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 FINANCE's Archiver

sun 發表於 2012-5-3 12:59

畢加索博物館館長 揭名畫隱藏的悲喜符號

信報財經新聞
C03  |   城市定格  |   鑑賞天地  |   By 鄭天儀  2012-05-03
標示關鍵字  



畢加索博物館館長 揭名畫隱藏的悲喜符號  




「要了解畢加索(Pablo Picasso),要從他最早到人生走到盡頭的作品手,他的創作就是他的日記,會跟你對話(a dialoguewith his life)。」與畢加索真朝夕相對,巴黎國立畢加索藝術館(The Musee National Picasso,Par is,下稱MNP)董事兼館長AnneBaldassari有這樣的感悟。

香港「法國五月」二十周年的重頭戲,是由MNP空運價值67億港元的畢加索真到港展覽,這是迄今香港最大規模、最全面的畢加索展,單是保險費埋單上千萬元。

與館長摸咖啡杯閒談下發現的絕密真相是:若不是因為太多遊人把MNP踩得有下塌危險,這批法國國寶也許無緣暢遊大世界,與港人相見。

果真是個快樂的痛苦。

巴黎的初夏陽光仍然溫柔,在市中心的國立畢加索藝術館旁邊一幢舊式公寓的三樓,Baldassari笑迎門。這個猶如home office 的斗室是藝術館十來個工作人員的臨時工作室,也猶如一個小型的畢加索圖書館,北面的大窗可以看到藝術館被工程用的木板圍,塵土飛揚。Baldassari說,約半年前藝術館開始進行大裝修和新翼擴建工程,預料十八個月工程完畢,原本一千六百平方米的佔地,能擴充到六千平方米,花費3500萬歐羅。「那是開館二十七年來首次大裝修,因為太多遊人來參觀,快要把藝術館踩塌了,所以必須閉館。」Baldassari露出一個既無奈又竊喜的表情。「這是首次同時期有這麼多畢加索作品處身海外,作品本來屬於畢加索的家族和私人收藏者,好不容易才游說成功,令它們可以『走出巴黎』。」這個世界巡迴展作品包括畢加索從兒時至晚年悲喜一生,由藍色時期、粉紅時期和具代表性的立體派作品都有,早前已在台北、上海、成都、青島展出,在明年春季回歸巴黎前,再闖吉隆坡和香港。

我心忖:若畢加索本人知道此事,必會急得從墓裏跳出來護寶,皆因他把自己的創作當作近身寶,哪會讓它們赤裸巡迴展示人前?


難得公諸於世

不信?畢加索曾戲謔:「我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畢加索大藏家。」此言非虛,他一生的確保存了自己在不同居所或工作室創作的大部分繪畫、雕塑、照片和素描稿,不但很少割愛出售,更謝絕借出,只有少數至親有幸一窺他的私人藏寶閣。

在畢加索1973 年逝世後,這批從未公開過的遺作才得以見光,令世界驚訝不已,並引起世人對畢加索的作品重新閱讀,甚至重寫二十世紀藝術歷史。1979年法國根據藝術品充抵遺產稅法(dation),將畢加索二百零三件各個時期的代表作納入公家典藏,成為了MNP 開館的核心支柱,1986年再獲贈第二批抵稅藝術品豐富館藏。

「現在藝術品價格飆升得嚇人,人家寧願用房子抵付遺產稅,也不會損出藝術品,尤其是畢加索的作品,所以近年捐贈數目愈來愈少。」Baldassari說。目前MN P館藏五千多件,主要來自畢加索家族和私人藏家。

本月19日起,MNP將首次和康文署合作,把四十八幅畢加索作品和七件罕見雕塑,帶到沙田香港文化博物館展出兩個月,當中包括十五張攝影照,以及兩幅畢氏十四歲創作的最早期幼稚作品、不同時期的創作至晚期遺作,是個「歷來最全面的海外畢加索展覽」(The mostcomprehensive Picasso ever found)。基於每幅作品均是「法國遺產」,展覽期間會有法國保安專家來港監督,嚴陣以待。

記得2004年,畢加索於1917年創作的巨型真《巡遊》舞劇帷幕曾在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展出十九天,這作品在過去半個世紀只展覽過十次,吸引了近二百萬觀眾欣賞。

2005 年四十七幅共值46 億港元的法國印象派名畫也曾於香港藝術館展出兩個月,藝術大師莫奈、德加、雷諾阿等十三位名家的國寶共吸引近三十萬人次觀賞,創下本港畫展參觀人次最多的紀錄。相信這次大型的畢加索展,會打破有關紀錄,並預料會吸引中批海外遊客慕名進場。


不同時期不同天分

畢加索在逾八十五年的創作生涯中,完成上萬件畫作,反映他對繪畫這媒介忠貞不二。

談到畢加索的多元作品,Baldassari如數家珍,強調畢氏不同時期的作品反映他不同的天分,「畢加索不斷創新他的藝術,無論於顏料的運用、題材到畫功,都展露了他永不滿足的好奇心。」Baldassari打開畢加索的畫冊,娓娓道來。她把《朵拉.瑪爾肖像》以及抽象畫《坐紅色扶椅的女子》兩幅色彩、構圖、風格大相迥異的作品拼起來,讚嘆地說很難想像是出自同一人的手筆,「他由最早期的寫實派到最後的隨心簡約,達到創作的最高境界,可見畢加索豐富的創造力和畫功,在當代藝術史是革命性的。」事實上,在寫實派傳統當中,畢加索破格創出自家的抽象風格,實屬難得,而畢加索的「好色」也源於多情,一生中有六個公開情人及兩個妻子的畢情聖,大部分創作靈感都來自情人,所以「精采」。

從《亞維儂少女》,看到畢加索何故贏來「立體主義畫家」的稱號,他用圓柱體、球體和圓錐體來處理自然的思想啟示,他不停的探索結構美,力求營造一種幾何化傾向的畫面結構。

像1904認識了Fernande Olivier,並開創玫瑰時期,1961 年與其第二任妻子Jacqueline Roque結婚後,又開創了另一畫風。晚年,年邁的畢加索和Jacqueline 定居法國南部之後,有感時日無多,急於作畫,並曾感嘆:「我的時間愈來愈少,想說的卻愈來愈多。瞧,我已經到了關注自己思想的動向勝過思想本身的時候了。

」(摘自《畢加索之旅》,1980)「夕陽無限好, 只是近黃昏。」Baldassari說,畢加索晚年更迸發對生命流露的狂喜,創作一系列的火槍手、情侶和裸女都充滿張狂的生命力,巨作《拿枕頭的女人》(1969年)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率性而隨心,生命的包袱愈來愈輕省,直至1973年4月8日於法國逝世,享年九十一歲。

「畢加索對當代藝術界的影響歷久彌新,尤其是他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問觀眾應抱什麼態度欣賞畢加索作品時,Baldassari如是說。MNP完成擴展工程,這位館長強調會增加長期和短期展覽數目、與當代藝術家合作進行教育工作,以及與畢加索舊居改成的畢加索學校聯手訓練有潛質的藝術家。

相信未來這位畢加索藝術守護人,將會忙個不亦樂乎。


撰文、攝影:鄭天儀

[email]ttycheng@hkej.com[/email] 部分圖片由國立畢加索藝術館提供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