巨型鐵礦公司聯手將鐵礦石售價壓至80美元水平,可迫使中國三分之一以上礦務公司倒閉以達到壟斷目的。

過去不少行業透過建立「商會」去保護自己行業利益。例如1997年前的本港銀行業和2000年前的電訊業,前者在美國政府壓力下,香港外滙銀行公會1997年解散,港元利率自由化;後者亦因港府批准回撥長途電話發展,打破大東電報局壟斷局面引發價格競爭,長途電話收費由每分鐘16港元跌至今天數角錢。香港地產業的「壟斷」局面何時才打破?有賴特區政府努力(如高官不怕得罪財團的話)。

中國人老說「富不過三代」。資產管理公司The Williams Group調查結果顯示,60%富有家族到了第二代已敗光;90%富有家族到了第三代已家財散盡,變回普通人;只有10%富有家族才能成功把財產一代傳一代。以19世紀末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鐵路大王范德比爾特、綱鐵大王卡內基為例,只有洛克菲勒傳至第六代仍是巨富,其餘二人的子孫早已變回普通人(沒有一個家財超過100萬美元),分別在哪裏?洛克菲勒家族和其他家族的最大分別是,子孫從小要接受理財教育,明白有了財富才能支持各種各樣支出(包括慈善事業、子女教育等);反之,大部分富二代對追求財富欲望下降了,第三代更視追求財富是低俗的事,很快千金散盡變回普通人。今天《信報》的讀者不少面對財產能否一代代傳下去問題,除了培養子孫一代完整的人格外,請不忘提升他們追求財富的欲望,這一點非常重要。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要讓後代養成只會散財而不聚財的心態。

生物科技「錢」途無限

後市展望:第一,美國由過去能源入口國轉為能源出口國(其中又以天然氣最多),令美國經濟能保持一定增長率,那些看淡美股的人已證明一錯再錯。1980年開始,個人電腦革命由硬件到軟件然後是互聯網,估計為全球創造了14萬億美元新財富,支持1982年至今美國經濟繁榮。生物科技所引發的醫療革命,不但令美國人均壽命由1980年的74歲上升到2010年的79歲,估計到2040年美國人均壽命達86歲,生物科技有條件成為未來最大創富行業。以個人為例,今年2月患上惡性腫瘤,在30年前是無藥可救,有了標靶藥6個月已可復原。

第二,2015年1月美國「量化寬鬆」(QE)結束,個人擔心由1966年開始、長達45年的資產升值期到2015年1月結束;透過利率下跌、增加貨幣供應令香港樓價上升,到2014年亦可能結束,近期本港商業樓租金(如寫字樓及商舖)已開始回落。1991年美國退休年齡平均62歲,到2013年是66歲,今天香港打工仔65歲退休漸成常態。根據美國另一統計數字,退休後仍能保持退休前消費能力者佔總退休人口4%,一般打工仔高消費期是45到55歲,隨着退休年齡漸近而減少消費。香港戰後嬰兒由2005年起進入減少消費期,60%香港退休人士(不包括自住物業價值)在退休之時,手上資金不足100萬港元,退休後只能節衣縮食,只有少於20%退休者仍可維持退休前生活水平。2003年7月,中央政府批准「自由行」,大量來港消費的內地人成為香港市場另一生力軍,個人擔心今年下半年起亦進入低增長期。

第三,商品價格自2013年起大幅回落,不少礦產公司目前在掙扎求存,估計下一個商品價格上升周期要到2023年才開始。經濟環球化令發展中國家社會進入貧富差距擴大期,新興工業國過去因工序流入令大量人口脫貧,近年新興工業國亦面對發達國家問題,即貧富差距拉闊。各國政府為平息民憤向下層社會增加補貼,令中產同下層社會生活素質分別不大,漸漸成為中下階層。假設2008年10月中國政府沒有推出4萬億元人民幣刺激經濟方案,2012年沒有2萬億元人民幣支持基建。2009年3月至今美國聯儲局沒有QE政策;如果歐洲央行沒有量寬政策,2012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沒有「三箭策略」,相信全球經濟自2009年起已陷入通縮困局。各國政府濫發貨幣,令2009年起至今出現另一次環球性「資產升值」潮,雖然如此,通縮壓力仍在不少行業出現。目前情況是冷空氣遇上熱氣流,出現暴雨驕陽,東山下雨西山晴,因此好難搞。

第四,內地地產公司進入弱肉強食時代,這段日子不會短,估計要5年到10年。中國經濟由2007年前高速通道進入平穩增長期,GDP增長率7%成為新常態,上述因素令A股P/E由2007年10月66倍下降至近期10倍,未來A股平均P/E相信只能在8倍至12倍之間升降,直到中國GDP增長率能夠止跌回升為止。

有品牌沒創新難獲定價權

第五,中國企業有品牌卻沒有創新能力,因此沒有產品「定價」權。例如TCL所生產的電視機,由過去大型到目前超薄,由黑白、彩色到高清,TCL都不是產品創新者,只能在價格上同別人競爭(例如薄利多銷)而非來自科技創新,無法維持較高利潤。隨着電視機高清時代到來,新一代電視機如3D、4K(更高清)再無法引發另一次購買狂潮,令薄利多銷時代結束。同樣情況出現在聯想電腦及手機上,個人電腦早已成商品(commodity),品牌並不重要,只能以薄利多銷取勝,無法維持高利潤,不似蘋果品牌可透過創新維持產品毛利率在45%或以上。未來只有生物科技產品才能保持較高邊際利潤,這方面有賴新一代分析員去發掘,哪些企業擁有「創新」能力、哪些企業只是品牌。未來股市大方向仍是「炒股不炒市」。

第六,股票主要分為價值股(valued stock)及高增長股(high growth stock),前者買入主要用作收取股息(大部分有4至6厘息),理由是這些行業已渡過高增長期,未來純利升幅有限,例如內房股、銀行股。賭場股及科網股雖然仍處純利高增長期,值得注意的是,一旦企業純利高增長期過去,便由高增長股變成價值股,股價可出現很大幅度調整。股市亦有「周期性」股,例如各種各樣資源股、其股價升降主要受原材料價格升降支配。至於近年流行炒「動力股」(MTM),股價上升是因為有人「炒」,股價回落因為有人散貨,理由是近年港股成交較少,令機構投資者影響力擴大,炒動力股要睇動力指數(MTM)、MACD同RSI等,一般散戶不易跟。

未來投資應守五大原則:

一、不應過於分散,亦不應過於集中在一個行業或一、兩家企業上。過於分散令投資者無法應付(每人每天能做分析工作時間有多少?),過分集中在一個行業,一旦面對行業性衰退又如何應付?

