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 FINANCE's Archiver

sun 發表於 2014-1-5 22:41

處 境 詮 釋Contextual Hermeneutics

社會批判理論 處 境 詮 釋Contextual Hermeneutics

處境詮釋就是要把古代經文在當時處境中的意義,遷移到今日讀者的處境裡,以致該經文昔日在聽道者或讀者身上所產生的影響,同樣能夠產生在今日讀者的身上。

處境詮釋認為要瞭解一個文本/經文不只繫於解經者/讀者個人身上,並且該讀者的社會動力、文化模式、意識型態、歷史背景等等因素皆被看重。

處境化(Contextualization)這一詞,是普世教會協會的神學教育基金一九七二年年報上首次使用的概念。那時所提出的處境化,不單只包含了本色化(indigenizaion)的內容,並且涵蓋一切第三世界國家於歷史的發展中,邁向世俗、科技及人類公義的社會發展過程。處境神學本質上是一種宣教學的概念。(處境詮釋不像解放神學詮釋那麼激進,而是循著“文化”的進路去解經。有些地方,例如中國或華人教會,也稱這個詮釋法為本色化詮釋。比較宣教式的處境詮釋可參考溫以諾的《中色神學》一書)

處境詮釋返回聖經去尋找聖經的基礎。「道成肉身」就是一個將神的道翻譯到處境裡去的典範。衪的生平與教訓都成為處境化的楷模。

處境神學的模式

一.翻譯模式(translation model):就是要求詮釋者將基督教信息從固有的文化體系中盡量釋放出來,然後將這些啟示的資料翻譯(translate)到新的環境裡去。這方法所針對的,只是表面地將信息內容翻譯到一個新的語言去,而兩個文化間的差異,它們核心裡面的不同關懷,並沒有處理到。換句話說,就是把當日的經文用今天的話說出來。只是單尋找相類的詞彙去表達原本的信息。當今保守派所採用的動態同等法(dynamic equivalence)去翻譯聖經可歸為此類。

二.適應模式(adaptation model):就是在兩個文化之間尋找共同/相似的地方,使對話變得有基礎。這方法的弱點就是當詮釋者如此進行時,新的處境及文化的表達,將被局限於過去原有的思想體系裡面,並不能全面地表達到這處境的實質情況。還有,新的文化可能會被扭曲。過去華人教會中本色化神學就是因為過於保守不敢輕易改變聖經/基督教的思想而被局限於有限的空間來發展。

三.處境模式(contextual model):就是把注意力集中於現在的文化處境上,基督教信仰就在其上扎根,由此出發去反省神學。換句話說,就是聖經的話語必須配合/適合今天的處境所需求的意義。處境模式又可分為二類:

    (一)民族進路(ethnographic approach):此進路關注文化的認同(cultural identidy)。在殖民地主義下的國家和爭取獨立的國家中可見,例如黑人神學,或婦女神學亦有類似的經驗。

(二)解放進路(liberation approach):此進路強調社會轉變和改革,針對社會上的壓迫、暴力、鬥爭和權力。在飢俄、貧窮、人權被剝奪等不公平現象中,看看聖經中有否類似的經驗,從而找出方向去面對將來,共同爭取公義。由於解放模式的教會過於激進,最後常導致教會直接參與社會的暴力鬥爭。

  以下圖表可用來表達處境詮釋的觀念:


















從這圖表可看出來,當日的處境(社會、文化、意識型態、歷史等等)和今日處境皆對經文的信息起重大的影響。換句話說,原經文信息不能被抽離一個特定的處境。

這圖表只說明一種單方向的詮釋。處境詮釋並沒有忽略雙向的釋經過程;也就是說,每當詮釋者著手處理一段經文時,他必須先從自己的處境出發走向昔日經文的處境,昔日的處境卻不時提供許多數據(informations)讓這位詮釋者知道,為了要瞭解這許多的數據,這位詮釋者又必須走回他今日的處境,使用今日處境中許多平行的觀念和知識來認識這些昔日的數據。這樣來來回回不知要經過許多次,詮釋者才有辦法去認識當日經文的信息,這種來來去去的動作被稱為「解釋的循環」(Hermeneutical Circle)。而在這循環內,詮釋者與經文是互為約束的。

處境詮釋認為在這循環過程中有四個因素必須留意:

一.詮釋者的歷史文化處境
詮釋者是生活在一個實際的歷史處境和特定的文化中。從這歷史文化處境,他不只使用他的語言,而且他的思想、行為、教育、情緒、價值、興趣和目的都一起出現。昔日神的信息,必須進入今日詮釋者的處境來讓他明白。根據文化學的研究,沒有一種文化可以正確地反映神的信息和旨意。所有文化多少都會含有若干攔阻人認識神話語的因素,同時也會含有許多有利的因素。因此,處境詮釋認為詮釋者的任務,不但要對聖經有所了解,也要求了解經文的「昔日處境」和「今日處境」。

二.詮釋者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許多時候,詮釋傾向自己的觀點來詮釋聖經。他們有屬於自己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和理解現實的方法。不論他們察覺與否,這種以宗教取向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都潛藏在他們所有的活動背後,並且影響他們對現實的理解。這說明在作處境詮釋時,詮釋者不只要對他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深入的認識和掌握,並且要有能力分別那些不正確的觀念。若不刪除這些因素,詮釋者不能對現實或對聖經有正確的認識。

三.聖經
處境詮釋的目的是把聖經的教訓從其原來的處境轉移到廿世紀或廿一世紀這一個特定的處境裡。其基本假設是,昔日神曾說話,而衪的話給記載在聖經裡,今天神繼續透過聖經向今天的人說話。

另一方面,詮釋者必須認真地意識到,他們所面對的一段自有其歷史規範的古老經文,而他的任務就是讓經文自行說話,不論我們同意與否經文的信息。這樣一來,詮釋者必須先明白經文在原來處境中的含義。

四.神學
神學不能被縮減為只是重複一些從其他範圍借來的教義程式。正確合宜的神學,必須能反映歷史處境視域(horizon)與經文視域結合的情況。處境詮釋就是要藉著當代處境中的符號和思想形式來解放昔日經文信息。它必須對經文忠心,並尋求聖靈在今日所要默示的意義。強調一套活的神學。但這套活的神學必須符合昔日使徒們的教導。

結論和批判:
一. 今日亞洲教會正處在一個“做”神學(Doing Theology)的時期,不時有許多處境式的神學出現在我們的週圍。不管是民眾神學、解放神學、故事神學、苦難神學、水牛神學、米飯神學、基層神學、鄰居神學、本色化神學、鄉土神學、出頭天神學、同志神學、亞洲婦女神學等等,以上的資料再次提醒詮釋者在作處境式神學和解經時必須面對的學習和原則。
二. 雖然今天在亞洲各地的教會使用「處境詮釋」來看聖經,但是基於使用不同的技巧而致使出現不同的神學產品。許多時候,這一類的神學產品不被大多數的教會接納。一方面因為「處境詮釋」的理論沒有統一的方法,另一方面這些神學產品太過於激進,使信徒害怕。

    或者我們可以結論說,「處境詮釋」對今日教會是有需要的(it is necessary),只盼望聖經學者能“更客觀和中肯地”使用,做出來的神學產品能更適合眾教會。
    讓我們看以下數個「處境詮釋」的神學產品。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