二、畢非德提醒各位,寧可在低價時吸納大企業,不可在低價時投資二線股。因為大企業有應付衰退能力,只有在環境好時才可追入二線股;不可趁低吸納二線股,因為不少二線股可以永無翻身之日。

三、沒有人知道股市下一步將如何,2014年初不是有人猜測牛市結束,最近又有人猜測5月、6月股市將大跌?本人一向強調不要「估」後市,只能「追隨趨勢」做事後孔明。

四、嚴守「止蝕」,面對15%到20%虧損,有多少人肯割掉虧損?趨勢形成後才加入,趨勢結束後才退出(寧買當頭起,莫買當頭跌)。美國某大學曾做一個實驗,找來10個所謂投資專家接受10隻猴子挑戰,為期5年,結果是10隻猴子投資成績贏了10個所謂投資專家。理由是猴子不知股票為何物,亂指一通;投資專家往往在股價上升15%到20%後賣掉,股價回落15%到20%便買入??炒股不炒市環境下,如不嚴守「止蝕」及讓「利潤往前跑」是不可能賺到錢的!追隨「趨勢」說易做難。

五、「炒股不炒市」的另一例子是,2007年10月至今,新世界發展(017)由18.66元回落至最近9元,下跌50%;同期希慎(014)由20元上升至今40元,上升一倍。這段日子內地樓價大升,但雅居樂(3383)股價卻由2007年10月的20.15元回落至近期5.5元,跌幅接近70%。當市場愈來愈成熟,散戶賺到錢的機會愈來愈少,因為專業投資者可透過深入分析精於選股,散戶卻憑消息或直覺買賣。成熟股票市場同時存在大量有機會大升及大跌的股份,必需透過research, research and research(研究研究再研究)才能把它們找出來。一般散戶沒有這方面專業知識,甚至有上述知識亦沒有如此多時間,只有機構投資者才有資源聘用大量資料研究員去做research。過去香港股市主流是地產、銀行及公用股,一般人仍可應付,今天上市公司五花八門,很多資料研究員亦無法應付,散戶又如何在如此複雜股市環境下取勝?多少散戶因「抵買」心態而令資金被綁,又有多少散戶能夠搭上「騰訊」號快車?經濟進入成熟期,各行各業愈來愈專業,散戶仍希望以業餘知識在愈來愈專業的投資市場獲利?

寧願不投資 莫錯誤投資

上述已是老掉牙的格言,為何仍有如此多人在股市中損失慘重?Old dogs never learn thenew trick(墨守繩規的人學不了新玩意)?不投資不會有損失,錯誤投資可能令你一無所有。公元1775年瓦特(James Watt)發明蒸氣機,為人類社會帶來「機械文明」;1776年影響後世經濟思想的《原富論》(The Wealthof Nations )由阿當.斯密(Adam Smith)寫成及出版。這兩大因素帶來人類史上前所未有GDP高速增長。今天人人明白,一、經濟成長是來自無限的創意而非勤力工作(work smart,don't work hard!);二、國家及社會如要經濟繁榮必須尊重市場規律。汰弱留強無可避免,有破壞才有創新。經濟起伏不定是無法避免的事,政府干預往往適得其反。例如1997年7月特區政府推出「八萬五房屋政策」加劇本港樓價跌幅;2002年底推出「勾地表」大幅減少廉租屋供應,停止售賣居屋,刺激過去10年本港樓價狂升,變相擴大貧富差距。17年來特區政府最大敗筆是不相信「市場」機制而認為政府萬能,結果愈搞愈大鑊!

曹仁超《 信報》首席顧問

sun 發表於 2014-8-20 12:34

信報財經新聞
B02  |   信報投資  |   曹仁超專欄  |   By 曹仁超         2014-07-16
        標示關鍵字         標示關鍵詞並按此開始搜索

忘記「自由」 勢遭奴役        

道指由2009年3月的低位6470點上升至2014年7月的17088點,升幅可觀,人人都知道「buy low and sell high, you can make a ton of money!」美股經過64個月上升,後市又如何?是否仍然看好?I have no idea,相信亦沒有一位專家真正睇得通。

環球性金融海嘯後,2008年底,全球央行普遍採取不同程度的寬鬆貨幣政策以應對危機。不過,2014年開始,各國央行態度已不一致,例如紐西蘭央行開始加息,還有馬來西亞、英倫銀行亦開始收緊銀根;美國聯儲局量寬(QE)政策將於今年10月結束;反之,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繼續寬鬆政策。至於中國人行,7月初宣布適度寬鬆以保持流動性、優化融資和信貸結構,繼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

道指由2009年3月的6470點上升至2011年5月12876點,然後下調至2011年10月的10404點,再升至今年7月14日的17088點,理論上已完成「N」形走勢,美股還能「牛」多久?6月美股回購只有232億美元,是最近18個月內最少。

2014 年1 月至今金價上升9%,可惜未能引發一浪高於一浪的訊號,阻力位在1434 美元;如能打破,金價才可看高一線,不然只是從2011年的1920美元回落到2013年的1180美元後的一次反彈(反彈前跌幅三分一)。我老曹相信在金價見1434 美元前聯儲局已採取行動。聯儲局計劃在2015年及2016年內把利率提升至2.5厘(即上調2厘)相信已可遏抑通脹率不致惡化。2004年第一次加息,2007年5月美國房地產開始回落,這一次又如何?大家不要忘記2002年底美股開始上升只維持了5年半,這次由2009年3月到今年7月14日17088點已是第64個月上升,早已超過2002至2007年那次。

中資湧入 撐美樓市

自2007 年起,美國戰後出生嬰兒步入退休期,開始把城市的居所出售,搬到鄉村居住,引發2007年5月起美國樓價回落;他們的下一代雖然已到適婚年齡,卻買不起上一代出售的物業,幸得中國同胞大量湧至,從2012 年起成為支持美國樓價回升的動力之一。

1945年大戰結束後,美元利率由1厘上升至1980年最高見20厘,仍未能成功控制通脹,由1981 年起至今的減息潮亦沒有刺激實體經濟好轉;反而是列根總統為美國經濟拆牆鬆綁,到1982年8月,美國經濟開始復蘇,動力來自TNT(電訊、資訊普及、互聯網革命)。上述行業並不需要大量投放資金,只需創意無限。到1990年波斯灣危機後,老布殊透過聯儲局又再干預市場。近期美國失業率下降是因為戰後嬰兒族步入退休期,2014年6月美國就業人數較2001年初還少400萬人;人均收入較2007年(扣除通脹)少4.4%。換言之,利率升降只能刺激股市及樓價(有時亦不行),對實體經濟反而有害無益(在高租金下,不少企業經營甚至較前困難)。2015年進入加息周期,相信只有股市及樓價受影響,除非利率高出CPI升幅2厘。

過去數據一再證明自由市場的好處,可惜面對短期困難及政治壓力,加上做官的人為了證明自己較自由市場聰明,極之喜歡干預。典型例子是1987 年日本央行為阻止日圓升值帶來泡沫經濟,1989年7月起日本銀行大幅度加息刺破泡沫經濟,其後日本政府雖然一再推出「刺激經濟計劃」,25年後的今天,情況大家有目共睹。

大力扶貧 窮人反增

最令港人激氣的是,香港政府過去一直信奉自由市場經濟,1983 年10 月引入聯繫滙率、1984 年9 月中英聯合聲明草簽,引入每一財政年度只能賣地50 公頃,1997年7月特區政府推出「八萬五」房屋政策,2002年底停止賣地,只推行「勾地表」制度(土地供應完全由地產發展商操控);加上近年立法規管最低工資,最近更有人重提租管,忘記「奴役之路由片片好心鋪成」。中國政府亦逐漸忘記自由市場的好處,例如2008 年11 月推出4 萬億元人民幣刺激方案,2012年再加注2萬億元人民幣扶植國企。

1989 年阻隔東西德的柏林圍牆倒下,令東歐及蘇聯變天,當年多少知名經濟學家為這些國家出謀獻策,25 年過去了,結果如何?至於民主制度是否萬試萬靈,請看看東南亞各國、南美洲各國、東歐,甚至1990年前的印度、今天的泰國及菲律賓,經濟都是一塌糊塗。唐朝的李世民、漢朝的劉邦、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都為中國帶來盛世。換言之,只要採納開放市場政策令產品、服務四通八達,人民就發達;政府官員保持廉潔,國家便富強。只要政府尊重自由市場,「窮不會窮一世」;反之,政府大力扶貧,窮人數目卻大增。

7 月10 日葡萄牙大型銀行必利勝(Banco Espirito Santo)無法支付商業票據引發的危機,涉及資金約25.5億歐羅,理由是該公司透過借短(30 天至60 天平均只須1厘息)、放長(樓宇貸款卻收4厘息)賺取3厘息回報,一旦無法應付短期債券到期便出事。上述情況由1990至2007年在全球共出現過124次,2007年至今,歐豬五國(葡萄牙、意大利、愛爾蘭、希臘和西班牙,合稱PIIGS)平均每兩、三年便出現一次,最後都是由歐洲央行「出手」平定,相信這次亦不例外。今天,無論美國、歐洲、日本、中國,甚至香港,「干預」無處不在。

自從本港工業工序內移,本港低收入家庭實質工資(即扣除通脹率後)由1981 年開始回落,到2014 年,本港低收入家庭實質工資較1981 年低20%;中產階級好一點,實質工資由1997 年開始回落,2014 年中產階級實質薪金較1997年低15%,上述情況令香港進入M 形社會。來自OECD國家過去的數字證明,即使政府大力扶貧,結果並不能改變20/80現象,只會令情況進一步惡化。

1980 年起,每次經濟衰退出現皆可令長期利率回落,但下一次經濟進入衰退期,利率不跌反升。在過去日子裏,下層社會及中產階級實質收入下降,已影響中小企的營業額。美國房屋售價亦由2007年5月開始回落,通縮壓力已在不少行業出現,更何況美國戰後出生嬰兒大部分已超過55歲,即度過高消費期,未來愈來愈多美國人進入65歲退休期,消費力大減。

在我老曹成長的時代,85% 年輕人讀完書便需財政獨立,如果希望修讀碩士、博士,大部分年輕人都是半工讀完成,只有極少數到23 歲仍依賴家庭提供財務協助。1980 年開始,愈來愈多26 歲或以上年輕人仍依賴家庭提供財政援助完成碩士或博士,到2000 年,甚至30 歲或以上仍與父母同住的「啃老一族」愈來愈多,部分父母甚至把自住的房子讓給子女(因為他們要結婚需要地方住),自己搬到較細小的房子或近郊地方居住。6歲以前的小孩要管、18歲以前的子女要教,孟母三遷、岳飛母親在岳飛背上刺字,都是對子女嚴加管教而非把最好的給孩子,子女日後的成就不是贏在起跑線而是循循善誘,怪獸父母是造成今天香港年輕一代種種問題的根源。6歲前的小孩不管好,18歲前的子女不教好,咁就一世!因為18歲後子女的性格、行為早已形成,江山易改,品性難移。

中興期終 步入衰落

在道指一再創新高環境下,港股自2010年11月恒指24989點開始一再出現小型黑天鵝,跌幅超過50% 的股份數目多如恒河沙數。2012 年港股亦進入二八分,只有20%股份在之前3年多時間仍在上升,80%股份不是大幅回落便是低位牛皮。根據康湼狄夫經濟循環周期,香港經濟早已完成30年上升期,亦完成10年中興期(2003 至2013 年),2014 年起進入10至15年回落期。在未來日子裏,即使那20%富有家庭亦面對資產價格回落而不再增加消費,香港GDP陷入低增長已十分肯定。

2003 至2007 年, 美國信貸以年率9.5% 上升,才令GDP 年增長率達到4.5%,2009 年至今,美國信貸以年率超過10%速度增長,但GDP年增長平均只有2.2%,較上一次繁榮期減少一半。中國亦由過去GDP年增長率雙位數下降至7%,未來5 年中國GDP 增長率6% 至8% 已成常態,5年後GDP增長率將進一步下降。香港又如何?聯滙制度、政治因素決定政府出售土地多少,自由市場制度漸失,干預結果只會帶來更多干預——奴役之路便是由片片好心鋪出來。

自由市場制度好處是令人人透過百駿競走、能者奪魁;干預結果產生官商勾結,令部分人富起來,M 形社會出現,自1984年起,政府一再為地產商製造巨大財富的條件,才是今天民怨的根源。

過去我老曹一直相信,只要美國股市好,港股及A股都應向好,再次證明沒有深入分析及了解就沒有發言權。2008年美國次按危機後,美國、英國及歐洲等發達國因缺錢而令經濟下滑,因此,推出QE及寬鬆貨幣政策是對症下藥;反之,A股市場下跌理由是因為2007 年10 月前市盈率太高,港股跌是由於港股直通車謠傳不獲證實,兩地股市下跌原因不是缺錢。A股是監管不力,當中央政府推出4萬億元人民幣刺激經濟方案,資金只流向國企及房地產,其後更集中在房地產市場,形成最近3年道指上升33%、納指上升63%,同期A股指數卻下跌26%,恒指2010年11月至今回落逾10%,是否中資企業不行?答案是否定的,在納指上市的中資概念股金龍指數(HXC)由2001年至2014年6月底止上升超過500%,同期納指僅上升172%,誰說中資股不行?試看看新浪、網易、搜狐等,以至在港上市的騰訊(700)。至於國企,2009年起政府過分強調「國」而忽略「企」,形成由政策主導而非市場主導,換言之,2008年11月時中國經濟是「落錯藥」,今年第二季中國證監才認真起來,希望A股進入尋底期。

國退民進 股價即升

至於國企改革先行者如中石化(386),今年3 月政府宣布引入民企協助石油零售業務,已令股價由年初的5.7元,升上7.58 元(6 月30 日高位);即是說,只要中央政府減少要求,國企執行國家政策改為尊重市場,股價立即止跌回升。

同樣理由,香港政局發展,如中央政府減少強調「一國」尊重「兩制」,香港深層次矛盾便可紓緩下來。今年8月既是香港政改最黑暗的時刻,又有可能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切由中央政府決定。

恒指由2011 年10 月的16170 點,至今已形成一個上升三角形,上方阻力在24111 點、支持位22000 點,最終恒指是升穿24111點而上升,還是22000點失守而回落?只有讓時間來證明。

今年2 月以來,我老曹經過6 次化療,惡性腫瘤由最初12顆到今天只剩下1顆(這顆腫瘤亦由最初兩個拳頭咁大縮細至手指公咁細);7月底進行評估,可能須切除或做電療手術,太太又不准我老曹寫稿,要我老曹完全康復後才可以,因此,短期內又要同讀者講聲拜拜。後會有期。

投資成功只需幾條簡單定律便可:一、從中長線角度看問題;二、用邏輯去分析事物;三、用常理去分辨是非;毋須學習短線炒賣方法,更加不用學高深而沒用的理論。成功的投資只需用最簡單、直接及常理分析已足夠。長期而言,好好分析經濟前景(論勢)、制訂策略(論戰),控制情緒,用理智去分析問題(論性)已足夠,「大氣候與小氣候不因人的主觀願望而改變」。

曹仁超

sun 發表於 2014-8-20 12:38

信報財經新聞
B01  |   信報投資  |   曹仁超專欄  |   By 曹仁超         2014-07-02
        標示關鍵字         標示關鍵詞並按此開始搜索

牛二炒上落 難跳出框框        

年初一別,匆匆半年,恒生指數至今仍在21000 至24000 點框框內上落,理由是利率仍不合理地偏低(低於通脹率)及信貸依然寬鬆;加上目前恒指成分股平均P/E 只有10 倍多一些,很難孕育「熊市」,令每次恒指見21000點便出現支持。

恒生指數由2008年11月的10676點反彈至2010年10月的24984點後,已完成牛市一期;急跌至2012年10月的16170點後,進入牛市二期,即「個別發展」期,例如九倉(004)受惠於自由行(尖沙咀海港城商場及銅鑼灣時代廣場每天都有大批人排隊買名牌手袋),股價一直上升至2013年5月的79.2元;又例如莎莎(178)於去年9月更高見9.31元。但六福集團(590)於2012年7月見46.15元後回落,成為2003年7月起自由行受惠股中最先見頂回落的股份之一。

去年領袖股以澳門賭場股為主,如銀河娛樂(027);科網股則首推騰訊(700)。澳門賭場股似乎於今年1月見頂開始回落,騰訊則於3月見646元(即拆細後12.9元)回落,是否見頂仍不清楚。下半年哪些港股做「領袖」?若單憑「領袖股」帶動大市上升,恒生指數是很難走出24000至21000點的框框。

經濟四支柱 已屆回落期

香港經濟四大支柱即金融、房地產、服務業及旅遊。先談金融業,早於2007年10月恒指31958點見頂時,不少金融從業員被淘汰出局。

至於香港房地產業,雖然樓價要到2013年第三季才見頂,但主力投資在香港的新鴻基地產(016),股價於2007年10月攀上175.4元歷史高峰;代表地產經紀業的美聯(1200)亦於2007年10月見高位15.28元;只有受惠於自由行如九倉及受惠於旅遊業如莎莎,才分別於2013年5月及9月見頂。換言之,香港10年經濟中興期已於2013年結束,四大經濟支柱早已進入回落期或低增長期。去年領袖股包括澳門賭場股及科網股如騰訊,其基地皆不在香港,受惠人只是持有上述股份的投資者而已。

恒指由2007 年10 月的31958 點下滑至2008 年11月的10676點後,已完成熊市。2008年年底,聯儲局把利率降至0.25厘及2009年3月起推出量化寬鬆政策(QE)【註】;而今年只是減少買債規模而非退市(本人年初時已一再指出不少分析員出錯,減少買債不等於退市)。

1990年至今的日本經濟表現,告訴大家香港低利率時代長期化,理由是自2008年起,香港經濟進入三低期(低GDP增長率、低通脹率、低利率)。後市港元利率或將上升0.5厘,相信上升1厘或以上機會不大;而低GDP增長率及低通賬率,則令企業純利進入低增長期(甚至回落期)。低純利增長率帶來低P/E時期,令2010年10月至今恒指平均P/E只在8至12倍間上落。低利率曾帶動本港樓價由2009年年初再上升,到今年年初,住宅樓宇租金回報率只有2至3厘(港元大額存款一年期仍可取得1厘或以上利息),只高出一年定期存款利率1至2厘,本 港樓價上升期似乎於2013年第三季已結束。自1967年起至2013年長達45年「買樓可以致富」的日子完結,2014年起香港步入樓價按年微跌期。

1967至1997年這30年,香港階級流動性十分大(窮人子女只要肯讀書、努力工作,十分容易成為中產階級,少數更可晉身上層社會)。自1997年7月主權回歸後,香港階級流動性愈來愈弱(窮人子女即使努力讀書,努力工作,但面對呎價過萬元的樓價,年輕一代很難置業)。香港逐步走向M形社會,即20%人口仍是富人,可是中產階級人數愈來愈少(中產階級是指有能力擁有一個自住單位、一輛車、婚後可負擔兩個孩子生活)。2003至2013年長達10年的香港經濟中興期於2014年結束,未來香港經濟相信仍較過去20年的台灣為好,理由是受惠於中國因素,令未來香港經濟調整期不太冷。

滬港通實施 港股A股化

2010年10月起港股進入個別發展期,這段日子散戶投資成績欠佳,形成愈來愈多散戶退出股市,令股市成交日減。今年5月不窮、6月不絕,擔心7月亦翻不了身。去年5月我老曹患上胃癌,經治療後體力迅速恢復,曾計劃再戰江湖;今年2月由中東旅遊回來,發現腹部出現硬塊及開始疼痛,經醫生診斷是惡性淋巴癌第三期,須進行六個月標靶藥治療。我老曹體重由一年前200磅,迅速下跌至最低140磅,失去三分一體重,自2月14日起已停止大部分工作,太太亦要求我老曹在痊癒後放下大部分工作。日後我老曹每年仍會為《信報》撰寫幾篇文章,未來和各位談股論金將減少,在此感謝讀者在過去的支持及愛戴。

過去香港經濟十分依賴美國及西方國家,令港股追隨美股升跌,1997年8月亞洲金融風暴;加上2003年4 月沙士,香港經濟進入東風壓倒西風期,例如2003年7月受惠中央政府批准自由行及內地人只須投資750萬元(主要投資房地產)便可成為香港居民。上述政策帶動香港經濟自2003年下半年起復蘇,2007年10 月又因謠傳港股直通車計劃,把恒指推高至31955點,2008年10月中央政府推出4萬億元人民幣刺激經濟方案,港股亦較美股早半年復蘇。到2010年10月恒指見24984點後,出現港股追隨A股升降,而非追隨美股。今年10月滬港股市經紀可代客投資對方上市公司股份後,港股將進一步A股化。

內地政策市 恒指受牽連

中國經濟經過30 年高增長期後(1978 至2007年),理應出現6、7 年或以上的回落期,才進入10年中興期(例如2003 年9 月至2013 年第三季的香港)。2008年10月中央政府推出4萬億元人民幣救市方案,令中國經濟下調日子只有一年。自2008年10月起內地經濟進入「政策市」時代,例如馬鋼(323)由2007年10月的9.6元,一下子跌至2008年9月只有0.97元,跌幅達90%;在4萬億元人民幣支持下,馬鋼股價於2009年7月反彈到6.7元,其後進入漫長下調期,原因是中國鋼鐵業早已進入產能過剩期,理論上沒有效率的鋼廠必須淘汰出局,但在政策支持下,不少鋼廠才因此可以生存下去,情況有如日本1990年起出現的「殭屍企業」,最後拖垮整個日本經濟。又如中國神華(1088)股價於2007年10月的57.95元,一下子回落到最低的7.91元,代表煤炭業產能過剩必須汰弱留強,其後在國策支持下,股價反彈至2009年10月的42元後,進入漫長調整期。還有中國遠洋(1919)股價曾由40.8元大跌至2.55元,同樣在國策支持下,於2009年10月回升到12.78元,然後進入漫長調整期……類似情況太多,不能一一細數。

過去6年,政府支持哪一個行業,該行業股份價格便大升;一旦支持減少,股價又大幅回落。A股市場不再由市場主導,分析員亦改為猜測中央政府的心意決定支持哪一行業,而不再分析未來形勢。「有形之手」取代「無形之手」,令貪污情況進一步惡化,沒有效率的國企佔用大部分資源,令民企很難生存。港股自1997年起愈來愈受內地股市及經濟影響,分析港股不能不對中國股市及經濟有所了解。

內房下調期 影響GDP

自中國經濟及股市受國際金融海嘯打擊;加上30 年高速成長期結束,令股市及經濟急速下沉,引發2008年10月中央政府推出4萬億元人民幣救市方案,令股市、樓價及經濟急升。中國人行於2009年7月宣布加息、中證監宣布讓「非流通股」變成「全流通股」,以及批准大量新股上市,令市場可流通股份市值由2007年的8萬億元人民幣,漲至今年年初的38萬億元人民幣,股票供應量增加3.7倍;加上中國A股參與者80%是散戶,大部分以炒賣為主,過去5年在股票供過於求下,A股指數又怎能上升?今年第二季起中證監計劃引入外資(包括10月份滬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能否利用外資刺激A股重拾升軌?仍在觀察中。

2008 年10 月至2013 年年底,內地新增資金不是流入國企,便是流入房地產(雖然政府一再打壓樓價)。理由是1978年改革開放政策令中國GDP高速增長,80後、90後出生子女教育水平較父母一代高,自2000年起進入結婚、置業高峰期(一如1984至1997年香港的情況)。如參考香港情況,內地80後、90後置業高峰期可維持13年。如此推算,內地樓價高峰期應於2013年出現,2014年將進入6年或更長的下調日子。再參考1997年7月至2003年8月的香港,樓價下跌對GDP影響將較股市下跌更大!

有了香港1997年「八萬五」政策經驗,中國政府今年開始停止打壓內地樓價,以便令內地樓價溫和下調,而非重演港式下跌(估計未來6年內樓價下跌30%)。上述估計部分已在內房股及內銀股的價位反映,令上述股份P/E已降低。投資者相信未來6年內房股及內銀股純利進入低增長(或回落)期,令上述股份變成價值股(Value Stock),不再是增長股(GrowthStock)。投資者可買入作收息,但不宜再期望這類股份可出現大幅上升。今年6月起,中證監每周只批准4間公司IPO(主板2隻、創業板2隻)。6月底前未完成IPO預披露者將終止審核,代表中證監開始解決A股股票供應太多的問題。

土地政策錯 社會怨氣深

許多人投訴食物價格昂貴,但事實並非如此。於1970年,以買回家的食材計,佔港人總收入10%,出外用膳支出佔港人總收入14%,即1970年港人收入平均24%是用在「食」方面。到2010年,買回家的食材支出僅佔港人總收入5.5%,出外用膳亦只佔總收入9.5%,即2010年港人總收入中只有15%用於「食」方面(上述是平均數,本港最高收入10%人口在買回家食材開支只佔總收入4%,最低收入10%人口買回家食材開支仍佔總收入50%或以上)。過去40年港人在「食」方面支出佔總收入比重不斷下降;反之,在「住」方面佔港人總收入卻不斷上升(無論是供樓或租樓)。例如我老曹於1970年月入3000元,500方呎住宅單位月租400元,佔個人總收入14%左右。2014年同等職位的人月入3萬元,如租一個500呎單位月租要1.5萬元,佔個人總收入50%。為何食物支出(包括出外用膳)佔港人人均收入在過去45年總體而言是下降,反而租金及樓價佔比例卻上升?理由一字咁淺,食物市場是自由市場,由供求決定,供應減少,價格便上升,消費便減少;供應回升,價格下降,消費亦回增。但物業市場土地主要是政府供應而不是自由市場決定,1980年前香港政府仍可按樓價升降去增減土地供應以調節市場,到1985年4月起,無論樓價有多高,政府亦無法增加土地供應;加上聯滙制度令1990年起香港進入負利率時代,引發本港樓價狂升。到1997年7月特區政府又下重手,一下子增加土地供應至每年可建「八萬五」,甚至面對亞洲金融風暴亦不改變上述政策(或不提等於不存在)。直到2003年9月才改為勾地表制度,過去10年本港土地供應變相由地產商決定多少。過去30年官方土地政策失誤,令地產商暴富及令年輕一代難以置業,形成今天社會怨氣甚深。

2002年中國加入WTO組織,令外國市場對中國貨需求暴升,中國在原材料供不應求下,只有向外大量入口,帶來2007 年10 月前資源股及A 股狂升。隨着2007年8月人民幣升值、工資開始大幅上漲、地價上升;加上遇上2007年10月環球金融動盪,令A股狂瀉。2008年10月國務院救市心切,推出4萬億元人民幣刺激經濟政策,令股市短期狂升,2012年又再來一次,但過去5年,資金主要流向國企房產板塊。

量寬畫句號 美股勢還憂

美國在金融海嘯後推出「QE」政策,令2009年3月至今美股節節上升。QE如野馬易放難收,2015年1月聯儲局停止買債後的情況令人擔心……。2014年第一季,美國GDP已修正為負增長1%,令長債利率回落,支持道指繼續上升,美股是否在重演2007年境況(2007年年初美國房地產已開始回落,但美股仍然上升至2007年10月)?2014年上半年,代表建屋股的ETF已回落8%,同期道指卻一再創新高。過去一段日子,無論中國、美國或香港經濟皆由「有形之手」支配,分析員只能猜測政府的心意,再不是分析經濟形勢及展望未來……。

1960年代郭伯偉出任香港財爺,採納「積極不干預」政策,後由夏鼎基進一步發揚光大,成為香港經濟繁榮奠基者。到1970年代末期,英國戴卓爾夫人及1980年美國列根總統亦向香港「取經」。「積極不干預」政策不是放任政策,而是政府在大部分日子裏尊重市場,只有出現極端情況才出手干預,而且是「愈輕手愈好」(而非重手)。老子早已講過,「治大國如烹小鮮」,火猛則燶,火細則不熟。何時干預、干預力度如何?都是各國政府必須學習的地方。可惜到了1980年代,香港政府亦逐漸放棄「積極不干預」政策,例如1983年10月推出聯滙制度,令市場不能透過利率、滙率兩大工具去調節通脹,1985年5月生效的《中英聯合聲明》,令香港政府再不能透過土地供應去調節樓價……。1997 年7 月起,特區政府的干預愈來愈重手,令社會走向貧富兩極化。干預結果只會帶來更多干預,令社會失去階級流動性,經濟漸失去活力,結果愈來愈多國家及地區走上「日本之路」。

例如採礦業佔中國2013 年GDP 的18%,已出現連續三年下行;而佔2013年GDP的12%,亦是鋼材、鋁材等大用家的中國房地產,也於2014 年起開始下行。雖然李克強總理仍相信2014年內地GDP有7.5% 增幅,但要保持上述增長率,相信有一定困難(估計第二季GDP增長率只有7.4%,全年更可能只有7.3%),2015 年GDP 增長預測更只有6.8%……。自2007 年起,中國已告別高增長期,2008 年10 月及2012 年初透過財政政策刺激,令GDP 出現較大增長,但未能擺脫「中等收入危機」威脅,中國經濟或可逃過大幅回落期,但漫長調整期仍未見盡頭。

上落市揀股 謹記10心法

展望下半年,煤礦股、鋼鐵股、航運股仍在築底,房地產價格面對下調壓力(由於內房股已下沉了一段日子,能否在樓市下調期間股價出現反彈?須視消息而定)。澳門賭場股相信已見頂,科網股在尋頂,高增長股只餘下醫療、科技股等。習李上台後經濟大方向是「調整」,避免2008年10月至2012年大量貨幣及信貸所造成的泡沫爆破,以穩定市場為主,防止樓市崩盤、清理銀行業及金融機構內總資產157.38萬億元人民幣中的呆壞賬(去年中國GDP亦只有56.9萬億元人民幣)。

A股IPO過去以高價發行後大幅回落;加上「大小非」套現問題,在上述大環境下,A股由2009年7月開始的調整或已結束,面對美國QE於明年1月結束,道指有可能在今年下半年見頂(或明年上半年)。看來港股的上落市仍有排玩。

1982年8月開始透過「利率下降」帶來資產升值潮,本應於2007年10月結束。2009年3月美國推出QE政策令升市出現伸延,根據過去經驗,伸延期只可維持6年至9年,各位要小心。

在上落市中尋股法:一、未來營業額仍可按年上升10%或以上。二、每年純利仍可上升20%或以上。三、邊際利潤仍有雙位數。四、管理層一流。五、純利達資產賬面值17%或以上。六、最好有新產品推出。七、大股東進行回購。八、獲機構投資者推介。九、技術指數轉強。十、有內幕人士在購入。

上述十項不會同時出現,小投資者宜見機行事。

註:量化寬鬆政策理論最先由Harry Markowitz於1952年3月在The Journal of Finance 發表。他認為,政府只須大量增加貨幣供應,令「投資風險」下降,「機構投資者」便會瘋狂入市,推高股價。只是,每次QE威力較上一次QE減少,一旦政府停止增加貨幣供應,股市便如洩氣的球一樣。換言之,美股危機不在2014年,而是2015年1月停止QE後。

香港樓價上升期似乎於2013年第三季已結束。自1967年起至2013年長達45年「買樓可以致富」的日子完結,2014年起香港步入樓價按年微跌期。

A股由2009年7月開始的調整或已結束,面對美國QE於明年1 月結束,道指有可能在今年下半年見頂。看來港股的上落市仍有排玩。

曹仁超

sun 發表於 2014-8-20 12:39

蘋果日報
B02  |   財經要聞  |   投資導航         2014-08-17
        標示關鍵字         標示關鍵詞並按此開始搜索

投資導航:八大專家為樓市把脈 教追揸沽策略        

這邊廂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再創新高,那邊廂政府官員不停重複樓市風險極大的言論,夾在中間的市民,無論有樓冇樓,都變得精神分裂。今期「投資導航」特意請來多位重量級學者、專家、炒家,為發高燒的樓市把脈,希望可幫助大家部署追揸沽策略。

【狂加息才大跌市】

著名財經專欄作家曹仁超:「樓價升幅有限,但大跌風險微。大跌市須兩大條件,第一是加息,而且達5厘或以上,但到時美債務成本將難以負擔,即是香港樓市未死,美國已先死,不信可見的將來息口會加至5厘;第二是供應大於需求,但目前政府收地反對聲音大,加上用家需求高,供應到位幾近不可能。」

【上車客不應等跌】

大學教授曾淵滄:「樓市下挫還待加息及息口上調步伐,但這最快也是明年的事,今年未是時候大跌。以炒家角度出發,目前不宜入市,因升幅已不足以彌補辣招的稅務成本,應等大冧市才買貨;相反樓市無大升又無大跌之際,入市的是有能力供樓的用家,因一住十幾廿年升跌無所謂,上車客從來不應該等。」

【冇條件唔好入市】

中原集團創辦人施永青:「如果因為樓價貴而上唔到車,證明係未夠條件,就唔好勉強,要量力而為。預計政府辣招繼續有效,近期樓市回勇,主要係情緒轉好主導,但相信只會維持一段時間。發展商投地出手低,意味唔睇好樓市,之前買貴地的發展商,都唔會打守勢波,寧願早賣早着,這將會遏制樓價升勢;中港經濟未來前景,亦會影響樓價走勢。」

【年底前料加按息】

施羅德投資管理(香港)副董事長雷賢達:「近日大型發展商買地未見出手,取態審慎。新樓單位越來越細,及官員頻預警,均為樓市臨近水尾預兆,未來兩至三年下跌機會大過升。目前政府只從銀行穩健角度憂慮樓市風險,但樓市調整或最先反映在細單位,應冷卻用家恐慌式入市情緒,年底前有必要加按息至3厘。」

【高樓價累CY民望】

資深投資者陳清白:「香港樓價新高,意味特首梁振英民望插水,所以兩者其實是掛鈎。不夠膽給建議未上車的市民,以免樓市再升又被鬧,但個人而言不信樓市會再升。CCL不停創新高,但長和系主席李嘉誠也不投地,你信樓價指數定李嘉誠?樓市現時畸形,如果再阻不了升勢,不排除政府會再出招遏樓價。」

【港府政策增風險】

Bricks& Mortar主席兼總裁王震宇:「從香港基本因素分析,看不到樓市會大波動,即使加息壓力亦是建基於強勁經濟的前提,其實又是好消息,因此樓價應有力升。惟現時樓市受限於政府,升一成梁振英會打壓,跌一成又會放鬆手,根本看不到走勢,倘政策出錯隨時觸發非理性大升大跌,投資者不宜冒險入市。」

【最多下跌達五成】

交銀香港分行首席經濟及策略師羅家聰:「樓價三數季後肯定平過現在,相信最大推低樓價的因素是儲局表明加息。訊號一出,將影響全球資金流向,以香港樓市的昂貴程度必首當其衝。預計今次樓市跌浪可達四五年,跌幅達五成,回試2009年水平。未上車的市民,除非非買不可,否則應等平先入市,只有炒家才越貴越追。」

【今年料再漲5%】

資深投資者林一鳴:「去年底已估樓市破頂,現再估計今年升勢未完,主要是靠市場信心推高,惟漲幅收窄至5%。樓市得以高位企硬,全賴政府辣招令過去兩年二手供應劇減,加上政府出招前炒家只佔約一成,只影響小部份買樓需求,再者早兩三年因樓市升勢過急而累積的巨大需求,樓市沒有掉頭下跌的條件。」

大行紛轉軚

睇跌變睇升

【掀升級潮】

樓市瘋炒,去年睇淡本港樓市的大行,終於按捺不住,轉軚變睇好,帶來一陣升級潮。

以大摩為例,該行來一個180度華麗轉身,之前預測樓市跌一成,改為預料樓市於2014及2015年各升5%。

大摩:利率風險有限

大摩認為本港樓市2014年將會複製2012年情況,恒生地產指數會跑贏恒生指數,主要受樓價上升及利率風險有限所帶動。

事實上,多間大行相繼於6至7月轉軚。花旗指出,中小型物業價格已走出谷底,該行由原先估計今年樓價跌一成,調整為持平;而市場普遍預期樓價至2015年底,有兩至三成跌幅,令樓市有上升空間,不過,相信豪宅仍會跌5%至一成。

另一大行大和亦將本港今年住宅樓價預測,亦由原來跌5%,改為升3%,今年豪宅樓價預測,由原來跌一成調整至跌半成。摩通亦建議全線增持主要地產股。事實上,今年地產股普遍有兩至三成升幅,明顯跑贏大市。

不過,部份淡友仍未表態,例如德銀早前預測樓市從高位回落五成,及巴克萊指2015年底前跌最少三成,至今看法未變。

sun 發表於 2014-8-20 12:42

智富雜誌
A006  |   iMoney_Wealth  |   編者話  |   By 何美華         2014-08-16
        標示關鍵字         標示關鍵詞並按此開始搜索

曹Sir林Sir看市        

港股由年初開始一直呆呆滯滯,直至最近終應驗七翻身之言,由7月開始恒指與成交雙雙上升,周五(15日)更一度突破25000點關鍵位,飈至25010點,升穿對上一個高位2010年的24988點,收市稍回報24954點。

近日金管局罕有地確認有熱錢湧入港股,不排除是滬港通效應,外資看好中港股市。借古識今,這次滬港通效應,其實跟1993年與2007年的升市很相似,也是借中國因素炒上。93年第一隻內地企業青島啤酒來港,股市由年初的5000點狂升至年尾12000點,升逾倍;2007大家記憶猶新,恒指借港股直通車美夢,直上至31958歷史高位。

那麼新出爐的滬港通故事,劇情又會如何發展?筆者近日分別跟兩位前輩——資深財經分析員曹仁超與經濟學者林本利詳談,投資者不妨在這個蠢蠢欲動的股市中作參考。

曹Sir:滬港通弄污港股

「我是淡友來的」,因患癌病久未露面的曹Sir,這天面色紅潤精神佳,康復中的他仍很貼市,談及近日升得火熱的港股,立即拉高嗓子,皆因他對內地股市信心一般,並以清水與濁水作比喻:「香港是好乾淨的水,內地是好污穢的水,(滬港)『通』完後,你認為香港的水會變得更乾淨還是更污穢?」

兩地股市互通,曹Sir看來是較悲觀:「我好擔心滬港通令香港上市公司管治質素變差,其實近十多年已經Deteriorate緊,你看新上市公司,不夠半年便發盈警,真係離晒譜!」愛之深責之切,曹Sir說到這很有火。

「你可以唔鍾意李嘉誠;你可以唔鍾意郭德勝(新地創辦人之一);你可以唔鍾意李兆基,但他們拿了你的錢做大咗,作為小股東是賺了好多錢;反觀來港上市的所謂國企民企,我夠膽講,當中70%是對唔住小股東。」

曹Sir細數2010年至今4年間,來港上市的內地公司股價跌幅超過五成的比比皆是,令人好失望,「你看死了幾多小股東呀,為何美國的股市升得咁好,我們跟不上人家?我真的不想內地壞質素東西統統來晒香港。」

林Sir:5指標確認大升市

曹Sir對滬港通悲觀,恒指短期炒作至多高他不想猜測。至於近年出書教小股民理財投資的經濟學者林本利,則對這趟「中國概念」不是看得太淡,「如果現在要選高風險的投資產品博一博,我首推股票。」

林本利近日出了一本熱賣理財書《與我一生的理財之道》,書中教人要看懂股市,何時入市、何時是股災先兆。他又如何分析這次升浪?向來是數據派的林Sir,以恒指過往50年數據跟讀者逐一分析:

?恒指過去50年的平均PE是14倍至15倍,現在是10倍左右相當低,距離平均及股災警號19倍至20倍,仍有一大段距離。以現時市值計算,恒指要升至40000點PE才達20倍;

?根據過往歷史,股市每逢約7年便出現一次大旺(撇除1997年特別因素一年:分別為1973、81、87、94、2000及2007),今年距離2007年股市歷史高位剛好7年,如歷史重現,今年是大升年;

?過去50年,恒指每年平均波幅為36%,金融海嘯最厲害那年高達61%,今年恒指高低波幅才17%左右,他相信恒指向上調擴大波幅的機會是大過向下跌。

恒指周五破了對上一次高位24988(2010年11月8日),林Sir認為很具指標作用,但仍要加上其餘4大指標才能確認升勢:「包括每日成交能否配合過千億;歐美資金是否流入亞太區;A股是否跟住升;還有除了指數股其他股是否全面升。如種種指標也是正面,那麼今次股市便是被炒起,會直衝上30000點。」現時股市距離2007年高位尚有約27%空間,於7月低位入市的林sir,指現時會靜觀其變,不會沽出手上股票。
  明報
B05  |   樓巿新形勢  |   樓市解碼         2014-08-09
        標示關鍵字         標示關鍵詞並按此開始搜索

樓價升勢與成交量「背馳」        

反映二手樓價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終再創新高,不過,官方的差餉物業估價處的樓價指數其實在今年5 月時已率先破頂,而與1997 年高位比較,現在中原樓價指數高出當時只接近21%,但差餉署的樓價指數不單早於中原指數升破1997 年高位,而現水平更較當時高位高逾44%(圖1),原因為何?

根據香港理工大學會計及金融系前副教授林本利的研究,兩大樓價指數出現差距,原因之一是差餉署的數據不計算新樓首次買賣,但之後的二手交易都會計算,而中原計算指定的大型屋苑的成交紀錄,定期才會檢討和加入一些新的屋苑,而樓齡較新物業的樓價自然較高。

官方指數先破頂有因

另外,林本利指過去10 多年新樓的發水情况十分嚴重,實用率只得七成左右,而差餉署是以實用面積計算樓價(中原樓價指數以建築面積計算),自然計算得較高的樓價升幅。此外,若我們考慮到1997 年落成的二手樓,樓齡已增加10 多年,實際的樓價(包括樓宇折舊)升幅會更高。

講開林本利,他最近又出了新書《財閥治港?!恒指50 年見證香港財富大轉移》,從恒生指數成立50年以來成分股的變化,分析香港經濟的轉型以及大型財團如何壯大和累積財富,以及財團和港人的財富轉移軌迹。

買相關股票對冲物價通脹

林本利向筆者表示,香港的經濟壟斷情况愈加明顯,貧富懸殊變本加厲,香港未來前景未許樂觀。那一般小市民又有何對策?林本利說,如手上有一些資本,可嘗試做一些「對冲」,比如做生意的人要租領匯(0823)舖,覺得不斷被加租致經營困難,不妨買入一些領匯股票,當領匯加租,股價也會上升和派息增加,所得便可抵消遭加租的幅度。又如覺得電力和巴士車費常加,也可購入電力公司和巴士公司的股票去對冲日常的電費和車費支出。

恒指長期回報跑贏樓價升幅

至於租樓住,林本利說就算錯過了買樓機會,也可適時低買高賣盈富基金(2800),因過去50 年,不計槓桿效果,恒指表現其實跑贏樓價升幅。至於現時是否應該高位買樓,他就認為有摸頂風險,並不值得盲目高追。林本利說, 「香港現時包括存款、債券及房產等總資產值相對GDP 的比例高達9 倍,遠高於歐美發達國家的5 至6 倍,當我們擁有的資產如此多,未來的發展,是否仍是繼續在推高資產價格,還是要有新的方向?」

除了林本利,筆者認識的朋友如知名基金經理林少陽,近年投資成績斐然,並成功捕捉港股6 和7 月的升浪。最近與他茶敍,問及他是否有興趣現時買樓?林少陽就說他現在租樓住,理由很簡單,就是買1000萬元的股票,所收股息已夠租樓住,相同單位,1000萬元只夠做首期!

勿盲目高追入市買樓

筆者早兩天也遇上知名財經評論員曹仁超,問他對最近新地(0016)的山頂TWELVE PEAKS,其中1號屋開價逾8.1 億元,實用呎價近17.5 萬元,有何看法?會不會令窮人更多怨氣?曹仁超回應,任何人都不應用有樓或無樓去定義自己的成就。他認識很多有錢人,擁有很多物業,卻不開心,也認識很多沒有那麼富有、也沒有樓的人,卻開心得多, 「用每呎17萬多元買一間屋,你反而可以笑他是傻仔。」

最近樓價又破頂,人人都說不買樓不成,是不是反映樓市已瘋狂,應該提醒他們?曹仁超說, 「1997 年時,我大聲疾呼說不要買樓,根本沒人會聽。想靠買樓發達的時代已過,不要再有幻想,若說人生一定要有樓,那想想在1997 年高峰搶入市時,在面對負資產時是如何淒慘。」

35 屋苑二手成交18 周新低

雖然樓價指數破頂,不過根據美聯物業的統計,最近一星期(7 月28 日至8 月3 日)全港35 個大型屋苑二手成交跌至79 宗,按周減少約6%,較今年5 月最高位121 宗累跌了約35%,創出18 周新低(圖2)。

次季GDP 或較預期差

二手交投回落,到底是業主見好市不願放盤,還是業主太過心雄,叫價過高,以至準買家的承接能力出現問題?至少可以說,樓價表現與成交量呈現「背馳」。

有消息傳出,政府下周公布的第二季GDP 數字會出乎大多數人意料的差,果如是,大家認為一個地方的樓價,可以與經濟增長無關,只要美國未即時加息,便可以永遠只升不跌?

買股對冲

林本利認為如手上有資本,可試做「對冲」,即覺得電費常加可購電力公司股票去抵消電費支出。

不要買樓

曹仁超說:「97 年時,我大聲疾呼說不要買樓,根本沒人會聽。想靠買樓發達的時代已過。」

租抵過買

林少陽說他租樓住,因買1000萬元股票所收股息已夠租樓,但1000 萬元僅作相同單位首期。

陸振球明報記者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